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審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學意義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8992
- 條形碼:9787520398992 ; 978-7-5203-989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審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學意義研究 內容簡介
鑒于公域的形式化和私域的原子化弊端,本書立足“公共性”的闡釋視角,聚焦社會治理的心性基礎,通過“審美共通感”的觀念史梳理,以史帶論,提取“審美公共性”的自然結構、情感技藝及其生活秩序。“通感”的肉身感通學、想象的“符碼”、自然神論的“常識”觀、康德反思性判斷力的先驗設定、馬克思“感知結構”的反思、阿倫特的“德藝”交往……展現為“審美共同體”自然生成論式和社會制造論式的理論變奏及其公共心性的秩序建構。
審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學意義研究 目錄
導論:審美共通感的公共性問題與政治美學話語——現狀審視、選題意義、研究的脈絡
**節 程序憲政學與公共世界的反思
第二節 從統合到公共:審美公共性問題的問題性和議題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節 秩序的心性至求:間性與感通研究的基本脈絡
第四節 間性與審美感通議題的延展:現代中國審美公共的感性生成、主體建構與社會邏輯
**章 通感的“看”與“聽”——從感通的身體觀談起
**節 比喻的醒世與通感的醉態:以《荷塘月色》為案例的闡釋
第二節 看的原罪與聽的拯救:中西文化的互動
第三節 “醉”之為“常”的本原初探
第四節 通感補錄二則——由“感應”而思
第二章 符碼:想象的公共表象——維科論想象與共同意識、阿倫特論想象與公共交往論心性——秩序的融合是如何可能的
**節 維科從人類學的角度論“想象性的類概念”:共同體秩序的心性描述
第二節 阿倫特論想象力、范例說服與交往:共同體心性秩序的生成及其公共性
第三節 想象符碼的共通性分析
第三章 常識:推導向公共治理的道德感秩序——論蘇格蘭自然神論對現代法政的貢獻
**節 自然論證與自然權利:德性生成與技藝制造的現代分化
第二節 沙夫茨伯里論“常識”的情感體制與公共治理
第三節 常識的運行邏輯:休謨論“同情”作為協定之源
第四節 常識的“同情”邏輯及其契約政治的超越
結語
第四章 審美共通感:主體間性與同理心生成的心性基礎——康德“審美共通感”議題述評
**節 判斷力與先驗的方法
第二節 多元主體與審美共通感
第三節 非功利:走向他者的預設
第四節 審美共通感的生成性
第五章 馬克思的感通概念及其公共困境
**節 馬克思論自然與社會的同構及其感通政治學
第二節 馬克思論私有財產揚棄中的感知解放
第三節 理解“感知結構”的方法:符碼生產的公共批判
第四節 勞動世界的福利正義與公共批判
第六章 綻現“德藝”,與人溝通——阿倫特“政治審美論”的公共哲學意義
**節 惡問題與美學判斷
第二節 德藝的展現與行動自由
第三節 美的生成與共通世界
小結:判斷力和行動的始終一貫
結語:審美作為彌補程序憲政的感通學
參考文獻
后記
**節 程序憲政學與公共世界的反思
第二節 從統合到公共:審美公共性問題的問題性和議題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節 秩序的心性至求:間性與感通研究的基本脈絡
第四節 間性與審美感通議題的延展:現代中國審美公共的感性生成、主體建構與社會邏輯
**章 通感的“看”與“聽”——從感通的身體觀談起
**節 比喻的醒世與通感的醉態:以《荷塘月色》為案例的闡釋
第二節 看的原罪與聽的拯救:中西文化的互動
第三節 “醉”之為“常”的本原初探
第四節 通感補錄二則——由“感應”而思
第二章 符碼:想象的公共表象——維科論想象與共同意識、阿倫特論想象與公共交往論心性——秩序的融合是如何可能的
**節 維科從人類學的角度論“想象性的類概念”:共同體秩序的心性描述
第二節 阿倫特論想象力、范例說服與交往:共同體心性秩序的生成及其公共性
第三節 想象符碼的共通性分析
第三章 常識:推導向公共治理的道德感秩序——論蘇格蘭自然神論對現代法政的貢獻
**節 自然論證與自然權利:德性生成與技藝制造的現代分化
第二節 沙夫茨伯里論“常識”的情感體制與公共治理
第三節 常識的運行邏輯:休謨論“同情”作為協定之源
第四節 常識的“同情”邏輯及其契約政治的超越
結語
第四章 審美共通感:主體間性與同理心生成的心性基礎——康德“審美共通感”議題述評
**節 判斷力與先驗的方法
第二節 多元主體與審美共通感
第三節 非功利:走向他者的預設
第四節 審美共通感的生成性
第五章 馬克思的感通概念及其公共困境
**節 馬克思論自然與社會的同構及其感通政治學
第二節 馬克思論私有財產揚棄中的感知解放
第三節 理解“感知結構”的方法:符碼生產的公共批判
第四節 勞動世界的福利正義與公共批判
第六章 綻現“德藝”,與人溝通——阿倫特“政治審美論”的公共哲學意義
**節 惡問題與美學判斷
第二節 德藝的展現與行動自由
第三節 美的生成與共通世界
小結:判斷力和行動的始終一貫
結語:審美作為彌補程序憲政的感通學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審美共通感的公共哲學意義研究 作者簡介
李河成,生于1979年12月,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后,陜西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主持完成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3項。在《文藝理論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集中就“審美共通感一公共性”問題作了專題研究,《公利性公共與公議性公共:“公共”話語研究的兩個要點及其范式轉型》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17年第3期全文首篇轉載。參編《通識教育文獻選輯》(全三卷,科學出版社2019、2020年版)。
書友推薦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