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新書--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西政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3982
- 條形碼:9787100203982 ; 978-7-100-20398-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西政文庫)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法學、經濟學教師及研大量“假洋貨”和“海外爆買”等現象都表明,在中國社會情境下,消費者購買國產產品的欲望低下、意識淺薄,這將大大降低國民對自主品牌的使用和消費支出,會產生社會購買力流失到海外的情況,將會嚴重影響國內企業的發展、民族產業的振興以及國家經濟的安全。目前,我國正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進供需結構升級,發展國內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和提高中國消費者的國貨意識,應該成為一個重大的現實命題,以改善國產產品消費環境,發展擴大國產產品消費市場。國貨意識是消費者的民族情感在消費領域的映射,具有國貨意識的消費者會將國產產品與愛國、保護民族企業發展等聯系到一起,將外國產品與不愛國、損害國內經濟等聯系到一起,從而表現出對國產產品的喜愛推崇,對外國產品的抵觸。現有研究主要通過對“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量表”的運用來檢驗影響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國貨意識)的前因變量(如愛國主義、社會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和敵意等)、調節變量(如文化環境、具體事件等)、控制變量(如年齡、學歷、收入等表層個體特征),以及受國貨意識影響的后果變量(如國內外品牌偏好、購買意愿等)。現有研究忽視了國貨意識形成的自我調控機制,以及深層個體特質(社會情緒、內隱人格等)的調節機制等。厘清這些問題,將有助于學者更進一步理解中國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心理活動過程,也能為國際營銷的發展做出創新的理論貢獻,同時,對開展中國消費者國貨意識引導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價值。由于面子觀、炫耀性消費等社會規范壓力的存在,中國人國貨意識的形成意味著他們在態度上實現了由“國貨偏見或淡漠”向“國貨偏愛”的轉變,必然存在“大我-小我-國貨”的態度平衡。由此,本文提出了愛國主義情感與國貨意識形成之間的自我調控機制和深層個體特質(社會情緒、內隱人格等)的調節效應及其研究假設,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進行了實證檢驗。重要研究結論包括如下三個方面:一是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過程中自我調控的“大我-小我-國貨”平衡機制。國家自豪感、民族經濟憂患意識以及國家集體自尊對“大我”動機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大我”動機又對消費者自我肯定程度以及本土品牌滿意感與認同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面子觀、攀比和炫耀性消費心理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大我”動機、本土品牌滿意感與認同度以及自我肯定共同對國貨意識的形成產生顯著正向影響。二是消費者社會情緒和內隱人格對國貨意識形成的調節效應。正面社會情緒對國家自豪感、民族經濟憂患意識、國家集體自尊、大我動機、自我肯定程度、本土品牌認同度以及國貨意識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同時,正面社會情緒還對“大我”動機、自我肯定與國貨意識之間的相關關系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內隱人格的漸變論態度對國家自豪感、民族經濟憂患意識、國家集體自尊、大我動機、自我肯定程度、本土品牌認同度以及國貨意識具有顯著的正面調節,對面子觀和炫耀攀比心理具有顯著的負向調節;漸變論態度還對自我肯定與國貨意識之間的相關關系具有顯著的正向調節。三是消費者個體特征的調節效應。本文的研究表明,女性的國貨意識明顯高于男性。消費者的年齡越大,其國貨意識越強。公務員及教師相比其他職業人員,有更強的國貨意識。另外,由于樣本量小及樣本數據分布不均勻等原因,沒有發現月收入及學歷對國貨意識的影響。
新書--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西政文庫) 內容簡介
國貨意識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或消費者出于對本國或本民族的熱愛、責任感以及憂患意識,而產生對本國產品認同、偏好和對外國產品負面抗拒的心理傾向。在中國社會情境下,為什么有的消費者能夠形成高國貨意識,他們是如何克服或改變原有的來源國刻板印象、自利動機、面子觀和炫耀攀比心理的,產生了哪些心理反應和心理變化,相應心理變量之間存在怎樣的相關關系,受到哪些個體特質因素的調節?揭示這些問題不僅能為相關領域增加新的理論貢獻,而且有助于為國貨意識培養提供實踐指導。為此,本書以相關理論為基礎,利用訪談、問卷調研和實驗研究等多種方法,系統探討中國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線索來源與信息加工機制、自我調控的中介機制以及個體特質的調節機制,建構了國貨意識形成的認知加工過程模型、“大我-小我-國貨”平衡理論、自我調控機制模型等,提出了國貨意識培養的引導策略。
新書--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西政文庫) 目錄
**章 緒論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二)理論與實踐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評述
(一)概念界定
(二)國外研究現狀
(三)國內研究現狀
(四)對現有文獻的簡要評述
三、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標
(二)研究內容
(三)研究方案
第二章 質性研究
一、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心理機制探索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與資料收集
(三)范疇提煉與模型建構
(四)理論檢驗與命題發展
(五)小結
二、國貨意識消費者與國貨偏見消費者心理機制的比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與資料收集
(三)范疇提煉與心理機制分析
(四)小結
第三章 問卷調研
一、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自我調控機制實證研究
(一)研究假設
(二)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三)量表的信效度檢驗
(四)結構方程模型與假設檢驗
(五)控制變量的影響
(六)小結
二、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個體調節機制實證研究
(一)假設推導
(二)研究架構與問卷設計
(三)數據收集與信效度檢驗
(四)社會情緒對國貨意識形成的調節效應
(五)內隱人格對國貨意識形成的調節效應
(六)小結
第四章 實驗研究
一、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信息加工機制實驗
(一)研究假設
(二)實驗方法
(三)結果分析
二、 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自我調控中介機制實驗
(一)研究假設
(二)實驗方法
(三)結果分析
三、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個體特質實驗
(一)研究假設
(二)實驗方法
(三)結果分析
四、實驗總結論
第五章 擴展研究
一、消費者購買決策中的國貨意識現狀調查與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設計
(三)數據收集與結果分析
(四)小結
二、消費者國貨意識淡漠影響因素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與資料收集
(三)范疇提煉與模型建構
(四)國貨意識淡漠影響因素模型的闡釋
(五)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與理論貢獻
(一)研究結論
(二)理論貢獻
(三)創新程度
(四)研究特色
二、對策建議
三、未來研究方向
(一)消費者自主品牌情感的驅動機理研究
(二)中國自主品牌形象提升研究
(三)國貨信念培養研究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高國貨意識消費者訪談提綱
附錄二 國貨意識調查問卷(問卷調研)
附錄三 國貨意識調查問卷(實驗研究)
附錄四 消費者購買決策要素調查問卷
附錄五 國貨意識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的訪談提綱
新書--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西政文庫) 節選
雖然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理論已有較長的研究歷史,但由于西方學者主要是站在為西方企業海外擴張服務的立場,偏重研究國貨意識與外國產品態度的關系,目的是為跨國公司在海外避免激化當地民族情緒,求得“長治久安”提供對策建議。因此,他們集中于驗證發達或發展中國家市場環境下,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的構念維度及其對國內外品牌偏好和購買意愿的影響等問題;而在中國,部分規范的實證研究也只是在Shimp和Sharma(1987)“消費者民族中心主義量表”的基礎上進行中國市場背景下的驗證性研究。現有研究明顯忽視了相同社會環境下,為什么有的消費者能夠形成國貨意識,促使他們形成國貨意識的線索來源與心理機制是什么。 而中國社會文化環境的特殊性也賦予了該問題研究的特殊意義:首先,根據前述文獻研究結論可知,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開放性以及世界意識的提高都會使中國消費者的國貨意識淡漠。其次,長期的文化自卑、各種消費挫折以及西方消費文化的入侵也是導致中國人國貨意識淡漠的重要原因。再次,深層的社會文化認知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比如:基于身份識別和社會認同的社會規范壓力、由面子觀引致的攀比和炫耀性消費心理,以及嚴重的品牌來源國刻板印象等。加之,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長期缺乏國貨意識的引導和鼓勵,使得多數中國消費者都存在“國貨淡漠”,他們把消費僅僅作為滿足自身價值需要的個體行為,啟動的是基于個體自我和社會自我的個體或群體-品牌聯結。在這種背景下,對于多數中國消費者而言,支持國貨的民族自我需要(即“大我”需要)與滿足獨立自我和社會自我的“小我”需要之間常常是矛盾的。這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國貨意識的形成需要經歷較為復雜的認知加工與心理調控過程,他們除了對相關線索或信息的選擇性注意、采擇和認知加工外,還必須對“大我”、“小我”、“國貨態度”進行自我調控,改變某些態度系統(如增強大我需要、降低小我需要、反轉來源國刻板印象等),以使“大我-小我-國貨”達到平衡。這與西方國家消費者國貨意識的形成不同,因為與其國貨意識相聯系的信念、道德和情感是建立在民族優越感之上的。因此,對中國情境下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理論創新性。
新書--消費者國貨意識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西政文庫) 作者簡介
張燚,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研究興趣為品牌符號與形象傳播、新媒體營銷、消費心理與行為等。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15項;出版學術專著10部,發表論文100余篇;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6項。 劉J平,西南政法大學科研處成果科科長、講師。研究興趣為品牌與消費行為。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3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發表相關論文20余篇;獲省部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