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自我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85957
- 條形碼:9787532785957 ; 978-7-5327-859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我分析 本書特色
- 20世紀經典心理學作品 - 為飽受精神問題困擾的人們打開了認識自我、分析自我的大門
自我分析 內容簡介
在《自我分析》一書中,霍尼博士討論了自我分析的可能性,以及個人通過使用心理分析技巧可以多大程度解決自己的問題。她談到了神經癥中各種驅力、心理分析的各個階段患者和心理分析師分享的經驗、隨機的也有系統性的自我分析,以及對實際操作自我分析的可能性研究。
自我分析 目錄
**章 自我分析的可行性和可取性
第二章 神經癥背后的驅動力
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解的各階段
第四章 精神分析過程中病人要分擔的工作
第五章 精神分析過程中分析師分擔的工作
第六章 偶爾為之的自我分析
第七章 系統性的自我分析: 預熱
第八章 一例病態自戀的系統性自我分析
第九章 系統性自我分析的宗旨和規則
第十章 處理阻抗
第十一章 自我分析的局限
自我分析 節選
每一個分析師都知道,病人越“合作”,分析的過程就會越快、越有效。說到“合作”,我腦海里想到的不是病人出于禮貌或者體貼而接受分析師給出的任何建議;也不全指病人在意識中情愿提供關于自己的信息——大多數出于自愿來接受分析的病人遲早都會認識到并且同意: 盡*大可能真誠地表達他們自己。我更多地是指這樣一種自我表達: 它很少聽命于病人有意識的命令,就像作曲家很少能夠有意識地命令自己用音樂表達感受一樣。如果在內心有一些因素阻礙了他去表達,那么作曲家必將無法創作,他將徒勞而無所出。同樣地,一位病人,不管他有著多么良好的合作愿望,一旦遭遇“阻抗”,也將徒勞而無所出。因此,他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時候越多,他就越能處理自己的問題,病人和分析師之間共同的工作也越有意義。 我經常告訴我的病人們,理想的情況是,分析師只扮演向導的角色,在攀登一座難以征服的山峰的旅途中,告訴病人走哪條路會有收獲而哪條路*好不要走。更準確一點,還應該再補充道: 分析師這個向導自己對走哪條路也不是非常確定,因為盡管他有爬山的經驗,但是他還從沒有爬過特定的這座山。這種情況會使得病人的心理活動和產出能力更加令人滿意。幾乎可以毫不夸大地說,除了分析師的能力之外,病人的創造性活動決定了分析的長度和結果。 常常是在病人的狀況仍然不佳,而分析過程卻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被打斷或者終止的情況下,分析性治療中病人心理活動的重要性才被揭示出來。病人和分析師都對取得的進展不滿意,時間流逝,并沒有更進一步的分析;但是之后某一時刻,他們可能發現自己收獲了意外的驚喜: 病人獲得了重大且持久的改善。如果仔細審視后沒有發現他的生活環境有什么變化可以解釋這一改善,那么就有理由相信這是遲來的分析效果。當然,這種滯后效應不容易解釋,可能與各種各樣的因素有關。可能之前的分析工作讓病人有能力準確地觀察自我,因而比之前更加確信自己身上存在著某種令他煩惱的傾向,或者他甚至能夠發現自己內里存在的影響因素。或許也可能是,之前他把分析師的任何建議都看作是外來侵入物,而現在當這些洞察作為他自己的發現再次出現時,他能夠更輕易地抓住。又或許,如果他的問題就出在他有一個固執的需要,要去超越別人、打敗別人,他可能沒辦法把分析工作成功的滿足感給予分析師,那么只有當分析師淡出視野之外,他才能夠好轉。*后,還必須注意的是,延遲反應也發生在許多其他情形下: 有時只有在過上一段時間之后,我們才能領會一個笑話或者一次交流中說過的話的真正含義。 這些解釋雖然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指向同一個方向: 都提示有某些心理活動發生在病人身上,但是病人自己并不知曉,或者至少沒有在意識層面下定決心努力探索過。這種心理活動,甚至是有意義導向的活動,的確發生了,我們也的確沒有意識到。我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我們會做一些有意義的夢,以及我們有這樣的經歷: 晚上被某件工作絆住了腳,早上一覺醒來卻找到了解決辦法。不僅有著名的數學難題在一夜睡醒后答案浮現;還有些決策也是如此: 晚上被困住了,“睡”過去了就清楚了。有時候你心中的憎恨可能白天一點都沒有被覺察到,但在睡夢中卻非常強烈地突破限制進入我們的意識,以至于我們會在清晨5點鐘突然醒來,清楚地感受到被激怒的感覺以及相應的情緒反應。 事實上,每一位分析師都仰賴于這些潛在的心理活動來工作。這種仰賴隱含于這樣的信條中: 如果移除了“阻抗”,分析的進程就會令人滿意。我想強調的是,這里還存在積極的方面: 病人向往自由的動機越強、障礙越少,就會展現出越多富有成效的活動。但是不管是強調消極的方面(阻抗)還是強調積極的方面(動機),底層的原理是一樣的: 移除障礙或者激發足夠的動機,病人的心理能量就會開始工作,他就會為臨床提供材料,這些材料*終通向一些更深層次的領悟。 本書中提出的問題是,一個人是否可以向前再多走一步。既然分析師仰賴病人無意識的心理活動,那么如果病人有能力獨自向著解決問題的方向探索,這種能力可否用一種更精細復雜的方式來使用?病人能否根據他自己的判斷力和理解力來檢查其自我觀察結果或者自由聯想?一般而言,在病人和分析師之間存在一個分工: 病人讓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沖動浮現出來,而分析師用他的判斷力和理解力去發現病人的用意所在。他追問病人陳述內容的正確性,他把看似不相關的材料放在一起,他就可能的意義提出建議。我說“一般而言”,是因為分析師也使用他的直覺,且病人也會將某些事情聯系在一起。但是大致上,存在這樣的一個分工,且這樣的分工對分析過程確實有益。它讓病人能夠放松,僅僅表達或者記錄浮現的東西。 但是兩次分析之間的一天或者數天怎么辦呢?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分析被打斷了,出現了更長時間的停頓,該怎么辦呢?為什么期待某個問題會在不經意間自己清晰起來?就沒有可能鼓勵病人不僅僅去詳細準確地觀察自己,還能運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得到一些領悟嗎?就算這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充滿了危險和限制——這點我們后面還會再討論——這些困難也不應阻止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 一個人有沒有可能自己去分析自己? 在更廣闊的參照框架下來看,這是一個歷史悠久、值得尊敬的問題: 一個人能否認識自己?令人鼓舞的是,人們一直認為這項工作盡管困難,卻是可行的。然而,這種鼓舞不能帶領我們走得更遠,因為古人如何看待這項工作與我們如何看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距離。我們知道,由于弗洛伊德的基本發現,這項工作比起古人能夠想象的要復雜困難得多——的確,它是如此之難,以至于僅僅是嚴肅地提起這個問題都像是去未知的地方探險。
自我分析 作者簡介
卡倫?霍尼(Karen Horney,1885-1952),德國出生的美國女精神分析學家。她的重要著作包括《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們內心的沖突》(1945)、《神經癥與人的成長》(又譯《自我的掙扎》,1950),以及她去世后被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學》(1967)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