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戰“疫”實錄:為記錄歷史的人留下底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711189
- 條形碼:9787514711189 ; 978-7-5147-111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疫”實錄:為記錄歷史的人留下底稿 本書特色
每一個報道都是傾心之作,充滿著拼搏與忘我、感動與希望、成長和奮起。為記錄歷史的人留下底稿,讓見證歷史的新聞人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讓生動而滾燙的記憶永遠保鮮。這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光榮!
戰“疫”實錄:為記錄歷史的人留下底稿 內容簡介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廣大新聞工作者踐行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毅然奔赴抗擊疫情主戰場,報道疫情**動態,傳播疫情防控知識,書寫抗“疫”一線感人事跡,記錄下無數個驚心動魄的現場,采寫出一大批感人肺腑的報道,生動真實地展現了一線醫務人員、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愿者、基層干部沖鋒在前的工作狀態,在疫情關鍵時刻發揮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 本書以記者手記的形式,記錄奮戰在疫情防控報道一線的新聞工作者群體影像,講述他們勇敢逆行、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跡,展示他們心系人民、踐行“四力”的精神風貌,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和成長感悟。全書共收錄96位記者的原創采訪手記,覆蓋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湖北等地主要新聞媒體,同時配發記者一線工作照片,現場感強、圖文并茂,情感真摯。
戰“疫”實錄:為記錄歷史的人留下底稿 目錄
三進“火神山”
這里危險,讓我來
我的出鏡連線幾乎是挨著發熱病人的擔架做的
“強強組合”24小時連軸轉
低燒的我仍在發稿
去武漢,你怕嗎?
*危險的地方,我上!
元宵節,我們依然在戰斗
忘不了,鄉村醫生那個“V”字
來不及吃心心念念的媽媽做的湯圓
我和妻子一起沖鋒陷陣
*讓記者淚目的那些瞬間
痊愈**天,她就回醫院上崗了
方艙醫院里的閱讀者
“讓我們一起守護平安!”
那雙紅腫的手,一天要洗300次
那個動作,定格在我心里
你疲憊的背影,令人心疼
“寧為玉碎,只為你痊”
*近時,不到20厘米
被感動深深地包圍著
18米的繩子把他們連成了親人
“萌系”醫護
“90后”記者的逆風綻放
那些義無反顧的普通人
我會繼續留下來
留下“歷史的一份底稿”
960人的出征
主動請纓的女列車長
在發熱門診發回報道
不一樣的方艙故事
“我被世界保護著”
未曾謀面的老朋友
不穿防護服的“志愿者”
他們的目光里,滿是堅毅和信心
陀螺般的“方艙6小時”
“武漢外甥”
在與病毒貼身肉搏的ICU采訪
采訪ICU,從謹小慎微開始
5小時拍攝,全身濕透
“我給你們敬個軍禮吧”
三個半小時的生死之戰
不一樣的紀念日,他們讓人眼前一亮
申請20多次,她如愿從深圳來到武漢
剛上崗就被投訴,“馨歌”沒有放棄
沒有防護服,也要守護這座城市
“抗疫一線就是我們的課堂”
每天200多份盒飯,暖了胃更暖了心
筆下千鈞,“鏗鏘玫瑰”別樣紅
勇做“端槍的人”,記錄“紅區”故事
我是報道團里唯一的女記者
還原英雄的樣子
救人的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方艙“社區”的人情味
一次提起十二分謹慎的采訪
每天都工作到凌晨
寫好歷史底稿,前線記者有秘訣
抓住時間節點 抓住歷史人物
在“專”字上狠下功夫
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細節還原平凡英雄
讓平凡英雄成為主角
鏡頭后,有億萬網友加油打氣
有些畫面,躺在患者病床上仰拍
既快又準,對報道要求更高
難忘白坦村蹲點的日子
鏡頭背后,你不知道的故事
抓拍李蘭娟院士的壓痕笑臉
哭泣的大叔
以特殊方式送別母親
以車為家的醫護夫妻
拍下剛剛脫掉防護服的樣子
新媒體記者盡顯“十八般武藝”
25條Vlog直擊新聞現場
手機記錄方艙醫院的“單元長”
自學的多媒體技術都派上了用場
4次采訪才挖掘出的故事
他們這樣捕捉珍貴的瞬間
移動慢直播、微視頻……都用上了
細節更適合新媒體傳播
見過凌晨3點的黃石
為那些挺身而出的人留下剪影
火線馳援,是一次“成人禮”
用鏡頭感知方艙的煙火氣
手機拍出200多個視頻
新聞戰士的“守城70天”
金銀潭醫院是我的主戰場
我被他們的故事感動著
與醫護人員并肩前行
新聞現場就是*好的訓練場
大后方的新聞“守夜人”
一位夜班編輯的“24小時守候”
“住在”微博的日子里
整建制堅守,一個都不少
戴著口罩上夜班
時刻不敢懈怠
隨時加片子成為《新聞聯播》常態
永記!在武漢戰斗的日子
打好短兵相接“遭遇戰”
有一種“遺憾”令我欣慰
每分每秒都刻骨銘心
不怕有多危險,只擔心遺漏值得記錄的現場
3位駐外記者戰“疫”親歷記
那些溫暖人心的話都是問出來的
應對危機不應有“時差”
“紅色預警”下的鄰里情
在國際輿論場,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將《國際衛生條例》研讀多遍
全程按著“舉手”鍵,終于搶到提問機會
讓阿拉伯網友“黑”轉“粉”
那些帶著硝煙昧兒的鏗鏘文字
76天!戰“疫”采訪影像志
戰“疫”實錄:為記錄歷史的人留下底稿 節選
感動!離新冠病毒*近的媒體人 在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有一群勇敢逆行、沖鋒在前的湖北媒體人,他們**時間進入全員報道狀態,冒著隨時被感染的危險,深入防疫一線*核心的區域,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疫情防控的*新進展,傳遞客觀專業的一線信息,為打贏這場戰役凝聚信心和力量。 三進“火神山" 湖北日報社記者 張泉 哪里有需要,媒體人就應該在哪里。這是媒體人的本分 為了采訪火神山醫院接診首批病人,身為湖北日報社政治新聞中心副主任的我扛起責任,一頭扎進“火神山”。 2020年2月2日上午,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軍隊醫務工作者。當天下午,我就趕到火神山醫院現場踏訪。**次走進火神山醫院,被火熱的施工現場深深震撼!偌大的工地上,機器轟鳴,焊花四濺,黨旗飄揚。即將投用的兩個病區內,少部分病床和醫療設施設備已安裝到位,醫護人員已部分進駐。 2月3日上午9時許,我再次來到火神山醫院。短短10余個小時,擬收治首批患者的病房醫療設施設備已全部安裝到位,病床上鋪上了潔白的床單,放上了病號服,收治準備工作已進入*后沖刺階段。這一天,我在現場堅守至深夜12點才離開。 2月4日早晨7時30分許,我第三次來到火神山醫院。準備收治首批患者的院區門口,早已擺放好3副擔架、5把輪椅。8時許,身穿防護服、頭戴護目鏡的武警戰士進入現場,負責核心區域的警戒工作;特警則在外圍進行管制安防,禁止無關人員靠近。醫護人員開始在入口處集結分組,精心準備…… 作為*早到達現場的媒體記者,加之充分的個人防護和采訪準備,我成為極少數進入火神山醫院核心區域并目擊首批患者被接診全程的媒體記者之一。上午9時25分,**輛救護車抵達火神山醫院,至10時40分,*后一輛救護車離開,在75分鐘的接診全程中,我用手機近距離記錄下一個個鏡頭,順利完成采訪報道任務。哪里有需要,媒體人就應該在哪里。這是媒體人的本分。 這里危險,讓我來 湖北廣播電視臺記者 童亮 突發事件面前,離現場越近,離真實就越近 “中南醫院,您這邊我們今天能否過來拍攝?” “中心醫院吧?您這邊那個因為疫情推遲婚期男護士的聯系方式能否給我一個?” 作為湖北廣播電視臺《經視直播》記者,我每天都會做這樣的“功課”。因高度疑似感染新冠肺炎,2020年1月23日,我從疫情一線下來就在家自我隔離。雖然發著燒、身體乏力,但仍然“隔身不隔心”,利用自己在衛生系統的人脈優勢,不停地為小伙伴們的采訪計劃牽線搭橋,自己也堅持每天發稿,*多的一天達50多條。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我平時負責時政戰線和衛生戰線新聞報道,經歷緊張的省市兩會報道后已非常疲憊。但僅休息了一天,我又投入抗疫一線。不等不靠,利用自己多年跑醫療線積累的人脈資源,聯系上了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2020年1月22日上午到醫院采訪,我對搭檔說:“這里危險,讓我來”。穿上厚重的防護服,提著攝像機,我一個人毅然決然地進入了急救中心和重癥病房。在離抗疫*近的地方,我記錄下醫護人員治療患者的珍貴畫面,并**時間編發。 疫情不分前方后方,突發事件面前,離現場越近,離真實就越近。作為一個跑醫療線13年的記者,我有責任把醫護工作者的工作狀態呈現出來,讓更多的觀眾了解,他們也才不會恐慌,才能放心。 我的出鏡連線幾乎是挨著發熱病人的擔架做的 湖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余旭東 那一刻,我**次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我不是生來無畏,而是職業的使命感讓我忘記了恐懼 2020年1月23日,臘月二十九。但這一天,在武漢,卻沒有過年的氛圍。上午10點,離漢通道全線關閉。整體疫情到底怎樣?現在醫院的救治情況怎樣?普通人應該如何防護?大家期待更多權威的聲音! P1-4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