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讓廬日記(1941-1945)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2963
- 條形碼:9787100112963 ; 978-7-100-11296-3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讓廬日記(1941-1945)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普通讀者1.翻譯名家的日記選編,富有文心和洞見 楊靜遠女士是《柳林風聲》與《彼得??潘》的譯者。她身兼作家、文學批評家和翻譯家,具有扎實的文學功底。本書是楊靜遠女士1941—1945年間的日記選編,其對日常生活的體悟細膩而富有溫度,文字熨帖而富有文采。她以一個二十歲女大學生的身份,用一顆熱切敏感的心捕捉到了全民抗戰的大背景下,一所偏安大后方的*高學府里一群高級知識分子的文化生活與思想追求。日常生活記錄中穿插著個人的讀書筆記與思考,時見新意,不落俗套,貫穿始終的主題則是憂國憂民的愛國心。 2.以私人記憶呈現風云際會的大時代 從滄海一粟的個人那微不足道的心跳,可以觸摸到空前宏偉的大時代的強勁脈搏,透過那株蒼勁繁茂的歷史大樹的一片葉子,可以追尋它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光和影。 在現今浩如煙海的出版物中,記錄著百年來中國知識階層生存狀態的作品,以20世紀40年代的為*缺。楊靜遠女士的日記以其私人記憶補足了這一時期的時代記錄,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的一角發生的普通人的戲劇。 *一出歷時四載、人物眾多的熱鬧大戲,20世紀40年代的重要人物悉數登場 日記中記錄了當時知名的鴻儒,如文學院的朱光潛、繆朗山(靈珠)、袁昌英、蘇雪林、凌叔華、陳西瀅、方重、羅念生、朱君允、孫家琇、劉永濟、楊人楩、楊東莼、葉麐,法學院的劉秉麟、楊端六、戴銘巽、彭迪先、劉廼誠,理學院的張鏡澄、蕭君絳、吳大任、石聲漢、高尚蔭,工學院的邵逸周、郭霖、張寶齡、白郁筠、余熾昌,兩任校長王星拱、周鯁生…… 各界社會人士、文化名人和軍政顯要,如李約瑟、黃炎培、冼群、馮玉祥、杭立武、白崇禧。 樂山舞臺以外的人物,如孟志蓀、羅斯福、王世杰、胡適、郭沫若、成舍我、孔祥熙、湯恩伯等。 作者對各色人物均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描繪、分析和評說。 *記錄戰時艱苦條件下保持蓬勃朝氣的青年學子豐富的校園生活 認真求學以圖報國的熱血青年;只顧啃書不問其他的夫子;胸無大志混文憑者;追求真理傳閱進步書刊的“左”傾同學;通過娛樂社交發展信徒的基督教外圍組織“團契”;不帶政治色彩的各種文化與社交活動:劇團、歌詠隊、校友會、同鄉會、迎新送舊、郊游、學術講座、茶館文化、小吃、集體游戲…… *描繪川西小城的民情風俗 與地方士紳、政商學界的禮尚往來;在本地中學和企業單位兼職兼課;當地的民情風俗,外國基督教會和傳教士,圣誕節的音樂崇拜,復活節的洋童表演,令人垂涎的川式飲食文化,還有那美不勝收的風景名勝,隨處可見的水墨山水畫一般的風景,令人想起沈從文的《邊城》——種種人文的和自然的景觀,點點滴滴收入日記,構成一幅幅五色斑斕的浮世繪。
讓廬日記(1941-1945) 內容簡介
《讓廬日記》是翻譯家楊靜遠女士1941—1945年間的日記選編,記敘了20世紀40年代抗戰大后方中國知識階層的生存狀態。楊靜遠女士以一顆熱切敏感的心,對當時的文化名人與社會各界人士進行觀察和評說,如朱光潛、馮玉祥、胡適、羅斯福等,也如實記述了戰時艱苦條件下保持著蓬勃朝氣的青年學子的思想變化和文化生活,以其私人記憶補足了這一時期的歷史記錄。
讓廬日記(1941-1945) 目錄
卷首語/1
引子/3
1941年7—12月/5
蘇雪林先生——中央軍川軍火并——入學考試——日機轟炸樂山——考取武大——初試寫小說——女生宿舍——抵制電影——王夢蘭——女舍迎新會——美日開戰——恨英國售武器給日本——教授中的糊涂思想——圣誕夜感懷
1942年1—12月 / 35
湘北大捷——《俠隱記》和《水滸傳》——室友談愛情——關于世界大戰的思考——市民求雨——干媽凌叔華——19歲生日——憤新加坡英軍降日——郭霖教授之死——日蔣和談消息——腐敗現象——戚光的信——關于命運的思考——蓉姑與成舍我的離婚——孟志蓀先生——媽媽的信——話劇《北京人》——**篇譯作發表——《第四十一》——英文會——**次領到稿費——憂心國事——商人罷市——王夢蘭的病——英文演講比賽——陶振譽先生講史——蔣炎武——王夢蘭之死——蔣炎武的信——戰局吃緊——《西風》征文《天才夢》——高考作弊——張寶齡先生——范石生軍長的故事——盛世才和新疆——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周如松和陳華癸——父開參政會——第二篇譯文——彭迪先先生——蘇經國談滇緬之戰——女舍偷竊案——《莎樂美》講座——又一個圣誕夜——母劇作《飲馬長城窟》完成——魯迅的《墳》
1943年1—12月 / 115
中美中英新約——端六獎學金——朱光潛罵程天放——大年初一提燈會——20歲生日——陳西瀅桂質廷赴美——五通橋焦油廠——土鹽井——母鼓勵寫作——畫《日出》海報——寫小說——讀《大衛科波菲爾》——小說《義麟》——徐《鬼戀》——楊東莼先生講“談生活”——彭迪先先生講通貨膨脹——父母的矛盾——罵孔祥熙——狄更斯與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感染——對基督教團契的反感——《簡愛》——張鏡澄先生教學三十周年——與菁等談音樂——《磨坊》和《簡愛》的比較——李約瑟訪武大——聯青音樂會——父六十壽辰慶祝會——《彼得潘》——構思小說《縈》——女舍流行傷寒——美影片《幻想曲》——陳美玉之死——朱明——論《兒子與情人》——談《罪與罰》——意大利投降同盟國——陳銓采用《縈》——孫家琇先生——“大”我“小”我的沖突——許由恩干事——蔡紹序獨唱會——七位女同學追悼會——孫家琇講《家》和《櫻桃園》——考昭緒——馮玉祥演講——女舍伙食之爭——托爾斯泰座談會——圣誕音樂崇拜——學生合作社——《民族文學》刊出《縈》
1944年1—12月 / 201
母《法國文學》完成——黃方剛先生之死——依戀冼岫——方重先生補習班——小說《童心》——考昭緒——與二姊談婚戀——通脹加劇——劉盛亞和《星期文藝》——張舍之朱崇志獨奏會——和考昭緒談文學——朱明的表白——黃炎培講憲政——《浮士德》唱片音樂會——常紹溫——農舍救火——賠眼鏡——方重赴英講學——劉盛亞的《續水滸》——冼群和中華劇藝社——《孔雀膽》——白崇禧訓話風潮——與冼群談寫作——《勝利號》——冼群講寫實主義——與紹溫談思想矛盾——蕭君絳先生之死——唱片音樂會《蝴蝶夫人》——冼岫與楊修倫——冼岫與顧耕——與父母討論政治和教育——王世杰贊《縈》——六壁報討論言論出版自由——憂心戰局——鄭敏的詩——話劇《清宮外史》——寫教育小說《靜水》——冼群和路曦——談孔祥熙——衡陽陷落——蕭而蘭談西南聯大——趙少昂黎雄才畫展——《靜水》退稿——彭澤益——與安姐談擇偶——參政會的熱鬧與戰局的危急——留學問題的提出——劉廼誠先生——申請密大獎學金——皮公亮——全家議避難——戴銘巽先生罵三青團——韓文源的家——畢業論文題目——**次找顧耕談——與顧耕**次約會一一初戀的狂濤——送別紹溫——羅斯福四任總統——壁聯總會座談會——汪精衛病死——繆朗山先生的俄文班——《中原》停刊《靜水》退稿——胡鐘達——繆朗山講蘇聯科學——關山月黎雄才畫展——繆朗山講中國新文學的動向——陳小瀅三女孩報名從軍——緊張商議應變措施——獨山收復戰局好轉——愛國情懷——冼岫婚——臧克家的詩
1945年1—8月 / 327
美援華教授救濟金風波——英文會漫談畢業后計劃——父母談美蘇制度——繆朗山先生得罪當局——費鑒照先生之死——“風雨談”時事座談會——“三八”節座談會——女舍辦民眾夜校被舉為校長——與胡鐘達談時政——讀《延安一月》——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討論《西行漫記》——羅斯福逝世——新聞圖片展覽——大渡河畔拉纖夫——女舍竊案破獲——德國投降——戀愛升溫——初吻——留美獎學金獲準——讀《論聯合政府》——與顧耕私訂終身——出國手續遇阻——考昭緒談左派文人——周鯁生先生接任武大校長——郎毓秀獨唱會——杭立武印象——父代理教務長——1945年8月10日抗戰勝利,*后一篇日記
讓廬日記(1941-1945) 節選
1943年1月1日 星期五 在我的日記本里,這是第二個新年了,我的日記已跨進第三年度。若數數這兩年里有什么進步,**件就數我記日記的習慣養成了。到現在我已和它成了不能分離的死伴。我對它愈來得坦白了。我相信它不會把我的心事告訴別人。新年給我的**棒是忙鬧,早飯剛吃過就來一屋客。下午大家都出去了,我悶悶地坐在家里,洗頭洗澡,弄到天黑。自己也覺得不甘心,于是一個人跑到山上,經過新宿舍的空房子,跑到我所favour〔鐘愛〕的城墻頭,高高地站定。谷的一邊傳來可愛的牛叫,那一定是送牛奶的老王的家了。老王是個好人,我以后可以找他做一個淳樸的朋友。想想,在干草的芬芳里靜聽牛叫,看它穩重地嚼干草,看農夫婦默默地工作,偶爾給他們幫幫小忙,是很愜意的樂趣。但這種樂趣的可愛處就在它是偶然的點綴,好像吃慣了肉魚的人,嘗一口清甜的菠菜,覺得口中爽快。如果永遠是菠菜菠菜又菠菜,恐怕味道要和草相近了。在深鄉中過五年隱士的生活,我沒有那么超逸,我承認! 1943年1月2日 星期六 晚上看話劇《莎樂美》。到浸禮會,我們的座位在第四排中央,*好的位置。看后覺得不錯。我喜歡莎樂美(丁景云飾),跳舞好看極了。燈光、服裝、音樂合成很美的情調。在戰時能看到這種軟性的舞蹈當然很不容易,也就不用苛求了。 1943年1月3日 星期日 晚上摸黑路去白塔街看陳仁寬他們辦的音樂夜,也可說是聯青歌詠團的新年聯歡會,感覺相當不錯。有個人表演,有團體表演。丁景云的七面紗舞也來了,可惜舞得大不如昨天,也許因為缺少燈光、服裝、舞臺的關系吧。女聲獨唱,彭××,我要說她學得一身美國歌舞明星的皮毛,唱些酒店女招待的歌,態度既嫌輕浮,聲音也不穩重,唱時聳動肩膀,覺得肉麻。劉嘯云比她像樣多了。數人合演的有宜姐們的《十六歲的小姑娘》,李惠英等人的《亂七八糟》,完全是湊趣。劉蘊、常紹溫等人的《秋子》〔日本人民反戰歌舞〕還好。 1943年1月8日 星期五 奶媽給我做的兩雙皮鞋寄到了,一黃一黑,黑的樣子好看,我非常高興,黃的太小只得送寄賣行了。寄鞋的郵費貴得嚇人,共100多元哩!下午借了一本Pepys〔皮普斯,17世紀英國日記作家〕的Diary,預備做報告交羅先生的。晚上看Pepys的日記,覺得別有滋味,看別人的日記!如果我死后我的日記被別人看了,如何是好!
讓廬日記(1941-1945) 作者簡介
楊靜遠(1923—2015),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編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翻譯協會第二屆理事。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