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發現死亡:從焦慮到超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930758
- 條形碼:9787568930758 ; 978-7-5689-307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發現死亡:從焦慮到超越 內容簡介
死亡是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的事情,如何理解和承受死亡是一門重要的人生課題。本書是一本關于教你直面死亡和緩解死亡焦慮的書,其中既有來自先賢智慧和近現代思想理論的啟發與借鑒,也有作者自己個人的經驗與感悟。本書不僅關注死亡概念和死亡意義,關注人內心對死亡的感受,而且關注死亡焦慮對人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存有死亡焦慮的境況下更好地活著。本書能夠豐富我們對死亡的理解,適時地面對和思考死亡,可以改變我們對生命的看法,教導我們如何活著。
發現死亡:從焦慮到超越 目錄
**章 焦慮死亡
**節 死亡焦慮的內涵
一、是焦慮而非恐懼
二、我們在焦慮什么
第二節 死亡焦慮的特征
一、普遍性
二、內隱性
三、兩面性
四、關系性
第三節 死亡焦慮的背后
一、孤獨感
二、分離與喪失
三、實現自我的焦慮
第四節 死亡焦慮的防御
一、性欲化
二、攻擊性
三、自殺
四、冒險行為
五、酒精依賴
六、疑病癥
七、驚恐發作
第二章 認識死亡
**節 死亡的特性
一、必然性
二、終結性
三、因果性
四、不可逆性
五、不確定性
第二節 誰的死亡
一、他之死
二、你之死
三、我之死
第三節 死亡的意義
一、由死觀生
二、由生觀死
……
第三章 超越死亡
后記
參考文獻
發現死亡:從焦慮到超越 節選
《發現死亡:從焦慮到超越》: 一旦出生,離開溫暖而舒適的子宮之后,人就不得不獨自面對自己的存在以及所處的世界。我們是“被拋人”這個世界的,起初并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嬰兒不具備獨立生存所需要的能力,因此當他獨自一個人時,他對毀滅、死亡的恐懼始終揮之不去;結果是在往后的任何年紀中,當某個情境喚起他早年的這些恐懼感時,他便會感到恐慌和焦慮。 孤獨是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一種不愉快的復雜情緒。通常來說,孤獨感是指由一種孤單的感覺所引發的精神上的痛苦,這可能出現在與他人隔離的時候,也可能出現在他人在場的時候。也許你正一個人在郊外漫步,也許你正在參加一個熱鬧的聚會,也許你正在和朋友或家人聊天——無論何時何地,孤獨感都可能突然襲來。 無論是孤身一人還是有人陪伴,每個人在自己的經驗世界里都是孤獨的。也許你經常有人陪伴,在社交上也十分活躍,但壓倒性的孤獨感仍然時而會出現。沒有人過著和你一樣的生活,體驗你的愛恨情仇,即使有同樣的經歷也不一定會有相同的感受。沒有人可以真正體驗另外一個人的幸與不幸。我們必須獨自感受內在的哀傷和喜樂、沮喪與平和。 孤獨感揭示了一種對分離的擔憂,一種對聯結的渴望。一個孤獨的人可能認為身邊的人不在乎他,他無法去愛一個人,或者無法想象有一個人會愛他。孤獨感的要素之一就是缺乏有意義的關系聯結。缺乏社會關系或由于某種原因被隔離,可能導致一個人因想要逃避孤獨以至于*終想要自殺。許多焦慮就來源于個體對孤獨、被隔離或被遺棄的恐懼。 童年早期如果有較好的母嬰關系,那么個體就相對容易獲得獨處的能力。如果一個成年人非常害怕獨處,因為獨處讓他焦躁不安到無法忍受,那么基本可以斷定他早期的母嬰關系存在問題。在生命*初的幾年里,嬰兒必須至少跟一個撫養者形成一種穩定的、可靠的養育關系。對于嬰兒來說,早期的觸覺刺激,哪怕僅僅是被抱著,都是攸關生死的事情。 嬰兒的需求若能得到照料者及時、有效的回應,就會逐漸發展出基本的信任感,進而建立牢固的、安全的母嬰關系。這類嬰兒通常會感到自己擁有被愛的能力,感到照料者會關懷、理解他們。而照料者若不能理解嬰兒的心理狀態,對其反應不夠敏感,或者對其需要給予不一致的回應,嬰兒就處于不被理解的境地,難以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我們大多數時候并不是因為獨處才感到孤獨,而是感到自己無足輕重或與他人關系疏遠才感到孤獨。當沒有人理解我們而我們又不夠相信自己的判斷時,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孤獨。長大后,若我們需要別人確認才覺得自己活著,必然會逃避孤獨。 孤獨感的產生有時候還在于沖突,一方面我們需要完成自主性,不斷追求個性化、自我成長以及潛能的實現;另一方面在實現獨立自主的過程中,我們又不得不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面對孤獨感和自身脆弱渺小的感覺。解決融合與分離的平衡問題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發展任務。當孤獨感變得無法忍受時,我們可能會逃避分離,放棄自主,在融合中尋求安慰。 大部分人都害怕孤獨,因為孤獨常和死亡聯系在一起。如一句摩爾諺語所說:孤獨地活著,不如有人陪著一起去死。孤獨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好像自己的社會生命已經死亡。孤身一人走夜路或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很少有人不會感到害怕。如果這時有一個同伴,我們的恐懼感就會減輕。我們需要他人的在場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希望能夠被比我們強大的人或群體庇護。 有人說,人這輩子有兩次死亡:**次是生物學的死亡,各種身體機能都終止了;第二次是社會學的死亡,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記得他了。也就是說,如果*后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了,那你就真的死了。“只有別人想到我的時候,我才存在。”而如果你活著的時候,覺得世界上沒有人牽掛你,那么你可能覺得自己和死了沒有多大差別。這種強烈的孤獨感有時會讓我們體驗到一種雖生猶死的感覺。孤獨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強化了人們的死亡焦慮。 當面對死亡時,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孤獨。可以說,死亡是世界上*孤獨的事情。盡管我們可以一起吃飯,一起度假,一起看電影,死亡卻是我們必須獨自做的事,沒有人可以替我們去死。這并不是說你死的時候身邊沒有人陪伴,而是說,即使其他人和你在一起,你的死亡也只有你自己能經歷。一個人哪怕活著的時候再熱鬧,都要獨自死去。死亡之所以令人感到可怕,不僅因為我們自己會消失,還因為要與他人乃至整個世界分離。 有些人的死亡焦慮可能就源于對不得不孤獨地面對生命的恐懼。對瀕死的人來說,親人的陪伴也許是他們*需要的。這不僅可以減輕他們的孤獨,也可以緩解他們的死亡焦慮。老去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獨終老。所以,問題可能不在于死亡本身,而在于死亡威脅到了我們的情感聯結。如果一個人無法建立情感聯結,那么他可能會沉迷于色情、酗酒或冒險行為等,因為這可能可以使其獲得一種活著的感覺。 ……
發現死亡:從焦慮到超越 作者簡介
白福寶,心理學博士,龍巖學院師范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家庭教育學、心理咨詢與治療。從事心理學研究、教學與實踐工作十多年,擁有豐富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經驗。著有暢銷書《我想和你好好的:給年輕人的親密關系成長課》。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