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科學精神的形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20334
- 條形碼:9787547320334 ; 978-7-5473-203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學精神的形成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對西方科學精神的“知識考古學” 以“認識論障礙”掀起法蘭西思想新浪潮 法語原文直譯,名家譯注版新修再版
科學精神的形成 內容簡介
本書是20世紀法國科學哲學的經典之作, 集中體現了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犀利、明確的思想性格和凝練、曉暢的文風,對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等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本書中,作者通過考察中世紀至近代早期的各種科學文本,深入探討了現代科學精神在形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思想阻礙,比如本體論障礙、日常語言障礙、認識論障礙等等,有力地指出在前科學向科學的轉型是斷裂式的,而不是傳統上認為的漸進式,并澄清了科學精神的實質。
科學精神的形成 目錄
緒 論
**章 認識論障礙的概念
第二章 *初障礙:原初經驗
第三章 一般認識作為科學認識的障礙
第四章 一個言詞障礙的例子:海綿。論尋常形象的
過度拓展
第五章 單一的和實用的認識是科學認識的一種障礙
第六章 實體論的障礙
第七章 對唯實論者的精神分析
第八章 泛靈論障礙
第九章 消化的神話
第十章 力比多與客觀認識
第十一章 量化認識的障礙
第十二章 科學的客觀性與精神分析
科學精神的形成 節選
科學精神形成過程中的*初障礙,就是原初經驗,就是處在批評之前和批評之上的經驗,而批評本身必定是科學精神的組成部分。由于批評沒有明確地起作用,原初經驗在任何場合都不能成為可靠的依據。我們將列舉出無數的例子,證明原初經驗的脆弱性,不過我們希望立刻明確反對這種膚淺的,以多少有些公開、有些美化的感覺論為基礎的哲學,它聲稱直接地從一個明確的、清晰的、可靠的、恒定的、始終向一貫開放的心靈呈現的事實中獲得教益。 以下是我們準備支持的哲學觀點:科學精神必須在反自然、反我們身上和身外的本性沖動和指令中,在反自然的驅使、反色彩斑斕和多樣的事實中形成。科學精神應在自我改造中形成。只有在純化自然物質、整理混亂的自然現象的基礎上,科學精神才能夠從自然中獲得教益。假如心理學變得像物理學那樣富有推理性;假如它意識到,不論在自身還是在身外,我們只有抵抗自然才能認識自然,那么心理學本身就有科學性。我們認為,心理學唯一合法的直覺是對抑制的直覺。不過這兒不是闡述這種本質上反動的心理學的地方。我們只想指出,我 們在此闡述的科學精神心理學屬于一類可以推廣的心理學。 想一下子就理解這種觀點的含義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如今的科學基礎教育悄悄地在自然和觀察者之間放了一本相當正確、作了相當多的修改的書。經過半個世紀以來耐心的互相抄襲,物理學課本給一個孩子提供了非常社會化的、極其僵化的知識,通過穩定得令人驚訝的大學考試大綱,這些知識居然被看成是自然的,可它并不是自然的,不再是自然的。那不再是來自街頭、田野的科學,而是一種在糟糕的實驗室炮制出來的科學,但是依然打著實驗室的招牌。有時候是城市電網提供電流,帶來了反物理的各種現象,貝特洛從中看到了新時代的標志;因此,如今的實驗和書籍與原初觀察已經部分地脫節了。 而18世紀前科學時期的情況則不同。那時候,一本科學著作可好可壞。它不受官方教育的監督,即使受到監督,那常常也是由腦子*糊涂、*附庸風雅的人士組成的外省科學院做出的。那種書從自然出發,興趣在于日常生活。那是一種普及性的書,傳授普通的知識,沒有什么精神追求,這種追求有時候使我們的科普書具有很高的格調。作者和讀者的思想在同一個層次上。科學文化似乎被各種各樣大量的二流書籍壓垮了,它們的數量遠遠超過有價值的書。而在我們這個時代,科普著作反而成了相對稀罕的書,這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您若翻開一本現代的科學教科書,會看到它總是結合某個總體的理論來介紹科學。科學的有機特征在此也十分明顯,很難跳過章節。頭幾頁翻過之后,人們就不許常識開口說話,也不再聽取讀者的提問。讀者朋友的稱呼心甘情愿地被嚴肅的警告所取代:學生,請注意!教科書自己提問題。教科書在發號施令。 而您如果打開18世紀的一本科學著作,會發覺它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作者與他的讀者攀談,就像在沙龍客廳里作報告似的。他迎合自然的興趣和關注。譬如說,你們想尋找打雷的原因嗎?作者先從害怕打雷說起,設法告訴讀者用不著害怕,覺得有必要把古老的常識再給他重復一遍:雷聲大作的時候,危險已經過去了,因為只有閃電會把人劈死。因此,蓬斯萊神甫在著作首頁的“致讀者”中寫道:“介紹雷電的時候,我始終考慮盡可能地緩解這種天文現象給社會各界無數男女老少所造成的可怕印象。他們驚恐不安地度過白天,在極度恐懼中熬過長夜,這種情形,我看得難道還少嗎?”蓬斯萊神甫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而且是該書*長的一章(第133—155頁)—來思考雷電造成的恐懼。他區分四種恐懼,作了詳細分析。普通讀者有可能在書中找到對他有用的診斷意見。這種診斷是有用的,因為自然的敵視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顯得比較直接。目前我們焦慮的主要原因來自人類。人類可能受到的*大痛苦來自今天的人類自身。為了理解一個半世紀之間精神的差異,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以下這一選自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片段是否還符合某種心理現實:“舞會還沒完,天邊已經電光閃閃,隆隆的雷聲蓋過了音樂聲。我們早就看見了閃電,可我一直解釋說,只不過天要轉涼罷了。這當兒三個姑娘逃出了隊列,她們的舞伴尾隨其后,秩序便頓時大亂,伴奏也只好停止了……我想是出于這些原因,難怪好些姑娘一下子臉上都變了色。*聰明的那個坐在屋角里,背沖窗戶,手捂耳朵。另一個跪在她跟前,腦袋埋在她懷里。第三個擠進她倆中間,摟著自己的女友,淚流滿面。有幾個要求回家;另一些則更加不知所措,連抵御年輕騎士們的心思都沒有了,只知道戰戰兢兢地祈禱上帝,小伙子們似乎乘機放肆起來,全忙著用嘴去美麗的受難者唇邊代替上帝接受禱告……”我覺得把這樣的故事寫進現代小說都似乎已經不可能了,堆砌那么多幼稚行為顯得不真實。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人們已經克服了對雷電的恐懼,這種恐懼只有在我們孤獨的情況下才起些作用。它不能攪亂一個社會,因為從社會角度來看,雷電理論完全理性化了;個別人的瘋癲成了羞于見人的例外。人們會嘲笑歌德筆下的女主人關百葉窗、拉上窗幔來保護舞會的這種做法。
科學精神的形成 作者簡介
作者 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法國著名科學哲學家、詩人、藝術理論家、批評家。早年在中學教授物理和化學,1927年獲文學博士學位,曾任巴黎大學(索邦)哲學教授。巴什拉的著作被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思潮奉為理論靈感之源,對福柯、阿爾都塞、德勒茲等哲學家都有重要影響。他的主要著作有《科學精神的形成》《夢想的詩學》《空間的詩學》等。 譯者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國棕櫚教育軍官勛章獲得者,長期從事法語文學、文體學教學和研究,譯有《反回憶錄》《孤獨漫步者的遐思》《思想錄》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