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增訂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9459
- 條形碼:9787100129459 ; 978-7-100-12945-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增訂本) 本書特色
海外漢學探究中國農民革命的開拓之作 此書出版后,孔飛力教授曾指出:該書不失為一部杰出的社會史著作。該書也成為裴宜理教授的成名作。本書對于中國革命相關問題的探究,對海外漢學界對于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開拓性意義。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增訂本) 內容簡介
本書系有名漢學家裴宜理教授在密歇根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的畢業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1980年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著眼于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淮北地區的農民反抗運動,以這一地區既孤立又有聯系的三大事件——捻軍、紅槍會和共產主義革命為研究對象。全書共分七章,作者運用環境學、生態學等方法,闡釋淮北的地理環境;從社會結構、社會心態及人類學等視角入手,對淮北農民的生存策略展開分析;并對捻黨、紅槍會進行了細致探討。作者試圖理解農民革命,即農民為什么造反與如何造反這個問題。作者創見性地揭示了地方環境在引發和形成農村動亂的重要性,并進而得出結論,中國農村叛亂的歷史事實極大地鼓舞了共產主義革命者發動農民的決心。這些觀點的提出對于我們理解近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地主與農民、革命與叛亂等關系提供了具有開創新意義的視角。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增訂本) 目錄
**章 導論
第二章 反抗序幕:淮北的環境
地理
人口密度
種植模式
農業產量
土地占有情況
商業
政府與稅收
生活標準
淮北農民的心態
第三章 淮北農民的生存策略
通常的治家策略
侵略性生存策略
掠奪性策略
防衛性策略
結論
第四章 從掠奪者到叛亂者:關于捻黨的個案研究
捻黨的起源
早期捻黨的宗旨與活動
捻黨與政府的關系
走向叛亂
捻黨叛亂的組織
為生存而發起的叛亂
掠奪性叛亂的局限性
結論
第五章 從防衛者到叛亂者:關于紅槍會的個案研究
紅槍會的起源
早期紅槍會的活動
走向叛亂
紅槍會與政府的關系
信仰和儀式
組織
結論
第六章 叛亂者遭遇革命者:淮北的共產主義運動
淮北地區共產黨活動概況
雙方都要打擊!
共產黨發動群眾的方式
結論
第七章 結語
附錄一張樂行供詞
附錄二紅槍會會規
附錄三紅槍會時期華北其他的防衛性團體
附錄四黃崖之謎:晚清時期一場有爭議的“叛亂”
參考書目
索引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增訂本) 作者簡介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女,1948年出生于上海。現任哈佛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1969年獲威廉·史密斯學院政治學學士學位,1971年獲華盛頓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78年獲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72年起,先后執教于密歇根大學、阿里佐那大學、亞利桑那大學、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1997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學政治系,并先后出任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及亞洲研究學會主席。現任哈佛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國近代以來的農民問題、中國工人運動、中國社會和政治、美國的中國問題等研究。主要著作有《華北的暴動與革命,1845—1945》(1980)、《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1993)、《安源:中國革命的發祥地》(2012),其中《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一書曾獲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