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萬千心理:兒童虐待的精神分析理解與治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39621
- 條形碼:9787518439621 ; 978-7-5184-396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萬千心理:兒童虐待的精神分析理解與治療 本書特色
虐待背后有著復雜的心理機制,受虐者和施虐者之間的關系則更為糾纏,尤其當受虐者是兒童的時候。兒童更加依賴與養育者的關系,并且通常在關系里處于弱勢,這讓虐待更容易發生!秲和按木穹治隼斫馀c治療》試圖看見、探究、理解這些地方發生了什么、怎么發生、為什么這樣發生,受虐待的個體在承擔什么、受到了哪些影響,周遭的人又在扮演什么角色,與此工作的工作者本身在承受什么等!秲和按木穹治隼斫馀c治療》的每一篇文章都具體而細致了揭示了虐待議題的某一面向。希望這本書能為相關領域的從業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萬千心理:兒童虐待的精神分析理解與治療 內容簡介
《兒童虐待的精神分析理解與治療》是一本以“兒童虐待”為主題、以精神分析視角為核心的會議論文集,因而書里涉及這一主題下的廣泛領域。書里包含豐富的案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與受虐待的兒童或者已經成年的受害者們的工作帶來了洞見與方向。《兒童虐待的精神分析理解與治療》還介紹了能幫助他們的傳統方法和新興方法,努力減輕他們的痛苦,療愈其因虐待留下的創傷,提供了個人治療的建議,并兼顧了照料人員自身的心理關懷。
萬千心理:兒童虐待的精神分析理解與治療 目錄
導言
**部分 臨床實踐
第1章 對兒童虐待的理解
第2章 關于喬迪·薩拉論文的討論
第3章 兒童虐待像是語言的混亂
第4章 托德:一個處于潛伏期的自傷男孩的案例分析
第5章 受虐兒童—一個無止境的、悲傷的故事
第6章 施虐者的形成
第7章 迷失的孩子
第8章 當一些該發生的事情沒有發生時
第9章 愿你的堅強和你*終的拒絕一樣鋒利!
第二部分 防止照料系統枯竭
第10章 都在一條船上
第11章 受虐兒童
第12章 “我赤身裸體,而不僅僅是赤手空拳!”
第13章 受虐兒童、照料人員和精神分析師—來自團體的聲音
第14章 痛苦怎么了
第15章 小組感到害怕也令人害怕
第三部分 法律方面
第16章 保護兒童和評估證據
萬千心理:兒童虐待的精神分析理解與治療 節選
第1章 對兒童虐待的理解 喬迪·薩拉 我稱不上是研究兒童虐待領域的專家,在此,我僅能從臨床和精神分析角度提供一些我對該問題的看法,也許可以成為幫助我們接近由不當對待和虐待所觸發的隱性動力的眾多可能性框架之一?巳R因有個為我們所熟知的觀點:嬰兒呱呱墜地后便有了對“食物、愛和理解”的需求(Klein,1946,1959),心智得以健全發展,但是我們知道這些(“食物、愛和理解”)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獲得的。 我們假設心智的形成是嬰兒和母親相遇的結果。我們也知道,這些生命中*初邂逅的情形非常復雜,初生的心智(nascent mind)逐漸萌芽,逐步分化,異于他人。我們假設這個過程中的**步是通過與母親的物質和精神的接觸來完成的,而身/心未與他人(母親)建立聯結的部分則會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更有條理的身/心自體(body/mind self;Bick,1986;Gaddini,1981;Stern,1985),而其中的邊界則有著重要的心理學意義。但是與原初客體的接觸可能或多或少是足夠好的或有傷害的。讓我們從一開始就思考,不當對待和虐待代表著忽視孩子需求的“一類接觸”,也就是一種侵犯身/心自體邊界的接觸?紤]到這一點,腦海中不可避免地會浮現出創傷及其影響和動力。 因此,接觸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行為,它有能力觸發感受、調節情緒和幻想,以及建立關系,借此來形成或(可能)損壞一個人的心智。在此,我想引用圣奧爾德(Shengold,1992)對“心靈殺手”典型表現的描述:通過引誘、過度刺激、殘害、漠視和忽略,有意損害兒童的身份獨立、生活樂趣和愛的能力。在兒童虐待中,接觸通常被用來滿足成人的性欲倒錯,或用來將成人的焦慮暴力地放入兒童體內以平息它們。 根據比昂(Bion,1962a,1962b)的觀點,我們預設嬰兒與生俱來抱有一種外界總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美好期待,我們假設當嬰兒的這種期待通過與母親良好互動的體驗而得到滿足時,這種體驗就成為核心自體的關鍵部分,因此也是整個健全人格的核心部分。自體與它的好客體圍繞著重復的和可預期的經驗凝聚在一起。當然,這也可以用其他方式來描述,例如,照料人員充分共感(sharing)嬰兒的內在體驗(和期望),使嬰兒感到被理解,增進其安全感和依戀感,而防止產生疏離感和孤獨感(Stern,1985)。 然而,如果在現實中存在壞客體帶來的暴力和破壞性體驗,嬰兒的期望沒有(好的)實現,甚至即便沒有以挫敗或剝奪的形式來實現,而只是“反實現”(counter-realisation),可以說,嬰兒也是非常受打擊的。難以理解的強烈“東西”侵入孩子的身體/自體,顛覆了自然結構。在自然結構中,孩子對投射的需求大部分可以被容納和轉化。根據比昂(Bion,1962a)的說法,隨著容納功能的逆轉,“思維裝置的發展受到了干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過度膨脹的(精神器官)發展……一種用來清除心靈中壞的內在客體(β元素)的堆積物的裝置”(pp. 306-310)。 在受虐待的情況下,兒童的需求和期望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取而代之是具有創傷性質的軀體感覺入侵,無法概念化、無以言表的內在或人際對話很可能使自體結構受到了嚴重損害,要么以碎片化、思維混亂、情感障礙、難以控制的焦慮等形式表現出來,要么常常促使(受虐者)使用解離和大量未被注意的攻擊來呈現。這些都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所有受虐待兒童中,不論他們遭受的是身體的、情感的還是性的虐待。戴維斯和弗勞利(Davies & Frawley,1992)從他們自己和其他人對兒童虐待的后果的研究中證實,童年創傷與解離狀態之間形成反復關聯,尤其是在受到軀體和性創傷(的兒童中)。作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解離作為一種心智組織使得創傷性記憶從聯想的可及性中分離出來形成意識思維,意識思維與其他有意識的自我狀態(ego states)交替出現,而不是被壓抑和遺忘。在無法逃脫或對抗虐待者時,解離成為這些無力反抗的孩子唯一的生存手段,一名非常年幼的兒童性虐待受害者用成人的方式生動地表達了這一點:“在被強奸時,我感覺我離開了自己的身體,飄到了天花板……離開了房間”(Rhodes,2016,p. 28)。 我們假設對身體賦予意義至關重要。先舉兩個例子: 1. 在孩子的心智中,受到不良刺激時可能會產生幻想,他們會感覺到自己要么不被需要或不被愛,要么在他人眼里沒有或很少有價值。 2. 在混亂無序的接觸經歷中,嬰兒在身體受到暴力侵害時,會產生一種信念:在一個(表征的)層面上,他們是無價值的或者是壞的。但是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更深的層面上可能會產生暴力的、碎片化的、混亂無序的心理,這種(心理)后來可能會與攻擊者認同聯系在一起。這點我會在后文中借克里斯汀的經歷來加以闡述。 借由這兩個例子我想說明的是,孩子生命*初的意義來自和照料人員的互動,成年人在身體和心理上都為孩子的生存提供了意義。在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拉普朗什的“誘惑理論(seduction theory)”中關于嬰兒和照料人員之間的不對稱后果的觀點。這一觀點指出,在嬰兒和照料人員之間,性的信息總是來源于成年人,基于此我們應該能理解自體的基本時刻來自他人(母親)在嬰兒身上的(性或力比多)投注(Laplanche,1997)。但是,我們希望母親或成人能夠將自己的性投注和幻想與孩子對愛和尊重的需求區分開。 但是,當孩子受到成年人的幻想沖擊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呢?產生幻想和將其付諸行動之間有什么區別?虐待會在孩子身上引發什么樣的幻想?在這里,我們想到了各種嚴重的后果,例如造成成人與兒童、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幻想與現實之間的混亂,以及隨之而來的象征的瓦解;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現,游戲和思考中充斥的性與攻擊的內涵;通過欺騙和背叛剝奪和影響(孩子們的)情感需要;以俄狄浦斯式的勝利和競爭為基礎的、在孩子這邊所展示出的全能感和濫交;以及,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斷襲來的負罪感和羞恥感。所有這些可以總結為,兒童(性)虐待剝奪了一個孩子*寶貴的財富:童年、親密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所有遭受性虐待的兒童中,一條基本規則已經被打破。成人作為監護人和保護者的自然角色已被拋棄,強者剝削和損害了弱者,兒童對是否存在一個大體是善良和有利于發展的成人世界失去了明確的信念(Skelton,2006)。 對兒童的虐待 這是現在的精神分析經常要處理的主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方面人們在區分身體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時已達成了一致,但是另一方面對忽視卻認識不足。我們需要足夠多的方式來識別一個問題,從而開始認識并適當地處理它。同時我們還需要一個可以思考該現象的參考框架。對兒童的不當對待比我們通常了解的更為普遍。我們常想當然地認為,除非父母或其他成人有精神疾患,否則便可以給兒童適當的照料和關心。 當然,在精神疾病的案例中,我們更有可能警惕家庭中的虐待和忽視的現狀及后果,并因此可以采取治療行動,以阻止虐待和忽視的發生,來幫助受害兒童。對于這些情況: 受虐待的兒童常常還必須面對諸多其他困難,如:兒童殘疾或不良健康狀況,父母受虐待的家族史,父母情感障礙,父母物質濫用,家庭暴力和貧窮。這種廣泛的兒童、家庭和父母的不利環境都是相互影響的。(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兒童虐待和兒童性虐待的后果是紛繁復雜的,并且似乎可以被環境和其他能提供良好經驗的父母或照顧者所影響(Jones & Ramchandani,1999;McQueen et al.,2015, p. 27)。
萬千心理:兒童虐待的精神分析理解與治療 作者簡介
主編介紹 弗朗西斯·湯姆森-薩洛 (Frances Thomson-Salo) 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婦女醫院婦女心理健康中心副教授和顧問,嬰兒心理健康臨床醫生, 墨爾本大學精神病學系名譽首席研究員,墨爾本大學研究生講師。 勞拉·托格諾利·帕斯夸里 (Laura Tognoli Pasquali)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婦女與精神分析委員會會員,曾在意大利精神分析學會擔任培訓師和督導分析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