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給青少年的大師文化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53990
- 條形碼:9787505753990 ; 978-7-5057-539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青少年的大師文化課 本書特色
跟隨大師腳步 構建知識體系 培養探究精神 提升人文素養 培根 鑄魂 啟智 潤心
給青少年的大師文化課 內容簡介
闡釋中國文化的內涵,力求使讀者深刻理解中國文化之源遠流長的真正核心。其中講至第五講選自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第六講至第十六講選自呂思勉的《呂著中國通史》。編輯過程中將柳著部分原文變章為節,幾節合為一講,講之題目自擬;呂著部分,將章改講,題目如舊。
給青少年的大師文化課 目錄
**講 文化起源........................ 001
**節 文字之興..................... 001
第二節 夏之文化..................... 009
第三節 殷商之文化................... 018
第二講 諸子之學........................ 033
**節 老子與管子................... 033
第二節 孔??子........................ 041
第三節 諸子之學..................... 062
第三講 秦漢文明........................ 085
**節 秦之文化..................... 085
第二節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 094
第三節 佛教入中國之初期............. 117
第四講 晉唐文化與佛教.................. 124
**節 清談與講學................... 124
第二節 佛教之盛興................... 137
第三節 隋唐之學術文藝............... 151
第四節 隋唐之佛教................... 170
第五講 宋明學術........................ 185
**節 宋儒之學..................... 185
第二節 明儒之學..................... 204
第六講 婚??姻........................... 214
第七講 族??制........................... 233
第八講 官??制........................... 247
第九講 選??舉........................... 260
第十講 貨??幣........................... 276
第十一講 衣??食......................... 289
第十二講 住??行......................... 305
第十三講 教??育......................... 320
第十四講 語??文......................... 332
第十五講 學??術......................... 346
第十六講 宗??教......................... 373
給青少年的大師文化課 節選
**講 文化起源 **節 文字之興 文字之功用有二,通今及傳后也。草昧之世,交通不廣,應求之際,專恃口語,固無需乎文字。其后部落漸多,范圍漸廣,傳說易岐,且難及遠,則必思有一法,以通遐邇之情,為后先之證,而文字之需要,乃隨世運而生。吾國之有文字,實分三階段:一曰結繩,二曰圖畫,三曰書契。是三者,皆有文字之用,而書契*便,故書契獨擅文字之名。 《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另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是書契獨擅文字之名也。惟三者為同時并興,抑后先相禪,則古史懵昧,未能確定也。依《說文序》,則圖畫始于庖羲,結繩始于神農。 《說文序》:“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而段懋堂則謂結繩在畫八卦之先。 《說文序》注謂:“自庖犧以前,及庖犧,及神農,皆結繩為治,而統其事也。《系辭》曰:《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虞翻曰:興《易》者,謂庖犧也。庖犧為中古,則庖犧以前為上古,黃帝、堯、舜為后世圣人。按依虞說,則《傳》云上古結繩而治者,神農以前皆是。”“庖犧作八卦,雖即文字之肇耑,但八卦尚非文字,自上古至庖犧、神農專恃結繩。” 夫以“上古”二字,定結繩為庖犧以前事,未足據為確證。惟《易·系辭》言結繩者凡二: 《易·系辭》:“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上古結繩而治。” 既以作結繩而為網罟專屬于庖犧,則結繩而治不屬于庖犧可知。庖犧以下,神農、黃帝、堯、舜所作,一一可以指實,則所謂上古者,必非神農、黃帝之時代又可知。以此推之,結繩之法,蓋先圖畫而興也。 結繩之法,不可詳考。鄭玄所言,殆出于臆測。 《周易正義》引鄭康成注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近人所謂一、二、三等字之古文,及—、│、丶、諸字,皆結繩時代之字,尤為傅會。 《文學教科書》劉師培:“結繩之字,不可復考,然觀一、二、三諸字,古文則作‘弌’‘弍’‘弎’,蓋田獵時代,以獲禽記數,故古之文一、二、三字,咸附列‘弋’字于其旁,所以表田獵所得之物數也。是結繩時代之字。蓋結繩時代并無‘弋’字之形,惟于所獲得禽獸之旁,以結繩記數。結繩之文,始于‘一’字,衡為—,從為│,縮其形則為、,斜其體則為丿考密切,反其體則為分勿切,折其體則為┓及,反┓為┏鳴旱切,轉┏為└隱,反└為┚居月切┓,及、└隱之合體為□,轉環之則為○。是結繩文字,不外方圓平直,此結繩時代本體之字也。” 實則結繩時代,初不限于太古,即近世之苗民,猶有結繩之俗。 《苗疆風俗考》嚴如煜:“苗民不知文字,父子遞傳,以鼠、牛、虎、馬記年月,暗與歷書合。有所控告,必倩土人代書。性善記,懼有忘,則結于繩。為契券,刻木以為信。太古之意猶存。” 欲知太古結繩之法,當求之今日未開化之人種,以所結之繩實證其分別表示之法,不可徒以后世篆隸字畫求之。古今人類思想,大致相等,惟進化之遲速不同耳。美洲之秘魯、亞洲之琉球,皆有結繩之俗,吾國古代之結繩,當亦與之相近。觀東西學者所述,自可得其梗概。 《涉史余錄》若林勝邦:“法國人白爾低猷氏之《人類學》嘗記秘魯之克伊普法曰:秘魯國土人,不知文字,惟以克伊普為記號。克伊普者,即以絳索織組而成,于其各節各標,表示備忘之意之法也。凡人民之統計,土地之界域,各種族及兵卒之標號,以及刑法、宗教之儀仗,無不用克伊普,且各異其種類,故有專攻克伊普之學者焉。克伊普之法雖不一,大抵以色彩示意,赤色為軍事及兵卒,黃色為黃金,白色為銀及和睦,綠色為谷物。其紀數以繩索之結節為符號,如單結、雙結、三結等,即所以示其單數、復數及十、百、千、萬等之數也。及其記載家畜之法,以一大繩為軸,附以小繩若干。其**繩為牡牛,第二繩為牝牛,三為犢,四為羊,其頭數年齡,悉以結節表之。”又曰:“琉球所行之結繩,分指示及會意兩類。凡物品交換,租稅賦納,用以記數者,為指示類;使役人夫,防護田園,用以示意者,則為會意類。其材料多用藤蔓、草莖或木葉等,今其民尚有用此法者。”
給青少年的大師文化課 作者簡介
柳詒徵(1879—1956),字翼謀,號知非,江蘇鎮江人,著名學者。學貫中西,著述極豐。一生奉行“三不敷衍”原則: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史學家。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