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全彩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15117
- 條形碼:9787030515117 ; 978-7-03-05151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全彩版)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古代社會白銀貨幣的使用出發,(一)深入研究了中國古代白銀貨幣的起源、白銀與絲路貿易的關系;(二)重點研究了銀錠器物本身的技術問題,從科學角度系統研究了古代銀錠的器型、合金成分,在此基礎上,采用實驗手段研究其鑄造工藝,探討鑄錠范型、澆鑄溫度、白銀純度、澆鑄方式及其與銀錠絲紋、蜂窩等外觀形態的關系,以及銘文(戳記)的制作方法等技術問題,揭示了古代銀錠鑄造的奧秘和技術工藝特征,并將研究成果科學地應用到古代銀錠的真偽判斷上,有效解決了目前高仿假銀錠的科學鑒定問題;(三)以館藏銀錠腐蝕為例,探討了古代銀錠的科學保護與保養問題。
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全彩版) 目錄
叢書序(范一飛)/i
序(范一飛)/iii
緒論/1
**章中國古代白銀貨幣概況/9
**節中國的白銀儲量與早期的開采利用/9
第二節中國古代白銀貨幣的形制與使用概況/15
第三節中國古代銀錠出土概況/39
第二章中國古代銀錠的金屬成分/49
**節古人對銀錠成色的判斷/49
第二節古代銀錠的金屬成分/54
第三章中國古代銀錠的鑄造工藝/70
**節前人有關銀錠鑄造工藝研究概述/70
第二節中國古代銀錠鑄造工藝特征分析/72
第三節銀錠鑄造工藝模擬實驗/73
第四節銀錠鑄造工藝與相關問題的討論/116
第四章中國古代銀錠的科學保護/173
**節白銀的物理化學特性/173
第二節銀錠的主要腐蝕類型/174
第三節銀錠的科學保護/182
第五章中國古代銀錠的科學鑒定/185
**節鑄造工藝辨偽/185
第二節銀錠銘文辨偽/197
第三節形制辨偽/210
第四節金屬含量辨偽/215
第五節色澤包漿辨偽/218
第六節水坑銀錠辨偽/224
附錄/264
雪花銀/264
朱提銀/265
后記/269
中國古代銀錠科學研究(全彩版) 節選
緒論 一、中國古代早期沒有白銀貨幣 白銀屬貴金屬,具有耀眼奪目的金屬光澤,是人類較早認識和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公元前三千紀,美索不達米亞烏魯克第三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銀就已經出現;烏爾王陵出土了大量公元前2500年或更早的金銀器。在古埃及,白銀出現在前王朝時期(公元前3000年以前);約公元前2500年,銀焊被用于焊接天篷的銅柱。在地中海周邊其他地區,約公元前2000~前1600年,克里特島的米諾文化中期已出現白銀。 中國古代,目前已知*早的銀制品,是甘肅玉門火燒溝四壩文化墓地出土的銀鼻環,年代約為公元前1600年。新疆和田流水墓地、伊犁尼勒克縣吉林臺墓地出土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銀耳環、銀缽。戰國以后,銀制品在我國逐漸有較多出現。 早期,銀主要作為飾品為人們所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白銀具有廣泛的經濟、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的屬性。純銀在自然界中很少見,大多以共生的形式存在于其他金屬的礦脈中,產量低且提取技術比較復雜,因此,白銀是一種較為稀有的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變,白銀的社會經濟價值體現越來越突出,并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逐步發展成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擔當起貨幣的角色,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幾乎被所有的國家或文明地區接受。 根據目前的考古和歷史資料,白銀貨幣或以銀為主要成分的金屬貨幣*早出現在地中海地區,古呂底亞王國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末、六世紀初就鑄造并使用一種天然金銀合金(electrum)的錢幣,古巴比倫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前330年)也已使用銀幣。 中國古代,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已有銀貝和銀鏟(后世稱銀布)出現。1974年,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槨室(一號墓)墓主人身上和棺槨上發現了大量的小件飾物,有金匕、金飾片、銀帶鉤、銀貝、各種泡飾、銅戈、銅劍、銅削、銅鏡、銅鈴、各種玉飾瑪瑙和大量陶器、骨串珠等。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的古城遺址內,1974年還出土了18塊類似于青銅空首布的銀鏟,盛于一個戰國時期的銅鼎內,同出的一個戰國時期的銅壺,內盛金版與金餅392塊。 對這些銀貝和銀布,研究中國錢幣的人大都把它們歸結為貨幣。如,朱活說:“河南扶溝出土的貴金屬鑄幣中,有銀幣十八件,均為布錢,從而充實了我國先秦銀鑄幣的內容。 銀布幣可能是鄭幣,而不是楚幣或韓幣。 1974年河北平山戰國中山國墓地一號墓出土四件銀貝,同樣充實了我國先秦銀鑄幣的內容。過去錢幣學界總認為我國以銀鑄幣源于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白金三品。但出土文物證明,這種看法已經站不住腳了。從而把我國以銀鑄成固定形態的鑄幣,上推了兩個多世紀。”郝本性認為河南扶溝出土的銀布“是東周時期楚國的貨幣,其中短型空首銀布幣時代為春秋中期,還保留著農具銅鏟的形制,其后演變為實首,而且布的形制也逐步由短型變成中型、長型、*后變成無首的長方版”。 目前許多錢幣學著述中,每每談及先秦時期的白銀貨幣,必引銀貝和銀布。人們的判斷乃出于一種簡單的類推:既然海貝被認為是*早的貨幣,那么銀貝自然也就是貨幣;既然銅鑄空首布是貨幣,那么銀質的鏟形布當然也是貨幣。但我們認為,這樣的類推還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貨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的商品。那么,白銀在春秋中期和戰國早期是否已經具備了一般等價物的資格呢?從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中國古代從春秋戰國到兩漢、魏晉南北朝,白銀用途主要還局限于用作王公貴族的飾品和少量器具,且總體數量較少,缺乏必要的廣泛性和普遍性。 其次,作為貨幣的原料,其必須要有相應的量的保證。中國古代在春秋、戰國時期白銀的產量幾何,是否能夠擔當貨幣原料來供給?這個問題雖然沒有直接的資料給予回答,但從長期的考古出土來看,白銀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量是非常之少的。 其三,作為交換中介,貨幣還須考慮其價值輕重。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尚稱吉金,具有很大購買力,白銀鏟若用作貨幣,購買力何等之大,用于購買什么?誰來使用?春秋戰國,土地靠分封或戰爭掠奪,未見靠貨幣買賣,生活必需品絕大多數為自給自足,如此大塊而固定形狀的銀鏟子用于什么商品買賣?也許有人會說,楚國黃金已作貨幣使用,何況白銀?但是,要知道,楚國使用的黃金貨幣——楚金版皆是切割成小塊稱量使用的,時間也較晚,在戰國后期,且主要為貴族所有;銀貝與銀鏟布是不可能分割使用的。 此外,中國古代貨幣的使用有其連貫性,若戰國早期已用白銀作貨幣,之后怎么全然銷聲匿跡? 其實,人們選擇什么樣的東西作貨幣,并非單單的經濟問題,還有必要的文化基礎。中國古代選擇青銅作貨幣,首先是建立在青銅時代青銅文化的基礎上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青銅時代大約起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經過夏商兩代的應用和發展,至殷末周初達到鼎盛,人們不僅熟練掌握了青銅合金的配比與應用,而且掌握了多種復雜的鑄造技術,能鑄造各種極其復雜的禮器和實用器,著名的安陽殷墟后母戊大鼎和湖南寧鄉出土的精美絕倫的四羊尊就是典型的代表。至此,可以這樣說,青銅作為一種理想的合金材料,幾乎可以用來做任何人們想要的東西:禮器、盛器、兵器、樂器、農具、工具,以及裝飾用品等。青銅的用途得到廣泛的認識,青銅的價值為社會所普遍認同,并成為眾心所想的財富。青銅被普遍用作貢獻、賞賜、賦稅、罰沒、俸祿、支付,等等。社會形成了青銅崇拜,青銅被尊奉為吉金,只要是青銅,不論什么形態都可以充當交換中介,也就是說形成了全社會以青銅為基礎的文化——青銅文化。這是中國古代選擇青銅貨幣的根本基礎,也是中國青銅時代有別于西方早期文明地區青銅時代的重要方面。 至于上述兩件器物的屬性,就出土情況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銀貝顯然是飾品,而銀鏟當屬儲藏的財富。銀貝、銀鏟之后,經常為人們提起與白銀貨幣有關的就是“白金三品”了。 《史記 平準書》曰:“又造銀錫為白金。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故白金三品 ”《漢書 食貨志》中也有大體相同的記述。錢幣界也有人將其與白銀貨幣聯系起來。其實,從金屬的物理化學性質來研判,要鑄造銀錫合金的貨幣是不大可能的,我們已經依據Ag-Sn相圖對這一問題作過闡述。事實上,至今為止,能與《史記》和《漢書》記述大致對上的出土實物皆是鉛質的,考慮到中國古代文獻記述中常有鉛與錫混稱的現象,而銀在古代常用來代指顏色——銀白色,我們傾向于認為,如果所謂的“白金三品”確實存在的話,它們就應該是鉛質的,而非銀錫合金。事實上,銀、錫不用作貨幣,在秦漢時期有明確的規定。《漢書 食貨志》曰:“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 ”而漢代在貨幣及其材質上基本是傳承秦朝的,尤其是西漢。 二、中國白銀貨幣化從唐朝開始 中國白銀貨幣化是從唐朝(618~906年)開始的。唐朝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朝代,也是一個中華民族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它*顯著特點是自信、開放、包容、博大,善于接受外來的文化,善于接受外來的技術,乃至于接受外域人在唐朝為官。杜佑《通典 邊防典》記述了與中國發生聯系的國家或部族有189個;孫光憲《北夢瑣言》言,唐朝時在華做官的外國人達三千余人之多,甚至有波斯人官拜宰相。開放的唐朝是中國接受白銀貨幣的思想文化基礎。 唐朝善于接受一切外來好的東西。當然,絲路貿易是其*重要的途徑或者說平臺。盡管中國古代與外域的交往早已開始,但真正的成規模的商貿活動是從唐朝開啟的。受朝廷的重視與支持,唐朝的對外貿易發展迅猛。唐朝宰相賈耽撰寫的《皇華四達記》中說,大唐通往周邊民族地區和域外有七條交通干道: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鶻道(參天可汗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此外,還記有從長安分別通往南詔的南詔道和通往吐蕃的吐蕃道。朝廷以長安為中心,在全國各地設置驛路,以促進對外貿易。《唐六典 兵部尚書 駕部郎中》載,當時天下共設驛1639所,其中,水驛260所,陸驛1297所,水陸相兼驛86所。足見唐王朝對貿易的重視。 唐中期以后,海洋交通與貿易得到更大發展。中國與西方世界的經貿往來進一步擴大。當時經由東南沿海已能通達印度洋和波斯灣。借助海上航線,中國與南亞、中亞各國的商業活動更加密切。 至唐末,在廣州從事貿易活動的外國人有數十萬之眾。這些外國商人帶著香料、藥物和珠寶,換取中國的絲織品、瓷器等。來華的外商足跡幾乎遍及中國水陸交通發達的所有城市。 中西貿易,絲綢之路上的諸國,皆用銀幣,難以與中國的銅錢直接互換相通,要實現貿易交換,采用以份量計值的銀錠是*便利的。唐朝的這種全方位的商貿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時間久了,國人必然走向接受白銀貨幣。當時,沒有專門的國際貨幣,久而久之,銀兩自然成為國際貨幣。所以,唐朝無論是墓葬出土還是窖藏出土經常有外來銀幣。 此外,考慮到唐代貿易的實際情況,我們傾向于認為,中國古代*早的銀錠——唐朝的船形銀錠,就源自海上大宗貿易。因為,白銀作為貴金屬貨幣,成色和重量一樣重要,高度延展的船形能讓人一目了然地看到銀錠沒有夾雜;而服務于海上貿易的銀兩,選取船形便是自然而然之事。船形銀鋌為什么兩頭經常翹得非常夸張,原因就在于此。 三、“一條鞭法”與白銀貨幣化的完成 有必要強調,雖然唐朝已經開啟白銀貨幣化的進程,但直至明代中葉之前,尚未取得本位貨幣的地位。白銀的貨幣職能主要體現在朝貢稅賦、財富貯藏及世界貨幣(國際貿易)方面,尚未獲得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職能。 明朝嘉靖時期,政府確立了“一條鞭法”的賦稅及徭役制度,并在萬歷九年(1581年),經由首輔張居正將其推廣到了全國。 “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是:“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就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征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實行這種辦法,使沒有土地的農民可以解除勞役負擔,有田的農民能夠用較多的時間耕種土地,對于發展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作用。同時,把徭役改為征收銀兩,農民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比較容易離開土地,這就給城市手工業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來源。沒有土地的工商業者可以不納丁銀,這對工商業的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一條鞭法把一切稅賦和征收都合計到銀兩,用銀兩支付,并推廣到全體國民。這一做法之所以能夠實現,應該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上絲綢之路,是海上絲路貿易的發展保障了明朝的白銀供給。 盡管明代開國之初,朱元璋為防范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海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但實際上民間海上商貿活動始終未能禁絕;明穆宗隆慶年宣布“開關”,解除海禁。由于明朝的絲織品、瓷器、茶葉、鐵器等物產普遍受到周邊國家的歡迎,并遠銷西洋,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而中國社會從朝廷到民間卻很少購買海外商品,這使得明朝自隆慶以后逐年積存下大量的白銀。尤其是萬歷年以后(16世紀80年代以后),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經由菲律賓入華的貿易日趨繁盛。據全漢升先生的研究,1586~1643年,西班牙人每年購買絲綢等貨物輸入中國的白銀在133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