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寶雞郭家崖考古發(fā)掘報告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30700018
- 條形碼:9787030700018 ; 978-7-03-07000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寶雞郭家崖考古發(fā)掘報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者本書公布了2011年及2017年~2018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兩次在寶雞市高新區(qū)郭家崖村附近發(fā)掘的202座墓葬的全部資料
寶雞郭家崖考古發(fā)掘報告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公布了2011年及2017年~2018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兩次在寶雞市高新區(qū)郭家崖村附近發(fā)掘的202座墓葬的全部資料,此外還對近年來寶雞地區(qū)秦墓研究以及秦人在發(fā)展中逐步融入的戎人文化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寶雞地區(qū)是秦人進入關中的崛起之地,有關秦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一直備受學界的關注。以往的發(fā)現(xiàn)多集中在鳳翔、隴縣、陳倉區(qū)。市區(qū)范圍內(nèi)諸如郭家崖這么大規(guī)模的秦墓地迄今還是**次遇到,時代貫穿了戰(zhàn)國全過程,而且整體面貌與周邊已知的秦墓有著較大的區(qū)別。這對于我們?nèi)娴难芯壳厝诉M入關中以后的考古學文化及族屬等相關問題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資料。國內(nèi)外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研究人員。
寶雞郭家崖考古發(fā)掘報告 目錄
**章 概況 1
**節(jié) 地理環(huán)境 1
第二節(jié) 歷史及相關考古學文化背景 2
第三節(jié) 發(fā)掘工作經(jīng)過 3
第二章 北區(qū)墓地 4
**節(jié) 秦墓 5
一、墓葬分述 5
二、隨葬器物特征 59
三、葬式特征 64
四、墓葬分期與年代 65
五、小結(jié) 67
第二節(jié) 漢墓 74
一、墓葬分述 74
二、小結(jié) 83
第三節(jié) 唐墓 85
一、墓葬綜述 85
二、小結(jié) 87
第三章 南區(qū)墓地 89
**節(jié) 秦墓 89
一、墓葬分述 91
二、隨葬器物特征 208
三、葬式特征 227
四、墓葬分期與年代 230
五、小結(jié) 236
第二節(jié) 漢墓 242
一、墓葬分述 242
二、小結(jié) 249
第四章 郭家崖墓地秦文化因素分析 251
一、郭家崖秦國墓地與周邊秦墓地的比較 251
二、郭家崖秦墓的主要文化特征 254
三、郭家崖因素增添了對整個戰(zhàn)國秦墓研究的新認識 256
第五章 結(jié)語 260
附表一 寶雞郭家崖墓地(北區(qū))墓葬登記表 266
附表二 寶雞郭家崖墓地(北區(qū))出土人骨性別年齡表 270
附表三 寶雞郭家崖秦墓地(南區(qū))墓葬登記表 271
附錄一 戰(zhàn)國秦墓姜戎文化群體特征之管窺 279
附錄二 寶雞郭家崖秦國墓地(北區(qū))出土人骨研究 291
Abstract 301
后記 305
插 圖 目 錄
圖一 寶雞郭家崖墓地發(fā)掘地點位置示意圖 2
圖二 郭家崖北區(qū)墓葬分布平面圖 4
圖三 BM26平、剖面圖 6
圖四 BM26出土器物 7
圖五 BM27平、剖面圖 8
圖六 BM27出土陶釜(BM27∶1) 9
圖七 BM29平、剖面圖 9
圖八 BM29出土陶鼎(BM29∶1) 10
圖九 BM31平、剖面圖 11
圖一〇 BM31出土器物 12
圖一一 BM32平、剖面圖 13
圖一二 BM32出土器物 14
圖一三 BM33平、剖面圖 14
圖一四 BM33出土陶釜(BM33∶1) 15
圖一五 BM34平、剖面圖 16
圖一六 BM37平、剖面圖 17
圖一七 BM37出土陶釜(BM37∶1) 17
圖一八 BM38平、剖面圖 18
圖一九 BM38出土陶器 19
圖二〇 BM39平、剖面圖 20
圖二一 BM39出土陶器 21
圖二二 BM40平、剖面圖 21
圖二三 BM40出土陶釜(BM40∶1) 22
圖二四 BM41平、剖面圖 22
圖二五 BM41出土器物 23
圖二六 BM5平、剖面圖 24
圖二七 BM23平、剖面圖 25
圖二八 BM23出土陶釜(BM23∶1) 25
圖二九 BM36平、剖面圖 26
圖三〇 BM36出土陶鬲(BM36∶1) 27
圖三一 BM2平、剖面圖 28
圖三二 BM2出土器物 29
圖三三 BM3平、剖面圖 29
圖三四 BM3出土器物 30
圖三五 BM6平、剖面圖 31
圖三六 BM6出土陶釜(BM6∶1) 31
圖三七 BM7平、剖面圖 32
圖三八 BM7出土器物 33
圖三九 BM8平、剖面圖 33
圖四〇 BM8出土器物 34
圖四一 BM9平、剖面圖 35
圖四二 BM9出土器物 36
圖四三 BM10平、剖面圖 37
圖四四 BM10出土器物 38
圖四五 BM11平、剖面圖 38
圖四六 BM11出土銅鏃(BM11∶1) 39
圖四七 BM12平、剖面圖 39
圖四八 BM12出土器物 40
圖四九 BM13平、剖面圖 41
圖五〇 BM16平、剖面圖 42
圖五一 BM17平、剖面圖 43
圖五二 BM17出土器物 44
圖五三 BM18平、剖面圖 45
圖五四 BM18出土陶器 46
圖五五 BM19平、剖面圖 46
圖五六 BM19出土陶器 47
圖五七 BM20平、剖面圖 48
圖五八 BM20出土器物 49
圖五九 BM22出土器物 50
圖六〇 BM22出土陶器 50
圖六一 BM24平、剖面圖 51
圖六二 BM24出土陶器 52
圖六三 BM28平、剖面圖 53
圖六四 BM28出土陶雙耳罐(BM28∶1) 53
圖六五 BM30平、剖面圖 54
圖六六 BM30出土器物 55
圖六七 BM30出土銅錢 56
圖六八 BM35平、剖面圖 56
圖六九 BM1平、剖面圖 57
圖七〇 BM1出土器物 58
圖七一 BM25平、剖面圖 59
圖七二 BM25出土陶器 60
圖七三 陶鼎 61
圖七四 陶鬲 61
圖七五 陶釜 62
圖七六 陶罐 63
圖七七 陶壺 63
圖七八 陶盆、陶鍪、陶盒 64
圖七九 鏟足鬲 69
圖八○ BM15平、剖面圖 75
圖八一 BM15出土A型陶罐 76
圖八二 BM15出土B型陶罐 77
圖八三 BM15出土C型陶罐 78
圖八四 BM15出土D、E型陶罐 79
圖八五 BM15出土A、B、C型陶盆 79
圖八六 陶甑、鐵釜、銅鏡、銅釜 80
圖八七 BM15出土銅錢拓片 82
圖八八 BM15出土鐵刀、銀環(huán) 82
圖八九 BM21平、剖面圖 84
圖九○ BM21出土銅錢 84
圖九一 BM4平、剖面圖 86
圖九二 BM4出土器物 87
圖九三 郭家崖南區(qū)墓葬分布平面圖 90
圖九四 NM4平、剖面圖 92
圖九五 NM4出土陶器 92
圖九六 NM23平、剖面圖 93
圖九七 NM23出土陶器 94
圖九八 NM29平、剖面圖 94
圖九九 NM29出土器物 95
圖一○○ NM52平、剖面圖 96
圖一○一 NM52出土器物 97
圖一○二 NM56平、剖面圖 97
圖一○三 NM56出土陶釜(NM56∶1) 98
圖一○四 NM57平、剖面圖 98
圖一○五 NM57出土陶器 99
圖一○六 NM72平、剖面圖 99
圖一○七 NM72出土陶器 100
圖一○八 NM5平、剖面圖 100
圖一○九 NM24平、剖面圖 101
圖一一○ NM27平、剖面圖 102
圖一一一 NM27出土陶罐 103
圖一一二 NM36平、剖面圖 103
圖一一三 NM36出土器物 104
圖一一四 NM40平、剖面圖 104
圖一一五 NM40出土陶釜(NM40∶1) 105
圖一一六 NM65平、剖面圖 105
圖一一七 NM65出土陶罐(NM65∶1) 106
圖一一八 NM71平、剖面圖 106
圖一一九 NM71出土陶釜(NM71∶1) 107
圖一二○ NM79平、剖面圖 107
圖一二一 NM79出土陶器 108
圖一二二 NM11平、剖面圖 108
圖一二三 NM17平、剖面圖 109
圖一二四 NM17出土陶罐(NM17∶1) 109
圖一二五 NM18平、剖面圖 110
圖一二六 NM55平、剖面圖 110
圖一二七 NM12平、剖面圖 111
圖一二八 NM12出土陶器 112
圖一二九 NM26平、剖面圖 112
圖一三○ NM79出土陶器 113
圖一三一 NM43平、剖面圖 114
圖一三二 NM43出土器物 115
圖一三三 NM47平、剖面圖 116
圖一三四 NM47出土陶器 117
圖一三五 NM51平、剖面圖 117
圖一三六 NM51出土陶器 118
圖一三七 NM59平、剖面圖 119
圖一三八 NM59出土陶器 120
圖一三九 NM64平、剖面圖 120
圖一四○ NM64出土器物 121
圖一四一 NM66平、剖面圖 122
圖一四二 NM66出土器物 123
圖一四三 NM67平、剖面圖 124
圖一四四 NM67出土器物 125
圖一四五 NM76平、剖面圖 126
圖一四六 NM76出土陶器 126
圖一四七 NM3平、剖面圖 128
圖一四八 NM3出土陶器 128
圖一四九 NM6平、剖面圖 129
圖一五○ NM6出土器物 130
圖一五一 NM7平、剖面圖 131
圖一五二 NM7出土陶器 132
圖一五三 NM8平、剖面圖 132
圖一五四 NM8出土陶器 133
圖一五五 NM13平、剖面圖 134
圖一五六 NM13出土陶器 135
圖一五七 NM14平、剖面圖 136
圖一五八 NM14出土銅錢 136
圖一五九 NM14墓室出土漆盒 137
圖一六○ NM15平、剖面圖 137
圖一六一 NM15出土陶器 138
圖一六二 NM16平、剖面圖 139
圖一六三 NM16出土陶器 139
圖一六四 NM19平、剖面圖 140
圖一六五 NM19出土陶器 141
圖一六六 NM20平、剖面圖 142
圖一六七 NM20出土陶器 143
圖一六八 NM21平、剖面圖 144
圖一六九 NM21出土陶器 145
圖一七○ NM22平、剖面圖 145
圖一七一 NM22出土器物 146
圖一七二 NM25平、剖面圖 148
圖一七三 NM25出土器物 149
圖一七四 NM30平、剖面圖 150
圖一七五 NM30出土器物 151
圖一七六 NM31平、剖面圖 152
圖一七七 NM31出土器物 154
圖一七八 NM32平、剖面圖 155
圖一七九 NM32出土器物 156
圖一八○ NM34平、剖面圖 157
圖一八一 NM34出土器物 158
圖一八二 NM44平、剖面圖 159
圖一八三 NM44出土陶器 159
圖一八四 NM46平、剖面圖 160
圖一八五 NM46出土陶雙耳罐(NM46∶1) 161
圖一八六 NM48平、剖面圖 161
圖一八七 NM48出土器物 162
圖一八八 NM49平、剖面圖 164
圖一八九 NM49出土陶器 164
圖一九○ NM50平、剖面圖 165
圖一九一 NM50出土陶器 166
圖一九二 NM60平、剖面圖 167
圖一九三 NM60出土陶器 167
圖一九四 NM61平、剖面圖 168
圖一九五 NM68平、剖面圖 169
圖一九六 NM68出土器物 170
圖一九七 NM75平、剖面圖 170
圖一九八 NM75出土器物 171
圖一九九 NM77平、剖面圖 173
圖二○○ NM77出土陶器 173
圖二○一 NM78平、剖面圖 174
圖二○二 NM78出土器物 175
圖二○三 NM80平、剖面圖 176
圖二○四 NM80出土陶器 177
圖二○五 NM81平、剖面圖 178
圖二○六 NM81出土器物 179
圖二○七 NM1平
寶雞郭家崖考古發(fā)掘報告 節(jié)選
**章 概 況 **節(jié) 地 理 環(huán) 境 寶雞市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西部,東連咸陽和楊凌示范區(qū),南接漢中,西北與甘肅省的天水和平?jīng)雠彙G貛X南屏,渭水中流,關隴西阻北橫,渭北平原沃野,總面積18120平方千米。具有南、西、北三面環(huán)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山、川、塬兼?zhèn)洌s為“六山一水三分田”。 由于渭河及其眾多支流的不斷侵蝕沖積和地殼的間歇性變動,在盆地中形成了不對稱的河谷階地平原和眾多的黃土臺塬分布a。而沉積深厚的黃土乃是渭水流域*有意義的地理條件。《禹貢》辨九州之土,以“雍州黃壤為上上”,說明包括關中平原在內(nèi)的雍州土地自古就是*肥沃的。渭河北岸的黃土臺塬東西延伸,連綿不斷,渭河南岸的黃土臺塬斷續(xù)分布,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自寶雞峽口向東,渭河階地由西向東逐漸擴大。渭水流域的關中平原介于秦嶺與黃土高原之間,地質(zhì)構(gòu)造上南北都有巨大的斷裂,以致中部相對凹陷,形成了一個地塹式的構(gòu)造盆地,其中廣泛分布著深厚的黃土。 寶雞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qū),全年的氣候變化受制于季風環(huán)流,冷暖干濕、四季分明。冬季干冷少雪,夏季炎熱干燥和溫熱多雨交替出現(xiàn),春季升溫迅速而氣候多變,秋季降溫快多連陰雨。光、熱、水資源較豐,年日照1860~2250小時,年平均氣溫7.6~12.9℃。年平均降水量在590~900毫米,是關中地區(qū)降水量*多的地區(qū)。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水資源,加上勤勞的古代先民,造就了連綿不斷的古文化。 郭家崖墓地位于寶雞市南部的高新區(qū)郭家崖村西(圖一),海拔621米,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7°11′,北緯34°20′,在茵香河與渭河東夾角的5米高崖上,處于渭河南岸、秦嶺北麓的低山殘塬坡地。墓地南至西(安)寶(雞)南線,東、北、西至高崖邊沿,地勢西高東低。天璽路(俗稱高新零號路)從墓地中部南北穿過,站在這里,向東高新區(qū)繁榮昌盛,向西茵香河涓涓溪流、石鼓山雄偉壯觀,中華石鼓閣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兩座標志性建筑映入眼簾,向北湯湯渭水源遠流長、西府風貌魅力寶雞,向南雞峰山層巒疊嶂奇峰孤聳、秦嶺山脈綿延壯闊巍巍中天。 第二節(jié) 歷史及相關考古學文化背景 郭家崖墓地附近古文化遺址分布密集,有李家窯、沙家灣、殿村、石嘴頭、各達下、安家窯、涼泉堡、南灣、灣東、涼泉西南、西村北、旭光、窯院、斜溝、溫泉、范家寨等遺址、永清堡、旭光、樸西等墓地,時代序列上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商、周、春秋、戰(zhàn)國、漢等各時期,均有人類于此繁衍生息,其歷史悠遠綿長不言而喻。對郭家崖墓地的考古發(fā)掘與資料整理工作有助于對寶雞的歷史沿革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化。 寶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被譽為“炎帝故里、周秦文明發(fā)祥地、青銅器之鄉(xiāng),佛骨圣地”。 這里分布著距今7000~5000多年的關桃園、北*嶺、福臨堡、姜城堡、石嘴頭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關桃園遺址發(fā)現(xiàn)的前仰韶文化遺存*早距今約7800年a。 姜姓部族*早的活動地區(qū)!秶Z 晉語》云:“炎帝以姜水成, 炎帝為姜!薄端(jīng)注 渭水》說:“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睂氹u是炎帝及其姜炎文化的發(fā)祥地。 寶雞為周秦文化發(fā)祥地和畿輔要樞,這里有周原遺址、周公廟遺址、石鼓山墓地、雍城遺址、血池遺址、西山遺址、下站遺址等大量的周秦時期古遺址,為研究周秦文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周秦古都的廢墟下,尤以青銅器的出土*為著名,自漢代以來在寶雞發(fā)現(xiàn)的周秦青銅器數(shù)以萬計,“青銅器之鄉(xiāng)”名副其實。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中的“陳倉”,是寶雞的古稱。在寶雞地區(qū)的褒斜道a、陳倉故道b,是古代關中地區(qū)通往漢中、巴蜀的主要通道。唐至德二年(757年)因“石雞啼鳴”之祥瑞改稱“陳倉”為“寶雞”。 唐王朝的皇家寺院法門寺,八位皇帝七迎佛骨,盛極一時。1981年法門寺塔在秋雨中半壁傾斜,1986~1987年,塔基下的千年神秘地宮經(jīng)考古發(fā)掘清理,目前世界現(xiàn)存唯一的佛指舍利重現(xiàn)于世。 寶雞歷史遺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 第三節(jié) 發(fā)掘工作經(jīng)過 郭家崖村原來屬于寶雞市的東南郊區(qū),土地多為農(nóng)耕所用。隨著寶雞市區(qū)的東擴、城市化建設的發(fā)展,土地逐步被城市建設占用。村西的郭家崖墓地先后經(jīng)歷兩次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fā)掘(彩版一,1)。 2011年3~5月,為配合天璽臺住宅小區(qū)建設,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對建設用地進行了考古鉆探,對勘探發(fā)現(xiàn)的墓葬進行發(fā)掘,共清理出墓葬82座,其中1座年代不詳。出土器物243件(組)。 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為配合高新小學建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寶雞市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組隊,對建設用地發(fā)現(xiàn)的文化遺存進行了發(fā)掘。共清理古墓葬40座,出土器物114件(組)。 兩次發(fā)掘以現(xiàn)今的天璽路為界,**次發(fā)掘區(qū)域位于路西南,第二次發(fā)掘區(qū)域位于路東北。從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看,二者均屬于渭河南岸一級臺地,距離較近,兩次發(fā)掘遺跡*近者距離約100米;再依據(jù)發(fā)掘遺跡的時代及文化內(nèi)涵來看,其均為東周時期秦墓和漢唐時期墓葬,文化面貌相同;因此可以斷定這兩次發(fā)掘區(qū)域的同時期墓葬在當時應屬于同一墓區(qū)。據(jù)此,我們將其命名為郭家崖墓地。 郭家崖墓地發(fā)掘清理墓葬共計122座,出土器物共計357件(組)。為便于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我們把2011年發(fā)掘地點稱為南區(qū),墓葬編號前加“南”的拼音*字母“N”;2017年發(fā)掘區(qū)稱為北區(qū), 墓葬編號前加“北”的拼音*字母“B”。 第二章 北 區(qū) 墓 地 郭家崖墓地北區(qū)共清理墓葬40座,其中戰(zhàn)國時期秦墓37座、漢代墓葬2座、唐代墓葬1座(圖二;彩版一,2)。 **節(jié) 秦 墓 郭家崖墓地北區(qū)清理戰(zhàn)國時期秦墓37座,除M27為南北向外,其他均為東西向,墓葬之間無疊壓打破關系。墓葬上部在建設單位平整土地時,遭到破壞導致墓葬開口層位不詳,幸墓壙下部及墓室保存尚好。 依據(jù)墓葬形制的差異可分為A、B型。A型為豎穴墓,呈長方形豎穴土壙式,15座,約占墓葬總數(shù)的41%;B型為洞室墓,由長方形土壙墓道和洞室兩部分組成,22座,約占總數(shù)的59%。37座秦墓中設有壁龕的墓葬27座,約占73%。 一、墓 葬 分 述 (一)A型 15座,分別為BM5、BM23、BM26、BM27、BM29、BM31、BM32、BM33、BM34、BM36、BM37、BM38、BM39、BM40、BM41。 根據(jù)葬具的不同可分為Aa、Ab、Ac三亞型。Aa型墓葬葬具為一棺一槨,Ab型葬具為一棺,Ac型葬具為甕棺。 1. Aa型 12座,分別為BM26、BM27、BM29、BM31、BM32、BM33、BM34、BM37、BM38、BM39、BM40、BM41。占豎穴墓總數(shù)的80%。 (1)北區(qū)二十六號墓(BM26) 1)墓葬形制 方向295°,平面呈長方形。土壙四壁斜直,口大底小,表面較為光滑,未見工具修整痕跡,F(xiàn)上口長3.6、寬2.56、殘深1.61米。墓內(nèi)填黃褐色五花土,經(jīng)過夯打,夯層在0.1米左右。墓道東壁偏北、北壁偏東處各有一平面呈長方形腳窩,形制、大小相同,腳窩長0.2、高0.1、進深0.14米。墓葬下部有生土二層臺,東寬0.62、西寬0.6、南寬0.58、北寬0.64、高0.99米。墓室西壁偏北處底部有頭龕,平面呈長方形,長0.66、高0.54、進深0.44米(圖三;彩版一一,1)。 依據(jù)二層臺邊沿及其內(nèi)壁殘留痕跡、墓室底部痕跡等判定,葬具為一棺一槨,均為木質(zhì),且腐朽不存。 木槨自上而下依次為蓋板、木框架、側(cè)板。長2.18、寬1.17、高0.99米。 在二層臺的南、北邊沿發(fā)現(xiàn)有木板槽及腐朽痕跡,呈南北向依次分布,應是鋪設一層木蓋板,構(gòu)成木槨頂部的槨蓋。東、西部蓋板長1.7、寬0.1米,厚度不詳;中部蓋板腐朽嚴重,長1.36米,寬度、厚度不詳。蓋板數(shù)目不詳。 二層臺四邊沿殘留的溝槽,呈“井”字形,東、西端長出,應為上部木框。二層臺下部的墓室底部四邊亦殘留溝槽,呈長方形,應為下部木框。二層臺南、北兩壁中部等距離對應分布各兩道和四角隅的豎直溝槽,應為連接上部和下部框架的立柱。高0.91、寬0.14、進深0.08米。由此,蓋板下存在一個木制的框架結(jié)構(gòu),由上部木框、下部木框和立柱三部分組成。殘留的溝槽截面均呈長方形,邊長約為14厘米×8厘米,可見木槨框架是采用截面為長方形的木條制作而成。自二層臺南、北壁中間立柱痕跡判斷,木框與立柱連接方式應為榫卯結(jié)構(gòu)。 從二層臺四側(cè)壁表面殘存痕跡與側(cè)壁的相對齊整來看,木框架內(nèi)四周有木側(cè)板?晌匆姲寤遥瑧遣馁|(zhì)較薄所致。 槨室內(nèi)置木棺一具。依據(jù)腐朽痕跡判斷,長1.73、寬0.83,高度不詳。木棺底部鋪有一層厚約3厘米的草木灰。 棺內(nèi)人骨一具,由于墓室上部坍塌導致骨骼局部破碎,保存相對稍好。仰身屈肢葬式,頭向西,面朝上,雙臂彎曲抱于胸前,下肢向南曲折,蜷曲特甚。骨壁薄,恥骨下角大,推測為女性。 2)隨葬器物 出土隨葬器物4件。陶鼎、陶壺、陶釜置于頭龕內(nèi),1件鐵鍤位于墓室填土內(nèi)北壁偏西處。 陶鼎 1件。BM26∶2,泥質(zhì)灰陶。淺半球形器蓋。子母口內(nèi)斂,深腹,圜底,三錐足。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