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故紙留痕:抗日戰爭時期澳門報刊資料選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4839577
- 條形碼:9787554839577 ; 978-7-5548-395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故紙留痕:抗日戰爭時期澳門報刊資料選輯 本書特色
抗戰時期,澳門的經濟社會狀況如何?澳門人參與抗戰救亡的歷史是怎樣的?他們是以怎樣的方式支援祖國抗戰?如何評價澳門在抗戰史上的地位?本書以翔實生動的新聞事例,向讀者展示澳門同胞參與抗戰的壯麗畫卷。 抗日戰爭期間,澳門與祖國休戚與共,愛國愛澳的光榮傳統,促使澳門人毅然投入轟轟烈烈的抗戰救亡運動中,在祖國南海之濱開辟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抗日戰場。 本書不僅展示了澳門人抗戰的歷史過程,而且讓人們看到了澳門同胞以滿腔愛國熱忱,秉承人道主義精神,沖破重重限制與封鎖包圍,以認購抗戰救國公債、捐輸抗戰急需物資、募捐現金、組建抗戰宣講團、創辦抗戰刊物、賑濟戰爭難民等方式,積極開展抗戰救亡運動,甚至許多澳門優秀兒女直接參與祖國抗戰,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投身中華民族救亡的真實歷史場景。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澳門抗戰時期的歷史是澳門同胞生活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國家記憶的一片拼圖。本書不僅填補了澳門抗戰史研究的空白,也豐富了中國抗戰史研究的內容,為抗戰研究提供了重要史實和根據,為我們全面認識和把握澳門的抗戰史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進行澳門的愛國愛澳傳統教育提供了生動的教材。
故紙留痕:抗日戰爭時期澳門報刊資料選輯 內容簡介
抗戰時期澳門地區中文報紙的出版是一大特色。無論是其語種之多,名稱之繁,還是欄目內容之豐富,國內外信息密度之豐厚,所提供史料價值之珍貴,都具有其他載體媒介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是研究澳門新聞出版事業和歷史發展的重要文獻。 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中西文化研究所于2015年啟動了“澳門與抗日戰爭”系列學術研究,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收集、整理、出版抗戰時期與澳門息息相關的各種報紙資料。 本書選錄自澳門《大眾報》,遵照大事不漏、要事必錄、綜合全面的原則,以出版時間為序依次編排,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治安、醫療衛生、慈善救濟、教育和社團機構等多個方面,展示了戰時澳門社會的時代特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本書收錄的新聞發表時間在1941年7月11日至1945年12月20日之間。 《大眾報》創刊于1933年7月,在抗戰期間始終貫徹抗日救國立場,在澳門及華南地區享有盛譽,并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重視,成為當時澳門抗日救國宣傳的鮮明旗幟。
故紙留痕:抗日戰爭時期澳門報刊資料選輯 作者簡介
林發欽,歷史學博士,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校長,教授;積極投身澳門專業文化社團的建設工作,先后創立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澳門文教出版協會、澳門文旅導賞協會等多個活躍于澳門的團體;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十多年,研究領域主要有澳門史、中國與荷蘭關系史、口述歷史、文化遺產等,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出版著作十多部;主要著作有《澳門史稿》《澳門望廈村研究》《澳門街道的故事》《孤島影像:澳門與抗日戰爭圖志》等,主編或聯合主編的著作主要有《澳門口述歷史叢書》《澳門鄉土茶事》《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等。 江淳,歷史學博士,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從事出版工作、高等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主持開展幾十項口述歷史研究項目,參與“澳門抗戰研究”“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項研究項目。 王熹,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中西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為明清社會史、中國方志學、文獻學、文化史、澳門歷史,出版著作有《明代服飾研究》等,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數十篇相關論文。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