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8727
- 條形碼:9787100208727 ; 978-7-100-20872-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 本書特色
探尋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辨析英國與歐陸國家的差異,一部顛覆傳統觀點的力作。
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 內容簡介
本書討論工業革命前五個世紀英格蘭社會的性質,以及英格蘭與歐洲其余國家的關鍵差異。作者依據他本人對英格蘭若干教區的詳細研究、其他學者的各種地方性專題研究、歷史人物的日記、法學文獻、外國的史料,檢討了馬克思、韋伯、麥考萊及當代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基于英格蘭案例而提出的社會變遷的大框架。作者陳述了一種意見:對于英格蘭的歷史,一直存在著一種根本誤讀,并由此而影響了對于英國和美國現代社會的理解,也影響了關于工業化前提的當前理論。
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 目錄
致歉與鳴謝
序
**章 農民社會的性質
第二章 農民社會何時在英格蘭終止:馬克思、韋伯及諸史家
第三章 16-17世紀英格蘭的經濟與社會
第四章 1350-1750年英格蘭的財產所有權
第五章 1200-1349年英格蘭的財產所有權
第六章 13-15世紀英格蘭的經濟與社會
第七章 透視英格蘭
第八章 若干寓意
跋
原始資料一覽
索引
引用書目表
地名對照表
“異教徒”的孤獨事業及其他——譯后記
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 節選
人們希望認知13至18世紀英格蘭的歷史,蓋出于實用的、情感的和知性的三方面原因。實用的原因之一是,英格蘭既然是率先工業化的國家,它便被看作一個靈驗的指南,可以為那些渴望也能夠工業化的第三世界國家導向。人們希望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以便能緩解普遍的貧困和營養不良,而當前全球高達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在呈現這樣的特征。這種動機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原因是,倘能了解為什么“工業革命”發軔于英格蘭、它的成因何在,我們也許可以促進別處的經濟增長,同時避免增長過度的*壞局面。英格蘭是一個試驗案例、一個范式,或許也是我們所掌握的一個存檔*為完備的案例研究對象,供來考察一個大體上的農業社會是如何轉變為一個城市-工業國家的。情感的原因之一是,我們英格蘭人希望及時了解自己。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現狀大都能被既往加以解釋,即使不同之處也能讓我們攬鏡自照。既然美國文化主要源于17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移民潮,所以這種尋“根”熱席卷了世界上的廣大地區。又由于*初英帝國主義和嗣后美帝國主義的影響幾乎蔓延到了全球,所以這種尋“根”熱愈演愈烈。不去適當地了解13至18世紀間發生在僅有區區數百萬居民的一個小島上的事情,就無法理解當代印度、非洲或南美洲的許多事情。換言之,恰如幾年前基思·托馬斯筆下所言:“一切歷史研究的*重要理由,必須是它可以提高我們的自覺,使我們能夠透視地看待自己,幫助我們通過自我認知而邁向更加自由的境界。”研究英格蘭的歷史,不特為當代英格蘭人提供了一個自我認知的手段,而且為一切遭受過英格蘭壓迫或從英格蘭“文明”受益的人們,不論他們是在蘇格蘭高地、新英格蘭還是孟加拉。了解英格蘭與其他農業國家、其他文明比較起來情況如何,于所有這些人都是有益的。英格蘭的歷史之所以吸引了18、19世紀的一批社會學泰斗,一個原因在于英格蘭率先工業化,而且在其他方面也顯得早熟。卡爾·馬克思賴以奠定其學說基礎的素材多取自英格蘭的歷史,韋伯關于新教與資本主義之間關系的思考也有賴于此。亨利·梅因爵士和費迪南·滕尼斯是另外兩位利用英格蘭證據的大思想家。他們以及我們自己受到英格蘭歷史吸引的另一個原因是,英格蘭在*近六百年中,或許堪稱世界上建檔*充分的一個國家。龐大的官僚機構和大規模的文化普及、莊園制、持久和平、適于保存檔案的合理氣候,這一切結合起來,意味著我們可以細致入微地考察13世紀中期以來的普通民眾的歷史,譬如說,我們完全可以跟蹤調查某一個村莊連續五六個世紀的逐年史。16世紀以來,無數的原始資料縱橫交疊,使我們得以考察高達95%的人口的至少部分生活情況。*近二十年又有大批檔案被重新發現,一系列諸如此類的新進展,開辟了歷史研究的新天地。因此,英格蘭普通民眾長達若干世紀的歷史不僅意義重大,而且是便于發掘的。有四個相互關聯的中心問題形成本書的背景。**,工業革命為什么在英格蘭發軔?第二,英格蘭是什么時候開始變得不同于歐洲其余地區的?第三,這種差異主要存在于哪方面?第四,英格蘭變革史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有用的類推手段,可以用來推論當代的第三世界各社會?這些都是十分恢宏的問題,本書只是求解之路的一個起步而已。出發的方向必將決定旅程的終點,因此我們上路之前必須先行考慮各種選擇。上述主題,方家頗有論述,所以還是首先領教一番為宜。進行過*廣闊思考的當推比較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而這些學者關于工業革命前英格蘭的觀點,又指向歷史學家的見解,這是因為他們天然地十分依賴歷史學家。試看近期研究各大型農業文明之社會形態的代表作,研究者們似乎一致認為,在諾曼底入侵與18世紀工業革命之間的時代,英格蘭是一個“農民”社會。例如巴林頓·摩爾就假定英格蘭農民社會的存在,羅伯特·雷德菲爾德也如此。喬治·道爾頓將整個“歐洲”籠而統之地歸結為一個截至19世紀為止的“農民”地區,其中包括了英格蘭。在埃里克·伍爾夫的權威的教科書中,“世界主要農民地區”的地圖就囊括了英格蘭。索納認為歐洲13世紀各封建君主國的性質是“農民的”,大概他把英格蘭也包括在內。
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 作者簡介
艾倫??麥克法蘭,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院士,歷任英國學術院院士、歐洲學術院院士。著述凡21種,包括《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玻璃的世界》、《給莉莉的信》、《日本鏡中行》、《綠色黃金:茶葉的故事》(以上五種均有中譯本)、《都鐸和斯圖亞特時代英格蘭的巫術》、《重構歷史共同體》、《17世紀牧師拉爾夫??喬斯林的家庭生活》、《資本主義文化》、《現代世界的形成》,等等。 譯者簡介: 管可秾,知名譯者。尤以翻譯英國政治、歷史、文化著作見長。除翻譯有英國著名學者艾倫??麥克法蘭的多部著作外,還譯有《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碧河彼時——我的劍橋童年》《四大歌劇院》《霍布斯與共和主義自由》等。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