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扶志扶智視角下的反貧困社會工作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867319
- 條形碼:9787562867319 ; 978-7-5628-673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扶志扶智視角下的反貧困社會工作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培 育的社會工作介入模式研究”(18YJA840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是“大國攻堅·反貧困社會工作叢書”中的一本。
扶志扶智視角下的反貧困社會工作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反貧困領域的核心議題——“扶志扶智”,梳理了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 的反貧困實踐的理論脈絡,分析了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可行性,從 理論視角、實踐框架、工作方法和實踐策略等維度對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 實踐進行了詳細闡述。全書各章節環環相扣,既突出了反貧困實踐中的關鍵問題,又體 現了反貧困社會工作的特色。本書是系統闡述“扶志扶智”的反貧困社會工作理論與實 踐的專業書籍,適合廣大社會工作者、扶貧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及對該領域感興趣的其他 讀者閱讀、參考。
扶志扶智視角下的反貧困社會工作研究 目錄
“扶志扶智”提出的背景 1
一、扶貧開發進入新階段 1
二、脫貧攻堅提出新要求 14
三、全面小康拓展扶貧新內涵 17
四、鄉村振興賦予扶貧新目標 19
第二節 “扶志扶智”的科學內涵 21
一、如何正確理解“扶志扶智” 21
二、“扶志扶智”的特點 24
三、“扶志扶智”的目標 26
四、“扶志扶智”的實踐意義 29
第三節 “扶志扶智”與反貧困的關系 35
一、我國的扶貧是一種全面的扶貧 35
二、“三扶”:扶志、扶智、扶貧 36
三、“扶志扶智”是反貧困的出發點 38
四、“扶志扶智”是實現扶貧目標的保障 38
第二章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的理論脈絡 40
節 社會工作參與反貧困的歷程 41
一、反貧困社會工作的演進 41
二、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過程演進 47
第二節 社會工作參與反貧困的經驗啟示 51
一、社會工作參與反貧困的優勢 51
二、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啟示 58
第三節 反貧困社會工作對“扶志扶智”的關注 63
一、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價值 63
二、社會工作對“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貢獻 67
第三章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可行性 72
節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外在機遇 73
一、“扶志扶智”:反貧困實踐的新目標 73
二、貧困人口“志”與“智”不足的原因分析 75
三、“扶志扶智”反貧困實踐中的挑戰 79
第二節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重要依據 84
一、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理論依據 84
二、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政策依據 87
三、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現實依據 88
第三節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專業優勢 91
一、社會工作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契合性 91
二、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優勢 96
第四章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理論視角 102
節 人本主義理論 103
一、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 103
二、人本主義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105
三、人本主義視角下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 107
第二節 認知行為理論 111
一、認知行為理論的基礎 111
二、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114
三、認知行為理論視角下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 116
第三節 賦權理論 119
一、賦權理論的主要觀點 120
二、賦權理論視角下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 123
第四節 優勢視角理論 127
一、優勢視角理論的主要觀點 127
二、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 130
第五章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的實踐框架 135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使命與目標 136
一、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使命 136
二、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目標 137
第二節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介入理念 141
一、尊重接納、喚醒自尊 142
二、維護自決、輸入希望 144
三、聚焦優勢、發展潛能 146
四、以人為本、助人自助 146
第三節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功能定位 148
一、微觀層面: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增強脫貧信心和能力 149
二、中觀層面:消除貧困文化,建構社會資本 150
三、宏觀層面:構建良好的反貧困政策環境 151
第四節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服務內容 152
一、轉變認知:增強貧困人口的自我脫貧信念 153
二、增強信心: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效能感 154
三、發展能力:提升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 155
四、重構環境:構建貧困人口的社會資本 156
第五節 社會工作者在“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中的角色 158
一、服務的提供者 158
二、使能者 160
三、倡導者 161
四、賦權者 163
第六章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工作方法 165
個案工作方法在“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中的運用 166
一、完善精準扶貧的識別體系 166
二、增長貧困人口的志氣與智慧 168
第二節 小組工作方法在“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中的運用 183
一、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184
二、提高貧困人口的社會參與水平 185
三、提升貧困人口的抗逆力水平 186
第三節 社區工作方法在“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中的運用 196
一、地區發展模式 196
二、社會策劃模式 199
第七章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的實踐策略 205
完善自我意識,發展貧困人口的主體性 206
一、發展準確的自我觀念 207
二、形成客觀的自我評價 208
三、形成積極的自我體驗 208
四、增強自我控制感 210
五、明確自我發展目標 210
第二節 推動政策落地,激發貧困人口的創造性 211
一、加強培訓,提高認識 211
二、多策并舉,合力增效 213
三、互動溝通,助力引力 214
第三節 開展教育培訓,增強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 214
一、提升貧困人口的農業生產能力 215
二、提升貧困人口的專業技能 216
三、提升貧困人口的社會適應能力 216
第四節 建構支持網絡,提高貧困人口的自覺性 217
一、整合資源,提升貧困人口社會參與的積極性 218
二、宣傳典型案例,營造自主發展的脫貧氛圍 220
第五節 消解貧困文化,提高貧困人口的社會參與性 221
一、鏈接社會資源,夯實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 222
二、豐富文化生活,提高貧困地區的文明程度 223
三、弘揚脫貧文化,撬動貧困根源 224
第八章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啟示與建議 226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啟示 227
一、關注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過程效應 227
二、注重社會工作整合介入模式的運用 231
三、重視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系統效應 232
第二節 社會工作參與“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的政策建議 233
一、加快完善頂層設計,為“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指引方向 233
二、加強農村社會工作機構的發展,為“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
提供組織保障 235
三、提升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為“扶志扶智”的反貧困實踐
提供服務保障 237
參考文獻 239
后記 251
扶志扶智視角下的反貧困社會工作研究 節選
《扶志扶智視角下的反貧困社會工作研究》: (一)有利于打贏脫貧攻堅戰 “扶志扶智”對實現農村地區的脫貧攻堅,促進農村地區物質和精神的共同富裕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是有利于在思想層面增強貧困人口的脫貧意志力,充分發揮貧困人口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發展能力;二是有利于轉變我國各類幫扶力量的扶貧方式,讓貧困人口由被動地接受救濟轉變為主動脫貧;三是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促進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減少返貧現象,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四是有利于樹立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信心,引導貧困人口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而更好、更快地打贏農村地區的脫貧攻堅戰。 (二)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我們奮力建設的小康社會,是全面小康的社會,既要實現物質的極大豐富,也要實現精神的極大豐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只有人們的精神素養得到發展和提高,才能夠順利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既要增強物質力量,也要增強精神力量。始終不渝地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的重要思想,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一是“扶志扶智”有利于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一些貧困地區的人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較低,“等、靠、要”的思想時有出現,這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徹底脫貧的實現。二是“扶志扶智”有利于消除精神貧困,即從思想上調動貧困人口主動脫貧,樹立人窮志不窮的理念。三是“扶志扶智”有利于增進貧困人口對共同富裕的認同感,可以*大范圍地增進貧困人口對共同富裕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三)有利于推進農業農村的發展 “扶志扶智”對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實現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首先,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群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因為經濟發展需要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需要群眾團結一致、努力向上的決心和信心,農村群眾的“志”和“智”扶不起來,就無法實現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將“扶志扶智”貫穿于扶貧工作的始終,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是有利于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扶志扶智”可以通過鼓勵當地農民結合當地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方式,打造創新的發展路徑,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二是有利于增強農村地區的貧困人口的發展動力。“扶志扶智”有利于增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動力,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經濟收入,進而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內生動力。三是有利于為農村經濟發展營造充滿動力、充滿熱情的氛圍。“扶志扶智”可以激發貧困人口創新創業的熱情和動力,使農村向物質生活的富足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邁進。 其次,有利于加強農村基層自治。農民是我國數量龐大的一類社會群體,也是農村基層政治文明建設與農村社會治理的主力軍。推動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有利于農村事務管理效能的提高,維護農村的社會秩序;有利于調動群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扶志扶智”有利于加強農村的基層自治,推進民主社會的進程。對貧困人口進行“扶志扶智”,有利于發揮農村貧困人口的主動性,增強貧困人口的民主權利意識和能力,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愿意去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主動參與農村的自治管理。 *后,有利于農村的文化建設。農村文化是農村居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特定文化,是一種帶有鄉土氣息的文化。農村文化從側面反映了農民的生活態度和理想追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很多地區的農村文化日漸式微,這不利于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也不利于鄉村振興的實現。 農村的文化建設離不開農村群眾的參與,“扶志扶智”是從農村群眾精神層面進行介入,對農村的文化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一是有利于創新農村文化形式。“扶志扶智”可以鼓勵貧困人口主動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激發貧困人口的創新意識,從而豐富文化活動,創新文化形式。二是有利于形成區域特色文化。“扶志扶智”可以鼓勵農村群眾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自主開展和參與更多文化活動,推動區域特色文化的形成。三是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扶志扶智”有利于豐富貧困人口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樹立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四是有利于加深貧困人口對農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扶志扶智”可以使貧困人口擁有更加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強居民的凝聚力,也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
扶志扶智視角下的反貧困社會工作研究 作者簡介
程 玲,博士,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省社會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湖北省社會心理學會理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