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日本侵華背景下近代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19944
- 條形碼:9787203119944 ; 978-7-203-1199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本侵華背景下近代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在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有近十數年的研究,不僅理論研究深厚,而且發表學術成果也較多。本書是其十數年中關于近代以來日本侵華戰爭與近代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的系列學術成果的整合付梓,也是其學術工作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日本侵華背景下近代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散點透視為研究方法,以“強調整體性、克服碎片化”為學術理念,共分九章對日本侵華背景下近代中國社會歷史變遷展開了學理探討。**章研究了近代中國留日學生東渡及其革命活動;第二章研究了近代中國留日女生及其革命活動;第三章探討了留日學生與近代國人愛國斗爭;第四章探討了日本侵華與清末民初中國政治轉型;第五章探討了日本侵華下的中國社會動員;第六章探討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日民間交流;第七章對日本侵華的正面戰場進行了特定視角的考察;第八章研究了日本侵華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民生危機與應對;第九章探討了抗戰文化資源的寶貴價值與發掘。
日本侵華背景下近代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研究 目錄
**章 近代中國留日學生東渡及其革命活動 // 001
**節 清末留日政策演變 // 002
第二節 1902年中國留日學生成城入學風波 // 010
第三節 1903年中國留日學生拒俄運動 // 017
第四節 1905年中國留日學生風潮 // 021
第二章 近代中國留日女生及其革命活動 // 028
**節 清末中國留日女生研究文獻總結與反思 // 029
第二節 清末女子留日運動 // 037
第三節 清末留日女生與拒俄運動 // 043
第三章 留日學生與近代國人愛國斗爭 // 050
**節 辛亥革命時期的燕晉聯軍 // 051
第二節 清末山西留日學生參加收回礦權斗爭 // 057
第三節 1915年上海民眾反對“二十一條”交涉斗爭 // 064
第四章 日本侵華與清末民初中國政治轉型 // 073
**節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的尚武思潮 // 074
第二節 戊戌前后張元濟改良救國夢的嘗試與轉型 // 087
第三節 政黨政治語境下孫中山民元讓位問題辨正 // 096
第五章 日本侵華陰霾下的中國社會動員 // 103
**節 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 // 105
第二節 《上大五卅特刊》對五卅運動的總結與反思 // 112
第三節 從國際革命戰士救濟會到中國濟難會 // 124
第四節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社會救助事業的理念與實踐 // 134
第六章 戰爭陰霾下的中日民間交流 // 146
**節 中國佛教界對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的賑濟 // 147
第二節 1925年東亞佛教大會 // 155
第七章 日本全面侵華正面戰場管窺 // 166
**節 日軍空襲南京述論 // 167
第二節 武漢淪陷前后中國回教救國協會青年服務團的戰地服務 // 185
第八章 日本全面侵華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民生危機與應對 // 197
**節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救濟1939年水災 // 198
第二節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太行革命根據地救濟災荒 // 213
第三節 山西抗日根據地扶貧工作的歷史與啟示 // 225
第九章 抗戰文化資源的寶貴價值與發掘 // 236
**節 山西抗戰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旅游宣傳與開發 // 237
第二節 “智慧旅游”視域下APP與山西抗戰文化旅游業跨越發展 // 250
參考文獻 // 260
日本侵華背景下近代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研究 節選
**章近代中國留日學生東渡及其革命活動 甲午戰敗之后,近代中國有志于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先進分子便把通過明治維新而走上強國之路的日本作為了學習的對象。而中國留日學生到達日本留學之后,一方面有感于日本通過變法維新所取得的社會進步,一方面有感于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而導致的中國社會落后,遂逐漸萌生了革命思想,并進行了一系列的革命實踐活動。 本章主要選取清末留日政策演變、1902年中國留日學生成城入學風波、1903年中國留日學生拒俄運動、1905年中國留日學生風潮等為研究視角,共分四節對近代中國留日學生東渡及其革命活動進行梳理和探討。 **節,主要對清末留日政策的演變進行全面梳理和系統研究。清末留日政策的演變主要經歷了基于救亡討論而確立留日政策、清末新政初期對赴日留學的倡導與鼓勵、清末新政后期對赴日留學多所約束與限制等三個明顯的階段。 第二節,主要對1902年中國留日學生成城入學風波進行考證、梳理和分析。1902年吳稚暉、孫揆均因9名自費生進入成城學校被拒與清廷駐日公使蔡鈞沖突而被遣送回國。事后廣大留日學生及中日報刊紛紛批評蔡鈞,形成抗議浪潮。1902年中國留日學生成城入學風波產生了一系列積極影響。 第三節,主要對1903年中國留日學生拒俄運動做出考證、梳理和分析。拒俄運動(1901—1905)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意識付諸實踐的標志性事件之一,其間除了國內的斗爭情況外,中國留日學生在海外的斗爭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1903年當國內拒俄運動的聲浪波及日本后,留日學生也積極投身其中。經過拒俄運動的洗禮,留日學生中的先進分子大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第四節,主要對1905年中國留日學生風潮進行系統考證和深入論述。1905年,由于中國留日學生基數的猛增大大超出了日本留學教育的接收能力,日本文部省出臺限制政策,頒布《收容清國人留學之公私立學校章程》。對此中國留日學生掀起了劇烈的抗議風潮。這不但是中國人留日史上的大事,更是中日兩國交流的重大事件。 **節清末留日政策演變 留日學生不僅是中國新舊文化轉型的媒介,更是中日兩國交流的重要載體。故而,留日學生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史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然綜觀目前既有之研究成果,論者多著眼于留日學生角度,而鮮有考察清政府留學政策前后演變之專論。本節主要對清末留日政策的發展演變進行初步的梳理,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困惑與向往:救亡討論與留日政策的確立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了空前辱國的《馬關條約》,它不但打碎了洋務運動三十余年的幼稚夢幻,更給堅守傳統知識體系的守舊派造成了“一種精神上的打擊”,進而“促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亟變”。 在痛定思痛的反思后,國人的思想觀念特別是教育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時間朝野上下掀起了一波分析日本成功模式和向日本學習的議論風潮。晚清權臣、洋務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張之洞認為,日本興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向國外派遣留學生。他總結,“日本小國耳,何興之暴也!伊藤、山縣、榎本、陸奧諸人,皆二十年前之出洋學生也,憤其國為西洋所脅,率其徒百余人,分詣德法英諸國,或學政治工商,或學水陸兵法,學成而歸用為將相,政事一變,雄視東方”。鑒于日本留學強國的成功模式,張之洞進而提出了向日本學習的主張,“出洋一年勝于讀西書五年,此赴營平百聞不如一見之說也”,“入外國學堂一年,勝于中國學堂三年,此孟子置之莊岳之說也”,而“至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省費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于中文易通曉,一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獨有偶,時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也有鑒于日本教育興國的啟發,認為中國“學堂宜速設矣,然非多設不足濟用。欲多設則二難:經費巨,一也;教員少,二也。求師之難,尤勝于籌費。天下州縣皆立學堂,數必逾萬,無論大小學斷無許多之師,是則惟有赴外國游國游學一法”。 除洋務派官員外,新興的維新派人士也非常贊同派遣留學生向日本學習的強國模式。著名的維新派領袖康有為認為,“惟日本道近而費省,廣歷東游,速成尤易,聽人士負笈,自往游學,但優其獎導,東游自眾,不必多煩官費。但師范及速成之學,今急于須才,則不得已,妙選成學之士,就學于東,則收新學之益,而無異說之害”。同屬維新派陣營、后來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時任“山東道監察御史”的楊深秀也說,“我今欲變法而章程未具,諸學無人,雖欲舉事,無由措理,非派才俊出洋游學,不足以供變政之用”,“特泰西語言文字不同,成功之期既遠,重洋遠舟,飲食昂貴,虛靡之費殊多,故鄭重茲事,遲遲未舉”,“日本變法立學,確有成效,中華欲游學易成,必自日本始”,“政俗文字同則學之易,舟車飲食賤則費無多”。 甲午戰爭后洋務派官僚和維新派知識分子的共同提倡,使派人留學日本的政策逐漸為清王朝的*高統治者所采納。1898年8月2日,清光緒皇帝以上諭的形式明確了留學日本的強國模式:“現在講求新學,風氣大開,惟百聞不如一見,自以派人出洋游學為要”,“至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誠以路近費省,文字相近,易于通曉”,“且一切西書均經日本擇要翻譯,刊有定本,何患不事半功倍”。 除了中國為救亡圖存派人赴日留學的內部動機外,同時期日本政府“吸引中國留學生”以培植親日勢力的別有用心也在客觀上為留日政策的確立提供了外部的推力。時任日本駐華公使的矢野文雄認為,“如果將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國新人才散布于古老帝國,是為今后樹立日本勢力于東亞大陸的*佳策略”。“其習武備者,日后不久將效仿日本兵制,軍用器材必仰賴于日本,清國之軍事將成日本化”,“又因培養理科學生之結果,定將對日本發生密切關系,此系擴張日本工商業于中國的階梯”,“至于專研政法等學生,定以日本為楷模,為中國將來改革的準則”,“果真如此,不僅中國官民信賴日本之情將增加二十倍,且可無限量的擴張勢力于大陸”。 清末中日兩國政策的前后呼應,“驅使新舊知識分子紛紛肩負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雙重使命踏波東渡”,赴日留學遂成為一時間喧騰全國上下之風氣。 二、倡導與鼓勵:新政初期留日政策的平穩與積極 繼甲午戰后朝野上下對于強國模式的討論和留日政策的確立后,“一批批學生陸續出洋”,同時清政府也逐漸加大了對留學日本的倡導與鼓勵。1901年7月,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向出逃在外的慈禧太后上陳《江楚會奏三折》,其中**折即在此前力主堅定留日政策的基礎上,加大倡導與鼓勵的力度。“此時宜令各省分遣學生出洋游學,文武兩途及農工商等專門之學,均須分門任習;但須擇其志定文通者乃可派往。學成后,得有憑照回華,加以復試;如學業與憑照相符,即按其等第作為進士、舉、貢,以輔各省學堂之不足,*為善策”。除了提倡對官費留學生的獎掖政策外,張、劉二督也沒有將自費留日學生排除在外,“擬請明諭各省”,“士人如有自備資斧出洋游學得有優等憑照者,回華后復試相符,亦按其等第作為進士、舉、貢”。1901年9月,慈禧太后下旨,一面要求各省督撫加大派遣留學生的力度,一面明諭海外留學生學成之后可以“按其所學,分門考驗”,“如果學有成效,即行出具切實考語,咨送外務部覆加考驗,據實奏請獎勵”;而至于“自備旅資出洋游學者,著各該省督撫咨明該出使大臣隨時照料”,“如果學有成得有優等憑照回華,準照派出學生一體考驗獎勵,候旨分別賞給進士舉人各項出身,以備任用而鼓舞”。
日本侵華背景下近代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研究 作者簡介
謝忠強,男,1980年5月出生,山東省沂水縣人,歷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現為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迄今共在《中國經濟史研究》《歷史檔案》《民國檔案》等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國家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2部,主持國家課題、省級課題6項。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