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作物栽培學研究實驗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69349
- 條形碼:9787030569349 ; 978-7-03-05693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作物栽培學研究實驗法 本書特色
農學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與研究生,生產一線農業技術人員
作物栽培學研究實驗法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試驗的一般方法,單子葉作物栽培研究方法,雙子葉作物栽培研究方法,作物生理代謝研究方法。本書包括試驗的一般方法,單子葉作物栽培研究方法,雙子葉作物栽培研究方法,作物生理代謝研究方法。本書包括試驗的一般方法,單子葉作物栽培研究方法,雙子葉作物栽培研究方法,作物生理代謝研究方法。
作物栽培學研究實驗法 目錄
**章 總述 1
**節 試驗安排與規劃 1
第二節 試驗設計方法 2
第三節 取樣方法 3
第四節 調查測定內容 5
第五節 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6
第二章 單子葉作物栽培研究實驗法 9
**節 水稻栽培研究實驗法 9
第二節 小(大)麥栽培研究實驗法 42
第三節 玉米栽培研究實驗法 61
第四節 高粱栽培研究實驗法 83
第三章 雙子葉作物栽培研究實驗法 100
**節 棉花栽培研究實驗法 100
第二節 油菜栽培研究實驗法 128
第三節 花生栽培研究實驗法 142
第四節 大豆栽培研究實驗法 157
第五節 甘薯栽培研究實驗法 169
第六節 馬鈴薯栽培研究實驗法 178
第七節 甘蔗栽培實驗研究法 189
第八節 煙草栽培研究實驗法 193
第四章 作物生理代謝研究方法 204
**節 作物根系活力測定方法 204
第二節 光合生理測定法 208
第三節 作物呼吸生理研究法 218
第四節 碳水化合物代謝研究法 221
第五節 作物氮代謝生理研究法 231
第六節 作物激素生理研究法 243
第七節 作物水分生理研究法 248
第八節 作物礦質營養測定法 255
第九節 作物抗逆生理研究法 263
主要參考文獻 271
作物栽培學研究實驗法 節選
**章 總述 作物栽培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科學,其理論和實踐都基于以土壤、作物和田間驗證應用獲得的作物栽培規律和高產、優質、抗逆技術。作物栽培學理論和技術研究的設計、研究內容、試驗測定方法、分析方法等是進行作物栽培學研究的關鍵環節,為此,針對某一農作物,如何進行試驗安排和規劃、確定試驗設計方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明確測定內容和方法、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等是作物栽培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但作物種類豐富多樣,科學地應用作物栽培研究法,可提高研究效率,增加獲得成功的概率。 **節 試驗安排與規劃 一、試驗地點的選擇 首先,在進行作物栽培研究時,需根據試驗目的確定實施試驗的地點。對于每一個栽培試驗,為保證獲得理想的結果和效果,需要考慮選擇一定的氣候、土壤及生產條件等。因此,選擇試驗地點時應根據試驗對生態氣候、土壤條件、管理水平等的要求進行確定。例如,在做新品種配套技術研究時,除了選擇不同生態類型地區進行適應性研究外,還要根據品種的產量潛力安排不同土壤肥力的地塊進行試驗,要獲得新品種的*大潛力水平,必須在土壤肥力高且灌排等生產條件好的地塊上進行。而在研究配套施肥技術時,需考慮具體試驗田塊主要養分氮、磷、鉀含量的豐富程度,在考慮氮、磷、鉀肥的效應時,*好是在氮、磷、鉀養分缺乏的耕地上進行。 其次,由于研究內容的特殊性,在選擇試驗地點時需盡可能地選擇特殊的試驗地,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在逆境試驗方面。例如,在研究水分、鹽分等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時,一般干旱效應研究試驗選擇在生育階段出現干旱概率大、試驗地地下水位低的地塊進行;澇漬試驗則相反,選擇在生育階段雨水多、試驗地地下水位高的地塊進行;鹽堿效應試驗則根據需要在選擇內陸鹽堿地或沿海鹽堿地的同時,還要注意試驗地塊土壤鹽堿含量分布的均刀性。其他試驗如光照、CO2等田間試驗不但要求試驗地塊地力均刀,而且要求地塊周圍無其他因素如樹木等的影響。 *后,在進行盆栽試驗時,盆栽所用土壤應盡可能選用與需要研究的大田土壤一致的土質。 二、作物長勢長相規劃 1.生長一致性規劃在進行作物栽培試驗研究時,絕大多數都是關于不同處理水平及運籌方面的效應研究,因此,保證作物生長一致性*為重要,因為生長的整齊度直接影響到試驗效果。例如,調節劑試驗,如果處理的作物生長不一致,由于不同個體長勢的差異,調控效應會產生差異,有時甚至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又如,棉花植株進入盛花期標志著生長中心進入生殖生長,噴施促進型生長調節劑一般不會引起旺長,但如果棉株生長仍處于初花階段,施用促進型生長調節劑則會造成營養生長過旺,引起棉花徒長。肥料、密度等常用設計研究對作物生長一致性都有同樣的要求。此外,盆栽試驗由于盆缽大小、作物類型、管理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造成個體間差異,更需要調節生長一致性,減少試驗誤差。由此可見,在試驗規劃時,首先要盡可能地保證種子質量,每粒種子質量應盡可能一致,為形成生長一致的植株奠定基礎;其次在處理實施前,在不影響處理效應的前提下,調控作物生長,盡*大可能保持生長一致。 2.不同長勢長相設計安排在栽培研究中,由于作物的長勢長相直接影響到產量和品質,因此,研究生長不足、正常、過旺的生長特征是常見的研究內容。這類栽培研究在規劃安排時,首先要將作物安排在不同地力的土壤上,其次在管理措施特別是肥料、調節劑等技術應用方面要針對不同長勢要求進行設計,保證試驗獲得所需要的作物樣本。例如,水稻長勢長相試驗,首先將要求長勢差的處理設計在土壤肥力差的地塊,其他兩種長勢設計在肥力好的地塊;其次在生長過程中還要通過肥料、調節劑等技術形成不同長勢。同樣,對長勢不足試驗設計,可通過減少甚至不施肥獲得;對作物過旺長勢試驗設計,則通過加大施氮量措施獲得;對作物正常長勢試驗設計,則通過當地高產管理措施獲得。 3.破壞性試驗設計在栽培研究中,還有一類研究方法是通過對作物進行破壞性試驗設計獲得需要的試驗結果,如通過去葉、疏果、收集傷流液等研究源庫關系和根系活力。這類研究在安排時除要保證研究作物生長一致外,還要保證有足夠樣本可供取樣。此外,由于應用破壞性處理,處理周圍環境和作物本身生長狀態也發生了變化,在設計時要與研究非破壞性處理分開進行,特別是研究產量、品質效應時。 4.特殊栽培試驗研究在栽培研究中,還有一類屬于特殊栽培試驗研究,如病菌接種或人為蟲害試驗等。這類研究在安排時需要隔離,*好安排在周邊無其他農作物的地塊上進行。如果無這樣的條件,可安排在以后不會種植與處理相同的作物的田塊上。一方面減少病蟲的傳播,另一方面減輕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第二節 試驗設計方法 一、田間試驗方法 田間試驗是栽培研究的主要平臺,為保證試驗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減少試驗誤差,需應用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比較。一般試驗設計根據試驗因素的多少設計單因素試驗、多因素試驗。單因素試驗研究單個因素不同數量或質量水平上作物性狀的變化規律,并明確*佳水平或估計總體變異度,如不同密度水平下某一作物產量的變化、不同粳稻中熟品種產量的變化等。這類試驗設計簡單、分析直觀,所得信息量也較大。試驗設計方法主要有單因素隨機區組試驗和拉丁方試驗。 多因素試驗主要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試驗因素各因素不同水平和不同水平組合上的變化規律,獲得不同因素水平的*佳組合或估計總體變異度。例如,將某一作物種植密度和施氮量組成一個二因素試驗,不但能獲得密度、施氮量對某一性狀如產量的主要效應,而且能得到密度和施氮量對某一性狀如產量的互作效應。這類研究獲得的信息量大,研究結果的準確度也高。常用的試驗設計方法有二因素、三因素隨機區組試驗,二裂式、三裂式裂區試驗。但多因素試驗隨著試驗因素的增多,處理數目迅速增加,由于處理數量太多,一方面試驗地面積大,非試驗因素的一致性變小;另一方面在管理、調查、取樣和測定方面的工作量也大,很多非試驗因素的均刀性難以控制,容易造成誤差加大。因此,一般要求處理數目不超過20個,當有4個以上試驗因素時,可采用特種試驗設計方法,如正交設計、不完全組合設計、旋轉組合、混料回歸設計等。 二、盆栽試驗方法 盆栽試驗主要是為了解決田間試驗的農作物不能移動,無法在可控條件下觀察作物在不同處理條件下的變化特征的問題。盆栽試驗應用較多的是溫度、水分、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脅迫試驗或者在環境可控條件下一些調節劑、微量元素不同水平對作物生長的效應。盆栽試驗作物生長可控,移動方便,還可*大程度減輕處理之外其他因素的影響,試驗結果準確性也高。但盆栽試驗由于作物生長在范圍受限制的土壤中,土壤環境如水分、溫度、養分等都和田間試驗不一樣,研究結果往往與大田結果不一樣,因此盆栽試驗結果需要經過大田進一步驗證。 三、水培試驗方法 在栽培研究中,有時所用的樣品材料僅為作物的幼苗,且處理要在可控環境下進行,因此試驗常常以無土栽培進行。無土栽培的方法主要有水培、砂培或霧培等。這些培養方法是在培育作物幼苗過程中不斷提供營養液,保證幼苗生長對營養的需要。目前常用的幼苗培養方法中以水培法(營養液栽培)和基質栽培*為常見。其中水培法主要應用于水稻等水生作物,基質栽培主要應用于旱地作物。 用于水培的種子,首先要進行消毒。選擇品種純而健全的種子,可用飽和的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15min(或者用1%氯化汞溶液消毒10min),取出后用蒸餾水沖洗干凈。將種子播在墊有濾紙的帶蓋搪瓷盤中,加入少量水(或播在墊有濕沙子的搪瓷盤中),為了保持濕潤,種子上面應覆蓋濕紗布或濕沙子,并蓋好蓋,放在25℃左右的溫度下發芽,并注意經常少量澆水。待幼苗長至2~3cm時,將幼苗移入營養液中進行培育。營養液配方很多,依作物種類、生長季節等而不同。這方面可查閱不同作物營養液配制方法。 基質培養以砂培應用*多,特別是在研究旱地作物的根系生長狀況時,以應用基質培育*為適宜,但在培育幼苗過程中仍應用營養液補充養分。 第三節 取樣方法 一、取樣原則 作物栽培的研究,為獲得正確的研究結果,取樣的代表性尤其重要。因為環境、土壤、植株間的相互競爭及人為等因素的影響,即使是同一處理的作物,個體間在株高、葉片大小、生殖器官數量、生物量等方面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特別是高大型植株如玉米、高粱、油菜、棉花等個體間上述差異更大。因此,取樣植株、器官、部位等的代表性是獲得正確結果的前提。為獲得有代表性樣本,必須掌握以下兩方面原則。 (一)樣本的隨機性 隨機抽樣一般針對群體較大的樣本進行,如大面積作物測產、土壤取樣等。隨機抽樣方法也有很多種,*常用的方法為五點取樣法,其中對角線法是五點取樣法中的一種,即在對角線的交點和周邊4個角上進行取樣。其他方法如按照棋盤格式、分行式、平行式隨機確定一個點進行取樣。隨機抽樣方法是理論上*為準確的抽樣方法。這是因為抽樣必須是隨機的,不能有主觀偏見,誰能被抽取完全由樣本的概率來決定,概率大的被抽取的機會就大,反之則小。隨機抽樣符合概率論的要求,不僅對總體參數能做到無偏估計,還能正確地估計抽樣誤差。但群體較大時,抽取的樣本數也要多,樣本多又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因此,必須把握好合理的樣本數量。適宜的樣本數量一般根據研究內容允許的誤差范圍和測定性狀的可靠程度來確定。 (二)樣本的典型性 典型取樣是根據研究需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從群體內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植株或器官,以代表群體的絕大多數。典型樣本如果選擇合適,可獲得可靠結果,尤其是從大的作物群體中選取少量的樣本時,或在小區試驗時在某一作物生長階段對所要取樣的處理有明確要求時常常采用這種方法。在鑒定作物品種某一生長階段某一性狀與栽培措施的關系時,典型取樣更為重要。例如,在研究肥料施用時間與水稻節間長度關系時,選取的節間部位則更為重要,因此取樣要定位節間部位,才能獲得準確的研究結果。同樣,在研究栽培技術與棉花五室鈴關系時,應選取中部和內圍果節位的棉鈴進行研究。隨著作物栽培研究的深入,研究的精準化對取樣的代表性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獲取典型樣本是栽培研究的重要環節。對于以田間小區試驗為主的栽培試驗,典型取樣首先要剔除邊界行的影響;其次在中間行取樣時,要結合處理、作物長勢長相選取代表性植株或器官樣本;*后對有特殊情況發生的植株或器官樣本要及時舍棄。例如,害蟲對植株部分器官的影響、風雨對部分植株或器官的損壞要及時辨別,以免影響試驗結果。但典型取樣依賴于取樣者的經驗,不同取樣者結果可能會不一樣,而且不符合隨機原理,無法估計抽樣誤差。 二、采集樣品 在栽培研究時,取樣與研究內容、器官類型及所在部位、處理效應的持續時間、研究植株和器官的生長發育動態有關。 **,根據研究內容確定是活體取樣還是離體取樣。對于作物的光合特征,如葉綠素、光合強度、熒光分析等內容,由于現在都有現代化的便攜式測定儀器,在田間活體取樣即可完成。而對于作物體內與碳代謝、氮代謝及抗逆密切相關的化合物含量和代謝相關酶活性的測定取樣只能采用離體取樣方法,如與作物抗逆有關的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等的活性,蔗糖合成酶、轉化酶、葡萄糖、果糖的含量,與氨基酸、蛋白質合成相關的谷丙轉氨酶(GPT)、谷氨酰胺合酶(GS)的活性,氨基酸、可溶蛋白的含量等。 第二,根據器官類型及所在位置確定取樣部位。由于作物的器官有根、莖、葉、花、果實等,每個器官的數量很多,在取樣時只能取少量樣品進行研究。因此,選取能夠代表其生長特征的某一部位的器官是栽培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例如,測定葉片的光合功能時,水稻、小麥、谷子通常選取主莖倒2葉,棉花、大豆、高粱選取主莖倒4葉,玉米選取棒三葉,油菜選取倒4葉,來代表全株的光合功能。 第三,根據處理效應的持續時間確定取樣器官的標志時間。一般情況下,研究涉及處理對某一器官生長發育的持續時間時,首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