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歷史評鑒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921036
- 條形碼:9787516921036 ; 978-7-5169-2103-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歷史評鑒錄 本書特色
該書依憑史事,敘事簡明,脈絡連貫,論述扼要,敘述每一個朝代的所以興和所以亡“中國”自古并非國名,它既不屬于某一固定的地理名稱,也無關某一朝代或政權,更非由一個民族建構而成,本書重在凸顯朝代的鼎革及其背后的原因。也就是各朝各族如何在政治的轉換中如何漸趨融入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是怎么樣融合不同特征的文化并向前邁進的。所以全書傳達出的是文化大一統的觀念,因此我提煉出來兩句文案:歷史的背后是什么?中國何以成為中國???——不斷的叩問與反思,從歷史中尋找被塵封的華夏治理精義。破解五千年王朝興衰的秘密,重認華夏大地。
中國歷史評鑒錄 內容簡介
中國人應該了解中國的歷史,特別是關于影響每一朝代的歷史大事,更應該明白其發生、發展的原委,記取其成功失敗的經驗與教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關于中國歷代王朝更替的教訓,應該適用于任何的國家和政府。本書內容時間跨度自上古至清末幾千年,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各方面,知識普及性很強。該書依憑史事,敘事簡明,脈絡連貫,論述扼要,敘述每一個朝代的所以興和所以亡的歷史史實,能滿足大部分關心中國歷史而又欠缺相關知識的讀者需要。
中國歷史評鑒錄 目錄
目錄:
**章 神話和傳說的時代
**節 盤古以來的神話
第二節 三皇五帝的傳說
第三節 原始國家的形成及其與邊疆民族的交往
第四節 禪讓政治
第五節 地下材料的發現
第六節 評鑒
第二章 夏商周三代的遞嬗
**節 禹受舜禪
第二節 夏啟傳子
第三節 湯王放桀
第四節 武王伐紂
第五節 封建國家的成長與衰落
第六節 諸子爭鳴與孔孟思想
第七節 評鑒
第三章 嬴秦帝國的興亡
**節 嬴秦的統一中國
第二節 嬴秦開國的規模
第三節 嬴秦的開拓疆土
第四節 嬴政的暴力政治
第五節 李斯、趙高、胡亥
第六節 豪杰亡秦
第七節 評鑒
第四章 劉邦興漢與王莽篡位
**節 開國皇帝劉邦
第二節 西漢初期的政治
第三節 漢武帝的文治與武功
第四節 西漢帝國的衰落
第五節 新莽篡漢
第六節 評鑒
第五章 光武中興與曹丕篡漢
**節 儒生皇帝劉秀
第二節 東漢初期的政治
第三節 東漢的捍衛邊疆
第四節 東漢帝國的衰落
第五節 曹魏篡漢
第六節 評鑒
第六章 魏蜀吳三國鼎立
**節 曹操有中原
第二節 劉備取成都
第三節 孫權據江東
第四節 三國的分合
第五節 三國的民族糾紛
第六節 評鑒
第七章 內外交困的兩晉
**節 兩晉的政治與風尚
第二節 八王之亂
第三節 五胡十六國
第四節 東晉的北伐與內亂
第五節 大動亂與大融合
第六節 評鑒
第八章 南北朝的對峙
**節 南方政權的更迭
第二節 北方統治的轉移
第三節 北魏孝文帝的遷都和漢化
第四節 南北武裝的對峙
第五節 南北社會的異同
第六節 評鑒
第九章 隋帝國的建立與破滅
**節 楊堅篡周滅陳
第二節 開皇的治績
第三節 隋煬帝驕奢虐民
第四節 隋煬帝征服四裔
第五節 隋末大亂與喪亡
第六節 評鑒
第十章 大唐帝國的盛衰
**節 太原起兵與掃滅群雄
第二節 唐朝開國的規模
第三節 唐太宗與唐玄宗
第四節 大唐帝國的衰落
第五節 唐代的邊疆民族
第六節 唐的亂亡
第七節 評鑒
第十一章 混亂的五代十國
**節 混亂的時代
第二節 五代的更替
第三節 十國的興滅
第四節 契丹的侵凌
第五節 沙陀和契丹的漢化
第六節 評鑒
第十二章 貧弱的大宋帝國
**節 趙匡胤的開國
第二節 兩宋貧弱的原因
第三節 北宋的變法與黨爭
第四節 北宋的邊患
第五節 南宋的茍安
第六節 評鑒
第十三章 橫跨歐亞的蒙元帝國
**節 鐵木真、窩闊臺父子的創業
第二節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國
第三節 蒙古西征及其影響
第四節 蒙元統治的虛弱
第五節 元末大亂及覆亡
第六節 評鑒
第十四章 再興漢族的大明帝國
**節 開國皇帝朱元璋
第二節 成祖靖難與仁宣郅治
第三節 明代的宦官與黨爭
第四節 明代的武功與邊患
第五節 大明帝國之覆亡
第六節 評鑒
第十五章 滿清帝國的建立與喪亡
**節 滿清入關與清初政治
第二節 清初的武功與開邊
第三節 大清帝國的中衰
第四節 歐西帝國主義的侵略
第五節 晚清的自強和維新運動
第六節 清末的政局
第七節 評鑒
中國歷史評鑒錄 節選
**節 盤古以來的神話 我們中華民族創世的神話,似乎*為奇特。盤古是人,不是上帝,不是神。劉恕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氏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然則生物始于盤古,天地萬物之祖也。其死也,頭為五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劉恕《資治通鑒外紀·卷一·庖犧以來紀》)“先儒說盤古,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喜為晴,怒為陰。”“秦漢間俗說,盤古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右臂為北岳,左臂為南岳,足為西岳。”“吳楚間說,盤古夫妻,陰陽之始也。” 天地混沌如雞子,混沌指的是什么呢?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解釋說:“昔者天地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質形已具,謂之太極,亦曰混沌。”這解釋,讀起來難免有太微妙太精細的感覺,拿太極來說明混沌,對于后學者也不會有多大的幫助。我們只能說混沌即是太極,乃是天地未開辟前的原始的結構。因為盤古氏生長在這個結構的中間,所以它的形狀如同雞子(蛋)一樣。 因為盤古氏生在混沌的中間,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盤古氏是主動的、積極的。天的日高一丈,地的日厚一丈,雖然不一定受到盤古氏的制約和影響,盤古氏至少是和天地同時存在同時生長的。 劉恕是宋朝京兆人,去古已遠,其說不經。開頭只說盤古,后來又說盤古夫妻,盤古的妻子從哪里來?盤古的頭和四肢怎樣會變成五岳?目、脂膏、毛發怎樣會變成日月、江海、草木?盤古的泣、氣、聲、瞳、喜、怒怎樣會變成江河、風、雷、電、晴、陰?盤古、天、地三者的結構關系果真如同雞子嗎?這在今人看來,都是難以理喻和自圓其說的。如果我們把它當作中華民族創世的神話,卻是彌足珍貴的。因為:**,它說明盤古氏是人,不是神,不是上帝。這個人和天地同時存在,同時成長。第二,它說明盤古氏的身體發膚,呼吸喜怒,變成了宇宙間的萬物,生物始于盤古。第三,它說明盤古、天、地三者,都是先萬物而存在,是萬物的創造者。第四,它說明盤古夫妻乃是我們中華民族亦即全人類的始祖。 劉安于《淮南子》中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劉恕又說:“庖犧氏沒,女媧氏代立,號女帝,是為女皇。元年辛未,風姓。蛇身人首。作笙簧,張云幕而枚占神明。往古之時,四極嚴,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汪洋而不息。猛獸食精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川,積蘆灰以止淫水。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川平,蛟蟲死,顓民生,承庖犧制度,無所革造,在位一百三十年。”(劉恕《資治通鑒外紀·卷一·庖犧以來紀》)女媧氏是女皇,身體像蛇一樣的靈活,她的煉石補天,乃是繼盤古開辟天地以后*動人的神話。**,它給盤古氏的開辟天地加上一層神奇的附麗。天地雖然開辟了,難免不完整,欠周全,偶然或被魯莽而暴烈的人物所破壞,所以九州裂,火爁炎,水汪洋。怎么辦呢?總要有一個神樣的偉大人物來解救,于是出現了蛇身人首的女皇女媧氏,煉五色石,斷鰲足,殺黑龍,積蘆灰來補救。第二,它給初民時代的滔滔洪水和高漲熱焰做了一個玄秘的說明。上古的洪水為患乃是極為普遍的,古籍的記載多有可考。上古的山林燃燒、火山爆發和地殼破裂,也是間常出現的。第三,它給中國的地理形勢,即西北高、東南低做出瑰麗玄妙的解釋。西北多山,宜于仰望日月的光華。東南多水,造就景色秀麗的原野。第四,它說明冀川,亦即河北一帶乃是中華民族較早定居的地方。 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也說:“伏羲氏蛇身人首,神農氏人身牛首。”世界上當然不可能有這兩種人。伏羲氏蛇身人首,象征著他的身體如蛇一樣的靈活,能夠潛匿于森林之中,獵食禽兔,游泳于河川之中,捕捉魚鰲,過著漁獵的生活。神農氏人身牛首,象征著他的面貌像牛一樣,能夠生存于草原地區,嚼食蒭草,吞吃谷物,過著農耕的生活。蛇身人首和人身牛首的神話幫助我們了解初民的兩種不同的生活。 許慎《五經正義》說:“圣人皆無父,感天而生。”中國古籍的記載,確是如此。如華胥履大人之跡而生伏羲,安登感神龍之首而生神農,附寶見電光繞斗而生黃帝,女節感流星而生少昊,女樞感虹光而生顓頊,慶都感赤龍而生堯,女嬉吞薏苡而生禹。自有人類以來,沒有男人,女子是不可能生出兒女的。無父感天而生的神話,一方面說明在婚姻制度沒有建立以前,兒女只有知道母親為誰氏,不能知道父親為誰氏。另一方面則是后人欲推尊祖先,因而神化其祖先以示有別于常人而已! 中國的四裔民族,亦有類似無父感生的神話,如盤瓠蠻族的祖先為犬,高車突厥的祖先為狼,九陘蠻的祖先感浮木而生。大概人類各種族的進化,都經過母系社會的階段,其時親屬雜交,子女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后人為要推尊其始祖,遂造作臆斷,謂為天神、靈獸或秀木所托化了。 民族的神話,源諸初民對于其種族所由來的一種豐富的想象力。中華民族創世的神話,認為我們的始祖盤古氏和天地共始生,成萬物,并沒有假借上帝、天神、靈獸、秀木,用來附會渲染。在全世界的創世神話中別具一格。 第二節 三皇五帝的傳說 三皇五帝的傳說,起于兩千二百年前秦王嬴政的議尊號。嬴政兼并了六國,認為秦王這個稱號,和周王、燕王、趙王、齊王、魏王、韓王、楚王沒有什么差別,不足以稱成功,并傳后世,乃于二十六年召集丞相、御史、廷尉議尊號。其時的丞相王綰、御史馮劫、廷尉李斯,經過一番研討,會同奏稱:“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甸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師,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帝本紀》)因為王綰、馮劫、李斯三人于廷議中提到五帝和三皇,足證當時已有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越往后,后人對于這個傳說,附麗也越多。 西漢的司馬遷作《史記》,始于《五帝本紀》,對三皇沒有記載。唐朝的司馬貞作《補史記三皇本紀》。宋朝的劉恕作《資治通鑒外紀》,于盤古氏之后,敘述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使得三皇到底是誰,更增疑云。 和三皇一樣,五帝到底是誰,亦有不同的說法。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孔子為什么不記述堯舜以前的事情?有人認為唐虞以前是傳說的時代,孔子不能引傳說為信史。有人認為在孔子的時代,也許根本沒有三皇五帝的傳說。《易經·系辭下》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庖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有人因此認定庖犧、神農、黃帝、堯、舜為五帝。但是,在孔子的記述中,既沒有正面道及五帝,我們自不宜據此而附會臆說。 管子說:“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管子《兵法篇》)管仲生當孔子之前,管子這本書,大部分都是后來的好事者加上去的,所以連管仲死后的事情,也有記述。不過,上引這十八個字如果不是管仲本人所說的話,至少亦足以代表周秦或秦漢期間部分學者對于皇、帝、王、霸的看法。大概當時的學者,對于古代的統治者,有一個口耳流傳的分類,認為能夠發明或創新一種事物,改善人民的生活,便可稱為皇;認為能夠洞察或明白事物的道理,領導人民進步的,便可稱為帝;認為能夠道通仁義,以德服人者,便可稱為王;認為能夠謀得兵勝,以力服人者,便可稱為霸。 劉恕對于天皇、地皇、人皇的記述,簡略而曖昧。“天皇氏、天地初立,元氣肇始。歲起攝提,有神人一身十一頭,號曰天皇。或云一姓十二人,被困在西北柱州昆侖山下,治一萬八千歲。天皇之先,乾曜合元,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輔有三名。君之用事五行,王亦有五期。輔有三名,公卿大夫也。”(劉恕《資治通鑒外紀·卷一·庖犧以來紀》)“地皇氏代天王,一姓十一頭,興于熊氏龍門山,定星辰,分晝夜,以三十日為月,十一月為冬至,治一千年,或云八千年,或云一萬一千年”;“人皇氏代地皇,九頭,兄弟九人,生于刑馬山,出于堤地之口,依土地山川形勢,裁度為九州,謂之九國,各居其一,而為之長。人皇居中州以制八輔,駕六羽,乘云車,使風雨。兄弟各三百歲,或云各一百歲,一百五十二代,合四萬五千六百年,謂之九頭紀”;“一云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長天下”。其記天皇,君之用事五行,王亦有五期,以公卿大夫為三輔,不過說明當時已有眾人之事,必須建官分職去處理而已。其記地皇,定星辰、晝夜、月日、冬至,不過說明當時已能制作歷算,以記時間日期而已。其記人皇,依山川,分九州,不過說明當時已經區劃疆界,以便轄地分治而已。至于駕六羽,乘云車,使風雨,乃是描述出巡的神話。而所記的年歲,復作不肯定的語意,足見秉筆之際,連他本人也是不大采信的。劉恕所編織的天皇、地皇和人皇,顯然還不能滿足后人好奇求知的心理。 如果我們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似乎更合乎初民生活進化的歷程。 “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腸胃,民多病疾。有圣人作,上觀星象,下察五木,鉆燧取火,炮生為熟,養人利性,避臭去惡,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譙周《古史考》)這就是說,燧人氏代表火的發明。由于火的發明,化腥臊,去臭惡,減少病害,改善了人民大眾的生活,燧人氏遂被當時的人民推舉為天下的領袖。 “大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氏。”(司馬貞《三皇本紀》)這就是說,伏羲氏代表八卦(符號)、書契(文字)、嫁娶(婚姻)、網罟(漁獵)、犧牲(牧畜)的五大發明,改善了當時人民的生活。當時*使人民感激其恩德的,可能還是結網打魚的漁獵和養殖犧牲的牧畜。當然,依從人類社會進化的觀點,替代結繩的文字發明,以儷皮為禮的婚姻制度,也是兩件極為重大的事情。 “神農氏,姜姓。長于姜水,以火承木,故曰炎帝。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嬴蚌之肉,多疾病毒傷之害。神農以為人民眾多,禽獸難以久養,乃求可食之物,相土地燥濕、肥磽、高下,因天之時,分地之利,教民播種五谷。作陶冶斤斧,為耒耜鋤鑼,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以助果蓏實而食之。又嘗百草酸咸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天下號曰神農。”(劉恕《資治通鑒外紀·卷一·庖犧以來紀》)這就是說,神農氏代表耕稼和醫藥的發明。這兩大發明使得古代的人民進入農耕的生活,減輕疾病的苦楚,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三皇是三位偉大的發明家,一位發明取火,一位發明牧畜,一位發明農耕。他們都將發明公開出來,教導人民,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們也獲得了人民的擁戴,很自然的,被推舉為人民的領袖。當時的人民還發自尊敬和欽佩的心情,即以他們所發明的,來稱呼他們和他們的后人。 孔安國的《尚書序》,皇甫謐的《帝王世紀》,都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而以玄囂(少皞)、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司馬遷的《五帝本紀》,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相傳黃帝都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顓頊都于帝邱(今河南省濮陽縣),帝嚳都于亳(今河南省偃師縣),帝堯都于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帝舜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而且都是一家人。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今河北省懷來縣)之野,三戰而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軒轅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黃帝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月日星辰土石金玉,勞動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以上所引,說明:**,當神農氏的后人沒有力量用來抑制諸侯的侵暴,軒轅氏乘勢崛起,習用干戈來征伐不聽命的諸侯。第二,軒轅氏后來打敗了炎帝,擒殺了蚩尤,遂取代神農氏,被諸侯推舉為部落的共主(帝、天子)。第三,當時的諸侯(部落主)對天子(共主、帝)還沒有養成絕對服從的習性,各地叛服無常,黃帝雖然邑于涿鹿之阿,仍須不時前往各地征伐,所以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第四,黃帝知人善任,以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為主要的助手,幫同治理百姓,人民安居樂業。第五,黃帝特別留意地力與資源的開發,教導人民種植五谷和桑樹,使人人都有飯吃,都有衣穿;并且還要人民勞動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養成勤勞節約的風氣。他的德化,甚至澤及鳥獸蟲蛾,金石水土。黃帝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賢能領導者,是無可置疑的。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剬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小大之神,月日所照,莫不砥礪。”(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這就是說,**,顓頊是一個深謀遠慮、通達事理、留心天時地利、講求教化和敬重祭祀的人,他能夠繼承父祖的遺業。第二,由于顓頊的謹慎治理,北至幽陵,南至越南,東至海,西至居延,都推尊他為部落的共主(帝、天子)。從顓頊的治績來說,他有資格被稱為賢能的領導者。 “帝嚳高辛氏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生而精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土。帝嚳既執中而偏天下,月日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帝嚳是一個才德俱優、節用愛民、敬事鬼神、處事中和的領導者,所以月日所照、風雨所到的地方,人民都聽命服從于他。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于是聽岳用鯀,九載而功用不成。”“于是堯妻之(舜)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汝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汝登帝位。’”以上所引說明:**,堯的治理人民,仁愛、勤勞、儉仆、節用,由親而疏,由近而遠,做到了合和萬國的境界。第二,堯知道鯀不能治理當時的滔滔洪水,因為四岳的力保,不得已而用鯀。鯀治水九年,未能成功。第三,堯聽說舜賢能,先妻以二女,觀察其處理家庭的表現。再試以吏事,考驗其歷事教育、內政、外交和財經的才能,都著成績,然后傳以帝位。在中國歷史上,堯是*為后世所稱道的天子。 “虞舜者,名曰重華。舜父瞽叟盲,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逃避。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懈。”(司馬遷《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混沌、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谷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以上所引,說明:**,舜是出名的孝子,又能夠處人,是天生的領袖人才。第二,舜用八愷主后土,百事以興。舜用八元布五教,百姓親和。舜流放混沌、梼杌、窮奇、饕餮四兇族,四方向化。第三,舜任命皋陶、伯夷、垂、益、棄、契、龍及十二牧,均有卓越的成就;而禹治洪水,定九州,修職貢,厥功尤偉。在中國歷史上,舜是和堯并稱的圣明天子。 五帝是五位賢能的領導者。由于他們的洞察事理,英明領導,人民得到安定和平的生活。他們之中,每一位都曾替廣大的百姓服務,每一位都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做過貢獻。 第三節 原始國家的形成及其與邊疆民族的交往 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類因為食色這兩種沖動的作用,便組織了家庭,創造了社會,建立了國家,促使全體人民共謀生活的安定和進步。 太古的時代,地廣人稀,果實多,禽獸亦多。在人與獸爭的期間,人眾不多,食物的獲得,并不怎樣困難。男女的交配,不媒不聘,極其自然。等到人眾繁衍,生口增多,廣大的土地上到處都有人類的足跡,禽獸也就漸漸減少了。這時候,人類因著維持共同生存的需要,相聚為部(村)落,形成氏族。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遠比初民時代復雜。共同聚居于一個部(村)落的人民,自然需要守望相助。 自伏羲氏以儷皮為禮,始制嫁娶,有了婚姻制度以后,家庭的組織出現了,而且一直就成為社會穩定、國家安寧的*重要因素。后來,更由于母系社會而進入父系社會,各部落實行族外婚制,同一氏族的男女,不能通婚。某一個氏族的男子,必須向另一個氏族求娶女子,才能婚配。這使得人與人之間,氏族與氏族之間,由于血緣的混合,行動的交往,接觸增多,關系愈加復雜。 人類*初食物的取得是隨環境而異的。居住森林地區的人,以獵取野獸為生。居住草原地區的人,以采取植物為生。后來人口增多,居住森林地帶的人,將獵取到的野獸飼養起來,進而一群一群地放牧,而變為游牧民族。居住草原地帶的人,將采集而來的植物栽培起來,進而一片一片地耕種,而變為農耕民族。 黃帝軒轅氏,又稱有熊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先戰勝炎帝,再戰勝蚩尤,以游牧民族來統治農耕民族。這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住在同一地區,時日既久,漸漸地過著以農業為主的生活。后來不但言語相同,習俗相同,信仰相同,更因為彼此通婚而發生同一的血統,鑄成了炎黃一家的中華民族的*早世系。兩大氏族的和平共存,以及由和平共存而發生的新事物,如領土的擴大、人口的增多、環境的變換、生計的營求,便創造了許多新文化。相傳黃帝“設官分職,劃野分州,經土設井,以塞爭端”“立步制畝,以防不足”“命曦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術數,容成著《調歷》”“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于則作履,伯益作井,雍父作杵臼,巧垂作舟,奚仲作明堂宮室之制,赤將作木正,寧封作陶正,共鼓儀荻制舟楫”“倉頡作文字,史皇作圖”“撣作弓,夷作矢,掘奇作陣法”“岐伯作內經,雷公究脈息,俞跗擅解剖,巫彭處方餌”“范金為貨,制金刀,立五幣”。從黃帝時代的制作發明看來,實在具備了原始國家的規模,使得后世的中國人,都自稱是黃帝的子孫。 自神農氏教民耕稼,中原地區的人民*先進入農耕的生活。黃河流域的沿岸,散布著固定的部落(氏族),通溝渠,修水利。黃帝軒轅氏進入中原后,因為農耕能夠供應更充足較可靠的食物,北方的游牧民族,自然需要與土著的農耕民族相結合。自黃帝以至于帝舜,莫不教授農時,力田耕嫁,以裕民食。他的元妃嫘祖,更教導當時的女性種桑、養蠶、繅絲。以農業為中心的其他有益于人類生活的新事物、新文化,也隨著全面發揚起來。但居住于邊遠地區的人民,或因為土壤氣候的不宜耕種,或因為不肯放棄騎射的游牧生活,他們的生活方式,自然要和中原地區不同。這些居住于邊疆地區的游牧民族,猛勇強悍,習于騎射,居處無定,遇到水草貧乏或寒冷異常的季節,很自然地要對農耕民族發出新奇的好感,羨慕其豐足的生活。在求生與掠奪欲念支配之下,還可能聚眾入侵中原,劫奪糧食、衣服、財物,甚至婦女和兒童。 皇與帝,都是遠古時代的君長。所謂皇,時代較早,是某一個部落中自然產生的領袖。縱使他也為其他部落所尊重,乃是屬于自發性的,并沒有加上強制的約束的力量。至于帝,時代較遲,乃是各部落公推出來的共主或盟長,亦即原始國家的君主,對內擔負有會盟、平訟、祭祀、伐叛和巡狩的責任,借以維持部落間的和平,確保人民生活的安定和豐足。對外他還要和邊疆地區的游牧民族打交道,毋相侵暴,確保中國和邊疆民族的和平。“黃帝北逐葷粥,會諸侯于釜山”,說明了天下的共主,有責任領導國內的各個部族,一起趕走入侵的部族。 自黃帝至堯舜,四百年間,《竹書紀年》有頗多與邊疆民族交往的記載: “黃帝五十九年,貫胸氏來賓,長股氏來賓。” “顓頊七十八年,術器作亂,辛侯滅之。” “帝嚳十六年,使重帥師滅有鄶。” “帝堯十六年,渠搜氏來賓。” “帝堯二十九年,僬僥氏來朝,貢沒羽。” “帝堯七十六年,司空禹伐曹魏之戎克之。” “帝舜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 “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 “帝舜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來朝。” “帝舜四十二年,元都氏來朝,貢寶玉。” 上引各事,有用賓字,有用朝字,有用貢字,有用滅字,有用伐字,有用事字,有用征字。貫胸氏、長股氏、渠搜氏、僬僥氏、息慎氏、有苗氏、元都氏、術器、有鄶、太室、曹魏之戎,都是邊疆地區的部落(氏族),足證五帝和邊疆民族的交往,已經有著多種不同的關系。
中國歷史評鑒錄 作者簡介
王式智,男,生于1916年11月28日,祖籍浙江臨海。曾在辛亥革命知名人士屈映光創辦的振華中學(臨海城西中學的前身)任校長。后移居臺灣。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