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東方營銷學·四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3508
- 條形碼:9787543233508 ; 978-7-5432-335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方營銷學·四象 本書特色
祝賀利軍教授新書《東方營銷學·四象》出版!東方營銷學是諸子百家中商家思想傳承與發展的一個代表, 淵源于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易經智慧,用易經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演人類的營銷實踐。前人說“板凳要坐十年冷”,而利軍教授已經在此深耕近二十載。這是一本浸透了時間和汗水的學術著作,一定可以給理論探索者和實務踐行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指引。 ——周南,香港城市大學教授、長江學者、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董輔礽講座教授 本書是中國傳統商業智慧的當代解讀,作者以易文化為底蘊的東方科研范式,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現代商業案例,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對營銷的發展進化模式進行闡釋,觀點新穎獨到,讓人耳目一新。 ——陳春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 “在時間的長河中,去把握營銷的本質!”這是我讀完賈利軍教授《東方營銷學·四象》一書后*直觀的感受!諸子百家中商家思想淵源于易經智慧,而易經智慧的本質就是探討時間、空間變化后永恒規律之所在。但是從千變萬化的表象,到顛撲不滅的規律,其間探究的過程何其艱難!所以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賈利軍教授的成功努力,特向您推薦該書! ——陳勁,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賈利軍教授的《東方營銷學·四象》一書融易經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現代市場營銷學的智慧和發現于一爐,將作為交換的市場營銷活動看成是有著內在演化規律的社會運動,并以易學中的四象概念即太陰、少陽、太陽和少陰,闡述了市場營銷如何如何從功能營銷、質量營銷、心理營銷向倫理營銷發展和演化。本書既反映了市場營銷活動的發生與發展規律,可用來展望未來的趨勢;又可以聯系營銷現實展開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智慧何以運用于市場實踐。這本書需要讀三遍以上,始能窺其堂奧。 ——蔣青云,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高校市場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市場學會副會長 本書是賈教授基于中國文化底蘊,重新建構營銷學本質屬性和基礎理論的著作,讀罷讓人頓感清風出岫、明月入懷。 ——井潤田,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中國人認可的學問在于“經世濟民”。換言之,好的營銷理論應該有利于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所以,我非常高興地看到賈利軍教授的新作《東方營銷學·四象》即將出版。該書是“義以生利”營銷理論的典范,它賦予“服牛乘馬,引重致遠,為天下利”的中國傳統營銷思想以時代的光芒。將偉大的易經智慧古為今用,應用到當代營銷理論的建構當中,勾勒出市場紛繁復雜表象背后本質規律之所在,贈予了營銷工作者去偽存真,經世濟民的能力,真正原創性地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營銷理論的建設之路。為此,我鄭重向您推薦! ——郭國慶,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市場營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華文明是唯一一支存續至今的古文明。在漫長歷史長河的淬煉中,我們積累了難以計數的,被歷史事實所反復驗證了的人類發展智慧。中國的商業智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當今社會貿易摩擦紛至沓來,文明競爭日趨激烈,我們迫切需要一種與個體和諧、與社會和諧、與天地和諧的市場理論,用以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的互助互利的人類經濟發展。賈利軍教授所著的《東方營銷學·四象》一書,即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考的有益探索。賈利軍教授從中國數千年的商業智慧中汲取營養,創造性地“古為今用”,探索中國市場營銷理論修己達人的發展路徑,這是一個兼具繼承性和開創性的研究探索,特向讀者推薦。 ——王永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 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副會長 不同于一些市場營銷學的中國版本土化教材,賈利軍教授的《東方營銷學·四象》以中國文化為根基,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于西方營銷學的全新的營銷理論,必將在營銷理論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從該書中,我不僅讀到了賈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感受到了他堅定的文化自信。 ——周志民,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東方營銷學·四象 內容簡介
在東方得益于“天人合一”的整體世界觀,人們很早便形成了對營銷本質的理解,并進行了科學的實踐。東方營銷學認為市場營銷在本質上是一種動態和諧的關系,同時在經濟發展迅速的21世紀,營銷本質也被賦予深刻的生態內涵和社會內涵。本書通過易文化對營銷本質噬磕的解讀,并對營銷發展歷程為四象八卦的審讀剖李,從而引入功能營銷、質量營銷、心理營銷與倫理營銷多個維度的挖掘,并對中國傳統商業智慧進行當代解讀,主旨在于引領學習者運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人類營銷實踐的發生發展規律進行探討,內含營銷案例,便于讀者理解。
東方營銷學·四象 目錄
導言 1
關于科學: 1
天人合一:東方科研范式解讀——基于易文化的思考 5
結語 28
**章噬嗑——殊途同歸的營銷本質解讀 29
西方營銷本質觀發展脈絡 29
“噬磕”——東方營銷學本質觀 34
緣起:生而互助的原初交換 35
發展:營銷本真的迷失 39
現在與未來:營銷本真的回歸與建構 55
結語 56
第二章 營銷的發展歷程:四象八卦 62
易文化中的萬物發展變化規律 62
基于易文化的人類營銷發展推導 70
結語 90
第二章功能營銷——物質生存的鏡像 92
功能與功能產品 92
功能營銷的內涵 103
功能營銷實踐 116
虛擬功能性產品營銷的特殊性 128
案例 從占有式生存到體驗式生存的錯愕——以百思買退出中國市場為例 134
結語 140
第四章 質量營銷——營銷的時空范式 141
質量營銷 142
質量營銷——人類營銷的時空解讀 149
質量營銷實踐 153
案例 張小泉 PK 雙立人——基于功能營銷和質量營銷的解讀 179
結語 191
第五章 心理營銷——虛擬生存圖景下的營銷范式解讀 192
虛擬生存的內涵解析 192
“占有—占有”邏輯的內涵與矛盾 196
心理營銷內涵解析 204
心理營銷中的關系范疇 213
心理營銷的實踐模式 217
美學營銷 233
案例 汽車與車模:心理營銷的典范 243
結語 248
第六章 倫理營銷——消費的祛魅與營銷的本真 249
消費:工業文明的否定與肯定 249
倫理營銷:消費的否定之否定 262
倫理營銷的實踐 276
結語 282
第七章展望:兼談為人民服務的營銷學 283
“人民性”的華夏文明 283
“任、用、堅、牢”的華夏商品觀 287
“農末俱利”的華夏價格觀(利潤觀) 292
“智、勇、仁、強”的華夏商人觀 295
“天人合一”的華夏市場觀 301
東方營銷學·四象 節選
關于科學: ◎問題1,科學的范式是唯一的嗎? 是閻浮利地有王。名曰鏡面。時敕使者。令行我國界無眼人悉將來至殿下。使者受敕即行。將諸無眼人。到殿下。以白王。王敕大臣。悉將是人去示其象。臣即將到象廄。一一示之。令捉象。有捉足者。尾者尾本者腹者脅者背者耳者頭者牙者鼻者。悉示已。便將詣王所。王悉問。汝曹審見象不。對言。我悉見。王言何類。中有得足者言。明王象如柱。得尾者曰。如掃帚。得尾本者言如杖。得腹者言如埵。得脅者言如壁。得背者言如高岸。得耳者言如大箕。得頭者言如臼。得牙者言如角。得鼻者言如索。便復于王前。共諍訟象。諦如我言。 摘自《佛說義足經》 是一則宗教小故事,卻能夠幫助人們形象地理解人類的科學探索活動。真理一定是科學,但科學不能等同于真理。人類的科學探究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逼近真理的過程。因此愛因斯坦說:“要我們對什么是科學得出一致的理解,實際上并不困難。科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努力,力圖用系統的思維,把這個世界中可感知的現象盡可能徹底地聯系起來。說得大膽點,它是這樣一種企圖:要通過構思過程,后驗(posterior)地來重建存在。(愛因斯坦,《科學與宗教》,1941)”舉世著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關于科學內涵的這一段話也許說出了其中的真諦——科學的*完美的境界不過是客觀真理的一個鏡像,根據這個鏡像,我們可以感覺、觸摸、理解和應用客觀真理。在此之前,在人類的科學研究尚未達到這一完美境地之前,每一種文明抑或說是每一種科學范式不過是摸象盲人中的一個部分而已。其間的區別僅僅在于探究的方向,發現的內容等等而已。這就如同身處赤道而感受到炎熱的人們與遠居極地而備受寒冷的人們,雖則他們的所見、所聞是天壤之別,但前者感受的真理性并不能否定后者感受的真理性,否則就必然是孤芳自賞而夜郎自大,其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因而,在現今的人類文明水平之上,并不存在著一種可以擔當終極評判者的文明/科學模式,沒有哪種文明可以自視為*科學的文明,并以此對其他的文明做出高低貴賤的評判、區分。實用主義者或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總是傾向于用文明之間的生存斗爭來評判文明的高低: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一種隱含的邏輯。不過這種邏輯在文明的尺度上是經不起任何的推敲的,這就如同一個人無法斗得過一頭饑餓的鬣狗,但這并不能成為這只鬣狗比這個人更優秀的例證。在這樣一個階段,在所有的文明都面臨著共同的危機,如生態危機的時候,文明的自我反思是必要的和必須的。通過文明的反思,發現那些曾經被誤讀的文明屬性,重新認識那些被忽視了的缺陷和那些被掩蓋了的優點,才有可能*大程度上消除不同文明的盲區,才有可能在邁向終極真理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這才是真正科學的態度。 ◎問題2,西方科學范式才是唯一的科學范式嗎? 對于這個問題的否定回答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這是基于理性層面上的回答。事實上西方科學范式的深入人心是有目共睹,其在眾多場合的裁判身份也是不容置疑的。因此,這里我們需要一次在承認西方科學范式偉大之處基礎上的西方科學范式的“祛魅”歷程。 就當前社會而言,具有*廣譜的接受性的科學范式是發源于西方17世紀,以自然科學為核心的西方科學范式。西方科學范式的深入人心其實是不難理解的。自有文字可考的人類文明肇始至今的數千年的歷程中,是以西方科學范式為核心的工業文明體系在技術層面徹底解決了人類的物質生存問題。不僅如此,西方自然科學以其強大的作用力在人類與自然的長期抗爭中成為了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并且經久不衰。這種由陽剛、凸顯的能力塑造出來的自然科學魅力幾乎無人能擋。即使是馬克思本人也曾說過:“一門科學只有在成功運用了數學時才算達到了完善的地步。”字里行間對自然科學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這樣一句本意向自然科學致敬的話語被后世理解為這樣一種隱晦的邏輯:(西方)自然科學已然成為科學的尺度,凡是與自然科學范式相統一的才有可能稱為科學。西方自然科學在本質上是指向物的,斗爭的科學。所謂指向物是指這樣一種科學是建立在對物,尤其是非生命物質的性狀、規律的理解基礎之上的。物理、化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物科學*大的弊端就在于人的物化,或者稱為人的“異化”。即以物的視角來理解世界萬象,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現代西方醫學體系中的各類身體檢查設備,如血液檢查設備、胃鏡、等等,這類設備的*大好處在于檢查過程簡潔明了,檢查結果一目了然,檢查效率高效廣譜。不過這類醫療技術的*大問題在于疾病過程的把握。對于健康——疾病這樣兩個端點之間的中間狀態卻缺乏明確的漸進性指標。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缺憾就在于西方以物性為基礎的科學觀中,受制于人的物化視角的限制,忽視了生命運動特征與非生命物質運動特征之間的差異性。近年來,西方醫學體系開始重視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即亞健康的研究。不過相較于東方科學范式中中醫的相關研究成果,前者的研究顯然要稍遜一籌。這并非能力水平的問題,甚至也不是研究內容的差異,而是: “兩群科學家在不同的世界中工作的時候,他們在同一方向上的同一視點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再說一遍,這不意味著他們能看到他們想看到的任何東西。兩群科學家正在看同一個世界,并且他們所見未曾改變。但是,在一些領域他們看到了不同的東西,他們看到這些東西處于不同的相互關系中。[ T ·S ·Kn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vol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62.p102] 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庫恩(Kuhn,Thoms Samual)上述的這樣一段話道出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在不同的世界觀下,即使是各自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就同一個問題的研究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對于外在世界,人不能得到其本質為何,不同的共同體對同一世界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形成不同的世界觀,而不同的世界觀之間是無法評判的,除非有上帝之眼(當然就是有,那也是只有上帝才能評判。)無法評判的世界觀與世界觀之間可以部分交流或比較,因為畢竟面對的是同一外在世界;但不可能完全交流,因為各個世界觀本身的結構是自洽的。”[ 王書明 , 《從科學哲學走向文化哲學:庫恩與費耶阿本德思想的后現代轉型》 , 2006年01月第1版 , 第44頁]換而言之,對于同一個世界,在人類未能逼近終極真理之前,必然存在著多種科學范式,一種范式在某些領域的成功并不能證明另一種范式的失敗。同樣,他們彼此不具備相互終極裁判的能力。 西方科學范式之所以在公眾認知層面乃至部分科研工作者心目中獲得終極裁判的角色還在于西方科學是物科學的同時還是一種斗爭的科學范式,或者說是二者相輔相成的科學范式。而與此同時,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斗爭史,與自然的斗爭,與不同文明、不同種族的斗爭。在這樣一種背景下,選擇一種斗爭型的科學也就無可厚非了。通過研究物性,以物治物,我們在與自然的斗爭中怡然自得,通過研究物性,研發出高尖端的武器,在弱肉強食的生存斗爭中獲得勝利;甚至在西方醫療體系中,不過是和形形色色的細菌、病毒在作斗爭。如果不是世界之交,各方面斗爭的惡果紛至沓來,相信西方科學在這個層面上的魅力依然會與日俱增。不僅如此,推波助瀾的,不可不提的當然是主體性思維下的市場經濟體制。在消費社會時代,一元科學觀無疑有利于市場的操控和利潤的*大化。 綜上所述,科學從來都不是只有一種科學范式。“將不同的學派區分開來并非是那一種學科的失敗——他們的方法都是科學的——而是我們談到的,看待世界(seeing the world )和在此世界觀下從事科研活動的不可通約的方式。“[ T﹒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vol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62.p93]但是處于種種目的試圖用一種科學范式屏蔽其余科學范式的思想和做派則一定是錯誤的。
東方營銷學·四象 作者簡介
賈利軍 心理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教授,企業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中醫學客座教授,東方營銷學派代表性學者,中國管理50人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東方營銷學、人力資源開發、易經易理等。先后受聘國務院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教育部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及就業統計與評價專家組。曾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擔任客座研究員,現任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企業文化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勞動經濟學會職業開發與管理分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管理教育學會東方營銷學專委會主任等職務。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管理學應用,擁有二十年管理咨詢實戰經驗,為近百家企事業單位提供過管理咨詢及培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