-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西方文論經典精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040569988
- 條形碼:9787040569988 ; 978-7-04-05699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文論經典精讀 內容簡介
西方文論是西方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20世紀西方文論,對于了解西方前沿思想,促進中國當代文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書選擇了30篇能夠大致反映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進程的經典論文或著作(節選),以開放的視角和批判性的思維,對這些選文作了簡要介紹和點評,力求提綱挈領、深入淺出地引導讀者了解經典作品的思想內涵,并以點帶面,折射出20世紀西方文論的整體發展脈絡。本書旨在為讀者提高學術鑒別能力和學術素養、奠定研究基礎提供幫助。
西方文論經典精讀 目錄
艾亨鮑姆與《“形式方法”的理論》
什克洛夫斯基與《作為手法的藝術》
雅各布森與《主導》
瑞恰茲與《語言的兩種用法》
蘭色姆與《新批評》
韋勒克與《文學理論》
維姆薩特、比厄斯利與《意圖謬見》《感受謬見》
古德曼與《構造世界的多種方式》
弗洛伊德與《作家與白日夢》
拉康與《鏡像階段:精神分析經驗中揭示“我”的功能構型》
榮格與《集體無意識的概念》
英伽登與《界定現象學美學的論域》
姚斯與《文學史作為文學科學的挑戰》
費什與《讀者中的文學:感受文體學》
薩特與《什么是文學?》
列維-斯特勞斯與《結構主義與文學批評》
羅蘭·巴特與《結構主義活動》
德里達與《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與游戲》
巴赫金與《狂歡式與狂歡化》
薩義德與《東方主義再思考》
法農與《論民族文化》
克里斯蒂娃與《婦女的時間》
“吉爾伯特-古芭”與《閣樓上的瘋女人》
伊利格瑞與《性別差異》
朱迪思·巴特勒與《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
格林布萊特與《通向一種文化詩學》
海登·懷特與《評新歷史主義》
利奧塔與《后現代狀態:關于知識的報告》
斯圖亞特·霍爾與《文化研究:兩種范式》
雷蒙·威廉斯與《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
希利斯·米勒與《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
出版說明
西方文論經典精讀 節選
《西方文論經典精讀》: 形式主義研究工作的*初三個基本階段的特征可以作如下簡單概括:**階段,分析一部文學作品的聲音;第二階段,探索詩歌框架內部的意義;第三階段,把聲音和符號結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第三階段中,主導成分這一概念尤其有效;它是俄國形式主義理論中*關鍵、*精微、*有成果的概念之一。對主導可以這樣下定義:一件藝術品的核心成分,它支配、決定和變更其余成分。正是主導保證了結構的完整性。 主導成分規定作品。密切關聯的語言的特征,顯然在于它的韻律形式,在于它的詩的形式。看起來這簡直是同義反復:詩是詩。不過我們必須始終記住,規定某種語言的因素主導整個結構,從而充當了整個結構強制性的不可分割的要素,這要素主導著其余因素并直接影響它們。然而,話說回來,詩并不是一個結構單一的概念,并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單元。詩本身就是一個價值系統;正如任何價值系統的情況一樣,它也具有自身的高級價值和低級價值,同時還具有一個*主要的價值,即主導成分,要是沒有它,(在某個文學時期和某種藝術傾向的框架內)詩就不會被想象和估價為詩。譬如,在14世紀的捷克詩里,詩的不可分的特征不是音節安排而是押韻,因為當時存在著由每行不相等音節數量構成的詩(人稱“無節奏”詩體),不過那個時期人們把這看作詩,而無韻詩倒是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在19世紀后期捷克的現實主義的詩里,押韻不是必需的手段,相反音節安排倒是一種強制性的不可分割的成分。沒有它,詩就不成其為詩;從那個詩派的觀點來看,自由詩體是難以接受的無節奏詩體(arrhythmia)。在今天,捷克創立了適合現代人的自由詩體,這種詩體既不必非要押韻不可,也不必非要有音節安排形式不可;其必需成分變成了語調統一——語調成了詩體的主導成分。如果我們把古捷克敘事詩《亞歷山大記》的格律整齊的詩體跟現實主義時期押韻詩體及現代押韻的格律詩體相互對照,會在三種詩體里發現幾個相同的因素——押韻、音節安排、語調統一——但各有一個不同的價值等級系統,也就是說,各有獨特的強制性的不可分割的諸因素;很清楚,正是這些獨特的因素決定其成分的作用和結構。 不僅在個別藝術家的詩作中,不僅在詩的法則中,在某個詩派的一套標準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主導,而且在某個時代的藝術(被看作特殊的整體)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一種主導成分。譬如,文藝復興的藝術有這樣一種主導,代表這個時期*高美學標準的,顯然是視覺藝術。其他的藝術均指向視覺藝術,其價值按照與后者接近的程度來確定。另一方面,在浪漫藝術中,*高價值當定于音樂。因而,例如浪漫主義詩歌就指向音樂:它的詩體的核心是音樂性;它的詩體的語調模仿音樂的旋律。這種集中于一個實際上外在于詩歌作品的主導的情況,從本質上改變了依存于聲音特征、句法結構和意象的詩的結構;它改變了詩的韻律標準和詩節標準,改變了詩的構成成分。而在現實主義美學中,主導成分是語言藝術,從而改變了詩的價值等級系統。 而且,主導概念一旦成為我們的出發點,一件藝術品的定義由于與其他各種文化價值相對照就從本質上起了變化,譬如一篇詩作與其他文學信息之間的關系就要求有更為明確的規定。就我們處理原材料來說,把一部詩作等同于一種美學功能,或者說確切些,等同于一種詩的功能,這是宣揚自足的純藝術、為藝術而藝術的那些時代的特征。在形式主義學派的早期階段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等同的明顯痕跡。可是這種等同是絕對錯誤的。一部詩作不單限于美學功能,另外還具有許多其他的功能。實際上,一部詩作的意圖往往與哲學、社會學說等密切相關。正如一步詩作不是它的美學功能所能窮盡的一樣,那些功能也不局限于詩作演說家的演講。日常交談、新聞廣告、科學論文全都可以具體運用各種美學設想,表達出美學功能。同時經常運用各種詞語來表現自身、肯定自身,而不僅僅作為一種指稱手段。 與直截了當的一元論觀點直接對立的是機械論觀點,這種觀點承認是詩作的多樣功能,有意無意地把那些作品看作一種機械的諸功能復合物。由于一部詩作也具有指稱功能,它有時被機械論觀點的信徒看作文化史、社會關系或個人經歷的直接文獻。與片面的一元論和片面的多元論不同的是另一種觀點,這種觀點把關于一部詩作的多樣功能的意識跟關于詩作整體的理解,也就是說,跟那種統一和決定詩作功能的理解,聯系起來。 ……
西方文論經典精讀 作者簡介
高建平,1955年生,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大學美學美育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長、中華美學學會會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美學協會主席。著有《西方美學的現代歷程》《中國藝術中的表現性動作——從書法到繪畫》《回到未來的中國美學》等十二部中英文學術專著。發表中英文論文二百余篇,部分論文被譯為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等多種文字。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