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追求成長:華茂長期主義方法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20552
- 條形碼:9787308220552 ; 978-7-308-2205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追求成長:華茂長期主義方法論 本書特色
☆民營企業的成長標桿 50年的華茂,是中國民營企業中有數的長壽企業,這50年中,華茂經歷過政策變化、轉型變革、傳承接班等,卻依然堅定地沿著教育為主業的方向邁進,并不斷成長,是中國當下的企業成長標桿和典范。華茂是如何成長以及依靠什么持續成長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值得所有企業借鑒。 ☆長期主義的實踐典范 長期主義是近些年來的熱詞,而華茂50年的歷史,正是長期主義的價值觀實踐的好證明。通過徐萬茂、徐立勛兩代企業家的經營和傳承過程,華茂的持續穩健的發展過程證明了長期主義價值觀在中國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價值。而華茂的堅持與實踐,也可以啟示其他企業。 ☆中西方結合的管理哲學 源于中華傳統家族文化的東方管理智慧,和源于西方的現代管理哲學,兩者有機地融合在華茂的企業經營哲學上,使得華茂在領導力、組織、變革與創新、家族企業傳承等管理課題方面,都呈現出獨特的管理學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
追求成長:華茂長期主義方法論 內容簡介
從寧波四明山上的一家小小竹編廠,到傳承兩代、選擇以教育為核心產業的世界500強企業,華茂不是中國*賺錢、*有名氣、*受追捧的企業,但其追求的“以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的理念卻讓其成為中國社會當下*有價值,*應該被提倡、尊重和需要的企業。本書論述了華茂50年的歷史中,華茂的兩代創領者是如何實現家族的持續成長與管理、人的持續成長與管理以及企業的持續成長與管理的,并回答了三個核心問題:華茂為什么能夠實現持續成長?華茂是怎樣成長的?華茂的哪些核心實踐和管理經驗值得其他企業借鑒?同時,書中的大量內容,是領導力、組織、變革與創新、家族企業傳承等課題的真實而鮮活案例,值得所有企業尤其中國處于轉型、交接班的民營企業借鑒、學習。
追求成長:華茂長期主義方法論 目錄
作者的話
華茂小傳
前言
**篇 創領者持續成長三要素
**章 精神的啟蒙
**節 責任精神
第二節 和合精神
第三節 淡泊精神
第二章 道德的熏化
**節 勤奮的本質
第二節 儉樸的本質
第三節 誠信的本質
第三章 才能的實踐
**節 專注力的實踐
第二節 覺悟力的實踐
第三節 領導力的實踐
結語
第二篇 職場菜鳥如何煉成企業家
第四章 從菜烏到廠長:三條成長法則
**節 外部思維法則
第二節 創新思維法則
第三節 誠信思維法則
第五章 從廠長到企業家:必須翻越的三座大山
**節 使命的超越
第二節 責任的超越
第三節 價值的超越
結語
第三篇 教育戰略三部曲
第六章 文教的邏輯
**節 黃金十年
第二節 教訓的密語
第三節 擁抱磨難
第四節 火種與野地
第七章 華外的邏輯
**節 “天”氣與“地”氣
第二節 摸著什么過海?
第三節 三色燈塔
第四節 結構與戰略的對白
第八章 DEF的邏輯
**節 蓄勢
第二節 DEF的算法
第三節 英才教育生態呼之欲出
結語
……
第四篇 時代合伙人
結語
附錄
致謝
追求成長:華茂長期主義方法論 節選
《追求成長:華茂長期主義方法論》:第二節 儉樸的本質儉樸的本質是物質上的節制,心態上的淳樸。寒門家風1974年,徐家獨子徐立勛出生了。徐立勛的出生,是那段時間馬聯村*大的新聞,按村里的風俗,喜得貴子,須挨家挨戶送上喜煙,徐萬茂特地到橫街鎮買了幾盒好煙,讓徐雙飛給鄉親們發煙,還特地囑咐:“不能要人家錢。”鄉親們能猜得出來,徐萬茂買煙用的是吃飯的錢,徐萬茂上有老,下有小,人口多,當時處于“文革”后期,這么一大家子要吃飯,生活很苦,用吃飯的錢買了煙就得餓肚子了,有的鄉親便塞錢給徐雙飛。徐雙飛回家把錢給父親,徐萬茂生氣地說:“請大家抽喜煙,不能拿錢的,馬上去還掉!”父親很少對孩子動怒。徐雙飛立刻回去退了錢。自家生活,能省則省,但對鄉親朋友該怎樣就怎樣,絕不占半點便宜。徐萬茂通過這些小事,一點一滴地為孩子灌輸做事原則。“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到了20世紀80年代,整個國家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狀態,由徐萬茂擔任廠長的云洲鄉竹編工藝品廠經營得越來越紅火,徐家的日子也隨之好轉。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徐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首批富豪家族之一,孩子們也成為中國首批富二代。徐家的寒門苦日漸漸被春風吹散了,但寒門家風沒有被吹散。隨著家庭情況的變化,徐萬茂在四字祖訓——誠信勤儉——后面又加了兩字家訓——不貪。他對孩子們說,不能眼里只望著錢,不要太貪,太貪的話,錢就是禍害了。徐萬茂經常告誡孩子們,有錢不能花得太多,要節約一點,不能亂花,要勤儉持家!徐家成員有一個傳統,每周都要抽一天在一起吃飯,徐萬茂很少在外面應酬,晚上基本上在家吃飯,*喜歡吃夫人做的煲腌冬瓜——這是寧波特色“三臭”之一臭冬瓜改良后的一種傳統菜,另外就是邊筍豆瓣湯,都很清淡。但徐萬茂不走極端,既“人世”又“出世”。他有一雙普拉達的鞋子,上萬元一雙,但只此一雙,通常是正式場合才拿出來穿。他對孩子們說,我們講究節儉,也不是不要好的東西,只是不用太多,有幾個就夠了,不要欲望太大,不要不知足。大女兒徐雙飛有幾年在加拿大陪兒子讀書,家常日用都是和當地人一樣去買打折的商品。徐萬茂深知,儉以養德,成由勤儉敗由奢。他鼓勵每一個孩子建立獨立人格,自己去選擇未來,自己去創造未來。“儉故能廣”,只有養成節儉的品德,才能獲得廣大的生存空間,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因此必須牢記祖訓,保持勤儉家風。但徐萬茂該慷慨時,也從毫不含糊,而且會在慷慨當中,滲透服人的管理智慧。近些年,每到春節,他都會給家里四姐妹(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媳)每人50萬元紅包,同時給每位成年男性(包括女婿)5萬元紅包。使用這個紅包有個原則:女性的50萬元,用來私用;男性的5萬元,只能作為家用。為什么呢?徐萬茂認為,男人用錢,要自己掙。儉者,德之母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物質上的節約思維,被自然而然地傳導到徐萬茂的經營思維當中,使徐萬茂形成了積極而穩健的經營風格。徐萬茂對自己的教育夢想定位很高,無論是因材施教理念、英才教育戰略還是美堉,都可以說是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理想。徐萬茂一方面喜歡迎接這些大挑戰,同時他又擅于控制自己的腳步。如果一個想法放到實際執行過程中,他覺得無法控制結果,就會盡量先放置起來,沿著同樣方向往回推,思考當下能控制什么,能做什么。正確處理好當下與未來的關系,這就是徐萬茂在經營上的節制,也就是經營上的“儉”。山民本色山民本色是淳樸。徐萬茂1989年帶領華茂走出大山,他說,我只帶了兩樣兒東西下山:**樣,“大山的淳樸”;第二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精神。徐萬茂依然保持著山民本色,對生活沒什么特別要求,座駕也不是豪車。華茂辦學之初,有一次,二弟徐萬平在校園里遇到徐萬茂的司機正從車子里拿被子,隨便問了一句:“拿被子干什么呀?”“是老徐總要的。”司機答道。徐萬平順眼一看,是一張很老舊的棉花被子,就說:“這個太舊了吧,換一張蠶絲被吧,又輕又暖和。”司機馬上一臉委屈地說:“是啊,這棉花被徐總用了十幾年了,但我不敢給他買新的,買了會被罵!”徐萬平從來沒去過哥哥的辦公室,“這回索性隨司機去看一眼”,他想。二人來到徐萬茂位于華茂教育集團辦公大樓五樓的辦公室,里頭只放了一套辦公桌椅和一張兩米長的沙發。徐萬茂有每天午睡15分鐘的習慣,司機說,老徐總通常就是在這個沙發上午睡,剛搬進來時,他本來給布置了一張單人床,但老徐總讓人移走了。徐萬平問司機:“為什么不找個有套間的辦公室?”司機說:“徐總堅決不要啊。”徐萬平看到辦公椅后面還有一個空間比較隱蔽,應該可以放一張小一點的單人床,便把徐萬茂之孫徐鈺程小時候用過的~張木板床搬了過來,徐萬茂破例接受了。徐萬茂不改山民本色,徐太太更是如此。在外界眼中,周菊芬應該是徐家的闊太,實際上她的生活依舊樸素,貴婦的生活方式與她無關。“我媽過去是怎樣,現在依然怎樣,總是不辭辛苦地做好各種家務,做到一切井井有條。”徐雙飛說。徐立勛結婚之后,徐萬茂夫婦與兒子、兒媳、孫子住在一起,她始終不做甩手掌柜,家務瑣事仍然親力親為,親手給徐萬茂做他*喜歡吃的煲腌冬瓜,為兒媳烹制她*喜歡吃的油燜筍。在兒媳陳京波眼中,婆婆簡直是一個完人,民主、勤勞、善良、淳樸、淡泊。徐萬茂老是背地里囑咐孩子們:“母親苦了一輩子,你們可不要惹母親生氣!”……
追求成長:華茂長期主義方法論 作者簡介
王豐,財經作家,管理學者。曾長期擔任《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高級編輯,專注于中國本土企業家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的研究,以及企業成長方法論的萃取,連續多年與華為、萬科、寶鋼等著名公司合作,累計有數十篇研究成果發布在SCI期刊《晗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歷任《東方企業家》主編、《南風窗》經濟部總監、《第1財經日報》特稿部主任等職。社會職務包括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品牌顧問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蘇州研究生院特邀講師、珠海國際設計周“珠海設計獎——大灣區設計力”大獎評審等。第五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財經》雜志獎學金獲得者,首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創業者訓練營獎學金獲得者,曾受邀在復旦大學著名的3108教室演講。上一部作品是《珍珠帝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給出的評語是,“為我們了解中國經濟成長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