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共同富裕 · 看見未來中國的模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312002
- 條形碼:9787522312002 ; 978-7-5223-120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共同富裕 · 看見未來中國的模樣 本書特色
1.全方位生動解讀何為共同富裕、以何實現共同富裕,助力準確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本書從歷史、理論、實踐三個層面,分九章對共同富裕進行系統的理論解讀,內容涵蓋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促進原則、推動路徑以及總思路等,層層深入、逐個解答、解析到位。本書在內容上既注重理論的理性闡述,又聯系實踐的通俗性解讀,旨在為廣大黨政領導干部在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過程中,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奮斗過程中提供有益的參考,真正把共同富裕理念貫徹到干事創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2.正確理解共同富裕、切實推進共同富裕,使各級領導干部成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高手、能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而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對共同富裕的追求貫穿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本書深入細致地解析了推動共同富裕的策略,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目標,展現了未來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理順推動共同富裕的實施思路,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迎來共同富裕時代。 3.有理論、有實踐,有全面專業的政策解讀,有較強指導性和參考性專業作者圍繞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從不同角度切入,解答關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問題,有助于廣大讀者明白中央的大政方針政策,真正搞懂“共同富裕”。作為一本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通俗理論讀物,本書尤其能夠為相關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借鑒和參考,同時也適合作為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政策學習用書,幫助其明晰政策、把握機遇、實現發展。
共同富裕 · 看見未來中國的模樣 內容簡介
本書對共同富裕作出全方位、立體化的生動解讀,從歷史、理論、實踐三個層面,回答了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和重要性,明晰共同富裕的歷史邏輯、思想脈絡和推進策略。同時,聚焦“三次分配”“‘十四五’規劃”“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等熱議關鍵詞,展開精到闡述,幫助讀者理解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本書既注重理論層面的深度闡釋,又注重聯系實踐的通俗解讀,助力讀者全面、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感知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真正把共同富裕理念貫徹到干事創業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共同富裕 · 看見未來中國的模樣 目錄
**章 充分認識共同富裕的長期性
一、共同富裕是黨領導全體人民長期奮斗的目標 / 002
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 009
三、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 013
四、實現共同富裕是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的必然路徑 / 020
五、實現共同富裕是關系黨的長期執政的政治問題 / 025
六、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 / 033
第二章 共同富裕思想的歷史邏輯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 / 040
二、毛澤東思想對共同富裕思想的初探 / 048
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共同富裕思想的發展 / 053
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共同富裕思想的豐富與完善 / 062
第三章 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
一、領導力量上:中國共產黨是共同富裕的領導核心 / 076
二、主體上: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 / 080
三、內容上: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 085
四、步驟上:共同富裕要分三步走 / 089
第四章 在堅持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中推進共同富裕
一、 用革命的手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實現共同富裕準備政治條件 / 100
二、 用改革的方法加速發展生產力,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物質條件 / 107
三、 繼續解放發展生產力,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 114
第五章 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中筑牢實現共同富裕的根基
一、 經濟制度演進史對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的啟示 / 124
二、 堅持基本經濟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 130
三、 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 140
第六章 夯實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基石
一、堅持分配制度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基礎 / 150
二、 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 / 154
三、 弘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 / 164
第七章 堅持和完善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 / 170
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優勢所在 / 175
三、 以共同富裕為指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185
第八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
一、實現共同富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 204
二、實現共同富裕是以人民為中心立場的價值體現 / 210
三、新發展階段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 / 222
第九章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 236
二、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挑戰 / 241
三、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的路徑 / 259
后 記 / 273
共同富裕 · 看見未來中國的模樣 節選
一、共同富裕是黨領導全體人民長期奮斗的目標 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現實任務,必須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穩步推進。在總體上要堅持循序漸進,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新的推進理念、實現路徑和根本方法,對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治基礎 鴉片戰爭后,西方侵略者窮兇極惡地對中國發動一次又一次戰爭,侵犯中國領土主權,逼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在中國攫取經濟特權和鞏固他們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帝國主義列強與封建勢力相互勾結,不斷壓榨和殘酷統治中國人民。外敵入侵、政局動蕩和戰亂頻仍等因素相互交織,進一步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程度。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便成為阻礙國家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富足的社會主要矛盾。 中國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須全面系統把握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尤其是要堅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只有推翻了這三座大山才能消除人民在經濟上受剝削和政治上受壓迫的“總根源”。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革命沒有走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城市中心”的道路,而是開創性地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通過上山—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奪取全國政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廣泛凝聚各革命階級的政治共識,在艱辛探索中國革命道路中*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根本政治前提。 黨的一大確立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的政治綱領,這昭示了共同富裕目標作為共產主義終極目標之一的本質屬性。在黨的二大宣言中,中國共產黨又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即*低綱領,并確立了“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的*高綱領。可以說,正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到來,為中國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積極地開展土地革命,幫助中國*廣大基層人民過上好生活。對此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民主革命的核心意義,即解決*廣大人民的貧苦問題。 (二)社會主義建設與探索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了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推進農業合作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大力實施“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的經濟結構,原有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并存狀態轉變為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的集體所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占比達90%以上。 這一轉變為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1953年,“共同富裕”首次正式寫入黨的文件,使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有了樸素的理解并產生了深深的向往。這表明“共同富裕”一開始就和中國社會主義的進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群眾大力促進我國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程,用社會主義為共同富裕保駕護航,目的是避免兩極分化,給大家提供一個安定、公平的社會環境,引導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雖然在推進這一進程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中國人民追求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對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認識與探索。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須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要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就必須先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通過變革舊的生產關系進而建立和鞏固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總體上為繼續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礎和物質保障。《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該決議強調要“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可見,當時的“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制度規定為農民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1955 年,毛澤東同志又針對農村開始出現“新富農”和貧農分化的現象,強調要“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毛澤東同志關于“新富農”和貧農分化的治理思想是對“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重要論斷的堅持與發展,是隨著當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的逐步展開而提出的,這些理論創新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正基于此,毛澤東同志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狀況和實際深刻認識到:“在農業國的基礎上,是談不上什么強的,也談不上什么富的”,于是就逐漸開始了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黨深刻認識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富強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條件,因為“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清醒認識是獨立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而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這一時期的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和基本構想,協調發展中的共同富裕理念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理論等。 (三)改革開放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了更為豐富的物質基礎與制度保障 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對共同富裕的探索與實踐。改革開放以來的共同富裕進程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進程相伴隨。黨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這是對“四個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堅持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為共同富裕提供了扎實的物質基礎。為更好地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先富帶后富,*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構想,這是鄧小平同志根據我國當時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狀況,把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實際,努力解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思想。例如,在經濟政策上,“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要準確理解鄧小平同志的“先富帶后富,*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內涵就必須把“先富帶后富”與“*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兩句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理解,而不能人為地割裂這兩句話的內在邏輯關系。與此同時,鄧小平同志還提出了“沿海先發展,發展起來后更多幫助內地”這一重要戰略思想來解決沿海與內地發展不平衡問題;鄧小平同志通過用“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和“發達地區要繼續發展”并通過“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欠發達地區來解決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社會成員之間收入懸殊的問題。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注重在堅持以改革打破平均主義,并在不變中逐步發展多種分配方式,為共同富裕提供了發展動力之源。鄧小平同志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加快生產力的發展,就必須把共同富裕與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區分開來,鼓勵先進,鞭策落后,形成競爭,提高效率。正是沿著這樣的思路,我們對經濟體制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在農村推行了以包產到戶為主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開始引進市場經濟的做法,發展商品經濟。同時,實行對外開放,建立經濟特區,鼓勵東部沿海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在如何解決貧富不均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思想,并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又談道:“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當然,太早這樣辦也不行,現在不能削弱發達地區的活力,也不能鼓勵吃‘大鍋飯’。什么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么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同志始終立足社會生產力、國家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三個層面,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宏觀發展方向,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進行了初步布局,以適應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共同富裕新要求。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首次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論斷,為改革開放和推進共同富裕打開了新的局面。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并提出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初次分配鼓勵先進,獲得效率;再分配加強宏觀調控,注重社會公平,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建設,妥善處理效率與公平,為推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開創新局面。黨的十六大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又以科學發展觀回應了共同富裕中如何發展的問題和發展要向哪里去的問題,并以“全面協調可持續”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內容和領域,成功地在世紀之交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四)新時代推動共同富裕向更高水平邁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更加突出的條件和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為了推動共同富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積極加大扶貧力度,積極推進農村醫療制度全覆蓋,積極推進教育、住房等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農民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為共同富裕扎住底線。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決定了要把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作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綜合運用精準治理理念和共享發展理念為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尤其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圍繞“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要求,黨中央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戰略安排進行了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把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上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的高度加以強調和論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美好生活與實現共同富裕具有內在一致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 “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就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方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2035 年目標和2050 年目標,都鮮明地體現了改善人民生活、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浙江省富裕程度高、均衡性好,在探索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方面取得明顯成效,黨中央專門組織成立共同富裕示范區,力求通過在浙江率先形成共同富裕的目標體系、評價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能為全國其他地方開展共同富裕工作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共同富裕 · 看見未來中國的模樣 作者簡介
王立勝,哲學碩士,法學博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哲學研究雜志社社長,兼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全國毛澤東思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等。曾擔任中共山東省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副主任,中共濰坊市委副秘書長,中共昌樂縣委副書記、縣長,中共青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山東省援疆工作指揮部副總指揮、濰坊市副市長、山東省對口支援辦公室副主任,中共喀什地區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喀什地區行署常務副專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多次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頒發的優秀對策獎、山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優秀科研成果獎、全國黨校系統優秀研究成果獎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