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先秦鄉里制度與早期文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1070
- 條形碼:9787100201070 ; 978-7-100-20107-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先秦鄉里制度與早期文明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學、社會學、法律齊魯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在中華成熟文明發展道路上,與時俱進,轉化創新,不斷發揮積極作用。先秦文明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對世界文明的發生、發展和衍變產生著重要的作用。本書對于先秦政治制度史的研究,這既是一個中華學術史上的重大課題,是也是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課題。無論是依據翔實的史料和豐富的出土文獻全面、深入剖析先秦鄉里制度骨架和肌理,還是為構建可與西方平等對話的“中國古典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本書所做的努力都意義深遠。
先秦鄉里制度與早期文明 內容簡介
作為中國古代基層行政機構之一,鄉里組織曾在兩千多年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的濫觴,加強對它的研究,弄清鄉里制度的源頭及早期發展軌跡,對于了解先秦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政治變遷等,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本書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齊魯文化與中華文明傳承創新研究”之一。本書認為,以往學者們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對縣級以上(包括縣級)政治機構的研究成果較多,而對鄉、里等*基層地域組織的研究則相對較少。近年來,隨著學者們的不懈努力,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績,但仍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與對中國古代其他政治制度的研究程度相比,學術界對鄉里制度的研究仍然顯得很好薄弱。因此,本書的研究宗旨是,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相關傳世文獻資料,和新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簡帛、陶文、璽印等古文字資料,對以上所指出的先秦鄉里制度中的諸項薄弱環節做深入考察,以期對先秦鄉里制度有更準確清晰的了解。針對先秦鄉里制度的內部結構形態,本書利用眾多史料,結合新發現材料,選擇五個專題做重點論述:其一,鄉里組織的結構與規模;其二,鄉里組織的管理者;其三,鄉里組織內的居民關系;其四,戰國時期的“宗族里居”現象考察;其五,鄰里關系研究。通過這幾個方面的考察,本書有望讓學界對先秦鄉里制度的整體形態和特征有更清晰的認識。
先秦鄉里制度與早期文明 目錄
緒論
**節 選題意義
第二節 學術史回顧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宗旨
**章 西周時期“里”的性質與基層聚落形態
**節 西周時期里的性質辨析
第二節 西周時期的邑及其性質
第三節 西周時期基層聚落形態概述
附錄 俎侯夭簋“里”字獻疑
第二章 《周禮》鄉遂制度考辨——兼論西周時期“鄉”的性質
**節 《周禮》中的鄉遂制度分析
第二節 西周時期無鄉遂制度考
第三節 《周禮》鄉遂制度探源
先秦鄉里制度與早期文明
第三章 春秋時期鄉里組織的產生
**節 鄉里組織產生時間辨正
第二節 鄉里組織產生歷程探析
第三節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鄉里制度考察
第四節 鄉、里之外的其他地域組織考察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戰國時期鄉里制度的發展與定型
**節 戰國時期鄉里制度發展的表現
第二節 戰國時期鄉里制度發展的社會基礎
第三節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鄉里制度發展考述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先秦鄉里制度內部組織形態研究
**節 鄉里組織的結構與規模
第二節 鄉里組織的管理者
第三節 鄉里組織內的居民關系
第四節 戰國時期“宗族里居”現象辨析
第五節 鄉里居民“安土重遷”觀念研究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先秦鄉里制度與早期文明 節選
在以時間順序梳理了先秦鄉里制度產生、發展的演變過程外,本書還 從橫向的角度,對先秦鄉里制度的幾個因素做了具體解剖和分析,以期對其內 部組織形態有更清晰的認識。 其一,鄉里組織的結構和規模。其結構主要包括住宅邑落區、農業耕作區、山林藪澤副業區與公共墓葬區四大部分。一里的規模大約占地 3 萬平方米, 其中所包含的戶數當以二十幾戶為基本形態,同時又時有不同程度的變動。 其二,鄉里組織的管理者。無論鄉中官吏,還是里中官吏,他們的職官稱 謂在先秦時期雖都呈現多樣化,但諸官吏之間已形成了上下級隸屬關系,其本身的行政化已非常明顯。作為國家行政官吏,鄉里官吏的產生方式以鄉舉里選為主,有固定的選拔和任命流程,有一定的獎懲機制,有一定的職官俸祿。他們的社會職責從政治、經濟、法律到社會公共事務等無所不包,可謂包羅萬象,內容繁雜。 其三,鄉里組織內的居民關系。鄉里居民在日常交往中,已形成了約定俗成的鄉俗里規,如尊老敬長、相讓以齒;死喪同恤、福禍相依;勤勞有為、善 待他人;尊賢重德、誠實尚信等。他們之間的居民關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互 幫互助、患難與共的協作關系;婚嫁同樂、死喪同哀的親密關系;生意買賣、債務往來的商業關系以及日常糾紛、沖突對峙的矛盾關系等,其中以互幫互助、同樂共哀的親密關系為其主流。 其四,戰國時期的“宗族里居”現象探析。戰國時期鄉里組織雖然已普遍建立,但血緣宗族組織仍然以某種形式殘留于世。戰國時人仍有較強的血緣宗族觀念;血緣宗族仍為戰國時人身份界定的重要標識之一;血緣宗族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父權余威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某些特殊職業仍然存在著較強的宗族里居行為。但與西周春秋時期的血緣大宗族相比,戰國時期的宗族規模已非常有限,宗族已成為鄉里組織的附庸,它們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散居在鄉里組織之內,其社會地位已無法與鄉里組織相抗衡。 其五,鄉里居民“安土重遷”觀念研究。深藏于中國人心中的安土重遷思想,*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先秦時期各階層居民皆有深厚的懷戀故鄉、安土重遷觀念。他們對故鄉家園的留戀、對遷居遠徙的抵制以及外出游子對故土的思念之情,皆是對“安土重遷”思想的有力體現。這種思想形成的原因,與農耕生產方式、統治階級的刻意引導、諸子百家的大力宣傳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形勢等息息相關。
先秦鄉里制度與早期文明 作者簡介
李秀亮,1983年生,山東臨沂人,歷史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出土文獻與先秦史、齊魯文化。主持《出土文獻所見齊史資料整理與研究》《東夷文化發展研究》等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課題2項,參與《考古發現與先秦史詩、頌詩》等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在《歷史研究》《簡帛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