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為什么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70168
- 條形碼:9787545570168 ; 978-7-5455-701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為什么能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戰略問題。2022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總書記指出:“我們是一個大黨,領導的是一個大國,進行的是偉大的事業,要善于進行戰略思維,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薄妒糯髨蟾嬷小39次提到“戰略”,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47次提到“戰略”。 ◎ 新中國取得的成就源于正確的戰略決策。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改革、建設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就在于制定并實施了一個個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 ◎ 從戰略角度破解中國成功的密碼和底層邏輯。本書從戰略部署角度,以改革開放為樣本,針對對外開放戰略、“三步走”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具體分析這些戰略決策提出的背景、實施過程以及取得的成效,是一部非常好的“四史”學習讀本。 ◎ 有助于提升廣大黨員干部的戰略思維能力。目前我國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本書對于廣大黨員干部提升戰略思維能力,涵養積累戰略思維底蘊,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為什么能 內容簡介
總書記強調:“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北緯菍Ω母镩_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做出的推動中國持續快速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決策的真實記錄和客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制定了對外開放戰略、“三步走”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一系列關系國家中長期發展的重大舉措。這些戰略的部署實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各領域的健康持續發展,為中國不斷走向成功、永葆生機活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戰略支撐。 《中國為什么能》從戰略部署的角度,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這些重大戰略的推出與實施,并對這些戰略提出的背景、實施過程以及取得的成效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本書有助于讀者從戰略角度了解中國成功的密碼,對于廣大黨員干部提升戰略思維能力,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也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為什么能 目錄
目 錄
**章 | 對外開放戰略
一、實施“引進來”為主的對外開放戰略
二、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
三、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
四、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第二章 | 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背景
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正式提出
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
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
第三章 | 科教興國戰略
一、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背景
二、科教興國戰略的明確提出
三、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意義
第四章 | 依法治國方略
一、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背景
二、依法治國方略的正式提出
三、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實施
第五章 | 西部大開發戰略
一、實施西部大開發的社會背景與國際背景
二、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的提出與實施過程
三、正確認識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巨大成就
四、切實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新局面
第六章 | 人才強國戰略
一、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國際國內形勢
二、人才強國戰略的形成與確立
三、人才強國戰略實施成效顯著
四、深刻認識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意義
第七章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時代條件與背景
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形成與實施過程
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斐然
四、深刻認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
第八章 | 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一、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演進歷程
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形成與確立
三、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效果
四、深刻認識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
第九章 | 鄉村振興戰略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背景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出臺過程
三、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第十章 | 健康中國戰略
一、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背景
二、健康中國戰略的出臺過程
三、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路徑
四、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意義
第十一章 |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歷史演進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舉措和成效
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
第十二章 | 從新時期“三步走”到新時代“兩步走”發展戰略
一、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和分階段實現目標的歷史脈絡
二、新時代“兩步走”發展戰略適應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要求 3
三、實施新時代“兩步走”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為什么能 節選
一、實施“引進來”為主的對外開放戰略 “引進來”為主的對外開放戰略,在中共中央文件里并沒有明確概括,但對外開放的實踐表明“引進來”為主的開放戰略自1976 年開始一直延續到20 世紀90 年代中期,有20 年左右時間。這個階段, 中國著眼于用優惠政策引進外方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 渠道主要是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沿海沿江沿邊開放地帶,允許和鼓勵外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存在和發展。 1. 引進外資和技術的起步 “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中國就邁出了引進外資和技術的步伐。1977 年3 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計劃會議上,國家計委向中央政治局提交了《關于1977 年國民經濟計劃幾個問題的匯報提綱》。該提綱在批判“四人幫”關于經濟的錯誤觀點的同時,提出了“要不要新技術”的問題。7 月17 日,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交了今后8 年引進新技術和成套設備的計劃,提出在第五個五年計劃后三年和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除抓緊1973 年經毛澤東批準的“四三方案”中在建項目盡快建成投產外,準備圍繞長遠規劃的目標和任務,再進口一批成套設備、單機和技術專利。1977 年,中國簽訂了引進技術設備合同220 多項,成交金額30 多億美元,其中有26 個大型成套項目,43 套綜合采煤機組。 在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華國鋒作的《團結起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奮斗》的報告中還提出要“努力學習國內和世界上的先進科學技術,絕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要加強技術交流,反對互相封鎖的資產階級惡劣作風”。會議上通過的《發展國民經濟十年(1976—1985 年)規劃的綱要》對引進規模進行了具體確定。5 月17 日,國務院成立了引進新技術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計劃。7 月6 日至9 月9 日,召開了國務院務虛會。華國鋒、李先念等人分別講話十幾次,主要講了引進技術、外貿出口、發展農業工業等經濟工作方面的一系列方針。會上,幾位出訪回國的領導人代表所在部門介紹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和國外發展經濟的經驗。國家計委提出了積極擴大出口,增加對外貿易口岸的建議;機械工業部提出了要把引進新技術同國內管理制度的改革結合起來的主張。谷牧則報告了帶團考察西歐的情況,提出了對外開放的若干意見。李先念在總結講話中明確提出了引進資金技術的問題,指出“我們應有魄力、有能力利用他們的技術、設備、資金和管理經驗,來加快我們的建設。我們決不能錯過這個非常難得的時機。自力更生絕不是閉關自守,不學習國外的先進事物”。這次會議是“醞釀對外開放的一次重要會議”。會后,國務院又接著召開了全國計劃會議,會議提出要從那種不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技術交流的閉關自守或半閉關自守狀態,轉到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利用國外資金,大膽進入國際市場上來。 1978 年10 月,鄧小平**次在講話中明確提出了“開放”。在會見聯邦德國新聞代表團時,鄧小平提出:“你們問我們實行開放政策是否同過去的傳統相違背。我們的做法是,好的傳統必須保留, 但要根據新的情況來確定新的政策!覀円M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1 月11 日,李先念在會見外國客人時也明確表示:可以貸款買設備,或外商出資金、設備來建工廠,我們用產品償還,還可以考慮合股經營工廠?梢,中共領導人已意識到對外開放的問題,并謀求積極舉動加以實施。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的12 月15 日,中國外貿部部長李強向世界宣布了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的重大轉變。他說:“不久以前,我們在對外貿易上,還有兩個禁區。**,政府與政府之間的貸款,不干, 只有銀行與銀行之間的商業貸款,F在不是了。第二,外商在中國投資不干。*近我們決定把這兩個禁區取消了,基本上國際貿易上慣例的做法都可以干。”12 月18 日,李強又在香港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介紹了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和接受外國貨款、投資等問題,強調說,中國尊重國際上習慣的貿易做法,只要條件合適,我們現在可以考慮同意政府之間的貸款,政府之間與非政府之間的貸款,中國都可以接受。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后的第三天即12 月25 日,中國政府公布了接受國外政府貸款和允許外商來華投資的利用外資政策。 1978 年這一年,中國同西方發達國家先后簽訂了22 個成套引進項目的合同。雖然在引進過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現象,但引進的項目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比較先進的技術裝備。如上海寶山鋼鐵廠成套設備的引進,使中國能學到世界一流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江西貴溪冶煉廠引進日本住友公司供應的“東予式”閃速煉銅爐等設備后,積極建設,*后建成國內*大的銅冶煉廠。 2. 設立經濟特區,允許興辦三資企業,“引進來”的步伐加快邁出 設立經濟特區是中國對外開放邁出的實質性步伐,也是中國實施“引進來”為主的對外開放戰略,建立的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窗口。 1978 年4 月,國務院派出了由國家計委和外貿部有關人員組成的港澳經濟貿易考察組,對港澳地區作實地調查研究?疾旖M回京后,向中央寫了《港澳經濟考察報告》。報告提出把靠近港澳的廣東寶安、珠海建成出口基地,力爭三五年努力,建成具有相當水平的對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6 月3 日,華國鋒聽取了考察組的匯報并作出指示:“總的同意”,要求“說干就干,把它辦起來”。10 月23 日,廣東省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寶安、珠海兩縣外貿基地和市政建設規劃設想的報告》。 1979 年4 月5 日至28 日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對習仲勛、楊尚昆提出的在鄰近香港、澳門的深圳、珠海以及汕頭興辦出口加工區的意見表示贊同,并說:還是叫特區好,陜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會后,中共中央、國務院責成廣東、福建兩省,就關于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出口特區”問題進一步組織論證, 提出具體實施方案后報中央審定。1979 年7 月20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正式發出,決定特區先在深圳、珠海試辦, 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要求兩省“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1980 年5 月16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各劃出一定范圍試辦“經濟特區”。特區實行經濟開放政策,吸引僑商、外商投資辦廠,或同他們合辦企業,引進先進技術,發展對外貿易。8 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并批準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從此, “經濟特區”由國家立法而正式誕生。經濟特區設立后短期內就取得很大成績。“截至1984 年底,4 個經濟特區與外商簽訂的各種經濟合作協議累積達4 千7 百多項,外商協議投資額達20 億美元,已經實際利用的外資為8 億4 千萬美元! 除創辦經濟特區外,對外開放戰略實施的途徑和形式還有改革外貿體制、發展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興辦三資企業(外國獨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1979 年9 月14 日,國務院批轉8 月中旬召開的京、津、滬三市對外開放座談會紀要,將給予廣東、福建兩省的外貿經營自主權擴大到京、津、滬三市。12 月,又把外貿經營自主權擴大到沿海沿長江各省,同時擴大地方經營進出口商品的范圍,外貿部負責經營大宗的、重要的和國際市場上競爭激烈的進出口商品以及政府間貿易統一談判和成交的商品,其他商品都下放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營。外貿體制的初步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發展對外貿易的積極性,進出口貿易額得到大幅度增長。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邁開了積極穩妥地吸收和利用外資的步伐。1979 年至1982 年底,中國實際利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FDI)11.66 億美元。 除吸收外商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直接投資創辦外資企業之外,還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的中長期貸款,開展補償貿易、合作開發,興辦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三資企業成為實施“引進來”為主的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形式。三資企業的興起和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為擴大國際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鼓勵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來華投資,1979 年7 月1 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同年底,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起草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中共十二大以后,有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更趨完備。 3. 開放14 個沿海港口城市,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 “引進來”步伐加大 1984 年初,在赴深圳、珠海等地考察結束后,鄧小平與胡耀邦等人談話時有針對性地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薄皬B門特區地方劃得太小,要把整個廈門島搞成特區。”“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 按照鄧小平的講話精神,3 月26 日至4 月6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沿海部分城市負責人及有關省區負責人座談會,著重就進一步開放沿海港口城市的具體政策問題進行了研究部署。5 月4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等14 個沿海港口城市。這些城市實行市場化取向的外向型經濟政策后, 極大地激發了創造活力,經濟社會建設發生了顯著變化。10 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正式把對外開放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并就繼續擴大開放作出部署。1985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對外開放邁出大步。
中國為什么能 作者簡介
沈傳亮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理論界)人才、第五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復興文庫》編委,出版《百年大黨的17個關鍵詞》《黨史上的紀律和規矩》《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以來中國改革新篇章》《中國共產黨如何決策》《中國改革為什么能成功》等專著10部,發表文章100多篇。主持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多項。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