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為什么你總是缺乏安全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202846
- 條形碼:9787522202846 ; 978-7-5222-028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什么你總是缺乏安全感? 本書特色
在人際交往中,你是否總覺得缺乏安全感? ☆ 害怕失去而不敢靠近,有點依賴卻怕無法控制 ☆ 疏于溝通,不斷逃避 ☆ 焦慮、防衛、掌控、猜疑…… ☆ 為什么和重要關系中的人溝通如此艱難? 而有的人在人際關系中不但可以照顧自己的需求,還善于滿足別人的情感需要到底是什么讓我們在人際關系中有著如此大的差異? 一本全面探討安全感的人際關系指南 ★辨識自己和他人的 4 種依戀類型 ★ 8 把探索完美人際關系的鑰匙·18 個人際溝通的啟發案例10 個建立安全關系的練習 ★優化大腦功能和創造均衡生活的 7 種心智活動修復親密關系與預防沖突的 8 個技巧 ★獲得真正安全感的 PACE 模型自主型 抗拒型 焦慮型 未解決型一本全面探討安全感的人際關系指南放心依賴對方又不會讓自己過度妥協的溝通秘訣 《為什么你總是缺乏安全感》源自依戀理論,從專業人士的觀點來看,依戀關系是我們能否與他人聯結的背后驅動力,在精煉為 8 項關鍵原則之后,經典變得淺顯易懂、容易運用。本書結合臨床智慧與發人深省的理論,轉化為簡單實用、具啟發性的故事,以及建設性的練習。在讀每一頁時,讀者可隨著書的引導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親近的人。通過這樣的學習并運用這 8 把鑰匙,你將建立起令人滿意和長久的人際關系。 ——著名作家、本書英文版編輯 巴貝特 · 羅斯柴爾德
為什么你總是缺乏安全感? 內容簡介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足夠的安全感作為基礎,這來源于我們的依戀關系。正確掌握自己與他人的依戀類型,了解有效溝通的本質、價值和挑戰,可以使我們更容易發展和維持具有安全感的互動,建立充滿愛、和諧、安全的人際關系。 著名臨床心理專家丹尼爾·A.休斯博士以依戀理論為研究基礎,通過大腦和社會互動系統,揭示出不同的依戀模式對安全感、親密感不同程度的需要。在《為什么你總是缺乏安全感?》中,他將傳統心理學方法與現代前沿的依戀理論相結合,帶領讀者了解個人的依戀類型,學習反思與情緒的互補技巧,重塑自我認知,幫助我們改善溝通、發展與修復關系,找到人際關系中真正的安全感。
為什么你總是缺乏安全感? 目錄
前言
引言
Chapter 01 安全感來自依戀關系
這一切源于依戀理論
嬰兒的依戀關系:從安全感到探索
與他人有意義地聯結
找到你的依戀類型和模式
大背景
Chapter 02 回顧你的過去,并愿意重寫它
你的生命故事
重新體驗過去
理解那些事件背后的意義
Chapter 03 了解你的大腦和神經系統
大腦的社會互動系統
從“我”到“我們”
以PACE模型促進社會互動系統
Chapter 04 培養你的反思能力
反思一般關系
……
Chapter 05 了解你的情緒能力
Chapter 06 掌握有效溝通
Chapter 07 修補和修復
Chapter 08 平衡自主與親密
為什么你總是缺乏安全感? 節選
失去 當你逐漸了解一個人,并享受與他在一起的時光時,他便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與你喜歡的活動和興趣相聯結,并會影響你如何定義自己——“我是蘇的伴侶”“我是約翰*好的朋友”。如果對方是一個依戀對象,你就會開始向他尋求安慰和支持,依靠他來幫助你處理壓力、做出艱難的決定,還會跟他分享那些不會輕易向普通朋友透露的秘密,呈現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尤其當面臨失去這段關系時,你會表現得更加脆弱。如果你的朋友似乎要后撤,或者你們之間的關系真的要結束了,你有可能會感到被拒絕或被拋棄。當某人在你的腦海和心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時,如果此人去世或選擇離開,你會感到空虛、悲傷,甚至絕望。一段健康的關系在存在時會帶來深刻的意義和快樂,也必然會在失去時帶來深深的難過和悲傷。 你可能會發現,接受失去的現實知易行難。如果失去(死亡、離婚或其他形式的分離)是你依戀關系的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經歷,那么你可能很難擁抱愛,因為你非常清楚失去的痛苦。當面臨不可避免的失去時,你可能也很難相信,你的關系會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來使一切變得值得。反思一下過去失去的經歷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的父親很少花時間和你在一起,你可能一開始就認為自己缺乏父親所喜歡的特質,認為不可愛是你的錯。通過反思,你很可能會意識到,你父親在與你母親、其他親戚和朋友以及他所有孩子的關系中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你可能在與父親的關系中體驗過深深的恥辱,當你以后面對與朋友的沖突、分歧和分離時,你同樣可能會感受到羞恥。反思這個過程,辨識你所出現過的羞恥感,這會幫助你抑制這些感覺,同時對朋友的積極互動持開放態度。 預見到關系可能會結束,動輒因失落而受傷,會讓你經常處于消極情緒的邊緣,比如焦慮、悲傷和憤怒。如果經常糾結那些失去的不確定性,或者陷入可能結束關系的事件無法自拔,你就不會真正享受關系,也不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感到滿意。習慣性地對關系的堅實度感到不安,可能反而會降低它。如果對失去的痛苦太過恐懼,你甚至可能會刻意逃避有意義的關系,認為關系不會持久,而關系結束后強烈的痛苦會壓倒擁有關系時短暫的快樂。在上述安瑪麗和布倫達的例子中,安瑪麗出于對失去關系的恐懼,讓布倫達對他們之間的關系感到不滿意,反而導致關系更有可能結束。如果安瑪麗能夠反思她的恐懼,與布倫達談談她的看法,并相信布倫達的回應,那么關系將會更加穩定地持續下去。 否認失去不是良方,沉湎于痛苦也非良策。依戀關系為生活提供了深刻的滿足感和快樂,而一旦失去則會導致痛苦的發生。固守關系,否認失去的可能性,或者為了逃避失去的現實而回避所有關系,都不是令人滿意的策略。前者指向前面介紹過的焦慮型依戀模式,而后者則與抗拒型依戀模式相似。 *好的方式是接納——接納健康關系所帶來的深刻意義和快樂,也接納沒有什么是永恒的這一事實。當關系結束時,接納痛苦。關系結束是一種必然,不在死亡之前發生,也會在之后發生。愛與失去并存。 是的,當你尋覓并獲得愛,當你珍視愛并圍繞愛組織你的生活時,你就已經將自己置于巨大痛苦的邊緣。即使你堅信你與伴侶的關系至死不渝,死亡也仍會結束它,正如你需要接受死亡才能懂得珍惜生命一樣,接受失去愛才能懂得真正珍惜愛。深愛伴侶會讓你接受失去伴侶的可能性,并把共度的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的*后一天(當然,這被認為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實如此)。
為什么你總是缺乏安全感? 作者簡介
[美]丹尼爾·A.休斯(Daniel A.Hughes)博士,著名臨床心理專家,刨傷領域專家,美國心理學會會員 雙向發展心理治療(DDP)和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AFFT)創始人 雙向發展心理治療研究所(DDPI)主席 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教育家 休斯博士專注于依戀關系和兒童創傷領域,創立并發展了雙向發展心理治療(DDP),致力于治療受過虐待和忽視的兒童,以及表現出與依戀和心理創傷相關的有長期行為問題的兒童。在過去的40多年里,他持續發展以依戀為中心的治療和護理模式,幫助人們重新學習信任,與其他人建立起聯系,學習情緒情感調節和覺察,充分發揮自己的生命潛力;并在世界各地進行AFFT培訓,目前這種治療模式已是家庭治療的普遍模式。他著有《建立依戀的紐帶》《以依戀為中心的神經生物學》《以依戀為中心的育兒》《基于大腦的育兒》《創造愛的依戀》等多部著作。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