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直覺陷阱:人際關系避坑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407771
- 條形碼:9787122407771 ; 978-7-122-4077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直覺陷阱:人際關系避坑指南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1.希望建立積極、富有成效、真誠的人際關系的人;2.愿意了解心理規律、認知偏差、思維定勢領域知識的人。1.這本開創性的圖書揭示出,正是大腦的運作方式導致我們在人際關系中做出許多糟糕的決定。所有人都容易受到認知偏見的影響,這可能會破壞我們與愛人、朋友、同事和整個社會的關系。作者不僅列舉并詳述了各種偏見的源起、表現、相關生活場景、好處和壞處,并介紹應對方法,輔以練習進行鞏固;還介紹了與持有非理性信念的人進行溝通調和的方法。正文語言親切平和,案例多且有趣,貼近生活引起共鳴。 2.作者格列布·齊布爾斯基是享譽盛名的認知神經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他在認知神經科學和行為經濟學方面有超過15年的研究、實踐經驗,同時有超過20年的人際關系咨詢經驗。《時代》《科學美國人》《今日心理學》《新聞周刊》《對話》CNBC、CBS News、NPR等媒體對他進行近400次采訪并撰寫專欄文章介紹他的前沿思想。
直覺陷阱:人際關系避坑指南 內容簡介
我們都想要積極的、富有成效的、真誠的人際關系,但“隱藏”的認知偏見可能使我們看不到真相、導致誤解,進而對關系造成威脅或破壞。《盲點:克服認知偏見,優化人際關系》生動地講述了大腦的運作方式,第1章總述認知偏見;第2~6章列舉詳述了各種偏見的源起、表現、相關場景、好處和壞處,并介紹應對方法,輔以練習進行鞏固,并介紹如何與持有非理性信念的人溝通調和。幫助讀者既不必壓抑自己的直覺和感受,又能做出明智的決定,打破幻覺。
直覺陷阱:人際關系避坑指南 目錄
**章 用直覺處理人際關系可靠嗎? 001
我們如何作決定? 002
自動駕駛系統——隨心所欲的大象 004
意識系統——機敏的大象騎手 005
我們需要直覺還是覺知? 007
直覺常常有用 007
直覺常常有偏差 008
糾正偏差的12種方法 009
第二章 為什么人們喜歡“貼標簽”? 025
“雙標”也許是本能 027
基本歸因偏差 027
糾正基本歸因偏差 029
一竿打翻一船人 031
群體歸因偏差 031
糾正群體歸因偏差 034
門縫看人扁 035
終極歸因偏差 035
糾正終極歸因偏差 036
第三章 我比別人更機智嗎? 039
“大家都先聽我說” 041
虛幻優越感 041
消除虛幻優越感 045
“我可不能比你差” 047
社會比較偏差 047
糾正社會比較偏差 049
不是故意要甩鍋 051
自我中心偏差 051
糾正自我中心偏差 052
“無緣無故”的苛待 054
尖角效應 055
消除尖角效應 057
“莫名其妙”的欣賞 059
暈輪效應 059
消除暈輪效應 062
第四章 為什么說不通又哄不好? 065
“你到底什么意思” 067
透明度錯覺 067
打破透明度錯覺 070
站著說話不腰疼 073
知識詛咒 073
打破知識詛咒 075
“大家都會支持我” 076
虛假共識效應 076
消除虛假共識效應 078
“這有什么大不了” 080
共情鴻溝 082
跨越共情鴻溝 083
第五章 為什么勸不動又爭不過? 087
“不差我一個” 088
旁觀者效應 088
破解旁觀者效應 090
凡事只往好處想 092
樂觀主義偏差 094
糾正樂觀主義偏差 097
潑冷水的烏鴉嘴 100
悲觀主義偏差 100
糾正悲觀主義偏差 102
“別教我做事” 106
抗拒心理 107
應對抗拒心理 110
專家的話可靠嗎 112
權威偏差 112
克服權威偏差 114
對明顯的事實視而不見 117
雄辯達人應對指南 117
認清事實五步法 119
參考文獻 124
專業詞匯表 139
后記 144
致謝 147
譯者后記 149
直覺陷阱:人際關系避坑指南 節選
俄亥俄州立大學七葉樹橄欖球隊和密歇根大學狼獾隊之間的競爭關系眾所周知。作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我發現自己的學生們,乃至整個校園的情緒氛圍都受兩隊比賽輸贏影響——贏的時候,我們對七葉樹隊的無限驕傲和喜悅何其美妙;輸的時候,對狼獾和整個密歇根大學的憎恨和蔑視何其讓人不快。 這種分明的愛憎區別沒有止步于校園。2018年5月,我曾在哥倫布地區人力資源協會舉辦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年度會議上做了一次演講,演講的主題是:危險的判斷錯誤如何削弱多樣性和包容性。我的聽眾是大約一百位人力資源領域專業人士,我提到了七葉樹隊與狼獾隊的競爭,并請他們之中愿意雇傭密歇根球迷的人舉手。 猜猜有多少人舉手? 在公布答案之前,我要先強調一下,這些聽眾都是受過專門訓練的**專業人士,他們受訓就是為了在招聘實踐中克服偏見。此外,他們頻繁地參加關于多樣性和包容性的會議,知道要提防非理性的歧視性沖動。 在大約一百名聽眾中,愿意雇傭密歇根球迷的人數只有三個。是的,三個。 部落從屬關系滿足了人們的歸屬感,但同時也扭曲了人們的判斷,進而傷害人際關系;部落主義也導致了許多由群體歸屬帶來的歧視,這種群體可能基于種族、性別、宗教、年齡、政治、殘疾、地理位置以及許多其他形式劃分。本章將討論這種影響人際關系的認知偏差,以幫助讀者發現和糾正這些錯誤,也會介紹一些技巧來避免偏差造成的傷害。 尖角效應 如果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的某個方面,特別是當這方面使他在群體中顯得太與眾不同時,我們就會過于嚴厲地評判這個人。這種認知偏差叫作“尖角效應”(the horns effect) (Burton,et a1.,2015)。例如,絕大多數美國公民認為那些有外國口音的人不如口音純正的人值得信賴(Lippi-Green,2012),畢竟,外國口音表明“你不是本地人”——換句話說,你不是我們部落的一部分。在大草原環境中,那些不屬于自己部落的人意味著危險。自動駕駛系統對他們產生懷疑,這有助于我們的生存,但也導致我們無意識地在內心貶低他們。 然而,尖角效應比部落主義更復雜:它與我們對社會等級的認知有交互作用,使我們認為處于社會等級更低層的人比處于等級較高層的人更糟糕。例如,肥胖的求職者在工作面試中更加不被看好(Pingitore,et al.,1994) -對此沒有合理的解釋,誰說肥胖的人工作能力不如不胖的人呢?我們只能用社會對肥胖者的污名化來解釋,人們往往把肥胖者放在更低的社會等級上。此外,也可能有人固執地認為養家糊口的男性應該比女性處于更高的社會等級(Carnevale,Smith,Gulish,2018), 所有這些形式的歧視,無論是基于種族、性別、性取向,還是相貌、體重、身高,都損害了工作表現和人際關系。讓我們以工作場所之外的歧視為例。眾所周知,很多美國城鎮曾禁止少數民族在日落后還留在城里。盡管公開的日落鎮政策現在已經被廢除了,但仍有一些團體暗中歧視少數民族,對族群之間的關系造成了很大傷害。 群體內部關于某種特征的分歧甚至可以導致部落的分裂。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所在的教派在美國只有不到700萬會員,但他們在是否允許同性結婚的問題上卻存在巨大分歧,引起了教派內部的動蕩。許多成員因這個問題產生了尖角效應,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主張將無法被接受時,有些人會選擇離開教會,甚至放棄教派,因為他們對和自己持相同觀點的群體的歸屬感要強于對教派的歸屬感。 在這一點上,我想再次提醒大家:社會偏見和認知偏差是兩碼事。認知偏差是人類大腦的固有局限帶來的,它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會對現實做出錯誤評價。而社會偏見是這些錯誤認知的后果,每個社會中具體有哪些社會偏見是由當時具體的歷史環境決定的。例如,只有注重體育競技的社會背景,才會造成狼獾隊和七葉樹隊球迷之間的仇恨;如果回到幾個世紀前,你會發現,現在被認為超重的人更有魅力,而那些瘦削的人則屬于較低的社會等級——這一點在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的藝術作品中得到明顯的體現。所以在每種社會,尖角效應都會催生非理性的歧視性社會偏見,然而具體的表現要看具體的社會情境。 要想擺脫尖角效應,避免消極后果,我們可以使用下一節介紹的策略,采取具體和慎重的步驟來應對。事實上,我也并非完全免疫于這些危險的判斷錯誤。現在回想起來,我和阿格尼絲關系中*明顯的尖角效應就是她對學術討論興趣不高——雖然她很聰明,但讓我感到失望的是,她對實用和實際問題感興趣,對抽象的智力討論沒興趣。 ……
直覺陷阱:人際關系避坑指南 作者簡介
格列布·齊珀斯基(Gleb Tsipursky) ·曾任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員、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 ·知名咨詢公司“災難規避專家”首席執行官,管理咨詢界領袖; ·暢銷書作家,作品被翻譯成中文、韓文、德文、俄文、波蘭文、西班牙文、法文等多種語言; ·知名媒體撰稿人。 郭曉薇 ·心理學博士后;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美國戴維森文理學院訪問學者; ·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訪問學者。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