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創新與創業管理(第26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0160
- 條形碼:9787030720160 ; 978-7-03-07201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創新與創業管理(第26輯) 本書特色
《創新與創業管理》是由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叢書。內容為高質量的理論、實證、案例、綜述和評論性的中文技術創新與創業管理學論文
創新與創業管理(第26輯) 內容簡介
《創新與創業管理》是由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叢書。內容為高質量的理論、實證、案例、綜述和評論性的中文技術創新與創業管理學論文。包含創新與創業管理中的技術創新微觀過程管理、研究和開發管理、新產品開發和營銷、創業管理和風險投資、新技術商業化和項目評價、科技政策、國家創新系統、區域科技和發展等領域的論文。
創新與創業管理(第26輯) 目錄
創新引領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機制研究—基于華為的案例研究 劉海兵,尹西明,陳勁,黃天蔚 1
何時“換道超車”?新市場進入時機與生存績效—來自成熟產業的經驗研究 李紀珍,李論,張開迪 19
組合式創新中的知識產權價值實現—基于林至科技案例 趙炎,肖彥,孟慶時 34
出口賦能創新:機制、影響因素與展望 徐萌,謝偉 45
家族企業有利于創新嗎?—家族涉入與企業創新的元分析 陳文婷,劉佳琦,張昱城 65
創新網絡研究的現狀、熱點與趨勢 李慶軍,郭曉霞,王超 89
自我領導對科研人員創新性即興行為的作用機制—工作自主性和授權型領導的調節作用 丁道韌,陳萬明 101
高密度研制下航天器AIT生產創新管理實踐探析 伊志強,傅浩,于洋 116
農民集群創業與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 黃雯 128
組織雙元學習對企業顛覆性創新績效的影響—STI與DUI的對比研究 王志瑋,魏麗燦,葉凌峰,林宇晗 139
創新與創業管理(第26輯) 節選
創新引領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機制研究—基于華為的案例研究* 劉海兵,尹西明,陳勁,黃天蔚 (1.武漢科技大學恒大管理學院,武漢430081;2.武漢科技大學湖北產業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武漢430081;3.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北京,100081;4.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北京100084;5.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84) 摘要:創新引領作為一種新的創新范式,是后發企業超越追趕、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是創新引領理論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中國制造克服“大而不強”、*終實現超越追趕的底層邏輯。本文基于華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創新實踐,運用扎根案例研究方法探討了創新引領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模式。研究發現:創新文化嵌入機制、支撐創新引領的戰略協同機制、保障創新引領的科技安全治理機制是創新引領加快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具體過程機制。本文從微觀企業層面補充和完善了“創新引領”這一新的理論范式,為后發企業在加快打造動態核心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超越追趕,進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理論與實踐啟示。 關鍵詞:創新引領;引領性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科技自立自強 中圖分類號:C930;F273.1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背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而創新引領作為一種新的創新范式,不但是建設面向未來的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選擇,更是后發企業超越追趕的必然選擇。創新引領理論試圖回答,在世界傳統工業強國紛紛走上再工業化之路、后發國家后發優勢逐漸縮小的背景下,作為奮力超越追趕的后發企業,中國制造企業如何通過創新繼續縮小與先發企業的技術距離,甚至贏得反向技術距離,從而突破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的瓶頸,大幅度地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攀升到價值鏈中高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越追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其后在多次重要會議上闡述了這一全新的創新范式和高超的政治實踐智慧,對中國制造堅定創新自信、加速創新突破擘畫了宏偉藍圖,也將創新在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始于熊彼特創新概念、完善于戰略管理理論發展的創新管理理論如何積極擁抱這一命題,建構中國情境下的創新引領理論體系,成為中國管理學的時代重任和新的使命擔當。 中國特色創新引領理論體系的建構事關科技創新強國的建設全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四五”規劃也進一步強調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放眼世界工業強國制造業崛起之路,除了深厚的工業基礎和各有特色的產業政策之外,不可忽視的重要驅動因素中都有前瞻性、系統性的管理理論支撐乃至引領制造業發展,如美國的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日本的精益生產理論、韓國的追趕理論,創新領域的熊彼特創新、用戶創新[1]、開放式創新[2]、顛覆式創新[3]等。但十分遺憾的是,立足“超越追趕”情境的中國管理理論并未很好地得到發掘和提煉,顯著“滯后于管理實踐”,“與管理實踐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4,5],中國管理實踐的突破日益呼喚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 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是創新引領理論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中國制造克服“大而不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終實現超越追趕的底層邏輯。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深嵌于技術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和躍遷。學術界關于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已經比較豐富,主要集中在兩類:一類是縱向考察技術創新能力演化過程和演化路徑,運用的理論主要是組織學習理論[6]和組織演化理論[7],如組織演化理論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在與環境的互動中“變異、選擇、保留與傳衍”的過程[8],但目前對能力演化機理的理解尚不清晰[9];另一類是探究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先導因素,前后間復雜而混沌的因果鏈已形成了組織邊界內外的前因,包括自然選擇視角[10]、早期制度理論[11]、定位觀、吸收能力觀[12]、資源基礎觀[13]、知識基礎觀[14]、認知理論、高階理論[15]。然而,這些研究除了自身演化路徑不清、協同機理不明、路徑模糊、缺乏動態視角[16]等問題外,*大的不足是存在著明顯的戰略管理范式烙印,將可持續競爭優勢定義為組織目標而又等同于組織績效,進一步將組織績效等同于市場表現,大量研究采取了這一“看上去應該如此”的分析范式。也就是說,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從屬于戰略、服務于競爭優勢成為創新領域的研究慣例,然而,這種慣例使概念范疇逐漸縮小且忽略了創新的外部性問題,忽略了作為社會性主體的企業在創新發展中應該承擔范圍更廣、影響更深的社會責任。尤其在“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的新發展階段,企業如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從而追尋“有意義的創新”[17],戰略管理范式很難給出有效解釋和路徑答案。這些研究缺口正是創新引領理論體系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慶瑞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后,敏銳地意識到“創新引領把創新擺在比戰略更重要的位置上,創新引領的研究時代已經到來”,隨即帶領創新管理團隊成員從2018年深入開展創新引領發展的理論研究。時至今日,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劉海兵等對創新引領的概念、過程、實現機制進行的初步探討[18,19],以及尹西明等[20]對新競爭環境下企業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的路徑機制研究。然而,作為一種區別于創新驅動的創新管理新范式,創新引領多從宏觀的國家視角和中觀的戰略變革視角開展研究,而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前沿顛覆性技術、底層共性技術的路徑尚缺乏從企業層的微觀視角探究。因此,作為一種新范式,關于創新引領理論體系的研究還存在明顯缺口,尤其是考慮到企業是貫徹創新引領發展范式的核心主體,更呼喚學者從微觀視角來解構創新引領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過程機制。本文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為)作為創新引領方面的典型代表性案例,深入剖析創新引領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重要機制,以期進一步拓展深化創新引領理論體系中的作用機制問題。一方面,補充完善現有創新引領的相關理論研究;另一方面,為中國企業在新時期加快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供實踐啟示。 2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2.1 創新引領理論與文獻 “創新引領”中的“創新”比傳統創新驅動理論中的“創新”對企業長期優勢的構建更具有未來意義。創新驅動是戰略導向范式中的組織行為,認為創新模式的選擇應根據不同戰略目標來選擇。戰略目標長期處在績效主義看重的市場表現的襁褓中,而市場表現僅僅是績效概念的其中一個要素,績效還應當包括程序正當性和公平正義。因此,戰略導向的創新驅動有助于企業構建自身競爭優勢,但構建的競爭優勢是否對產業鏈技術生態位的上移、對周邊行業產生正溢出效應、對人類進步的意義有深度思考,這依賴于企業決策者的個人偏好。這也正是近年來責任式創新、有意義創新等新理論涌現的背景和價值訴求。例如,責任式創新針對基因倫理危機、核科學應用風險等科技倫理問題主張創新要承擔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實現創新與社會價值的相統一。陳勁等于2017年提出“整合式創新”理論,主張國家和企業要以整體觀和系統觀的中國哲學思想來重新審視創新過程,實現整合性的價值創造[21],并于2019年進一步提出了有意義的創新,主張企業決策者應將注意力轉向“更加長期與深層次的社會意義與人類發展大趨勢上”[17]。而創新引領范式,強調企業層創新應首先在突破組織邊界的基礎上,以整體觀和系統觀來思考創新意義、追尋創新價值、匹配創新模式,并引入前瞻性思考(forward-thinking)的戰略預測(strategicforesight)來引領整體性和系統性的創新過程,這既是對已有范式的打破和革新,也是“第四代管理學”[5]在創新管理領域的典型化應用,被稱作“中國的第四代創新理論”。 許慶瑞等[22]在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企業的創新實踐和世界一流企業的創新之路后,歸納總結出了“戰略制勝、全面創新、人企合一和自我積累”的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規律,并指出在新科技革命時代,企業創新管理需要回歸商業的本質和管理的本源—視組織為生命系統而非機械系統的新世界觀,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在建設一流企業的同時,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經驗和智慧。劉海兵等[18]則在梳理先后作為理念、作為要素、作為方法論、作為價值導向四個階段創新觀發展邏輯的基礎上首次從理論上提出“創新引領”,并借助海爾集團洗衣機產業線的創新實踐,從價值導向、創新態度、效應、驅動力(VAED模型)四個角度界定了創新引領的內涵,認為它的價值導向是致力于企業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元平衡,更加重視在促進社會進步過程中實現自身利益,其效應更加體現在對行業技術創新和對社會進步推動的貢獻,創新文化是根本的驅動力。這與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7月21日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優秀企業家必須對國家、對民族懷有崇高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23]思想高度一致。此外,其還探討了創新引領的過程,包括創新意愿、創新戰略、創新行為和核心能力。在創新引領概念和過程初探基礎上,劉海兵和許慶瑞[19]進一步提出了與創新引領同義的“引領性創新”,認為引領性創新觀基礎上的決策機制、創新戰略選擇機制、管理機制和組織柔性化機制是后發企業在“超越追趕”過程中實現引領性創新的關鍵機制。 然而,盡管上述文獻對創新引領的概念和內涵做了探索性研究,但總體上缺少對創新引領企業跨越式發展的內部微觀機制的實證研究,尤其是創新引領如何驅動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突破的機制尚屬空白,亟待從微觀企業層面的實證研究予以揭示。 2.2 高管認知理論與高階理論 相較于早期的制度理論強調環境對戰略選擇的重要性,資源基礎觀、知識基礎觀強調組織的物質和知識基礎,而認知理論和高階理論則從心理學角度強調人的因素,特別是強調企業經營決策者對環境的主觀能動性,由此也形成了戰略選擇理論中戰略制定和環境之間的共演機制[24,25]。高階理論[26]認為企業家戰略意圖很重要,企業家可以選擇不同的企業發展戰略適應環境變化,并采取合適的組織結構保障戰略的實施。因此,高管團隊個性特征、高管團隊結構、高管團隊斷層及斷裂帶成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研究熱點。這類研究盡管注意到管理者在戰略選擇中的主觀能動性,但尚未深入到企業決策團隊的認知心理過程。 認知理論認為企業家的戰略意圖取決于資源認知[27]、情緒情感認知,以及無意識認知。認知可能取決于刺激情境的整體性、突然的理解或知覺、有意義的發現與接受等。認知理論進一步證實了戰略意圖對知識搜尋行為的促進作用[28],而知識搜尋行為對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有積極作用。但現有的研究多聚焦在靜態視角,缺乏從動態視角分析戰略意圖對技術創新能力演化的機制。除認知理論、高階理論外,資源建構理論也肯定了管理者對“資源從何而來”的主觀能動性。 根據認知理論和高階理論,企業經營決策者的創新認知有助于企業采取積極的創新行為進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而強調管理者創新認知的重要性正是創新引領的理論內核。這說明,創新引領理論是認知理論、高階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而后者是為創新引領理論的科學性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樣,創新引領理論需要回答創新認知、創新意圖如何形成,以及對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微觀機制。 3 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Eisenhardt[29]、Yin[30]等建構的案例研究基本原則,為案例研究提供了基本規范,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接受,尤其為新興經濟體情境下管理現象的解釋和管理理論的建構提供了工具。案例研究有助于較完整地呈現包括管理者情感情緒在內的管理空間,揭示現象本質的關鍵證據鏈[31],從而挖掘復雜現象背后的機理、規律和機制。相比多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