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江蘇書法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4855
- 條形碼:9787214264855 ; 978-7-214-26485-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蘇書法史 內容簡介
江蘇人文源遠流長,彪炳中國書法史、藝術史乃至文化史的杰出書家、書法理論家,包括江蘇籍人士與流寓江蘇者,其數量之眾可謂全國之冠,而其杰出作品與閃光理論千余年來層出不窮,影響深遠,尤其是東吳以降至近現代,名耀于史者不絕于時。史跡之豐厚與多彩,文史價值與審美層次之高端,構成了江蘇地域書法史之輝煌景象。本著竭盡綿力,探賾索隱,將江蘇書法史的研究與編寫,置于中國社會史、文化史以至藝術史的寬闊視野中,從其與江蘇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至風土人情、審美風尚的關聯中,尋求出江蘇地域書法歷史演進的脈絡與規律,彰示其書法藝術的地域特點、美學特征,使之對新時代江蘇書法的進一步傳承與拓展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借鑒。
江蘇書法史 目錄
**章 先秦秦漢江蘇書法 001
**節 先秦江蘇書法 002
第二節 秦代江蘇書法 013
第三節 漢代江蘇書法 016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江蘇書法 036
**節 三國西晉江蘇書家 037
第二節 三國西晉江蘇銘刻 041
第三節 東晉南朝江蘇書家 048
第四節 東晉南朝江蘇銘刻 072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江蘇書法理論 078
第三章 隋唐五代江蘇書法 081
**節 初唐孫過庭等江蘇書家 082
第二節 江蘇陸氏家族書家群 087
第三節 李邕等江蘇行書書家 091
第四節 江蘇籍書家張旭與流寓江蘇書家顏真卿 097
第五節 唐代江蘇隸書書家 105
第六節 五代江蘇書家 112
第七節 唐五代江蘇銘刻書法 116
第八節 唐五代江蘇書法理論 122
第四章 宋元江蘇書法 129
**節 北宋江蘇書家 130
第二節 南宋江蘇書家 142
第三節 元代江蘇書家 151
第四節 宋元江蘇銘刻 159
第五節 宋元江蘇書法理論 164
第五章 明代江蘇書法 173
**節 明初江蘇書家 174
第二節 吳門書派 179
第三節 云間書派 192
第四節 江蘇各地名家 202
第五節 銘刻書法 208
第六節 明代江蘇書法理論 223
第六章 清代江蘇書法 235
**節 清初遺民書家 236
第二節 帖派書家 242
第三節 揚州八怪 251
第四節 篆隸書家 258
第五節 碑帖結合書家 273
第六節 清代江蘇銘刻書法 280
第七節 清代江蘇書法理論 293
第七章 近現代江蘇書法 313
**節 書畫界名家 314
第二節 學界書家 343
第三節 “蘭亭論辨”與江蘇 357
第四節 書法教育、書法社團、書法展覽 361
第五節 近現代江蘇書法理論 367
參考文獻 373
后記 384
江蘇書法史 節選
第三章 隋唐五代江蘇書法 隋朝的統一,為南北書風之融合奠定了基礎,但因其統治過于短暫,故隋代書法并沒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此一時期江蘇地區的書法發展并無載于書史者。 唐代是江蘇書法發展的黃金時期,整個唐朝時期,江蘇地區的書法發展十分全面,除了江蘇本地書家之外,還有一部分在江蘇做官或徙居江蘇的書家,可謂各體皆有新風。隸書則有“蘇中三杰”,書風豐厚華潤,開一代唐隸新風;楷書則顏真卿代表大唐氣象;行書則李北海,其書雄強有力,可謂是“書中仙手”;草書則有張旭把唐代狂草推向頂峰。之所以說江蘇地區書法發展全面,除了書體的全面發展以外,唐朝*有影響力的兩位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張懷瓘均為江蘇人,而且他們的代表作《書譜》《書斷》也堪稱中國書論史上之雙璧,對后世書法審美及品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論基礎。 五代十國時期書法藝術的發展雖因兵燹遭到破壞,然江蘇地區依然不乏善書者,書法之樹雖然不再茂盛,但其枝葉依然在伸展。整個隋唐五代時期,江蘇地區的書法發展可分為以孫過庭為代表的初唐書家、陸氏書家群、以李邕為代表的行書書家、張旭與顏真卿、隸書三杰、五代書法、銘刻書法以及書論等部分。 **節 初唐孫過庭等江蘇書家 隋朝江蘇地區書法資源相對較少,據《江蘇省通志稿》所載,隋朝石刻有三塊,其一為刻于開皇三年(583)的海州(今江蘇連云港)《云臺山王謨題名并詩》摩崖石刻,原石已毀,共9行75字,字徑約10厘米,書法圓渾樸茂。其章法上豎有行、橫無列;字體隸楷相雜,字形略扁。王謨乃隋王長述之子,書名為詩名所掩。其文人性質之題名書寫顯然受到北齊、北周時期楷隸遺風影響,是隋代不可多得的石刻佳作。其二是開皇八年(588)的《齊韋略墓志》,石在徐州,正書,22行,行35字。其三為大業七年(611)蘇州上方山寺塔內的《上方山寺王以成題記》。其余未見記載的隋朝石刻還有《修佛龕記》。江蘇北碑*少,隋代碑刻更為少數,史書所載善書者僅魏瑗一人。魏瑗,隋煬帝時人,生平事跡不詳,時為吳郡司倉,善書,尤善小楷,《姑蘇上方寺舍利塔銘》為其書。陶宗儀《書史會要·補遺》稱:“大業中,嘗書姑蘇上方寺舍利塔銘,絕類虞、褚。后為人竊去,雖更刻不逮古。”豐坊《書訣》也稱:“魏瑗小楷《姑蘇舍利塔銘》妙過歐率更化度碑,元時失于盜,后人補刻,遠不逮古。”由此可見魏瑗在吳郡當為較有名氣的書家,所謂“絕類虞、褚,妙過率更”,其書風應屬疏朗俊秀一路。 唐朝建立之初,政治環境穩定,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加之唐太宗喜好書法、國家設置書學博士、銓選人才看重書法等,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使得有唐一代書法風氣顯于其他朝代。馬宗霍《書林藻鑒》云:“唐代書家之盛,不減于晉,固由接武六朝,家傳世習,自易為工。而考之于史,唐之國學凡六,其五曰書學,置書學博士,學書日紙一幅,是以書為教也。又唐銓選擇人之法有四,其三曰書,楷法遒美者為中程,是以書取士也。以書為教仿于周,以書取士仿于漢,置書博士仿于晉,至專立書學,實自唐始,宜乎終唐之世,書家輩出矣。”在國學之中專立書學,在書法發展歷程中可謂具有開創意義,極大提高了書法之社會地位。在唐代官員的銓選和科舉考試中,書法都占有相當的比重,《新唐書》載唐代參選用人標準:“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辨證;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四事皆可取,則先德行。”②除了這種品級相對較高之官員的人才銓選,即便是對一些流外官和一般令史之選拔,也視書法為重要參考。《唐六典》卷二記載:“凡擇流外職有三:一曰書,二曰計,三曰時務。其工書工計者,雖時務非長,亦敘。”③由此可以看出書法在唐代受重視程度,這也是唐代書法繁榮的原因。宋人朱弁《曲洧舊聞》稱:“唐以身、言、書、判設科,故一時之士,無不習書,猶有晉宋余風。”④朱翌《猗覺寮雜記》也稱:“唐《百官志》有書學,故唐人無不善書,遠至邊裔。書吏里儒,莫不書字有法。”⑤在唐代這種以書取士的文化環境中,朝野上下無不重書,而文人士大夫也大都善書,江蘇作為六朝時的文化、政治中心,受地域文化影響,自然涌現出一批善書者。金陵為六朝古都,其深厚之文化底蘊為江蘇地區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隋大運河開鑿成功使南北運輸更為便捷,江蘇許多地區也因運河而繁榮,《舊唐書》稱揚州“廣陵大鎮,富甲天下”,蘇州也為東南雄州,故一時文人名士匯聚于此。
江蘇書法史 作者簡介
徐利明,1954年2月生;文學博士;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書法創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南京印社社長,西泠印社理事,江蘇省藝術品鑒定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蘭亭獎、“國展”及各種全國展賽資深評委。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