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理解公司:產權、激勵與治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19239
- 條形碼:9787208119239 ; 978-7-208-1192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理解公司:產權、激勵與治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經濟學家張維迎30年來以獨立學者的立場,積極投入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洪流中,他的企業理論及有關產權改革的理論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界具有廣泛的影響,被公認為中國經濟學界企業理論的權威。他也是國內*早提出并系統論證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的學者。《理解公司》是張維迎有關公司治理的核心著作,為中國提供一個“企業家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型”。
理解公司:產權、激勵與治理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于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如何通過公司治理使企業價值優選化的書。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一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必須在滿足個人理性約束和激勵相容約束條件下優選化企業的總價值。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企業價值的優選化。為了實現企業價值的優選化,企業的制度安排必須解決兩個基本的問題:個問題是經營者的選擇問題,即如何保證真正有企業家才能的人來管理企業;第二個問題是激勵問題,即如何使企業成員有積極性努力工作,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公司治理結構狹隘地講是指有關公司董事會的功能、結構、股東的權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廣義地講是指有關公司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這些安排決定公司的運營目標,誰在什么狀態下實施控制,如何控制,風險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業成員之間分配等這樣一些問題。因此,廣義的公司治理結構與企業所有權安排幾乎是同一個含義。
理解公司:產權、激勵與治理 目錄
第二版序言 正確理解公司治理結構
前言
第1 章 預備知識:效率、信息與激勵
第1 節 引言
第2 節 帕累托效率和卡爾多效率及其應用
第3 節 外部性和科斯定理
第4 節 博弈、納什均衡與承諾
第5 節 不對稱信息和逆向選擇
第6 節 道德風險和顯性激勵
第7 節 信譽和隱性激勵機制
第8 節 作為激勵機制的法律
第2 章 企業、企業家與公司治理
第1節 什么是企業
第2節 市場與企業
第3節 為什么存在企業
第4節 企業家與所有者
第5節 現代公司的起源與公司治理的出現
第6節 公司制度的兩個法律特征
第3 章 股東導向、利益相關者與企業價值化
第1 節 引言:經理人應該對誰負責
第2 節 利益相關者模式及其面臨的兩個基本問題
第3 節 股東主導模式和狀態依存所有權
第4 節 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的保護
第5 節 結束語:美國公司法變革的社會反應
第4 章 代理成本、控制權收益與公司融資決策
第1 節 引言:投資與融資245
第2 節 資本結構與財務成本
第3 節 代理成本與資本結構264
第4 節 控制權與融資合同
第5 節 非對稱信息與公司融資決策
第5 章 公司法、誠信責任與業務判斷規則
第1 節 公司法是一個契約
第2 節 股東與董事會
第3 節 誠信責任
第4 節 業務判斷規則
第5 節 信息披露與關聯交易
第6 節 法律制度與資本市場的經驗研究
第6 章 市場競爭、信譽機制及中介機構
第1 節 市場競爭與經理人行為
第2 節 經理人市場的約束與信譽
第3 節 產權與信譽
第4 節 中介機構與公司治理
第5 節 政府管制與信譽
第7 章 經理人激勵:理論與實際
第1 節 報酬激勵的基本問題
第2 節 報酬激勵合同的基本模型
第3 節 激勵強度原則
第4 節 激勵的信息量原則
第5 節 激勵與監督的選擇原則
第6 節 激勵的平衡原則
第7 節 激勵的團隊原則
第8 節 激勵的動態原則
第9 節 經理人報酬制度的實踐
第8 章 內部勞動力市場與人力資源管理
第1 節 信息不對稱與人力資源管理
第2 節 外部勞動力市場與內部勞動力市場
第3 節 長期雇傭、人力資本投資與激勵
第4 節 激勵、保險與資歷工資制度
第5 節 選拔、激勵與內部晉升
第6 節 任人唯賢、論功行賞與論資排輩
第7 節 內部晉升與企業政治學
第8 節 能力、學歷及任人唯親
第9 節 代理問題與用人制度
第10 節 產權制度與國有企業內部的權力斗爭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重要詞匯索引
理解公司:產權、激勵與治理 節選
市場經濟的有效性以私有產權制度和公平競爭為前提。在經濟學界,很少有經濟學家否認公平競爭的重要性。但無論國外還是國內,有一些經濟學家卻否認所有制的重要性。這些經濟學家認為,市場經濟的有效性與產權制度無關,無論企業是國家所有還是私人所有,只要政府能創造充分的公平競爭環境,結果是一樣的。一些國內經濟學家持這樣的觀點,可能是基于他們的理論邏輯,也可能是不愿意犯意識形態的忌,迎合官方的說法。但像斯蒂格利茨這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持這樣的觀點,而且他的觀點通過他本人和他的中國信徒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就值得認真對待了。 這種觀點的基本錯誤是把所有權和競爭當做兩個完全獨立的東西。我們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在國有企業主導經濟的情況下,能有所謂“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嗎?企業的競爭行為能獨立于所有制結構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市場公平競爭的基本要求是:在法律和政策面前所有企業一律平等,沒有企業受到政府的歧視,也沒有企業享有政府賦予的任何特權。如果政府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賦予國有企業專營權,如果某些行業國有企業可以進入、民營企業不能進入或進入門檻更高,如果私有企業財產不能得到與國有企業財產同等的法律保護,如果國有企業在稅收、信貸、土地、許可等方面比民營企業享有更多的優惠(無論這些優惠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如果國有企業虧損就能得到政府的補貼,如果國有企業領導人有行政級別,如果國有企業職工的政治和社會身份比民營企業高,就不可能存在所謂的公平競爭環境。如果競爭環境是不公平的,國有企業即使效率更低,也可以打敗民營企業,市場就無效率可言。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事實上,民營企業不可能與國有企業處于平等的競爭地位。理論上講,國有企業是政府的,游戲規則也是政府制定的,政府制定的游戲規則不可能不偏向國有企業;當國有企業具有“國民經濟主體”的法律地位時,行業準入政策和政府所有的其他產業政策不可能不偏向國有企業,否則就會使人們對政府政策本身的正當性提出疑問。國有企業在要素市場上之所以更有“競爭力”,完全是政府保護的結果!理論家當然可以設想一個公正不偏的政府,它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但這在實際上不可能做到,歷史上也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果真的能做到,為什么還要保持國有企業呢?所以不難理解,經濟學家為何20 多年來一直在呼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公平競爭,但至今這仍然不過是理論家的夢想! 在國有企業主導經濟的情況下,不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不存在公平競爭,不同民營企業之間也不可能有公平競爭。這是因為,當國有企業擁有特權時,一些有特殊關系的民營企業就會通過“傍”上國有企業來尋租,使得沒有這種特殊關系的民營企業處于不利地位。 如果把民營企業消滅掉,在只有國有企業的經濟中,國有企業之間是否有公平競爭呢?也不可能。這是因為,在大的經濟體中,不同的國有企業一定由不同級、不同地方的政府所擁有,如中央國企、省屬國企、市屬國企等,任何一級政府都不可能在自己的國企與其他政府所有的國企之間一視同仁。結果是,每一個國企都在自己的所有者管轄的行政區享有特權,而在其他地方受到歧視。再強的中央權力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的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就是明證。
理解公司:產權、激勵與治理 作者簡介
張維迎,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1984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同年進入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1994年9月獲得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11年,因對雙軌制價格改革的開創性研究獲得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主要著作包括:《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大學的邏輯》、《市場的邏輯》、《博弈與社會》等。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