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祁連山人類活動變化與影響(精)/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4335
- 條形碼:9787030724335 ; 978-7-03-07243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祁連山人類活動變化與影響(精)/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叢書 本書特色
內容包括人類活動精細化監測、祁連山生態系統服務模式、區域治理的環境經濟核算
祁連山人類活動變化與影響(精)/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祁連山關鍵區人類活動變化與影響”科學考察的總結成果,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線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主要內容包括:祁連山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人類活動發展進程,以及2017年重錘治理后的人類活動變化;區域礦山開發對水環境和土壤環境質量的影響;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對區域經濟及農牧民生計轉變的影響;基于條件估值法核算祁連山生態系統服務的遠程耦合價值;提出祁連山生態與生計雙贏的綠色發展策略等。本書系統綜合前期數據及科學考察中獲得的手觀測資料,為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提供數據支撐,為區域生態補償等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基礎,為生態資產向金融資產的有效轉換提供科學依據,為祁連山地區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提供路徑。 本書可供從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流域等生態環境監測與變化研究的學者、相關專業研究生以及從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治理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參考。
祁連山人類活動變化與影響(精)/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叢書 目錄
第1章 科學考察概況 1
1.1 科學考察背景與意義 2
1.1.1 科學考察背景概述 2
1.1.2 國家政策背景 2
1.1.3 祁連山概況 4
1.1.4 祁連山人類活動問題 5
1.1.5 國家重錘整治 7
1.1.6 生態保護與恢復治理 8
1.2 科學考察目標與關鍵問題 9
1.2.1 科學考察目標 9
1.2.2 關鍵問題 9
第2章 祁連山人類活動科學考察設計與執行概述 11
2.1 科學考察總體設計 12
2.2 科學考察方法概述 13
2.3 考察路線與重點區域 14
2.4 考察任務與分工 16
2.4.1 人類活動變化與影響組 16
2.4.2 土地利用變化驗證組 16
2.4.3 綠色發展調查組 16
第3章 祁連山人類活動精細監測及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 19
3.1 祁連山人類活動變化與影響的天空地一體化精細監測 20
3.1.1 考察方法 20
3.1.2 祁連山人類活動天空地一體化精細考察數據 21
3.1.3 祁連山人類活動變化進程分析及生態環境治理精準檢驗 22
3.2 祁連山生態系統結構變化及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效益 53
3.2.1 祁連山生態系統結構變化分析 53
3.2.2 祁連山生態系統服務局域價值分析方法 59
3.2.3 祁連山生態系統服務局域價值評估 60
3.2.4 祁連山生態系統服務供給量變化分析 65
3.3 小結 67
第4章 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的局地環境影響分析 69
4.1 礦山開發對祁連山環境的影響 70
4.1.1 礦山對水環境質量影響分析 70
4.1.2 礦山對土壤環境質量影響分析 74
4.2 祁連山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的環境效益分析 82
4.2.1 祁連山治理的礦產開發變化分析 82
4.2.2 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的環境效益核算 83
4.2.3 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的生態環境效益綜合分析 85
4.3 小結 85
第5章 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的區域經濟與生計影響分析 87
5.1 祁連山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的經濟損失分析 88
5.2 祁連山農牧民生計資本與生計模式分析 89
5.2.1 祁連山生計資本分析 89
5.2.2 祁連山農牧民生計模式分析 94
5.3 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對農牧民生計風險的影響 98
5.4 小結 100
第6章 祁連山遠程耦合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調查與核算 101
6.1 祁連山生態系統服務的遠程耦合效應 102
6.2 遠程耦合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 102
6.2.1 分析方法簡介 103
6.2.2 抽樣調查設計 103
6.2.3 中國全域抽樣調查 104
6.2.4 調查樣本分析 105
6.2.5 祁連山遠程耦合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 109
6.3 小結 111
第7章 生態與生計雙贏的綠色發展策略 113
7.1 健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生態資產價值化 114
7.2 探索發展祁連山高端生態旅游,尋找經濟增長綠色引擎 116
7.3 提升區域農牧民生計資本,降低生計風險 120
7.4 小結 122
第8章 祁連山監測系統集成與地方服務 123
8.1 甘肅省祁連山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系統 124
8.2 祁連山國家公園全過程監控技術集成與示范系統 126
8.3 青海省生態環境綜合監測與本底評估系統 129
第9章 走向綠色發展:科學考察總結與建議 133
9.1 祁連山人類活動科學考察總結 134
9.2 祁連山人類活動科學考察亮點 135
9.3 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39
附錄 143
祁連山人類活動變化與影響(精)/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叢書 節選
第1章 科學考察概況 1.1 科學考察背景與意義 1.1.1 科學考察背景概述 祁連山是黃河流域及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干旱區內陸河的重要水源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區域,我國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作用下,特別是受礦產資源粗放開發、水電水資源無序利用、旅游活動管理落后等人類活動的干擾破壞,祁連山局部生態破壞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影響了祁連山整體的、長期的生態功能和生態屏障作用 (陳東景等,2002;劉晶等,2012;丁文廣等,2018)。 自 2015年 9月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林業局約談甘肅省相關部門,特別是自 2017年 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甘肅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以來,祁連山存在的違法違規開礦、水電設施違建、偷排偷放、整改不力等行為得到了徹底改變。人類活動對祁連山的大面積破壞,始自 20世紀 60年代,從早期的森林砍伐、盜伐到 20世紀 80年代的礦山開采,再到 90年代以后的小水電開發和旅游開發,人類活動由點到面、由弱到強,與祁連山開發相關的社會經濟行業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占比越來越大。當前,“五位一體”的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千年大計,針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正在全面開展,如何系統揭示祁連山人類活動的發展演化規律、精確監測環保督察以來祁連山違法違規人類活動變化的強度與質量、準確評價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全面量化評估環境整治對生態資產與社會經濟的影響等工作,是祁連山生態環境長期保護、綠色發展的基礎和關鍵 (李新等,2019)。 據此,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框架下開展祁連山人類活動變化與影響的科學考察工作,聚焦祁連山 20世紀 80年代以來的人類活動變化與今后的社會經濟綠色發展。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野外考察、社會經濟調查等方法,精確定量揭示人類活動的類型、面積、范圍、質量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準確評估生態環境治理的社會經濟短期損失和長期生態效益,提出生態生計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祁連山人類活動變化與影響”科學考察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蘭州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校的優勢力量開展,圍繞人類活動影響與環境安全關鍵任務,借助遙感、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等專業領域的前沿理論、模型、算法和技術,以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生態保護修復和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謀劃生態與生計雙贏的綠色發展策略,推進祁連山生態文明建設與制度改革的重大實踐。 1.1.2 國家政策背景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一論述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全新的闡述、形象的判斷和科學的指導。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明確了“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具體要求。為落實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具體部署, 2016年 9月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和環境保護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國家重要生態屏障區、國家公園試點區、重點戰略水源涵養區選取具有全國性和區域性重大影響的區域,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工作。 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再次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對相關自然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健全法律保障,強化監督管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祁連山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國務院在 1980年將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確定為國家重點水源涵養林區; 2008年,在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的《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將祁連山區確定為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將“祁連山山地水源涵養重要區”列為全國 50個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區域之一; 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圖 1.1)。 圖1.1 祁連山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 1.1.3 祁連山概況 祁連山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也是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必經之地。祁連山位于我國西北,地處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祁連山是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內陸河的發源地,也是黃河、青海湖的重要水源補給區,更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北方防沙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高原冰原水庫”和“生命之源”之稱 (圖 1.2)(張強和杜志成, 2016)。祁連山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對本區域及關聯區域的人類福祉至關重要。 圖1.2 祁連山及六大流域分布圖 祁連山行政上地跨甘肅、青海交界,東起烏鞘嶺的松山,西止青海、甘肅與新疆交界的當金山口,北達甘肅景泰金塔的北山,南到青海的貴德、共和,南北寬約 400 km,東西長約 1200 km,總面積約 224100 km2。甘肅范圍內涉及酒泉、張掖、武威、金昌和蘭州 5市,面積約 76400 km2(盧穎,2020)。青海范圍內涉及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東市和西寧市,總面積約 147700 km2。祁連山由于地處青藏高原與西北內陸干旱半干旱區的過渡地帶,同時受到來自內蒙古高原的荒漠氣候和青藏高原高寒氣候的影響,形成了獨*的大陸性高寒半濕潤山地氣候類型。高低起伏的地形特征,使得區域內水熱組合差異顯著,且表現出隨海拔升高的垂直帶性變化 (李肖娟, 2018)。祁連山年降水量為 400~ 700 mm,年平均氣溫為 0.55~ 0.59℃,多年平均年潛在蒸發量為 500~ 1100 mm,降水量具有東多西少、氣溫具有東高西低的空間分布特征 (賈文雄, 2008,2009)。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祁連山植被種類繁多,均具有中緯度山地植被特征。地形引起的水熱條件差異,具有明顯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特征。除了豐富的植被資源,祁連山還具有同樣豐富的動物資源,脊椎類動物有 200~ 300種,以鳥類動物為主,獸類有 50種左右,兩棲動物較少 (田春英,2018)。 1.1.4 祁連山人類活動問題 祁連山的人類活動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長期以來,人類活動沒有超出祁連山的生態承載能力。但自 20世紀 60年代以來,森林砍伐、盜伐,以及后來的礦山開采和小水電開發打破了祁連山人與生態的和諧關系,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凸顯,生態安全成為威脅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劉莊等, 2006)。人類對祁連山生態環境的干擾破壞,主要表現在礦產資源開采、水電站建設、旅游開發和過度放牧等方面 (圖 1.3),由此帶來了森林灌叢植被破壞、水質污染、河道流量減少、草地退化、動植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 (車克鈞等,1998)。 圖1.3 祁連山主要人類活動分布圖 礦產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特別是違法違規開發礦產資源造成的無序、粗放的生產經營模式,給祁連山帶來了顯著的生態環境破壞。根據甘肅省相關政府部門提供的資料, 20世紀 90年代以來,祁連山保護區范圍內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簡稱肅南縣 )就有532家大小礦山企業。 2017年的環境保護專項督查中,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共設置 144宗探礦權、采礦權,有 14宗是在 2014年 10月國務院明確保護區劃界后違法違規審批延續的,涉及保護區核心區 3宗、緩沖區 4宗。長期大規模的探礦、采礦活動,造成保護區局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 (王濤等, 2017)。特別是露天開采剝離表土量大,不僅破壞原生態自然景觀,掩埋地表植被,造成地表坍塌和水土流失,引發滑坡、泥石流以及山體塌陷等地質災害 (Masloboev et al.,2014),還產生有害廢物廢水,造成水質惡化和土壤污染 (康莊, 2010)。目前,保護區內 144宗礦業權已全部停產停工,大部分探采礦項目已經退出。退出探采礦的區域,經過封堵探洞、回填礦坑、拆除建筑物以及覆土種草等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措施,其地表變得平整,植被也正在逐漸恢復。 祁連山部分水電設施違法建設、違規運行,導致下游河段水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這是祁連山生態遭受破壞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祁連山冰川數量多,均屬于較為穩定的大陸性冰川,年徑流量波動小,較為豐富的水資源也使水利水電工程迅速發展起來。祁連山地區的水電站多數需要修建攔水壩,但在設計和運行階段均未考慮生態流量,導致下游河段發生減水甚至斷流現象,水生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攔水壩的攔截,使上游的泥沙、營養物質無法到達下游地區,導致下游濕地退化。發源于祁連山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條河流是河西走廊的三條主要水系,沿這些河流的上游干支流先后建成了 46座水電站。這些已建成的水電站,存在未按規定下泄生態流量的問題。除小孤山、雜木寺、神樹 3座水電站建有永久性泄流設施外,其余均未設置永久性泄流設施,未安裝流量計量和監控設備。上游水電站建設和中游引水灌溉用水量的增加 (Sang et al.,2014)導致黑河中上游徑流量大幅減少,造成下游可用水資源匱乏,使得黑河下游的生態環境曾一度嚴重退化 (Fu et al.,2008)。另外,人類活動帶來的土地利用變化曾一度造成整個黑河流域的水環境變化,包括地表徑流變化、地下水位降低以及水質惡化 (Qi and Luo,2006)。目前,祁連山保護區涉及的相關水電站采取了關停、退出、有限開發、適度利用的不同處理措施。關停退出的水電站上游來水經引水樞紐全部下泄,保持河流天然流量,對水電站的拆除場地進行了平整覆土,確保無殘渣和垃圾堆放、水體及環境無污染。后期按照“一站一方案”制訂生態恢復實施方案。對已建成運行的水電站,可根據實際采取建設生態小機組、修建微小型堰壩等工程措施,恢復河流生態。特別在水電站周邊,按照因地制宜、自然修復的原則,采取多種方式加快林草植被恢復,確保生態恢復。 過度放牧造成的祁連山草場生態環境退化趨勢明顯,是造成祁連山整體生態環境受影響的核心因素。例如,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的肅南縣,是一個以牧為主的牧業縣,隨著牲畜數量的增加,草原資源的過度利用,目前草原“三化”問題嚴重,生態局部治理但整體呈退化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整改前,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有 35個鄉鎮共 14.2萬人,區域內農牧矛盾、林牧矛盾突出,墾荒種地、“掠奪性”放牧問題一直屢禁不止。超載放牧對草地的破壞更為直接,缺少了草皮的遮陰,僅幾十厘米的腐殖質層蒸發量急劇增加,下伏的多年凍土將會加速退化,同時還會嚴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