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本土心理學 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0231
- 條形碼:9787520390231 ; 978-7-5203-902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本土心理學 全2冊 內容簡介
本書從文化基礎分析了西方和中國的心理學傳統,從文化轉向探討了心理學當代的重大進步,從文化框架考察了心理學研究的基本變革;攝取了本土文化中的心理學資源,探索了本土心理學方法論的突破,論證了中國本土心理學的內容、主題、演變、建構、創新;涉及中國本土心理學創新發展所立足的哲學思想基礎、所吸納的主要學科資源、所具有的心性心理內涵、所進行的原始創新建構。本書從多個層面和側面,為中國本土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思想的支撐、學術研究的啟示和理論建構的推進。
新本土心理學 全2冊 目錄
導論:心理學研究的分裂及其比較
一 心理學的分裂與統一
二 心理學科學觀的問題
三 心理學的多元化研究
四 心理學的開放性視野
五 心理學的共生性原則
**章 中西心理學的文化蘊涵
一 兩種不同的心理探索
二 兩種不同的文化根基
三 兩種不同的心理文化
第二章 本土與實證心理學分野
一 本土的經驗心理學
二 實證的科學心理學
三 兩類心理學的比較
第三章 本土與實證心理學關聯
一 實證科學的心理學
二 本土傳統的心理學
三 科學心理學的借鑒
四 本土心理學的啟示
第四章 本土與本土化的心理學
一 傳統與科學的心理學
二 本土傳統心理學特征
三 科學心理學的本土化
第五章 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存在
一 常識心理學的存在
二 兩類心理學的分界
三 哲學心理學的存在
第六章 實證與心性概念的范疇
一 核心概念的比較
二 心理概念的對應
三 學術理念的發展
第二編 心理學文化學轉向
導論:心理學與文化的關聯性探索
一 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內涵
二 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演變
三 心理學與文化的關系性質
四 心理學與文化的研究價值
**章 當代心理學文化學轉向
一 歷史的考察
……
第三編 理論心理學的研究
第四編 心理學方法論考察
第五編 本土心理學的探索
第六編 中國本土心理學的根基
第七編 中國本土心理學的資源
第八編 中國本土心理學的內涵
第九編 中國本土心理學的考察
第十編 中國本土心理學的建構
新本土心理學 全2冊 節選
從第二個方面來看,確立實證方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也會直接導致兩個后果。一是對研究者感官經驗的普遍性的依賴;二是以實證方法作為心理學研究的科學性的唯一尺度! ⊙芯空呙鎸εc己分離的研究對象,或者說研究者作為分離的研究對象的旁觀者,他對于研究對象的認識應始于他的感官經驗。那么,研究的科學性就是建立在研究者感官經驗的普遍性上。一個研究者通過感官把握到的現象,另一個研究者通過相同的感官把握到的也會是相同的現象。這對于自然科學的研究來說也無疑是成功的,但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也引起了出人意料的后果,那就是人的心理也是內在的自覺活動,這通過外在觀察者的感官是無法直接把握到的。或者說,依賴于研究者感官經驗的普遍性,使心理學無法把握到人的心理的完整面貌! 〈_立實證方法的中心地位強調的是,為了保證研究者感官經驗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只有通過實證的方法來確立心理學的科學性質。心理學的研究運用實證方法是心理學的一個重大進步。但是,運用實證方法和以實證方法為中心具有不同的含義。發展和完善實證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以實證方法為中心則涉及把實證方法擺放到了一個絕對支配性的地位。在心理學中,以實證方法為中心導致了研究是從實證方法出發,而不是從對象本身出發;實證的方法不是附屬于對人的心理的揭示,而是對人的心理的揭示附屬于實證的方法。顯然,這使心理學家對實證方法的關注超出了對研究對象的關注。 3.心理科學的轉向 心理學科學觀的變革說到底是要重新理解和確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者之間的關系。自然科學有史以來的研究是建立在研究對象與研究者絕對分離的基礎之上。心理學現有的研究也同樣是建立在研究對象與研究者絕對分離的基礎之上。這對于研究自然的對象來說也許是很必要的和有成效的,但對于以心理為對象的研究來說可能就是不完備的或是有缺陷的。那么,心理學的研究能否建立在研究對象與研究者相對分離或者彼此統一的基礎之上,這就要對心理學研究中的研究對象與研究者的關系進行重新的思考和確定彼此的關聯。顯然,以心理為對象的研究無疑對科學的發展提出了重大的挑戰。中國本土的心理學傳統可以為此提供重要的啟示。①② 文化的*根本的性質體現在兩個方面:**在于文化是價值追求的導向;第二在于文化是創造生成的過程。文化的這兩方面的根本性質正是根源于人的心理。人類心理的*根本的性質是其自覺性,而自覺性帶來的是價值的追求和創造的生成。這也是人的心理與其他自然物的*根本的區別。對心理學來說,它的考察者是人,它的考察對象也是人,所以是人對自身的了解。更進一步來說,去認識的是人的心靈,被認識的也是人的心靈,所以是心靈對自身的探索。這顯然決定了心理學也應該成為一門文化科學。心理學不僅要揭示出人類心理的自然基礎,而且應導引和創造出人類的心理生活。那么,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日常的”心理生活逐步地演變為“科學的”心理生活! ‘敶睦韺W發展的文化學轉向不是要否棄現有的心理學研究,而是對現有心理學研究的不合理延伸的限制,或是對現有心理學研究的合理部分的延伸。那么,現有心理學研究中的研究對象與研究者的關系就應該得到改變,要限制絕對的分離,要推動相對的分離。所謂相對的分離是指彼此統一基礎上的分離,所謂彼此統一是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者共有的價值追求和共同的創造生成。這就是心理學的文化學要義! **是使心理學的研究從對客觀性的追求延伸到對真實性的追求。也就是說,心理學的研究不僅要追求客觀性,而且要追求真實性。人類心理的性質不在于它是客觀性的存在還是主觀性的存在,而在于它是真實性的存在。原有的研究僅僅是把物化或客觀化的存在看作真實的,其實這是對人類心理的真實性的歪曲。從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角度來看,心理的主觀性或自覺性也都是真實性的存在,也都是真實性的活動。 第二是使心理學的研究從價值無涉的立場延伸到價值涉入的立場。這不僅在于肯定人類心理的價值追求特性,不僅在于揭示人類心理的價值追求活動,而且在于使研究者提供價值的關切,而且在于使研究者參與價值生成的創造過程。心理學的研究不僅是得出有關心理的客觀知識,而且是要引導和創造人的心理生活。這也是人類心靈的個體性自我超越和整體性自我超越的過程! 〉谌鞘剐睦韺W的研究從對感官經驗的普遍性的依賴延伸到對內省經驗的普遍性的探求。人類心理的基本性質在于其自覺性,這涉及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從研究對象的角度,心理的自覺活動是研究者的感官經驗所無法直接把握到的。二是從心理都有內省自覺活動的角度,這種內省自覺的活動能否把握到心理的性質和規律。顯然,心理的內省經驗具有私有化的特征,換句話說,心理的內省自覺具有分離性和獨特性。所以,關鍵在于探求和達到內省經驗的普遍性! 〉谒氖鞘剐睦韺W的研究從以方法為中心轉向以對象為中心。實證心理學曾經有過以研究方法取舍研究對象,甚至是以研究方法扭曲研究對象。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必須以對象為中心。以對象為中心涉及以下兩點:一是心理學的研究必須如實地揭示人類心理的原貌;二是心理學的研究必須從對象的獨特性質引申出心理學的獨特研究方式。方法是為揭示對象服務的。心理學研究的科學性不在于是否運用了實證的研究方法,而在于是否合理地確立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者之間關系的性質,以及是否符合在此基礎之上確立起來的研究規范。 顯然,以心理作為研究對象不完全等同于以自然作為研究對象,但它們都應當是科學研究的對象。人類心理兼具自然、社會和文化的性質,那么心理科學就可以突破原有自然科學的界限,突破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鴻溝,重塑傳統的科學觀。當然,這樣的工作是非常艱巨的。這也是心理學本土化所必須面臨的任務,也是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文化學轉向的不懈追求。
新本土心理學 全2冊 作者簡介
葛魯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吉林大學匡亞明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別在中國和英國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中國心理學會兩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分會多屆副會長、吉林省心理學會多屆副會長。主持完成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各類科研項目十余項。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學術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150余篇,獲各級備類科研獎多項。在本土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成就卓著,在國內學界具有較大影響。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