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國學之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621457
- 條形碼:9787514621457 ; 978-7-5146-214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之美 本書特色
●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辜鴻銘的國學境界:梁實秋、林語堂、羅曼??羅蘭、羅家倫推崇備至的國學大師。 ●隨辜鴻銘讀懂國學美,收獲豁達人生:用大師的思想重塑自我,發現高緯度的美。 ●62幅中外精品美圖,圖畫質量、編排更精美、藝術:文是畫的映襯,畫是文的視現。 ●精裝呈現,四色印刷。封面選用中國傳統色+專色印刷,藝術感和美感皆具備的裝幀:封面選用中國傳統色,以傳統的美凸顯生活里的日常可見之美。讓生活美實用可認知。 ●將國學與生活美學結合:提升讀者審美和生活、人生態度。
國學之美 內容簡介
《國學之美》辜鴻銘講述國學的作品,為美學大師系列第二輯之一,《國學之美》分別從漢學之美、古育之美、道德之美三個方向展示辜鴻銘的國學根基,國學為根基之學,是一種高維美的人生境界。辜鴻銘于中國國學,貢獻甚大,他講國學之體、辨國學之能、論國學之用。向西方世界及西方人宣傳中國的國學文化和精神。《國學之美》結合辜鴻銘的研究特點,打造辜鴻銘的美學觀點、思想、方向及成就,展現國學大師的生活審美與人生態度。
國學之美 目錄
漢學之美
抒寫漢學研究,感受中國文化之美
中國學(一)
中國學(二)
孔教研究之一
孔教研究之二
孔教研究之三
孔教研究之四
孔教研究之五
君子之教
古育之美
以典籍精髓,向美而行,以美育人
何謂文化教養
中國古典的精髓 中國文明的歷史發展
一個大漢學家
中國語言
中國婦女
中國人的精神
道德之美
道德之美,才是人生*美之美
孟子改良
踐跡
孔子教
自強不息
猶龍
學術
自序
東西文明異同論
國學之美 節選
中國學(一) 不久以前,一個傳教士為了趕同類的時髦,在他系列短文的封面上自稱為“宿儒”,鬧了許多笑話。這個念頭當然是極端滑稽可笑的。在整個帝國內,可以肯定沒有一個中國人敢斗膽妄稱自己為宿儒。在中國,“宿”字意味著一個學者或文人所能達到的*高境界。然而我們卻常常聽到某個歐洲人被稱作中國學家。《中國評論》的廣告里說,“在那些傳教士中,高深的中國學正被辛勤地耕耘著。”然后就開列了一批經常撰稿者名單,并說我們相信,所有這些著名學者的研究都是健全可靠、完全可信的。 現在,要估價那種被稱為在華傳教士辛勤耕耘的學問的高深程度,我們不必拿德國人費希特在他關于《文人》的演講里,或美國人愛默生在其《文學倫理學》中所提出的高標準來衡量。前美國駐德公使泰勒先生是一個公認的大德國學家,然而一個讀過幾本席勒劇本,在某雜志發表過一些海涅詩歌譯作的英國人,盡管可以在他的社交圈子里被認作是德國學家,但他卻絕不會在印刷品中公然以此自稱。可現在那些在中國的歐洲人,只出版了幾本關于中國某些省份的方言錄,或百來條諺語的匯編,就立刻被冠以一個中國學家的美稱。當然,只取一個名目倒也無妨,憑著條約中的治外法權,一個在華的英國人,只要他樂意,隨時都可以泰然自若地自稱為孔子的。 我們已經被引入來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因為在某些人看來,中國學已超越了早期開拓時期,即將要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了。在這一階段中,研究中國的人們將不再滿足于編纂字典或諸如此類的搬磚運土性質的工作,而試圖去建構專著、翻譯中華民族文學中*完美的作品,不僅以理性思辨和充分的論據去評判它們,而且*終論定中國文學圣殿中那些*受推崇的文學家。下面,我打算做出如下幾點考察:首先,看看正經歷著上述轉換的歐洲人,他們的中國知識真實到什么程度;其次,看看以往的中國學都做了些什么;第三,看看目前中國學的實際狀況如何;*后,指出我們所設想的中國學應該是什么樣的。常言道,一個站在巨人肩上的侏儒,容易把自己想象成比巨人更加偉大。但盡管如此,必須承認,那個侏儒,利用他位置的方便,將必定看得更加寬廣。因此,我們將站在前輩們的肩上,對中國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一個鳥瞰。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我們提出與先輩們不完全相同的意見,這些意見,我們希望不要被看成我們有任何自炫高超的意思;我們宣稱不過是利用了我們的方便條件。 首先看**個問題。我們認為,所謂歐洲人的中國知識發生了變化,這只是意味著掌握一門語言知識的較大困難已被排除。翟理斯博士說:“人們曾普遍認為,學會說一門語言,特別是一種漢語方言很難。但這種曾被普遍認為的難之所在,很久以前就已被別的歷史小說所取代。”的確,不僅口頭語言,甚至于書寫語言也是如此。一個英國領事館的翻譯生在北京住兩年,在領事館工作一兩年,便能讀懂一封普通電文的大致意思。因此,說迄今在華外國人之中國知識已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我們欣然承認;但對于超過這一點的夸大其辭的聲言,我們則感到非常懷疑。 繼早期耶穌會士之后,馬禮遜博士那部著名字典的出版,被公正地認作為所有已完成的中國學研究的新“Point de départ”(起點)。那部著作無疑留下了一座早期新教傳教士那種嚴肅認真、熱情誠摯和良心從事的紀念碑。在馬禮遜博士之后的一批學者中,德庇時爵士、郭士臘博士可以作為代表。德庇時爵士真的不懂得中國,他自己也夠誠實地承認了這一點。他肯定能講官話并能夠不太困難地閱讀那種方言寫成的小說。但是像他當時所掌握的那點中國知識,在現今怕是只能勝任任何一個領事館的洋員職務。然而非常奇怪的是,直到今天,仍能發現絕大多數英國人對于中國的知識,是受到他關于中國著作的影響。郭士臘博士的中國知識可能比德庇時爵士多一點。但他卻淺嘗輒止,不打算再作進一步的了解。已故的托馬斯·麥多士先生后來在揭露郭士臘的虛榮方面做得不錯。諸如此類的人還有傳教士古伯察和杜赫德。此后,我們奇怪地發現蒲爾杰先生,在*近出版的《中國歷史》中,把上述這些人引作權威。 在法國,雷慕沙是歐洲所有大學中*先獲得漢學講座教授席位的人。對于他的勞動,我們還無法做出適當的評價。但他有一本引人注目的書:法譯中文小說《雙堂妹》。那本書,利·亨德(Leigh??Hunt)讀過,由他推薦給卡萊爾,由卡萊爾傳給約翰·史特林。誰讀過此書后都覺喜愛,說它一定出自一個天才,“一個天才的龍的傳人”之手。這部小說在中國名叫《玉嬌梨》,是一部讀來十分愉快的書。但它只是中國文學中一個下品的代表,而且即便是在下品中也不占很高位置。不過,想到出自一個中國人腦袋瓜的思想與想象,實際上已通過了像卡萊爾和利·亨德這些人的心靈,總是令人高興的。 繼雷慕沙之后的漢學家有儒蓮和波迪埃。德國詩人海涅曾說,儒蓮有一個奇妙而重要的發現,即蒙斯·波茨爾一點也不懂漢語,另一方面,后者也同樣有一個發現,即儒蓮全然不懂梵文。然而,這些著作家所做的開拓工作卻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的優勢在于全面徹底地掌握了他們本國的語言。另一個可以提及的法國著作家是德理文,他的唐詩譯作是開始進入中國文學部分的一種突破,這種工作在此前后是不曾有人做過的。 在德國,慕尼黑的帕拉特博士出版了一部關于中國的書,題為《滿族》。像德國人寫的所有著作一樣,它是一部無懈可擊的佳作。其明顯意圖是要勾勒出中國清王朝起源的歷史面貌。但該書的后一部分涉及有關中國問題的一些內容,就我們所知,是從用歐洲文字寫成的其他任何一部書中無法找到的。像衛三畏博士的那部《中國總論》之類的書,同它比起來,只能算是一部托兒所的小人書罷了。另一個德國漢學家是史特勞斯(Herr??Von??Strauss),1866年被普魯士吞并之前的小德意志公國的大臣。這個老臣卸任后以研究漢學自娛。他出版了一部《老子》譯著,*近又出版了一部德譯《詩經》,據廣東的花之安先生認為,其中的某些部分還是蠻不錯的。他的那首頌歌的翻譯也被人們興致勃勃地談論著。不幸的是,我們沒能獲得這些書。 以上我們所提到的學者們,可以被認作是早期的漢學家,開始于馬禮遜博士的字典的出版。第二個時期的出現,是以兩部權威著作為標志的:一是威妥瑪爵士的《自邇集》;再是理雅各博士的《中國經典》翻譯。 說到**部,那些中國知識現已越過能講官話階段的西方人可能會嗤之以鼻。盡管如此,它卻是所有已出版的關于中國語言的英文書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的一部*完美的大著。而且這部書被寫出是時代呼喚的必然結果。諸如此類的書必須被寫出,瞧!它被寫出了,在某種程度上說,它的寫出既拿走了同代人的所有機會,也不會有來自未來的競爭。 那些中國經典的翻譯必然被做,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理雅各博士完成了它,結果出了一打巨大的、規模駭人的東西。如果單從量上來看,確實是驚人的、了不起的成就。面對著這些卷帙浩繁的譯著,我們談起來都有點感到咋舌。不過必須承認,這些譯著并不都令我們滿意。巴爾福先生公正地評論說,在翻譯這些經典的過程中,大量地依賴了那些生造的專門術語。我們感到理雅各博士所借用的那些術語是深澀的、粗疏和不適當的。有些地方簡直不合語言習慣。這還是就形式而言。至于內容,我們不想冒然發表自己的意見,還是讓廣東的花之安牧師來作評判。花之安牧師曾對我們說:“理雅各博士關于孟子的注釋,表明他對孟子的書缺乏哲學的理解。”可以肯定,如若理雅各博士沒有設法在頭腦中,將孔子及其學派的教義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把握,他是無法閱讀和翻譯這些作品的。然而使人驚奇的是,無論是在他的注釋中,還是在專題論述中,理雅各博士都從不讓一個單詞或句子滑過,以表明他對孔子教義的確是作為一個哲學的整體來把握的。因此,總體說來,理雅各博士對這些經典價值的評判,無論如何不能作為*后的定論來接受。新的翻譯者還將接踵而來。自從上面所提到的兩種著作出現以后,又有許多關于中國的著作陸續問世:其中,的確有幾部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但我們相信沒有一部表明中國學已經到達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首先有偉烈亞力先生的《中國文學札記》。但它僅僅是一部目錄,而不是一本帶有一丁半點文學意味的書。另幾本是已故梅輝立所著,其中以《漢語指南》和《中日商埠志》較為有名。先生的《漢語指南》,當然不能被說成是完善的東西,但確實是一部大著,在已出版的關于中國的著作中,它要算是*嚴謹、認真而不裝模作樣的了。并且它的實際效用,也僅次于威妥瑪的那部《自邇集》。 另一個有名望的中國學家是英國領事館的翟理斯先生。像所有早期的法國漢學家一樣,翟理斯先生擁有令人羨慕的文學天賦,文風清晰、有力而優美。他所接觸的每個問題,無不立刻變得明晰而易懂。不過也有一兩個例外。他在選擇值當他那支筆的題目時并不很幸運。一個例外是他的《聊齋志異》翻譯。這一翻譯可以被視為中文英譯的模范。但是,《聊齋志異》盡管是極為優美的文學作品,卻仍然不屬于中國文學的*上乘之作。 繼理雅各博士翻譯中國經典的盛舉之后,巴爾福先生*近出版的關于莊子《南華經》的翻譯,肯定是抱負*高的作品。我們承認,當**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期待和高興的程度簡直不亞于聽到一個英國人進入中國翰林院的消息。《南華經》被中國人公認為民族文學精華中*完美的作品之一。自從公元前兩世紀以前該書誕生以來,它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簡直不亞于儒家經典。以后歷朝歷代浪漫主義文學語言與精神均受到它的支配性影響,正如同四書五經對于中國哲學著作所發生的影響那樣。然而,巴爾福先生的作品一點也算不上翻譯,簡直就是胡譯。我們承認,冒然給予這部肯定花費了巴爾福先生多年心血的作品以此種評價,我們的心情是沉重的。但我們已經冒犯了它,并希望能給予它更好的評價。我們相信,假如我們提出莊子哲學的準確理解和翻譯問題,巴爾福先生是絕不會屈尊來參加我們的討論的。*近新出的《南華經》中文本編輯林希沖,在編者前言中寫道:“要閱讀一部書,必須首先弄懂每個單字的意思;只有弄懂了每個單字的意思,才能正確分析每個句子的語法結構;只有搞通了每個句子的語法結構,才能理解段落的安排。做到了以上幾點,才能*終獲得整個篇章的中心思想。”然而巴爾福先生翻譯的每一頁,都留下了硬傷,表明他既未能弄懂許多單字的意思,又未能對句子的語法結構做出正確的分析,還沒有準確地理解段落的安排。如果我們所設想的上述觀點能夠被證實,正如它們很容易被證實的那樣,只需看看它們關于語法和句法規則方面的理解水平,便能非常清楚地得知巴爾福先生未能準確把握《南華經》的中心思想了。 在目前所有的中國學家中,我們傾向于把廣東的花之安牧師放在首位。雖然我們并不認為花之安先生的成果比其他人更有學術價值或文學價值,但我們發現幾乎他寫的每個句子,都表明了他對文學和哲學原則的某種把握,而這正是我們在同時代的其他中國學家的作品中所見不到的。至于我們所構想的這些文學和哲學的原則究竟是什么,必須留待本篇的下一部分里再談了。屆時我們希望能夠闡明中國學研究的方法、目標和對象。
國學之美 作者簡介
辜鴻銘,1857- 1928,學貫中西,號稱“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西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 》《中庸》《大學》,著有《中國牛津運動故事》和《中國人的精神》,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辜鴻銘一生致力于中國國學的研究與發揚,是晚清至民國時期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及東方文化的中國第一人。 許曉善,作家、圖書策劃人、譯者,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濰坊學院莫言研究中心創意寫作導師。繪畫專業畢業,喜歡鉆研民國大師們的生活美學方式,并對民國大師們的作品有所解讀。已出版作品多部,目前就職北京某出版機構。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