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張海音心里咨詢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6667
- 條形碼:9787559656667 ; 978-7-5596-5666-7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海音心里咨詢實踐 本書特色
足夠專業卻也絕對接地氣。作者通過深入的分析、清晰的邏輯和精辟的論述向讀者分享了自身成長、心理咨詢技巧、危機干預如何處理、案例督導和相關專業話題的研究,提供給專業讀者提高自身能力的養料。本書在保證專業水準的同時,不忘普通讀者想了解心理咨詢的需要,語言通俗、案例豐富,主觀且清楚地向普通讀者展示了何為心理咨詢。
張海音心里咨詢實踐 內容簡介
張海音老師從心理咨詢師的自我成長、心理危機干預的原則與處理、個案概念化、常見生活話題的講解以及案例分享這五個方面入手,總結自己從業30年來的臨床經驗與個人體悟,包括臨床技巧、個人成長、案例督導與個案分享。全書內容相對系統、完善,案例豐富、邏輯清晰、語言流暢,既能滿足專業讀者提高自身能力的需求,也能滿足普通讀者了解心理咨詢的需要。
張海音心里咨詢實踐 目錄
01 自 序 有一種厲害叫“張海音的奶奶來了”
05 推薦序1 海音者,我輩之老鷹也
09 推薦序2 功夫在外有秘籍
11 推薦序3 思想深刻而又感性十足的大海之音
**部分 心理咨詢師的自我成長
心理咨詢是通過非常私密的方式進入另一個人的內心,去理解和領悟另一個人。好的咨詢師必須具備五種能力:自我覺察、共情、探索潛意識、成為咨詢師的渴望和領悟。
002 心理咨詢如何生效?
017 心理壓力的身體信號和心理暗號
023 自我覺察力:精神分析視角下的心理咨詢師成長
034 分離—個體化:咨詢師對待來訪者要像父母對待孩子
040 科胡特:不被理解的大師境界
043 讀亞隆《成為我自己》中的《尋找明師》
045 正念: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治療
057 共情:不斷地進行自我審視
077 接納與眾不同的性少數群體
080 成長的結果是有越來越多的孤獨
083 轉型時期的親子關系模式
086 軀體化癥狀:識別病人的防御
089 對身體的內觀
095 厭食癥和貪食癥的心理分析
110 夢的解讀
第二部分 心理危機干預的原則與處理
有時候不多做就是*正確的。有些問題往往就出在多做。
126 創傷心理動力學
136 咨詢師如何處理來訪者的心理創傷?
148 心理危機干預的原則:*重要的是不多做
156 心理急救
160 哀悼我們的喪失
第三部分 獨創個案概念化,打通治療思路
臨床經驗豐富,并不一定是本事大、療效好,而是吃的苦頭多,*后還能夠幸存下來,分享更多處理個案困難時刻的經驗。
180 精神分析個案概念化
190 基本框架和技術原則
209 首次來訪:關注來訪途徑、初次印象和主訴
228 傾聽和回應:應對初始階段的移情和反移情
246 察覺、警惕無所不能的感覺
263 不卑不亢:應對時刻被暗中考驗的感覺
281 循序漸進的咨訪關系、節制和適度解釋
298 遲到、缺席、禮物:如何“計較”這些現實中的細節?
314 言教和身教的把握:一個動態的過程
329 負性移情的呈現和應對
346 永遠無法完全搞定的反移情
第四部分 資深心理咨詢師告訴你
看得懂,分得清,有方向,你將知道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做心理咨詢,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建議身邊有需要的人做心理咨詢。
364 什么時候結束一段心理咨詢比較好?
366 該不該勸說親人、朋友接受心理咨詢?
368 心理咨詢中,挖掘過去的負性記憶有何正向意義?
370 心理承受能力是天生的嗎?
371 這是一個看臉的世界嗎?
373 “沒有情緒”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嗎?
375 為什么“道理都懂,執行力差”的現象如此普遍?
377 為什么工作沒有動力?
379 為什么這么多人反感文藝青年?
381 為什么從小家庭富足,卻依舊沒有安全感?
383 如何在精神病院證明自己是正常人?
385 如何應對失眠?
387 哪些話不宜對抑郁癥患者說?
389 父母生二胎是否需要征得**個孩子的同意?
391 40多歲的父母想生二胎,已經21歲的我該怎么辦?
393 經常虐打孩子,自己痛不欲生卻無法改變怎么辦?
395 災難中,需要做哪些心理干預?
397 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癥?
400 怎么安慰炒股失利的人?
402 抑郁癥的心理治療就是逗人開心嗎?
第五部分 講好自己的故事
每個個案都有各自獨特的防御內心痛苦的方式和風格,但這也會導致咨訪關系處理困難,需要咨詢師識別并進行工作。個案的改變和咨詢師的成長往往是同步發生的。
410 總是為了妹妹好的哥哥
厚臉皮自戀——你不行!沒有我,你什么也干不成!
413 我到底要怎么做你們才能滿意?
假性自體的痛苦,別人看重的我不是真正的我
416 委曲求全,只為被看到
女性來訪者,工作能力強、認真負責,與人起沖突后常常懊悔自責
418 被強加責任的女強人
無所不能,與眾不同,非常成功、獨特,可以超越很多男性,在家里被依賴,經常替弟弟承擔責任,被貼上女強人標簽
張海音心里咨詢實踐 節選
心理壓力的身體信號和心理暗號 心理健康 早在20 世紀70 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健康不僅僅指軀體上沒有疾病,還應該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幾十年來,醫學模式也一直強調要從單純的生物學模式轉向生物- 心理- 社會模式。對于身體健康,可以通過X 線、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成像、身體組織切片等方式或血液指標等明確的、量化的、肉眼可見的正常值范圍確定,而心理健康的標準尚無法從定量的角度確定,只能從定性的角度確定。 國內外心理學家一致認為,以下幾方面是心理健康所必需的:了解自己的角色和心情;有所成就,面向未來;心態完整,抗御應激;能自主,能認識自己需要什么;真實理解客觀現實,有同情和共感能力;是客觀環境的主人;能工作、能愛、能玩,也能解決問題;做事懂得適可而止。當然,以上這些標準都是理想的狀態,在一個階段內,能夠符合兩三條就很好了。這是一個給我們參照的,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接近的標準。所以,心理健康并不意味著沒有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因為適應現實需要感知周圍世界,而感知現實往往會帶來痛苦的感受,這是正常的存在體驗。 心理壓力的身體信號 生活經驗和醫學心理學都告訴我們,心理沖突會表現為生理上的不適。持續疲勞感、多次感到疼痛和不適、胸悶心慌、局部或渾身繃緊感、記憶力差、注意力下降、胃口不好、睡眠質量差等,如果排除了軀體疾病的原因,這些生理不適就可能是心理狀態不良的信號。雖然精神分析學說早就有心理沖突軀體化的概念,但這種以軀體的痛苦表達心理沖突的方式在東方文化中更為常見,一部分人會表現為容易感受到身體痛苦, 進而尋求幫助,但醫學檢查后發現身體上并無器質性疾病,在他們的潛意識層面,似乎直接感受并表達心理痛苦是某種禁忌。以軀體痛苦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心理障礙在臨床實踐中為數不少。 我接診過一位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科教授轉介過來的病人,這是一位六十幾歲的老太太,在瑞金醫院檢查了半年多, 一直查不出導致肚子痛的原因。起初,這位老太太在家里突然感到肚子劇烈疼痛,她馬上去醫院掛了急診,外科醫生檢查了腹部,發現沒有壓痛、反跳痛,沒有包塊,體溫、心率正常,白細胞正常,所以給她吊了一瓶鹽水就讓她回家了。然而不到一周,她又痛了。再次來醫院檢查, 在消化內科就診,X 線、B 超、CT 和核磁共振等檢查結果都正常。除此之外,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她還做了五次胃鏡和三次腸鏡,結果均正常。一般人會認為做這么多檢查很痛苦,但對這位病人來說,檢查不出原因才痛苦。只要能查出肚子痛的原因,再痛苦、再麻煩的檢查她都愿意做, 因為查不出病因就意味著她“沒資格”表達痛苦,而她的痛苦感受是真實的,不是臆想出來的,這讓她感到很委屈。*后,消化科專家對陪她看病的三個女兒建議道:“不要再看消化科了,去看心理科,可能是心理障礙。”回家后,三個女兒對母親說要去看心理科,沒想到老太太聽了后拍起桌子就罵人:“我怎么會有心理毛病?我從小什么苦都吃過,什么困難都克服了,堅強得很!你們父親死得早,我把你們三個拉扯大,自己在單位工作也是勤勤懇懇,退休后還幫你們帶孩子。我這么痛苦,半年多都沒查出什么毛病,還說我有心理毛病!”她越說越生氣。但消化科查不出原因,老太太無奈之下,由三個女兒陪同來到了心理門診。 心理壓力的心理暗號 抑郁、焦慮、憤怒等是人類*常見的負面情緒。人們一般在面對喪失性情景時,會出現抑郁的反應;面對不確定的事情而且還沒有結果時, 會產生焦慮情緒;面對失控無助的情景時,會有憤怒的表現。情緒抑郁低落,興趣減退,愉快感消失,消極、悲觀,有無助、無用、無意義感, 自我評價降低,焦慮、煩躁不安,莫名恐懼,容易擔憂方方面面,有些人還表現為敵意明顯,沖動易怒,疑心增多,也有人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會短暫改變人生觀或價值觀。在這些狀態下,容易發生人際沖突、唐突的決定、意外的失誤,甚至暴力行為等,需要我們注意、防范。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的許多感受都是短暫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適應、恢復,但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后悔莫及。 在職業方面,心理壓力可表現為以下體驗:并不期待每天工作的開始,只想留在家里;一天的工作結束后感到非常疲倦;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常有厭惡、抗拒的感覺;對待工作已經沒有當初的熱情,有時甚至給自己不同的借口以逃避開展工作;不再喜歡自己的職業;對待工作伙伴就像對待無生命的物體;當工作伙伴傾訴困境和問題時,會覺得越發厭煩并且越來越麻木;覺得自己漸漸失去自我,并厭惡這樣的變化;對工作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別人會抱怨自己的工作態度。 心理壓力調適容易陷入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我們經常說“心態好壞決定一切”, 這其實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誤區。如果把好心態作為開始做事情的前提, 操作起來就很難,因為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的
張海音心里咨詢實踐 作者簡介
張海音 醫學博士。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臨床心理科和心理咨詢中心顧問。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委會顧問,心理危機干預專委會副主委,中國心理學會和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首批注冊督導師。上海市心理衛生學會前理事長。 從事精神科臨床工作30年,處理過的危機個案不計其數。1990年,他與同道籌備創建了上海第一條心理危機干預熱線。面對重大危機災難,比如汶川地震、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上海“11·15”特大火災,他都是心理危機干預牽頭人。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