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城鎮居民移動商務使用行為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0719
- 條形碼:9787030720719 ; 978-7-03-07207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鎮居民移動商務使用行為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系統開發、運營管理、信息管理、網絡營銷等領域的科研人員、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管理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等專業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該書研究了多個移動應用城鎮居民用戶的使用偏好,有利于相關應用主體和企業優化升級
城鎮居民移動商務使用行為研究 內容簡介
系統而科學地研究城鎮居民移動商務技術接受行為,促進移動商務用戶更有效地選擇和使用移動信息服務技術,是保障信息資源高效利用的現實需求。《城鎮居民移動商務使用行為研究》以對城鎮居民移動商務消費者使用行為的理論分析為核心,概述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的熱點和中外研究的差異,并對已有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理論、方法和工具等進行了詳細介紹。隨后選擇了六類當前學術界或產業界極為關注的前沿問題,采用文獻綜述、問卷調查、專家座談、理論研究和模型構建等方法,重點對城鎮居民移動搜索行為、移動廣告使用行為、移動健康系統使用行為、移動游戲使用行為、移動閱讀使用行為和移動銀行使用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出了基于城鎮居民移動商務用戶使用行為特征的服務策略,探討了城鎮居民移動商務用戶使用行為的研究方法及其倫理規范。《城鎮居民移動商務使用行為研究》體系結構嚴謹,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數據翔實,引文豐富,具有較高的學術與應用價值。
城鎮居民移動商務使用行為研究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移動商務使用行為研究背景與意義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義 2
1.2 移動商務用戶行為國內外研究現狀 3
1.2.1 移動商務消費者信任與消費者決策研究 3
1.2.2 移動商務消費者采納行為研究 5
1.3 研究目標、內容與方法 6
1.3.1 研究目標 6
1.3.2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與特色 7
參考文獻 8
第2章 城鎮居民移動商務信息搜索行為研究 11
2.1 移動搜索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2.2 移動搜索使用行為的相關理論基礎 14
2.2.1 不確定性理論 14
2.2.2 認知學理論 15
2.2.3 信息搜索因素理論 15
2.2.4 多屬性態度理論 15
2.2.5 理性行為理論 16
2.2.6 計劃行為理論 17
2.2.7 消費者購買決策理論 17
2.3 研究假設與量表設計 18
2.3.1 研究假設 18
2.3.2 量表設計 21
2.4 問卷設計及數據收集與處理 22
2.4.1 問卷設計 22
2.4.2 數據收集與處理 22
2.5 模型擬合與假設檢驗 24
2.5.1 測量模型 24
2.5.2 結構模型分析 26
2.5.3 假設檢驗 27
2.6 結論與建議 28
2.6.1 研究結論 28
2.6.2 對策與建議 30
參考文獻 30
第3章 城鎮居民移動廣告使用行為研究 33
3.1 移動廣告國內外研究動態 33
3.2 移動廣告使用行為的相關理論基礎 36
3.2.1 互聯網廣告態度模型 36
3.2.2 多維隱私發展理論 37
3.2.3 傳播隱私管理理論 37
3.2.4 消費者慣性理論 37
3.2.5 動機理論 37
3.3 研究假設與量表設計 38
3.3.1 研究假設 38
3.3.2 量表設計 44
3.4 問卷設計及數據收集與處理 47
3.4.1 問卷設計 47
3.4.2 數據收集與處理 47
3.5 模型擬合與假設檢驗 52
3.5.1 測量模型 52
3.5.2 結構模型分析 52
3.5.3 假設檢驗 58
3.6 結論與建議 68
3.6.1 研究結論 68
3.6.2 對策與建議 69
參考文獻 70
第4章 城鎮居民移動健康系統使用行為研究 74
4.1 移動健康國內外研究現狀 74
4.2 移動健康使用行為的相關理論基礎 76
4.2.1 健康信念模型 76
4.2.2 技術接受模型 77
4.3 研究假設與變量設計 77
4.3.1 研究假設 77
4.3.2 量表設計 86
4.4 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與處理 89
4.4.1 問卷設計 89
4.4.2 數據收集與處理 89
4.5 模型擬合與假設檢驗 95
4.5.1 測量模型 95
4.5.2 結構模型分析 102
4.5.3 假設檢驗 103
4.6 結論與建議 116
4.6.1 研究結論 116
4.6.2 對策與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0
第5章 城鎮居民移動游戲使用行為研究 125
5.1 移動游戲國內外研究現狀 125
5.2 移動游戲使用行為的相關理論基礎 127
5.2.1 流體驗理論 127
5.2.2 人機交互與社交互動 128
5.2.3 技能與挑戰 128
5.2.4 期望確認模型 128
5.2.5 社會臨場感理論 129
5.3 研究假設與量表設計 129
5.3.1 研究假設 129
5.3.2 量表設計 137
5.4 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與處理 138
5.4.1 問卷設計 138
5.4.2 數據收集與處理 138
5.5 模型擬合與假設檢驗 142
5.5.1 測量模型 142
5.5.2 結構模型分析 145
5.5.3 假設檢驗 146
5.6 結論與建議 158
5.6.1 研究結論 158
5.6.2 對策與建議 159
參考文獻 160
第6章 城鎮居民移動閱讀使用行為研究 164
6.1 移動閱讀國內外研究現狀 164
6.2 移動閱讀使用行為的相關理論基礎 166
6.2.1 信息系統持續使用模型 166
6.2.2 擴展后的信息系統持續使用理論模型 166
6.3 研究假設與量表設計 167
6.3.1 研究假設 167
6.3.2 量表設計 173
6.4 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與處理 174
6.4.1 問卷設計 174
6.4.2 數據收集與處理 175
6.5 模型擬合與假設檢驗 180
6.5.1 測量模型 180
6.5.2 結構模型分析 184
6.5.3 假設檢驗 185
6.6 結論與建議 195
6.6.1 研究結論 195
6.6.2 對策與建議 196
參考文獻 197
第7章 城鎮居民移動銀行使用行為研究 200
7.1 移動銀行國內外研究現狀 200
7.2 移動銀行使用行為的相關理論基礎 203
7.2.1 情緒的概念 203
7.2.2 情緒的維度 203
7.3 研究假設與量表設計 204
7.3.1 研究假設 204
7.3.2 量表設計 206
7.4 數據收集與研究模型 207
7.4.1 調查設計與數據收集 207
7.4.2 研究模型 207
7.5 模型擬合與假設檢驗 208
7.5.1 測量模型 208
7.5.2 模型檢驗與分析 209
7.6 結論與建議 212
7.6.1 研究結論 212
7.6.2 對策與建議 212
參考文獻 213
后記 217
城鎮居民移動商務使用行為研究 節選
第1章緒論 1.1移動商務使用行為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伴隨著無線網絡以及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移動商務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大放異彩,移動商務的市場價值也因此呈指數式增長。由于移動互聯網加深了企業與客戶的聯系,移動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營銷戰略和CRM管理工具而被眾多的金融服務機構所采用。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發布的《中國移動經濟發展報告2020》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5G用戶的滲透率將增至50%,與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其他主要5G市場相當。在2020~2025年期間,中國運營商基于移動業務的資本支出將達1800億美元,其中大約90%將被用于5G網絡建設。此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較2020年12月提升1.2個百分點,移動互聯網用戶穩步增長。此外,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使用電視上網的比例為25.6%;使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34.6%、30.8%和24.9%。 作為新生事物,我國移動互聯網平臺企業開展移動商務業務還是具有顯著潛力的,移動商務也逐漸成為網絡環境下的“新的服務邊界”。盡管數字化服務的基本功能多為免費,但數字消費的海量隱性價值正逐步累積并釋放巨大社會福利,不同互聯網應用對數字消費者價值呈現出差異。截至2021年6月,數字消費者認為網絡支付、即時通信、網絡新聞、搜索引擎、網絡購物等應用的價值相對其他互聯網應用更高;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等垂直品類豐富、滿足大眾多樣化需求的互聯網應用價值相對次之;網上外賣、網約車等線下可替代性較強的互聯網應用在數字消費者主觀認知中的價值相對較低。數字消費通過深入廣大消費者,逐漸成為大眾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產生重要影響。 隨著信息化的普及和發展,移動信息技術業已逐漸滲透到城鎮地區經濟社會、生產生活、民主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城鎮居民作為城鎮地區移動信息服務的*終接受者、使用者及受益者,是決定城鎮移動信息服務推廣能否獲得成功的重要角色。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城鎮網民規模為7.14億,較2020年12月增長3404萬,占整體網民的70.6%。由此可見,手機互聯網等通信服務在城鎮市場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2020年《我國農村互聯網年度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城鎮居民移動使用行為在人口統計特征、互聯網認知和使用偏好等方面呈現一定特殊性,例如消費群體呈現年輕化、高學歷、男性占比高等特征。城鎮居民在移動信息搜索、風險感知與規避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他(她)們難以在海量的移動互聯網信息中甄別出真實且安全的消費信息,放棄移動信息的持續使用。此外,移動設備的界面設計也影響了城鎮居民對移動信息服務的使用行為。 在此情境下,移動商務信息服務提供商、運營企業和政府部門紛紛投身于“移動互聯網+商務”的建設,并基于自身的優勢開發出琳瑯滿目的移動互聯網商務信息平臺和應用,進而借助這些平臺和應用帶動整條移動商務產業鏈條的運轉,期望*終能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精準化和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移動互聯網平臺企業可以在保持現有客戶基礎上融入新的系統,進而將手機用戶轉化為潛在客戶。因此,移動互聯網平臺企業有必要挖掘移動商務消費者的特有信息,識別移動商務消費者交易的行為特征,有效發掘和管理客戶資源,進而了解用戶的需求,開發用戶愿意使用的產品和服務。 1.1.2研究意義 隨著消費者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的改變,針對大數據環境下的移動商務消費者的研究需要切換到多點、非線性的場景之中。與此同時,消費者行為研究路徑與數據采集方式也有了顯著的轉變與發展。傳統的消費者行為研究主要是通過對企業內部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研究結果,從宏觀層面解讀消費者數據,局限于理解消費者當前的消費行為。在大數據的背景下,針對消費者行為機理識別的研究應致力于利用行為分析、商務智能等手段,在社會化網絡環境的海量、多源、動態數據中,以集成的視角,開展深入的挖掘、研究,從而提煉典型的消費者行為模式,同時準確識別客戶個性化的行為特征,為移動商務管理決策與管理學研究提供微觀行為理論支持。因此,探索分析移動商務消費者行為海量信息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1.理論意義 移動商務用戶的現實應用需求大大促進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移動商務使用行為的研究,并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學者們嘗試采用多種方法和技術來提高對移動商務使用意愿(行為意愿)、滿意度、用戶信任等變量的預測,從而顯著提高移動商務消費者忠誠度。這一研究選題跨越信息科學、行為科學、企業管理和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形成了值得深入探究的學科交叉研究,是理論創新的重要來源之一。鑒于此,在移動商務用戶使用行為研究領域,既要關注用戶對已有商務信息的搜尋、獲取、利用、傳播、隱藏和共享的問題,也要關注消費者在移動商務信息刺激下對相關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問題,還要關注特定消費市場的用戶行為問題。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用戶的移動商務使用行為極為關注。本書選擇了目前本領域內的熱點問題和未來可能會受到關注的重要問題,結合不同的使用情境展開了系列研究,對于拓展用戶移動商務使用行為領域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2.實踐意義 近年來,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進行銷售的商品數量和種類迅猛增加,然而大量競爭者的涌入導致很多商品難以被展現到消費者的面前,無法獲得足夠的消費者,利潤大幅下降。消費者面臨海量的商務信息,無法在諸多信息中甄別出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導致用戶放棄對移動商務信息系統的持續使用。本書突破了傳統電子商務客戶關系管理模型,從個體使用的層面來說,隨著移動互聯網與智能設備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消費者面對的商務信息與日俱增,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識信息、利用信息,掌握信息獲取、利用相關的技能,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從企業經營的層面來說,如何利用對用戶移動商務信息使用行為的理解和分析,設計和開發符合用戶需求的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成為企業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必由之路。 1.2移動商務用戶行為國內外研究現狀 通過對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EBSCO、BLACKWELL、ISI、ProQuest、SCI等國內外學術論文數據庫,以移動商務、移動支付、mobile commerce、mobile business、m-commerce、m-business等為檢索詞檢索,從搜集到的相關參考文獻可以看出,當前針對移動商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視角。 1.2.1移動商務消費者信任與消費者決策研究 在移動商務環境下,了解消費者的信任因素對于移動商務發展至關重要。移動交易的安全性是消費者*為擔心的問題,很多移動商務消費者不敢使用它的主要原因是存在感知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而信任恰恰是降低消費者感知風險和不確定性*有力的工具。對此,國內外眾多學者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其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信任的概念、信任的前因、信任的維度以及信任動態轉移機理研究。葉藝勇(2018)研究認為,用戶信任是影響移動商務發展的關鍵因素,移動終端設備的易用性、用戶熟悉程度是影響消費者信任*關鍵的因素。林家寶等(2011)利用信任轉移和創新擴散理論研究跨環境背景下信任轉移過程與移動商務接納行為之間的動態關系。并以移動銀行為研究對象,基于拓展的效價理論、自我感知理論和信息系統期望確認理論,構建三階段消費者信任動態演變模型,分析消費者使用前的決策行為的形成機制、使用行為的反饋作用機制和使用后的評價機制。顧桂蘭和蔡柏良(2011)從買賣雙方和外部環境等視角入手,重點分析了法律、文化、第三方認證、交易平臺、商家因素和消費者信任傾向等影響因素;并討論了C2C消費者信任影響因素理論模型的構成和構成因素間的關聯。林家寶和魯耀斌(2011)構建了一個初始信任的綜合模型,分析了七個前因變量對移動證券的初始信任的影響,并利用SEM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股民對移動證券的初始信任主要受信息質量、無所不在、兼容性、結構保證和信任傾向的影響。畢新華等(2011)基于期望確認模型和信任因素模型提出移動商務用戶持續使用意向的整合模型,實證結果表明,所構建的假設模型能很好地解釋和預測移動商務用戶持續使用行為。閔慶飛等(2008)從網絡商家的能力、善意、誠實以及網絡環境中的制度因素和技術因素構建了移動商務信任模型,實證結果表明,技術信任、移動供應商信任和基于制度的信任為主要影響因素,其中制度信任在現階段起主要作用。樊麗杰等(2012)從人類心理認知習慣角度歸納客戶信任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給出了一種基于改進灰色預測的移動電子商務交易信任預測算法。Gao和Waechter(2017)以澳大利亞851名潛在的移動支付用戶為調查對象,探索了移動支付初始信任前置影響因素,結果表明,用戶感知信息質量、感知系統質量和感知服務質量正向影響用戶初始信任,而感知不確定性抑制移動支付用戶初始信任。 此外,Kao(2009)研究了交易信任的維度對消費者使用移動商務動機的影響,以及文化的維度對交易信任和使用動機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研究發現交易信任顯著影響移動商務的米納動機。Lee(2009)基于DeLone & McLean信息系統成功模型,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構建了一個信任和滿意度的前因模型,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系統質量和信息質量顯著影響消費者的信任和滿意度,而界面設計質量對消費者的信任和滿意度的影響不顯著。Li和Yeh(2010)利用設計美學和移動網站特征建立了移動商務信任模型,研究結果表明,設計美學對移動商務的信任有直接影響,而且通過網站特征對移動商務的信任有顯著的間接影響。Kim等(2009)研究了B2C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購買前的決策是如何形成的,同時,消費者和商家的長期關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實證研究發現,信任不僅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而且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產生間接影響。Hahn和Kim(2009)探索了網下商店的信任和感知的網上購物信心對網上信息搜索動機和購物動機的影響,研究表明消費者對網下商店的信任顯著影響網上購物感知信心和信息搜索動機。Sarkar等(2020)利用薈萃分析研究了移動商務用戶信任的前因變量和結果變量,研究結果認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于使用、系統質量、信息質量、服務質量、用戶交互、感知風險、感知安全、結構保障等因素影響用戶信任,進而影響用戶的態度、滿意度、行為意愿和忠誠度。Leong等(2021)利用在線評論的特征研究了移動社交網絡中用戶信任形成機理,研究結果表明,評論個人資料、評論經驗、認知信任和情感信任顯著影響用戶信任。 1.2.2移動商務消費者采納行為研究 移動商務是一種新式的虛擬銷售渠道,同時還涉及信任和隱私關注等問題,而這些因素和問題會影響企業和客戶對移動商務的采納程度,從而影響移動商務的健康發展。 一方面,陳艷(2010)基于對相關信息技術采納研究的回顧和總結,將技術接受模型與消費者行為過程整合起來,在此基礎上提出手機郵箱服務采納行為研究的理論模型并進行實證研究。周濤和魯耀斌(2010)從消費者個人隱私視角研究了移動商務客戶對移動商務的采納行為,研究結果表明,隱私關注顯著影響用戶感知風險與信任,并通過兩者間接影響采納行為。袁順波(2022)利用薈萃分析對42篇相關文獻中移動商務用戶持續使用行為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期望確認理論模型中,相關性*強的為“期望確認程度-滿意度”,而用戶感知有用性對滿意度存在著顯著的影響,文化對期望確認理論模型中各變量之間的關系不存在調節效應。安琪和畢新華(2021)基于信息生態視角,對移動用戶團購信息采納行為進行了分析。劉百靈和夏惠敏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