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構建周邊利益共同體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4595
- 條形碼:9787519504595 ; 978-7-5195-0459-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構建周邊利益共同體研究 內容簡介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等全球突出問題,有些大國奉行“本國利益優先”,極力規避大國應負的國際責任。在此新形勢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理念應運而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涵蓋政治、安全、經濟、文化和生態五個不同領域。不同性質的利益共同體是不同性質的共同體的前提。在眾多利益共同體中,周邊利益共同體是*重要的。建構周邊利益共同體,近鄰和遠鄰并行不悖,雙管齊下。
構建周邊利益共同體研究 目錄
理論篇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中國國際責任研究/
引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現狀/
一、政治領域:建立平等相待、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
二、安全領域: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三、經濟領域: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
四、文化領域: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五、生態領域: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小結/
主場外交建設良好國家形象/
一、展示輝煌燦爛的文明大國/
二、構建“五位一體”的東方大國/
三、建構積極主動的負責任大國/
四、建設開放親和、充滿希望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
近鄰篇
印尼的基礎設施建設及面臨的挑戰/
一、引言/
二、印尼的基礎設施建設/
三、印尼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挑戰/
四、結論/
經濟數據庫建設的現狀與未來展望/
一、經濟數據庫建設的基本情況/
二、由數據庫到知識庫的轉型/
構建周邊利益共同體研究目錄印尼華僑華人對中國海外基礎設施投資的認知/
一、中國海外基礎設施投資在印尼的現狀/
二、印尼華僑華人認知研究的數據來源/
三、從不同層面的回應來看印尼華僑華人的認知/
四、不同職業的印尼華僑華人對中國海外基礎設施
投資的認知/
遠鄰篇
新時代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勞務合作/
一、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勞務合作的現狀和特點/
二、新時代中國與海合會國家勞務合作的基礎和機遇/
三、新時代中海勞務合作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四、新時代中國深化中、海勞務合作的對策建議/
新時代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經濟合作:動力與影響/
一、新時代中國同南太國家經濟合作的新動力/
二、新時代中國同南太國家經濟合作對中國的重要意義/
三、新時代中國同南太國家經濟合作給南太各國帶來的
影響/
四、總結/
中國與白俄羅斯人文交流:歷程、成就與特點/
一、中白人文交流的歷程/
二、中白人文交流的成就/
三、中白人文交流的特點/
結語
構建周邊利益共同體研究 節選
做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承擔與中國國力相應的國際責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重要的外交目標和外交實踐。中國是一個具有強烈國際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國家,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越來越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治理,承擔國際責任。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通過不同視角觀察中國的國際責任,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中國的國際責任,建構負責任大國。當前,學界主要從以下視角研究中國的國際責任。**,縱向歷史視角。從歷史維度出發,有利于發現中國國際責任觀的變化。吳兵分析了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國際責任觀的變化:內容上,從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表達方式上,從“國際主義”轉變為“國際責任”。吳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負責任大國身份建構,《社會主義研究》2014年第4期。宋偉等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負責任大國外交理論的創新發展,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核心理念分別是獨立自主、和平發展;伙伴關系、和而不同;和平崛起、和諧世界;新型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宋偉、齊桐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負責任大國外交理念的創新發展,《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構建周邊利益共同體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中國國際責任研究第二,橫向現實視角。大部分學者從現實維度出發,分析中國國際責任的內容、中國承擔國際責任面對的困難并提出應對策略。李東燕從國際責任的認定與特征出發研究中國的國際責任,指出國際法是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主要依據。李東燕:從國際責任的認定與特征看中國的國際責任,《現代國際關系》2011年第8期。周鑫宇從國際體系出發,認為中國需要承擔三種國際責任:“基礎責任”“有限責任”和“領袖責任”。周鑫宇:中國國際責任的層次分析,《國際論壇》2011年第6期。呂曉莉分析了美國、歐盟、日本及發展中國家四組不同政治實體對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要求和期望。呂曉莉:“中國責任論”語境下“負責任大國”外交理念淺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4期。第三,理論闡釋視角。通過不同理論或概念框架解釋、分析國際責任,有利于深化對國際責任的理論認知,進而更好地構建或承擔國際責任。王存剛等從建構主義出發,基于結構—單元模式,分析了中國負責任大國身份的建構。王存剛、王瑞領:論中國負責任大國身份的建構,《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8年第1期。趙洋運用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以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為例,論證中國通過對美國的爭論、商議和勸說,使美國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角色。趙洋:交往行動、戰略對話與中國負責任大國身份建構,《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年2期。徐正源基于角色認知理論分析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成機制。徐正源:中國負責任大國角色認知的形成機制分析,《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 1期。上述三種研究視角各有所長、相互補充。其中,學界從理論或理念視角研究中國國際責任的成果較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和“新時代中國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標”,楊潔篪: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開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征程,《求是》2019年第9期。是中國在新時代向國際社會貢獻的全球治理新方案。廖凡:全球治理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闡釋與構建,《中國法學》2018年第 5期。目前,尚無學者從此理念的視角研究中國國際責任。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研究中國的國際責任,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認識新時代中國的國際責任。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主要涵蓋“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五個方面,本文將從上述五個方面分析中國承擔國際責任、構建負責任大國的外交實踐。一、政治領域:建立平等相待、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國家間關系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是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重要使命之一。伙伴關系的根本特點是國家間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截然不同于權責和地位均不對等的同盟關系。中國除了努力構建與其他主要大國間“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外,還在“親誠惠容”與正確義利觀的指導下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平等相待、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一)切實踐行“親誠惠容”理念,鞏固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為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和維護亞洲的和平與穩定,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處理周邊關系的“親誠惠容”新理念。“親”,既指中國與周邊國家在血緣上的親切,也指地緣上相鄰、文化上相近,更指國家關系上的親近。“誠”是指中國與周邊國家交往時要坦誠相待,“不回避現實存在的分歧和沖突,明確劃定自己的立場和底線,同時尊重周邊國家的顧慮和感受”。盧光盛、許利平:周邊外交“親誠惠容”新理念及其實踐,《國際關系研究》2015年第4期。“惠”是指中國在與周邊國家在重大經濟問題上共商共享、互惠互利。“容”是指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文化上要互鑒共容,在發展模式上相互尊重,“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所以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阮建平:深植中華文化根基的周邊外交理念,《人民論壇》2019年第1期(下)。十八大以來,中國切實踐行“親誠惠容”理念。中國與絕大多數周邊國家開展了不同層次和頻次的互動。中國與蒙古國、越南、柬埔寨等鄰國形成“走親戚式”“串門式”“回家式”等彰顯地緣、人緣、文緣親近的高層交流形式,夯實了與周邊國家的親緣基礎。中國同菲律賓、越南和印度等與中國存在領土或領海爭端的國家非常坦誠地宣示了本國的立場和底線。中菲關系于2016年迎來轉機,中越關系也得到穩定。在中國切實踐行“親誠惠容”理念的努力下,中國周邊的一些熱點問題開始冷卻,中國與絕大多數周邊國家成為守望相助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國構建了良好的周邊環境,維護了與周邊國家的良好關系,為亞洲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做出重要貢獻。(二)堅持正確義利觀,維持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正確義利觀是十八大以來指導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思想指南。“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王毅:堅持正確義利觀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人民日報》,2013-9-10(7)。2017年,正確義利觀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外交實踐中,中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堅持正確義利觀。**,弘義融利,與發展中國家實現共同發展。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出席并主持南南合作圓桌會時明確指出,“在一些具體項目上將照顧對方利益”,更“不搞我贏你輸、我多你少”。同時宣布,未來5年中國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并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200萬美元的現匯援助。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2015-9-29(2)。第二,仗義執言,為發展中國家伸張正義。中國一貫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也始終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沙特《利雅得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方將一如既往支持中東和平進程,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習近平:做共同發展的好伙伴,《人民日報》2016-1-18(1)。第三,深明大義,推動國際秩序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推動國際秩序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在維護世界公平正義方面取得可喜成就。2015年12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正式成立。次年1月,亞投行開業儀式暨理事會和董事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亞投行正式成立并開業,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具有重大意義,順應了世界經濟格局調整演變的趨勢,有助于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習近平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儀式上的致辭,《人民日報》2016-01-17(02)。二、安全領域: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無論是傳統安全還是非傳統安全,都與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因此中國一直非常重視在安全領域內履行國際責任。面對新的國際安全形勢,理論上,中國適時提出新安全觀這一重要理念;實踐上,中國積極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一)為解決更加復雜的國際安全問題,中國提出了新安全觀在新的安全局勢下,提出新安全觀是解決新安全問題的前提。中國在安全領域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新安全觀兩個重大安全理念。其中,新安全觀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在國際上的自然延伸,也是中國為世界安全理論做出的重要貢獻。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上海亞信會議上提出“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亞洲安全觀”。習近平: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人民日報》2014-05-22(02)。這是中國在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后,首次將其延伸至對外關系領域。此后,在上合組織峰會、金磚會晤機制及聯合國等重要國際場合,“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被稱為新安全觀。共同安全是指安全的對象應該包括所有國家而不只是某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綜合安全是指在安全的內容上,既包括傳統安全也包括非傳統安全,而不僅指傳統安全。2020年初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后,造成的人員傷亡不亞于一場戰爭。合作安全是指在維護國家安全的方式上,各國要在平等互利、協商溝通的基礎上通過合作來解決安全問題。在新時代,國家安全已經綜合化、國際化,各國只有通過合作而不是以鄰為壑或畫地為牢,才能真正有效地維護本國安全。可持續安全是指在安全的時效上,是長期安全而不是短期安全。國家可以通過忍辱負重、拆東墻補西墻等方式換取短期安全,但只有通過發展來保障長期安全,才能實現可持續的國家安全。(二)在實踐中,大力促進地區與世界和平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在認識到世界各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后,除了加強本國安全體系建設、繼續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走和平發展道路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還大力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中國堅持以和平方式處理與鄰國的領土爭端。2012—2017年間,釣魚島問題和南海問題一度使東海和南海安全局勢十分緊張。2017年中印洞朗對峙,兩國矛盾激化。在上述領土爭端問題上,中國并沒有因為本國軍事實力占優而訴諸武力,而是在堅守利益底線的基礎上,從本國利益及周邊安全局勢的大局出發,堅持以和平方式處理上述問題。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努力維護地區和平。2017年以來,中國促成朝美領導人先后在新加坡、越南、板門店會晤,極大地緩和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中國還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一起打擊“三股勢力”,促進了中亞的穩定與安全,并吸納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組織,有效緩解了南亞緊張局勢。隨著中國自身實力的增強以及國際責任意識的相應提高,中國積極維護世界和平,在聯合國維和行動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近年來,中國還更廣泛、更深入地參與到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截至2018年8月,中國共有2507名官兵在聯合國8個任務區及維和部執行任務。中國是聯合國五常中派遣維和人員*多的國家,是聯合國維和第二大出資國,被國際社會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重要力量”。王漢水: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重要力量,http://www81cn/theory/2018-10/19/content_9317222htm三、經濟領域: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居世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其中2013—2018年年均貢獻率為281%。面對全球發展失衡、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后等世界經濟領域三大突出矛盾,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人民日報》2017-01-18(03)。中國積極貢獻自身智慧。(一)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的“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歐亞大陸基礎設施總體需求大、中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強的背景下,中國適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首倡國,于2015年3月發布了《“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中國在既有雙邊機制和多邊機制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同時創造性地在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舉辦了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倡議成績斐然。截至2019年3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超過14萬列,通達境外15個國家和50個城市。中國與沿線國家新增國際航線1239條,約占新開通國際航線總量的70%。2013—2018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900億美元。同沿線國家共建82個境外合作園區,創造約30萬個就業崗位,上繳東道國稅費20多億美元。數說“一帶一路”建設成就,http://www81cn/syjdt/2019-04/26/content_9489460.htm可見,“一帶一路”受到沿線國家的歡迎,被國際社會接受和贊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一帶一路’為世界帶來重要機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總裁拉加德表示,“一帶一路”將促進全球金融合作,且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規模*大的合作平臺。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是“一帶一路”的核心要義和突出特點。所有關于“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都是與沿線國家充分“共商”后再決定“共建”的,這保證了其成果必然“共享”。“一帶一路”中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是一種新型全球治理觀和全球治理思想,“有助于全球治理走出實踐和理論困境、引領塑造新型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秦亞青、魏玲:新型全球治理觀與“一帶一路”合作實踐,《外交評論》2018年第 2期。(二)創造性地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面對“逆全球化”抬頭,一方面,中國呼吁各國從全球大局出發,放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等錯誤行為。習近平主席在主場外交和其他國際場合多次發表以“開放型世界經濟”為主題的演講。另一方面,中國與其他國家一起共同維護和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金磚國家領導人共同宣言、上合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共同宣言均明確提出,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在國內,中國采取一系列舉措推進開放型……
構建周邊利益共同體研究 作者簡介
郭兵云,博士,副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碩士生導師,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國際關系專業,主要從事周邊外交研究。近年來主持省部級課題3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