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匯豐銀行與近代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618028
- 條形碼:9787547618028 ; 978-7-5476-180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匯豐銀行與近代中國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1)作者權威。 (2)內容豐富。 (3)學術性強。
匯豐銀行與近代中國 內容簡介
匯豐銀行,1865年成立于香港,經過15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規模優選的金融機構之一。匯豐銀行自成立始,與中國的聯系從未間斷。從這個角度上而言,匯豐銀行既是與中國有歷史淵源,又是與中國有現實關聯的外資銀行。近代中國的金融變遷,通常被視為中國近代經濟史的分支之一,本輯主要聚焦于匯豐銀行與近代中國金融、貨幣等方面,采用不同理論和方法,將匯豐銀行置于中國近代經濟史、金融史的整體框架之內,探究作為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跨國企業的匯豐銀行與近代中國經濟、金融之間的互動關系。
匯豐銀行與近代中國 目錄
目錄
專題研究
匯豐銀行與戰時中國貨幣穩定宋佩玉/3
國際共同投資理念的變異——比較《實業計劃》與鐵路
外債統一案馬陵合/22
匯豐銀行與甲午戰后中國的國家貸款侯中軍/43
晚清匯豐銀行紙幣發行略述戴建兵司春玲戴宇龍/69
匯豐銀行對近代天津經濟發展的績效探析蘭日旭/82
近代上海匯豐銀行的買辦群體研究張秀莉/94
述論匯豐銀行的買辦(1865—1965)何品/114
詐財、逃逸、被綁:匯豐銀行買辦的另一面相申艷廣/132
獅目百年: 匯豐銀行銅獅史事述略劉華/144
檔案史料
舊中國外商銀行調查資料何品 編注宋佩玉 輯錄/157
重慶市檔案館藏匯豐銀行檔案資料劉志英 編注/179
匯豐銀行重慶分行設立相關檔案摘譯宋佩玉 摘編、翻譯/190
華中鐵路公司相關檔案摘錄錢芳華 錄入、翻譯馬陵合 校對/221
書評
新思路新框架新材料——評宋佩玉教授外資銀行史
研究的新成果馬陵合/243
貨幣金融史研究領域的力作——讀《中國外資銀行
百年史(1845—1949)》侯中軍/246
資料架
匯豐銀行報紙、期刊文獻資料目錄(1874—2020)
葛含朔 輯錄/255
匯豐銀行外文期刊資料目錄(1922—2015)任曉姣 輯錄/281
在華匯豐銀行百年大事記(1864—1964)宋佩玉 輯錄/290
匯豐銀行與近代中國 節選
匯豐銀行與戰時中國貨幣穩定 宋佩玉(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近代在華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匯豐銀行于金融危機時刻提供流動性,彌補官方金融監管效力的不足,承擔“銀行的銀行”之職責,從而盡可能地化解金融風險。但隨著英國在華政治權力的下降,其影響力隨之減弱。自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之后,國民政府實行外匯匯兌本位,法幣自身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匯率穩定與否。而要保證法幣匯率穩定,需要具有強大的外匯儲備,在自有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國際援助必不可少。在抗戰全面爆發*初的幾年中,只有英國,通過匯豐等銀行運作平準基金,維持中國貨幣穩定。戰時英國以及相應機構對于中國法幣穩定的參與,直接影響財經、政局等重要領域,多年來已有系統而深入的專題研究,本文擬以匯豐銀行為個案,就其與中國貨幣穩定之間的關系做一動態探究,藉以揭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圍繞中國貨幣問題的中英外交關系和企業與政府關系的復雜性。戰時中國貨幣平準基金研究的成果較為豐富,中英平準基金的專題性論文有吳景平: 《英國與中國的貨幣平準基金》,《歷史研究》2000年第1期;吳景平: 《蔣介石與戰時平準基金》,《民國檔案》2013年第1期;宋佩玉: 《陳光甫與中英美平準基金》,《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4月。學術著作有宋佩玉著: 《抗戰前期上海外匯市場研究(1937.7—1941.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一、 匯豐銀行對法幣的暗中維持 法幣政策實施之后,對貨幣政策成功與否的檢驗方法是國民政府是否具有保持公開市場匯率接近官方匯率的能力。1935年年底、1936年5月,金融市場有零星投機,12月,西安事變造成政治動蕩,國民政府都通過冷靜的、精心策劃的市場運作實現了匯率穩定。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金融市場在資本逃避的沖擊下,形勢異常嚴峻。如果外商銀行繼續供給投機與逃避的外匯購買,或者繼續接受民眾的新存款,金融市場就不可能達到安定局面。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在安定華資銀錢業的基礎上,謀求外商銀行的合作。8月15日,財政部授意上海銀行業同業公會擬定三項辦法,致函外商銀行公會希其遵行,即(1)拒絕新開本國存戶及中國老存戶增加存款;(2)所有銀行客戶外匯應予限止,中國存戶外匯更應注意;(3)所有投機性質外匯概予拒絕。“財政部致外商銀行公會函”,1937年8月15日,上海市檔案館館藏上海銀行公會檔案,檔號: S173196。外商銀行公會集會予以協商,8月17日,“認為可以遵辦以資互助”“外商銀行公會復函”,1937年8月17日,上海市檔案館館藏上海銀行公會檔案,檔號: S173196。。 面對日益嚴重的投機與逃資,在自身外匯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國民政府與英國、美國多次秘密談判。美國通過從中國購買白銀的方式,向中方提供美元外匯。而在英方看來,中國貨幣穩定是其鐵路投資或任何其他投資,以及成功促進英國貿易利益的必要前提。作為貨幣貸款的條件,英方希望能夠確保中央銀行改革在英國銀行顧問幫助下迅速進行,英國海關總稅務司職位能夠得以維持,并恢復招聘外籍人員。“Suggested Currency Loan to China”, 2nd June, 1937, FO 371/20946/F3292/4/10,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nited Kingdom, Kew, p.17.早在1937年7月30日、8月3日,時在英國訪問的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同匯豐銀行代表協商借款事宜。雙方議定,匯豐銀行在倫敦為中國政府發行2000萬英鎊債票,貸款所得款項用于維持中國法幣匯率和整理中國國內債券;英方向中國中央銀行派出一名顧問;中方以關余作為償付本息的擔保,在貸款期限內,海關管理制度維持不變。“Proposed Chinese Refunding Loan Issue”, 30th July, 1937, FO 371/20946/F4767/4/10, pp.208—209.匯豐銀行對于債票發行尚有諸多前提條件,比如,得英方財政部之許可,關稅擔保是否充足,四國銀團障礙尚須消除,倫敦市場容納中國債券之能力等。“宋子文致蔣介石電”,1937年8月9日,臺北“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文電,檔號: 00209010300012157。雙方未及訂立正式協定,中日戰事即全面爆發,由此,匯豐銀行對維持中國法幣匯率產生了猶豫。1938年1月5日,英國財政部次長李滋羅斯(Fredrick W. LeithRoss)明確告訴國民政府駐英大使郭泰祺,英方無法履行原匯豐銀行對華2000萬英鎊草約,除非英國政府出面擔保,匯豐銀行方面不會提供貸款。秦孝儀主編: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戰時外交(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版,第195頁。 1938年3月,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在北平成立,該行發行不兌現紙幣,套換法幣,調取外匯,上海刮起嚴重購匯風潮,每日向中央銀行購匯數額,由以往的5萬余英鎊猛增至50萬英鎊,對國民政府維持法幣匯率造成前所未有的壓力。3月11日,國民政府頒布《外匯請核辦法》,規定中外銀行因正當用途需用外匯,得向中央銀行申請,經核準后按官價售給,以此防范敵偽套取外匯。Arthur N. Young, Chinas Wartime Finance and Inflation, 1937—194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199.根據上項辦法,上海所有商業性外匯審核及供應,均須由當時在漢口的中央銀行總行或在香港的通訊處辦理。 在官價外匯審核的*初幾個星期,國民政府為謀求外商銀行的合作,尤其是對執外匯交易牛耳的匯豐銀行,予以盡力供給。但是在**周申請額公布之后,匯豐銀行就認為如果繼續執行國民政府官方匯率,那么以中央銀行所核準的申請,數額不足以應付一般合法需要。該行總經理格雷朋(V. M. Grayburn)通知中央銀行席德懋,表示不能再在維持匯率方面予以合作,并將自行掛牌經營外匯業務,但許諾在未來以其他方式提供幫助。Frank H. H. King, The History of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Vol.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416.3月22日,外商銀行“將去年夏天與中央銀行所訂之紳士協定,暫時予以取消”,“對于中國法幣價值,暫時不再予以維持”。《外商銀行取消紳士協定》,《銀行周報》第22卷第13期,1938年4月5日。 自外匯施行統制后,必需品輸入所需外匯,由中央銀行按照法定價格供給,對土貨輸出所得外匯,依法向中國、交通兩行結售,而奢侈品、消耗品的輸入,則不予供給法定外匯,于是經營奢侈品、消耗品的商人,因無法申請官價外匯,乃轉向外商銀行購買,而一般進口商和投機商的購匯要求亦難以得到中央銀行核準,乃紛紛向市場求購,外商銀行遂以匯豐銀行掛牌為標準,自行開價買賣外匯,由此上海租界的外匯黑市得以蓬勃發展。 ……
匯豐銀行與近代中國 作者簡介
主編:宋佩玉 現任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錢幣學會貨幣史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兼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副主編:馬陵合 現任安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經濟史、中國鐵路史。 侯中軍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崗位教師,近代史系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研究所學術委員。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