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雅努斯的面孔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19970
- 條形碼:9787547319970 ; 978-7-5473-199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雅努斯的面孔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集中展現(xiàn)中國青年詩人創(chuàng)作實績 記錄和見證當代詩學新進展 譯介國外詩歌作品及經(jīng)典理論
雅努斯的面孔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王東東等幾位文學研究者對于詩歌與文化等主題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匯集。在呈現(xiàn)張杰、曾紀虎、樓河等幾位詩人作品的基礎上,從文化學術研究的角度,對于詩歌與文化的關系,詩歌的用途以及詩歌與寫作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提出當下詩歌仍舊承載了在歷史情境中變化著自身的“語言-歷史”機制,特別是詩歌對于中國人在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情感、意識、經(jīng)驗的表達,包括語言的變革,都是從歷史中展開的。
雅努斯的面孔 目錄
詩歌
張杰: 中秋
曾紀虎: 另一個但丁
亦來: 《俄狄浦斯王》的開場
樓河: 路邊寫生者
張偉棟: **個人
譚毅: 建筑術
李國華: 在魯迅公園
徐鉞: 無名之輩
黎衡: 合照: 2001
易翔: 我把愛放錯了地方
蒙晦: 夜值
吳丹鴻: 宵禁
蔌弦: 代小學同窗答故國親友問
張亞瓊: 如何度過漫長的等待
小說
高爽: 陰郁之樂
批評
吳曉東、張?zhí)抑蕖㈠X文亮、冷霜、子非花、王東東、夏漢: “新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方向”座談會紀要
宋琳: “質文代變”與反諷
專輯: 詩人與時代
黎衡: 一份提綱: 詩還有未來嗎?
張偉棟: 詩歌何用?
王東東: 現(xiàn)代詩教漫議: 何謂正常的寫作?
越界
托馬斯·哈代: 哈代詩選(喬亦涓譯)
弗朗西斯·巴頓·顧默耳: 詩歌功能的起源(喬亦涓譯)
附錄:詩人簡介
雅努斯的面孔 節(jié)選
一份提綱: 詩還有未來嗎?(黎衡) 詩,與文、賦、詞諸體相對,在中國語言里源遠流長。新詩是詩的金蟬脫殼,是對詩的僭越與重塑。百余年前,新詩降生,至少有三重動力: 文學的庶民化,現(xiàn)代主義觀念的萌生,生活世界的再造。可惜,庶民化沖動幾乎構成詩的悖反,盡管在廣場上、革命中、文藝腔的歌詞里,似是而非的詩也會一鳴驚人,但更多時候,精英文化不是下沉,只是演變?yōu)闊o限衍生的分眾的一項封閉趣味。一天,有個開民宿的朋友問我:“我不知道你們寫詩的人有多少?但我知道中國玩攝影的有8000萬。”這個提問方式非常有趣,在他看來,寫詩與攝影、徒步、組樂隊,甚至遛鳥、書法、古玩收藏沒有區(qū)別。但至少在回應觀念的革新與生活世界的再造方面,新詩無疑是對古老技藝的激活,“新”是它的限定,也是它的動力和使命。新詩應當極度敏感于時代,才不至于淪為陳腐的、價值可疑的文類。當然,要非本質主義地去認知所謂“時代”,它不是意識形態(tài)或資本邏輯的喧囂,不是紀年的切分與威權的裁決,毋寧說,它是沒有邊界的流體,是知識氛圍與技術處境的弦外之音,是加速中某種遲緩的氣息,它并非未來的仆從,很可能在不斷發(fā)明傳統(tǒng)——與技術進步主義不同,語言是文明的產(chǎn)物,是一個影子的收集者。 流動的漢字與亞洲主義 有一次參加某個在國內城市舉辦的“國際詩歌節(jié)”,主辦方要求提供幾首被翻譯成英語的詩,到了朗誦會現(xiàn)場,我才知道與會的國際友人是幾位日本和韓國詩人,并無任何西方人在場。朗誦會之后的小型沙龍上,主辦方又要求中日韓三國詩人簽下自己的漢字名字,它提示了我們同屬“漢字文化圈”,但交流的國際語言是英語。實際上,身在廣州,更讓我意識到漢字的文言分離特點。廣東話、潮汕話、客家話與普通話是彼此無法溝通的四種語言,但漢字的“世界性”正在于它的文言分離。日本的假名與韓國的諺文為追求文言一致而發(fā)明方塊的表音文字,長期作為漢文的輔助,漢詩傳統(tǒng)也長期存在于日本、韓國、越南古代的文人中。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壯字、女書也是漢字文化圈的不同文字變體。 從拉鐵摩爾探究“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重新浮出水面,到葛兆光厘清“歷史中國的內與外”,姚大力“追尋我們的根源”,孫歌“尋找亞洲”,與傅斯年那代歷史學家于民族危亡之際進行競爭性地歷史建構不同,當代以及未來的國人,應更自信、從容、理性地認知我們的歷史和文明,才不至于被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話語所限制。 中國的港澳地區(qū)、臺灣地區(qū),以及以新馬為核心的南洋華人社群,在繁簡之間、橫排豎排之間、不同的拼音方案之間展示了漢字的諸種可能。雖然漢字使用者主要集中于東亞,但按人口論,絕對人數(shù)遠超英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印地語、泰米爾語等語言。 在首爾的國家博物館,我看到亞洲廳“Asia”下面對應的漢文是“東洋”,這是朝鮮半島的漢文傳統(tǒng);在東京由安藤忠雄設計的21Design美術館,我看到的一個昆蟲展上,陳列了一面墻的“蟲”字旁漢字,日本人將其視為自己的文化符號。日本人愛吃魚,創(chuàng)制了很多“魚”字旁漢字,現(xiàn)在日本的蘋果電腦可以打出160個“魚”旁漢字,雖然大部分他們自己也不會讀。 漢字不僅是世界性的、涵納多元的語言空間,還被理解為一種與自然同構的原型和符碼,《文心雕龍》原道篇開宗明義:“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也許,我們需要重新建立一種知識感覺,在化歐與化古之外,將漢字與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解綁,感知到它的世界性、開放性、可能性。因為中國是一個巨型國家,我們常常陷于中西的二元思維,而失去了對亞洲的連帶感。實際上,拿出一張人民幣的紙幣,就能看到上面的文字不僅有漢字,還有拉丁化的漢語拼音、壯語,有回鶻式蒙古文、由梵文創(chuàng)制的藏文、用阿拉伯字母拼寫的維吾爾文。中國是一個同時與東亞、西亞、南亞、北亞接壤的廣土眾民之國,這從貨幣上的語言文字就可認識。在這個意義上,我所說的亞洲主義,是既反對西方中心,也反對中國中心的去中心化,在多元一體的大中國之內,去觸摸和發(fā)掘多元,在國族之外,去認知漢字傳統(tǒng)的世界性和旁逸斜出。也只有在去中心化的意義上,一個中國的或亞洲的世紀才是值得期待的,不是以一種沙文主義取代另一種沙文主義,這當然既需要對傳統(tǒng)承繼,也要揚棄與再闡釋。需要發(fā)現(xiàn)周邊,發(fā)現(xiàn)亞洲。我們聚焦于西方太久了。
雅努斯的面孔 作者簡介
王東東,1983年3月生于河南杞縣,現(xiàn)為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副研究員。作品入選《中國新詩百年大典》《北大百年新詩》等。曾獲“未名詩歌獎”“漢江·安康詩歌獎”“DJS詩集獎”“詩東西青年批評獎”“后天批評獎”“徐玉諾詩歌獎”“周夢蝶詩獎”“第三屆《揚子江評論》獎”。正式出版詩集有《空椅子》《云》《憂郁共和國》《世紀》,《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獲“2014年北京大學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臺灣第四屆人文社科思源獎文學類首獎”。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