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鑄“基”未來 新型基礎設施賦能新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1071
- 條形碼:9787030691071 ; 978-7-03-06910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鑄“基”未來 新型基礎設施賦能新發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宏觀決策部門、科研院所以及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感興趣的廣大讀者該書高瞻遠矚、視野寬闊, 既從人類文明"代際" 躍升的角度縱觀歷史, 強調人類正開始進入知識文明時代, 需要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持, 又橫向比較世界有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啟示,頗有見地。
鑄“基”未來 新型基礎設施賦能新發展 內容簡介
《鑄"基"未來:新型基礎設施賦能新發展》從科學技術史的角度梳理人類在農業、工業、信息社會時代下的基礎設施發展歷程,并基于社會躍升的思路分析未來知識社會的主要特征和基礎設施的主要形態,以及新型基礎設施與未來知識文明體系構建的重要關系。具體歸納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和外延,總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國際經驗,立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國情,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中長期目標,系統提出我國現代智能制造和先進材料、農業和生物產業、能源資源和交通物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體育衛生、生態環境、國家總體安全等十大體系的新型基礎設施戰略布局以及政策保障,為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經驗支撐。
鑄“基”未來 新型基礎設施賦能新發展 目錄
序一 新型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支撐
序二 新型基礎設施支撐引領新發展
前言
第1章 基礎設施發展歷史 1
1.1 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平臺階升 1
1.2 主要基礎設施發展簡史 4
1.3 基礎設施案例研究 29
1.4 幾點啟示 37
第2章 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和特征 39
2.1 基礎設施的內涵演進與體系構成 39
2.2 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與機理 42
2.3 新型基礎設施的特征、體系結構與類型 46
第3章 知識文明與新型基礎設施 51
3.1 知識文明與新型基礎設施的關系 51
3.2 新科技與新型基礎設施的關系 63
3.3 新需求與新型基礎設施的關系 74
3.4 新制度與新型基礎設施的關系 79
第4章 新型基礎設施的國際經驗 85
4.1 信息基礎設施國際經驗 85
4.2 融合基礎設施國際經驗 96
4.3 創新基礎設施國際經驗 108
第5章 中國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思路 120
5.1 新型基礎設施體系的未來藍圖與戰略方向 120
5.2 新型基礎設施的戰略規劃與實施路徑 124
5.3 新型基礎設施的地域性 128
第6章 數字化基礎設施 132
6.1 數字化基礎設施作用和意義 132
6.2 通信網絡基礎設施 139
6.3 新技術基礎設施 156
6.4 算力基礎設施 167
第7章 現代智能制造和先進材料基礎設施 175
7.1 制造業發展核心要素及其特征變遷 175
7.2 現代智能制造和先進材料基礎設施 178
7.3 現代智能制造和先進材料的基礎設施投資與治理體系 189
第8章 現代農業和生物產業基礎設施 194
8.1 現代農業和生物產業基礎設施概述 194
8.2 現代農業和生物產業基礎設施的體系 197
8.3 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與治理 206
第9章 現代能源資源和交通物流基礎設施 209
9.1 能源資源和交通物流基礎設施 209
9.2 能源資源領域基礎設施數字化 211
9.3 交通物流領域基礎設施數字化 217
第10章 現代科技基礎設施 226
10.1 現代科技基礎設施的作用與意義 226
10.2 現代科技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建設 230
10.3 我國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總體態勢 233
10.4 我國科技基礎設施中遠期布局建議 237
10.5 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模式的構建 241
第11章 現代教育文化旅游體育衛生基礎設施 249
11.1 現代教育基礎設施現狀與展望 249
11.2 文化旅游基礎設施現狀與展望 256
11.3 體育基礎設施現狀與展望 260
11.4 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現狀與展望 265
第12章 現代生態環境基礎設施 272
12.1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系統辨識 272
12.2 現代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發展態勢 280
12.3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體系的治理 295
第13章 國家總體安全基礎設施 299
13.1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形成與內涵 299
13.2 國家總體安全基礎設施的特征與構成 303
13.3 面向網絡安全的基礎設施 307
13.4 面向生物安全的基礎設施 317
13.5 面向社會安全的基礎設施 325
13.6 形成主動防御的安全治理能力 331
第14章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政策體系 335
14.1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導向 335
14.2 國內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現狀 339
14.3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設計 344
參考文獻 351
鑄“基”未來 新型基礎設施賦能新發展 節選
第1章 基礎設施發展歷史 基礎設施是支持特定歷史階段經濟社會運行與發展的技術-社會系統(簡稱技術系統),它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配置支持系統。資源包括物質資源、能源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資源配置支持包括支持資源流動(物質流、能源流、信息流、知識流)和支持資源利用。基礎設施促進或制約著社會的運行與發展。回顧人類歷史上的基礎設施演進與發展的歷史,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研究、設計和實施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本章包括4部分: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平臺階升;主要基礎設施發展簡史;基礎設施案例研究;幾點啟示。作為本書的歷史研究部分,希望起到借鑒的作用。由于篇幅有限,本章以通史加案例的方式進行撰述。 1.1 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平臺階升 事物的發展過程有多種模式,有直線式、波浪式、S曲線式、螺旋式、臺階式或階梯式等。每一種發展模式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動因和機理。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是簡單的線性和漸進式的,明顯呈現出階段性、平臺階升式特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是*重要原因之一。基礎設施是技術系統,包括技術和制度及管理等社會因素,技術與社會相互配合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作用。 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宏觀描述取決于對社會發展動力的理解。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么?人們進行了不少探索,有斯賓塞(H.Spencer)等把達爾文(C.R.Darwin)的進化論提出的“生存競爭”“優勝劣汰”論運用到社會研究領域;有馬克思(K.H.Marx)提出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沖突與適應理論;有湯因比(A.J.Toynbee)的“挑戰-應戰”論以及諾斯的“多元動力”論等。這些理論從微觀、宏觀、常態和暫態等不同角度給出了合理的解說與闡述,其共同之處在于“需要驅動”。概括起來人類有3類需要:趨利避害的需要、競爭取勝的需要、挑戰應戰的需要。這3類需要涵蓋了個體、群體、微觀、宏觀、常態、暫態等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上述理論的共同之處是認為社會發展受利益驅動、競爭驅動、應激驅動。如果我們相信知識增長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科學技術知識又是所有知識中*具有增長性的知識,那么就應該承認,馬克思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來解釋社會發展,是至今為止*具獨創性和解釋力的理論。 馬克思的理論闡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那么什么決定生產力呢?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林崗等(2000)指出是社會需要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這說明“需要驅動”已被一些學者認同。“需要驅動”原理包括三大要素:一是3類需要(趨利避害、競爭取勝、挑戰應戰)是事物發展的驅動力;二是只有當這些需要至少能夠成為某些人或某些利益集團實現自身目的的機會時,這些需要才能轉化為現實力量;三是相關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具備。也就是說,只有需要成為具體的人或集團謀取利益的機會時,才能成為驅動力;只有同時具備相關的技術條件與社會條件,需要才能成為可實現的驅動力。如果借鑒經濟學中需要與需求(需要并且有能力購買)概念的差別,“需要驅動”原理也相應地稱為“需求驅動”原理(劉益東,2007)。 基礎設施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正是滿足需要和產生需要的關系,這為我們理解基礎設施發展、演變、升級換代提供了簡潔的分析框架,借鑒廣義進化論的軟硬結構模型(圖1-1)(趙南元,1994),我們提出基礎設施與社會運行發展的互動增強模型(圖1-2)。 圖1-1 廣義進化論的軟硬結構模型 圖1-2 基礎設施與社會運行發展的互動增強模型 基礎設施與社會運行發展的關系是因為社會運行發展的需用和建構產生了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支持和約束又推動了社會運行發展,這種互動增強的機制是基礎設施的重要特征。 基礎設施的發展與演進具有若干特征,主要包括積累擴充、平臺階升、網絡關聯、適配互構、系統擴展等。基礎設施不僅是“積累擴充”這一量的變化,更體現出平臺階升這種質的飛躍,使得人類社會發展也呈現出階段性和平臺階升的特征。 平臺階升是事物發展演變的基本特征。從宏觀上看,社會發展是臺階式的,馬克思把歷史演化看成是一個臺階式過程(陳平,2000),羅斯托的經濟增長的階段論和鄧小平的階段式發展戰略,都呈現出社會發展的臺階式特征;從中觀上看,企業的技術能力的發展是臺階式的(魏江,2002);從微觀上看,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也是經歷“漸修—頓悟”的臺階式發展過程。臺階式發展模式早已有之,它是對應線性模式或S曲線模式提出的,可以說,凡是具有持續積累和間斷躍遷特點的事物,就有可能呈現平臺階升發展的特征。庫恩的范式理論就突破了線性積累模式,而范式轉換主要體現在科研平臺和科研活動平臺的階升。1982年,羅森伯格(N.Rosenberg)在研究技術發展過程的規律時提出“知識平臺”思想,他認為技術發展是通過少數幾個階段性平臺階升實現間斷性積累的結果;他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知識面交叉產生新的知識,定義為知識上了一個平臺。邁耶爾(M.H.Meyer)與阿特拜克(J.M.Utterback)在研究微觀企業組織的動態核心能力時,提出了“產品平臺”的概念,產品平臺是指包含在一組產品中的設計思想和組成要素,當一個企業的產品平臺出現后,就會形成同一平臺下的多個產品。產品平臺的特點是當核心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又會形成一個新的產品平臺(魏江,2002)。魏江(2002)的“平臺—臺階”模式指出,企業技術能力躍遷之前的能力積累狀態定義為“平臺”,技術能力躍遷的過程定義為“上平臺”,能力躍遷之后所處的平臺和能力躍遷之前的平臺之間差距定義為“臺階”。因此魏江把企業技術能力的增長軌跡歸納為“平臺擴展—上臺階—新平臺的擴展—上新臺階”的循環過程,而且每經過一個循環,實現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綜上,我們指出社會發展具有平臺階升特征(劉益東,2007)。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變,其基礎設施也具有平臺階升特點,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支持社會的階段性發展。關于人類社會發展階段有多種說法,人們可以用標志性工具和技術來命名不同發展階段,如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機時代、電力技術時代、計算機時代等;可以用社會主導產業來命名各個階段,如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等;可以用生產關系特征來命名不同發展階段,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也可以以工業化程度及進展劃分,如貝爾(D.Bell)的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都是從不同角度來概括社會各階段的主要特征。 基礎設施是資源配置支持系統,資源包括物質資源、能源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資源配置支持包括支持資源流動(物質流、能源流、信息流、知識流)和支持資源利用,因此,基礎設施不僅支持物質流、能源流、信息流、知識流的流動,還支持物質、能源、信息和知識的利用。任何時代都有這4項資源,但是側重和其地位有所不同。作為資源配置支持系統的基礎設施,不斷發展演化推動著社會發展。從基礎設施升級換代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發展,也可以進行發展階段的劃分:人類社會經歷了基礎設施1.0(物質資源配置支持系統主導)時代、基礎設施2.0(物質資源配置支持系統為基礎、能源資源配置支持系統為主導)時代、基礎設施3.0(物質資源和能源資源配置支持系統為基礎、信息資源配置支持系統為主導)時代,分別對應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正在形成基礎設施4.0(以物質資源、能源資源、信息資源配置支持系統為基礎,以知識資源配置支持系統為主導)時代,即知識社會時代。在信息社會,信息大爆發,占有信息并非難事,可貴的是有效處理信息,因此知識更加重要。實際上在基礎設施1.0、2.0、3.0時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物質、能源、信息、知識資源配置支持的活動,但是在不同時代,這4類資源配置的比例、品質和效率是不同的。 基礎設施分為硬基礎設施與軟基礎設施,這種提法早已有之。例如,C.Lee在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文中把基礎設施分為兩類: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每一類又分為硬基礎設施和軟基礎設施。這種劃分強調技術和社會各自的重要性,兩者缺一不可(Lee,2011)。 1.2 主要基礎設施發展簡史 基礎設施是技術-社會系統,每個時代有相應的技術社會系統,農業社會以公路、水運、郵政、水利系統為主,工業社會則在此基礎上增加鐵路、航空、電力能源網絡系統等,信息社會進一步增加了信息網絡系統。每一種基礎設施都經歷形成、發展、壯大、升級換代的過程,歷經基礎設施1.0、2.0、3.0時代。為了加深我們對主要基礎設施的認識,這里擇要列出部分系統發展簡史。 1.2.1 公路發展簡史 公路的發明及推廣,與道路系統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汽車發明之前,道路建設已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對于經濟、政治、文化的繁榮至關重要。 在中國古代,“道路”名稱始于周朝,原意為“導路”,秦朝時稱“驛道”,元朝稱“大道”,清朝由北京至各省會的道路稱為“官道”。汽車出現后,則稱為“公路”或“汽車路”(張銀峰和彭彥彬,2007)。西周時期,道路的修建便受到政府重視,并建立了中國**個道路網;秦統一六國以后,車軌標準統一,道路修筑也開始實行統一規劃,并大力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系統,這是中國交通史上的偉大工程,是遍布全國的馳道系統,可與羅馬帝國的道路網相媲美(黃勇等,2005);元朝時期,隨著疆土的擴張,*終形成了貫穿至歐洲、可連接歐亞大陸的驛路系統,對于元朝政府鞏固自身的政治統治、發展商業具有重要作用(郗恩崇,1999)。 1.2.1.1 早期道路系統及其作用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3000年前的埃及,為運輸修建金字塔的材料,埃及人修建了非常簡易的道路,這也被稱為世界上*早的公路;公元前700~公元前300年,古希臘建造了基于宗教用途的道路,它可通往神殿;而古代西方*為著名的公路系統,便是古羅馬帝國的道路系統:主干道一般高于路面2米左右,以確保車輛行駛安全;道路以直線為主,道路平整,主干道鋪設以硬質材料為主,可供步兵使用。這一道路系統以羅馬為中心向外散射,分為國道、地方道和鄉村道,整個公路系統四通八達(黃勇等,2005),對維護帝國的繁榮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交通公路網迅速擴展到世界主要城市,甚至是一些中小城市也開始建立起來自己的街道系統。 道路的發展與運輸工具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例如,羅馬帝國時期,輪式馬車(四輪馬車)已經逐漸成為主要的社會交通工具,用于貨物的運輸及人的代步,至17世紀,它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公共出行交通工具,四輪公共驛車幾乎承擔了所有的長途客運任務。傳統的道路建設,路面易受損,且不平整,促進人們不斷尋求改進公路建設的方法,拿破侖時代的法國工程師特雷薩蓋(P.M.J.Tresaguet)的建路法和蘇格蘭人麥克亞當(J.L.Madam)所發明的碎石路建造法隨之出現,奠定了現代道路建設的基礎。麥克亞當革命性的碎石路建造法改變了世界各地道路的建造方法,逐漸成為全世界道路建設的標準,迅速推廣到世界其他各地,特別是在美國被迅速應用。1811年,拿破侖下令建造由229條帝國道路組成的路網,從巴黎一直延伸到邊境,對于拿破侖的帝國擴張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道路都有編號,這在當時是一個創新(索斯沃斯和本-約瑟夫,2018)。 “公路”是“道路”的一種,它是隨著汽車的發明及廣泛應用而發展起來的。這一概念始于20世紀初(張銀峰和彭彥彬,2007),英國《牛津現代英語辭典》(The Oxford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將“公路”界定為“專門通行機動車輛的主干道路”,根據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二條,“公路”是“按照國家規定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修建,并經公路主管部門驗收認定的城間、城鄉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