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xí)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費爾巴哈文集(第3卷):比埃爾·培爾對哲學(xué)史和人類史的貢獻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0201599
- 條形碼:9787100201599 ; 978-7-100-20159-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費爾巴哈文集(第3卷):比埃爾·培爾對哲學(xué)史和人類史的貢獻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費爾巴哈哲學(xué)史著作,研究的對象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先驅(qū)、17世紀下半葉*有影響的懷疑論者比埃爾?培爾。在這本書中,費爾巴哈基于培爾的著作研究培爾的思想。培爾以懷疑論為武器,批判為宗教神學(xué)辯護的思辨形而上學(xué)和神學(xué)目的論(主要批判對象是萊布尼茨的“神正論”和“前定和諧”的觀點)。培爾認為思辨形而上學(xué)和神學(xué)目的論無法說明罪惡的來源,也無法說明懲罰的合法性,培爾進而主張信仰與道德并沒有等同關(guān)系,認為一個無神論者也接近可以是道德高尚的人,進而設(shè)想了一種由無神論者組成的社會的可能性。通過對培爾思想的分析與批評,費爾巴哈發(fā)展了自己的宗教觀和道德觀。
費爾巴哈文集(第3卷):比埃爾·培爾對哲學(xué)史和人類史的貢獻 目錄
《費爾巴哈全集》(第2版)第5卷序言
**章 天主教——精神與肉體的矛盾
第二章 新教——信仰與理性的矛盾
第三章 神學(xué)和科學(xué)
第四章 宗教和道德;培爾關(guān)于無神論的思想
第五章 道德的獨立性
第六章 教義與理性的矛盾
第七章 信仰與理性的矛盾在培爾著作中的意義
第八章 培爾作為論戰(zhàn)者的意義
第九章 培爾的性格及其對哲學(xué)史的意義
注釋和說明
人名索引
費爾巴哈文集(第3卷):比埃爾·培爾對哲學(xué)史和人類史的貢獻 節(jié)選
一般說來,真正的宗教信仰,唯一真正的、可信賴的宗教信仰只能存在于那樣的地方,在那里,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信仰不會獲得任何世俗的好處,不信仰也不會遭到任何世俗的打擊。如果國家把信仰當作一種間接的徭役,那它就是直接要求人們弄虛作假。可是,如果不信教就受到地獄的詛咒,而信教則獲得天國的祝福,那么宗教信仰也不是自由的。用永恒的懲罰威脅不信教者,這恰恰意味著強迫他們信教;因為,他們以這種方式向人們灌輸恐懼心理,從而使人失去自由。因此,誰用關(guān)于永恒快樂的美好言詞去爭取別人,而當別人想背離他時就用關(guān)于永恒地獄的恐嚇言詞加以威脅,誰就是采用強制性的措施,使用非精神的、不道德的,甚至卑鄙的手段,以求把人們爭取到自己方面來。他把一種麻醉劑強加于人,以便使人處于那樣一種狀態(tài),在那里,他的理性沉沒于恐懼或希望的激情中,而逐漸忘記了自己的誓言。你們不用奇怪,教會也求助于外部的強制措施;這種情況已是司空見慣,完全符合邏輯;只有相反的情況才是不正常的。如果某個人對于把人的感性本能應(yīng)用于灌輸信仰并不感到羞恥,那他為什么不能利用純粹肉體的器械、利用棍棒、皮鞭、絞繩,來達到他的那個能使任何手段神圣化的信教目的呢?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個原則不是耶穌教僧團的特殊原則,而是基督教教會和宗教信仰的一個普遍的、古老的原則(例如,我們可以想一下所謂為了虔誠信教而進行的欺騙),它早已是奧古斯丁為對異教徒進行迫害所作的辯護的基礎(chǔ);同樣地,這些刑事的強制手段也不是孤立的、特殊的、異常的現(xiàn)象。毋寧說,它們與教會的整個本質(zhì)和精神極其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它們甚至作為一種立足于感性動機之上的制度,包含在教會的概念之中。然而,依靠不道德的手段產(chǎn)生出來的東西,對于人來說也必然不具有道德的意義和影響。誠然,這種狡猾的理論到處宣稱,幸福僅僅是信仰和善行的結(jié)果,并且只能期望它是這樣的東西;可是,在這種理論中作為結(jié)果的東西,在實踐中、在生活中、在人自身之中則變成根據(jù),變成目的。人們之所以信仰,是為了不要進地獄;我們的幸福就是我們之所以信仰的目的;誰不信仰,誰就永遭滅亡。因此,教會是一個偽善者,因為它在假裝保護人的*珍貴之物的幌子下,恰恰奪去了人的*珍貴之物,奪去了人的唯一真實的財富,這就是人的思想自由,人作出判斷的獨立性和不受誘惑性,人的信念的純潔性,人對真理的無私的愛,人的合乎道德的情操;同樣地,信仰也是一個偽善者,因為它在心靈中所做的事情與此一模一樣,它使理性、從而也使無私地、純潔地熱愛真理的能力(這是任何一種高尚的、合乎道德的信念的原則),受制約于自私自利的利益,受制約于對保存自己和獲得幸福的貪欲。信仰雖然放棄了理性,放棄了人的崇高之物,可是沒有放棄卑賤之物,沒有放棄感性的、利己主義的利益和動機。信仰雖然對人說:我給予你以真理;可是,事實上,信仰所給予的不是一個無私的對象(當這個對象與感性的動機和情欲相分離,它就變成人的目的;這個對象只與客觀的利益,例如真理相聯(lián)系),而是一個預(yù)先已對人發(fā)揮誘惑作用的對象,即人們渴望的對象;然而,人們渴望的對象恰恰不是真理,而是幸福。如果某個人聽到這樣的話:信仰使人幸福,不信仰則永遠不幸,那么這個人怎么會不去信仰呢?……
費爾巴哈文集(第3卷):比埃爾·培爾對哲學(xué)史和人類史的貢獻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1804-1872),德國著名哲學(xué)家,被視為德國古典哲學(xué)和馬克主義哲學(xué)之間的橋梁,其哲學(xué)深刻地影響了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瓦格納和尼采等幾代思想家,費爾巴哈哲學(xué)中的唯物主義更被看作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理論來源。 譯者簡介: 涂紀亮,曾任中國社科院哲學(xu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dǎo)師;兼任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xué)學(xué)會名譽理事長。1992年享受國務(wù)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中國翻譯協(xié)會授予“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涂紀亮先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現(xiàn)代外國哲學(xué)研究領(lǐng)域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之一,畢生從事哲學(xué)翻譯和研究工作,在費爾巴哈、李凱爾特、維特根斯坦、蒯因等哲學(xué)家的翻譯和研究上成績斐然,翻譯出版的譯著20余部,研究專著10余部,主編和合著10余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