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中國內陸資本主義與山西票號(1720-1910年間的銀行國家與家庭)(精)/日新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3349
- 條形碼:9787100213349 ; 978-7-100-21334-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內陸資本主義與山西票號(1720-1910年間的銀行國家與家庭)(精)/日新文庫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研究者一直以來,中文學界的近代史書寫比較重于史實探索,而輕于理論分析。王路曼憑借其國內外不同史學體系的嚴格訓練,出色地將山西票號的興衰歷程與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發展聯系起來。她提出“中國內陸資本主義”的理論范式,一方面批評了“新自由主義”思想對于世界歷史的資本主義單一路徑發展的想象,破除口岸與內陸的二元對立,細致分析了山西票號在全球資本背景下的地方發展歷史;另一方打破單一的營利經紀人的分析視角,展現了山西票號作為家庭共同體的多元面向,討論了票號家族在金融經營之外的政治、學術活動,豐富了我們對于山西票號歷史的理解。
中國內陸資本主義與山西票號(1720-1910年間的銀行國家與家庭)(精)/日新文庫 內容簡介
晉商與票號一直被視為中國近代金融史的傳奇,他們曾經掌握清朝金融命脈,但卻在歷史巨變之中倏忽而逝。票號因何而起,又因何而敗?在中國近代艱難的現代化轉型中,傳統的票號是否無可避免地要被現代銀行取代? 本書是英語世界首部全面研究清代山西票號的著作,力圖超越長久以來西方學界抱持的刻板印象:“封閉的內陸”“帝制中國沒有內生性資本主義”“傳統金融機構不可避免地被現代銀行替代”。作者利用大量一手材料,細致地刻畫了山西票號的興衰歷史和它所身處的內外制度環境,摒棄了單一經濟視角,考察了票號所具有的家庭、經濟、文化復合性的多重面向,為我們思考近代中國社會打開了新思路。
中國內陸資本主義與山西票號(1720-1910年間的銀行國家與家庭)(精)/日新文庫 目錄
導論
**章 資本主義時代的中國銀行業:票號、內陸與通商口岸
第二章 晚清時期中國匯兌業的機制與要素
第三章 國家視角下的山西票號:1850—1895年間的市場、省份與國家
第四章 國家財政集中化時代(1895—1911)的票號
第五章 家庭視角下的“中國內陸資本主義”:票號作為企業與家庭的歷史
結語
附錄 山西票號基本信息
參考書目
致謝
專家推薦意見一 杜博思
專家推薦意見二 燕紅忠
中國內陸資本主義與山西票號(1720-1910年間的銀行國家與家庭)(精)/日新文庫 節選
第三章 國家視角下的山西票號:1850—1895年間的市場、省份與國家 市場的勝利:匯解 票號之所以能以私營金融機構的身份參與公共金融以及在19世紀60年代以后經歷新一輪的資本主義擴張,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場自由主義而非政治性的庇護。但這并不意味著市場完全戰勝了國家。票號在為政府經營匯兌業務后,迅速成為全國性有著顯赫地位的金融機構。這其實是一場涉及三方的政治經濟斗爭的結果。參與這場斗爭的三方,分別是:朝廷、省級官員,以及作為私人金融機構的票號。 需要指出的是:從1862年清政府事實上允許省府官員使用匯解,到1905年中國**家中央銀行建立,清朝中央政府從未把使用私人信用票據視為遞送稅銀的合法程序。相反,朝廷在1864、1876、1884、1899年分別采取行動,試圖改變省級政府過度依賴私人金融機構處理稅銀的情況。但因為省級官僚的暗中抵抗,這些努力*終都付諸東流。 從19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清政府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翻了一番。與此同時,清政府奉行的松散的財政管理體系,愈發不能應對這種快速增長。考慮到這一情況,省府官員愈發理解票號頒發的匯票不僅遵循著市場的邏輯,以更好的手段調節各地銀兩的分配,更能以比政府的行政命令快得多的方式遞送稅銀。 在19世紀60年代,省級官員作為中央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為直接的中間人,要面對三種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清朝中央政府創立新的財政管理制度,否則唯一可行、能夠確保準時遞送各省稅銀的,只能是通過私人金融機構且依賴其發行的信用票據來進行的匯解,F在來談談方才說過的三種挑戰。首先,隨著清朝進入王朝衰落期,社會變得愈發不穩定起來。雖然清朝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但是捻軍和西北內亂持續在全國范圍內擾亂委解,大大增加了稅銀遭到搶劫或被迫延遲上交的風險。以浙江巡撫馬新貽1867年的一份奏折為例:當時,朝廷**次采取行動反對私人匯兌稅銀。馬新貽在奏折中告訴朝廷,在捻軍起義的情況下,地方官員陷入這樣一種道德兩難,即繼續采用傳統匯解還是通過匯兌實現稅銀的準時上繳。他寫道:“臣查浙江距京較遠,陸路應由江蘇、山東、直隸行走,F在捻匪竄擾楚疆,北路已無可通行,本不能再行匯兌。第以委員一人赍銀巨萬,跋涉長途,殊難放心。況今屆藩運二庫同時起解京餉10余萬兩,為數不少,昭人耳目。傳聞清江以北,伏莽尚多,縱或匪捻不來,而土寇亦甚堪虞,脫有事故,即將該委員嚴參治罪,于事亦屬無濟。臣再四思維,與其心存僥幸,熟若慎重在先。合無仰懇天恩俯念籌餉維艱,準將浙江省本年奉撥京餉銀兩,循舊暫行匯兌,以免疏虞! 在眾多省級官員中,并非只有馬新貽一個人需要持續依賴私人金融機構來匯兌稅銀。譬如兩廣總督瑞麟、四川總督駱秉章在呈給朝廷的奏折中,也表達了相同的擔心。具體說來,因為河南、山東、陜西等地叛亂頻仍,所以相比于借陸路和海路實施的傳統委解,通過票號遞交京餉和其他官款,在事實上是*安全也是*經濟的方法。
中國內陸資本主義與山西票號(1720-1910年間的銀行國家與家庭)(精)/日新文庫 作者簡介
王路曼,1983年生,上?萍即髮W人文科學研究院常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南加州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曾任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校區歷史系助理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近代金融史研究,曾在中英文期刊發表過多篇論文、書評,并在2015年以來擔任美國Late Imperial China(《帝制晚期中國》)及Twentieth-Century China (《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期刊評審。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