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7165
- 條形碼:9787030697165 ; 978-7-03-06971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 (精裝) 內容簡介
《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匯集了數篇關于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并依據“問題提出—現象測度—傳導路徑—治理思路—對策啟示”這一邏輯對文章內容重新排列組合;趯ξ⒂^層面全要素生產率的熱切關注,《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不僅創造性地提出從激勵機制錯位角度探尋提升路徑,還拓展性地探討了管理者特征、企業內部戰略環境、外部制度環境的影響效應,較為全面系統地展現了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脈絡。
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 (精裝) 目錄
**章 緒論 1
**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思路 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創新之處 7
第二章 理論基礎 10
**節 薪酬理論 10
第二節 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理論 17
第三節 公司治理理論 23
第三章 激勵機制錯位生產率效應的現象測度 27
**節 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相關文獻綜述 27
第二節 激勵機制錯位的現象測度 35
第三節 激勵機制錯位的生產率效應 44
第四節 本章總結 73
第四章 激勵機制錯位生產率效應的傳導路徑 75
**節 技術創新路徑傳導效應相關文獻綜述 75
第二節 資源配置效率傳導效應相關文獻綜述 79
第三節 技術創新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83
第四節 資源配置效率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94
第五節 本章總結 107
第五章 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治理思路 108
**節 貨幣薪酬激勵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108
第二節 薪酬差距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112
第三節 股權激勵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115
第四節 員工持股計劃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118
第五節 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123
第六節 本章總結 125
第六章 其他視域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思路拓展 127
**節 管理者特征視域下的提升思路 128
第二節 企業內部戰略環境視域下的提升思路 142
第三節 外部制度環境視域下的提升思路 149
第四節 本章總結 174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啟示 177
**節 研究結論 177
第二節 啟示與建議 180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81
參考文獻 182
已發表論文合集 208
后記 211
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研究 (精裝) 節選
**章 緒論 **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自2012年開始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過渡,從而如何破題增長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成為引起廣泛關注的重點問題。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這為突破我國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形成新的發展模式指明了方向。由此,在經濟發展新階段,促進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長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新的目標要求。越是在更高的經濟發展階段上,越是要更多地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實現經濟增長。事實上,處于較低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由于存在技術和生產率的差距,經濟增長具有后發優勢,可以主要依靠資本、土地和勞動等要素投入實現;而對處于更高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來說,依靠傳統增長動力,必然面臨減速的挑戰與價值鏈低端鎖定的困境,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對于經濟換擋轉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國而言,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既是前進目標又是應對舉措。2020年,謝伏瞻等學者在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筆談中再次說明,隨著傳統增長源泉的逐漸式微甚至消失,我國經濟增長向全要素生產率支撐型模式轉變的任務日趨緊迫。目前,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以及其貢獻于經濟發展的份額均呈現下降趨勢(蔡昉,2013;李平等,2019),距離實現經濟發展更多地依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這一目標依然具有較大差距。 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在各種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條件下,所達到的額外生產效率。換言之,全要素生產率可以理解為基于生產要素投入的整合,是生產要素優化組合時“1+1>2”的部分,差值越大,全要素生產率越高;差值越小,全要素生產率越低?傮w而言,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取決于總量層面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微觀層面的生產效率(李平等,2019),并且更多的是由技術進步、組織管理改善等無形要素發揮作用而實現增長的。具體而言,在微觀層面上,企業采取新技術、新工藝,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改善管理,體制改革激發人的積極性,都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宏觀層面上,通過資源重新配置,如勞動力從生產率低的農業部門轉向生產率高的非農業部門,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的“雁陣式轉移”,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二三產業提供更多穩定的勞動力,均可以有效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F有研究在探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路徑時,多數在宏觀層面的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展開,而針對企業層面的文獻并不多見。微觀企業是宏觀經濟活動的細胞,經濟增長離不開企業細胞的價值積累,因此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也不應當忽視微觀企業視角。事實上,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微觀生產效率應當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更為重要的來源(蔡昉,2013)。 如前所述,微觀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既可能來源于先進生產設備的使用和企業的技術創新,也可能來源于出口和融資行為、組織流程的優化調整及管理手段的提升。除了這些影響因素之外,企業內部制度的安排,尤其是激勵機制設計尤為重要。這是因為激勵機制作為基本的公司治理構件,與“人”這一核心要素息息相關,是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制度安排。具體而言,當企業的激勵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時,會誘發嚴重的代理問題,從而產生高昂的代理成本,對管理效率、創新效率與經營效率均會產生影響,*終將體現在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抑制上。反觀現實,近幾年來,雖然我國企業的激勵機制得以優化,但其*終的治理效應仍遠未達到理想預期,高管“天價薪酬”“零薪酬”“天量在職消費”以及員工激勵不足、激勵手段單一等現象頻繁顯現于我國企業之中。基于各項激勵制度安排的組合協同效應,我們認為激勵機制設計中忽視完整性與協調性的問題,導致激勵機制處于錯位狀態,表現為單項激勵制度異乎尋常的表現,這將抑制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本書以2008~2018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運用層次分析法、多元線性回歸等方法,圍繞現實中存在的激勵機制錯位現象,深入探討激勵機制錯位的度量方式,以及激勵機制錯位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程度與作用機制。此外,本書還從管理者特征、企業內部戰略環境與外部制度環境角度,探尋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路徑。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首先,豐富了激勵機制方面的相關研究;谖写砝碚,國內外學者關于企業激勵機制的重要作用已達成共識,但現有研究更關注單項激勵方式的影響因素與經濟后果,而缺乏從系統的視角去審視與評價整體激勵機制的有效性。本書延續激勵整合理論的觀點,提出激勵機制錯位理念,并從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角度考察激勵機制錯位的影響效應,拓展了激勵機制研究視角,豐富了相關研究。 其次,豐富了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相關研究。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作為組織中各個投入要素的綜合生產效率,更能準確地體現組織運營與管理效率,已有研究從內外部制度環境、管理行為、組織流程優化等視角進行了研究,但忽視了“人”這一核心要素的影響。本書從激勵機制視角,探討其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效果及作用機理,引導和推動對激勵機制影響企業生產與經營行為方面進行更深入、廣泛的研究,有助于拓展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視域。 (二)現實意義 首先,為企業優化激勵機制設計提供決策參考。激勵機制的設計直接影響組織成員的激勵水平,進而影響工作努力程度、能力的發揮及風險偏好傾向,*終影響公司運行效率與價值創造。本書通過客觀精確地量化企業激勵機制的有效性,科學合理地評價企業激勵機制的錯位程度,對企業分析與評價已有激勵機制有效性,進而規劃與制定適合其高質量發展的激勵制度產生實際的指導作用。 其次,結合激勵機制為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提供指導。微觀企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既是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推動宏觀層面經濟發展動能轉型的基礎。通過深入探究激勵機制錯位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機制與效應差異性,以及拓展性地探討激勵機制提升的其他視域,如管理者特征、企業內部戰略環境、外部制度環境等,對于企業把握激勵設計關鍵問題、優化內部治理環境、動態適應外部制度環境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具有現實意義。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思路 從激勵機制角度探究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路徑,特別是關注激勵整合的效用,在我國經濟轉軌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渡這一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現實緊迫性。明確研究問題并理順研究思路是本書進行研究的**步。總體而言,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主要回答四個問題:如何測度企業激勵機制錯位現象?激勵機制錯位是否會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激勵機制錯位通過哪些路徑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如何矯正激勵機制錯位現象,實現激勵機制與全要素生產率的合理匹配?相應地,本書也主要圍繞錯位現象測度、影響效應檢驗、內在機制探究與治理渠道分析這一思路進行。 一、研究問題 問題一:如何測度企業激勵機制錯位現象? 我國企業已形成多種激勵契約并存的激勵機制體系,其中高管激勵手段較為豐富,而員工激勵手段較為單一且激勵水平較低。在激勵機制穩步優化的過程中,依然存在高管天價薪酬、過量在職消費及隱性激勵不足等問題,F有研究著眼于高管貨幣薪酬、股權激勵、內部薪酬差距等問題,力圖改善企業激勵制度的實際效果。但是,激勵機制的系統性遭到忽視,糾正單項激勵措施的效果有限;诖,我們認為應當從總體的角度去審視觀察企業激勵機制,進而提出了企業激勵機制錯位這一概念。在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激勵機制相關理論為指導,結合現有數據的可得性,本著層次分明、內容全面而重點突出的理念,本書構建了一套反映企業整體激勵機制錯位程度的綜合指標體系。該評價體系側重于激勵機制的系統性,包含管理層激勵與普通員工激勵、顯性激勵與隱性激勵、長期激勵與短期激勵指標。 問題二:激勵機制錯位是否會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作為企業內部治理架構的核心組件,激勵機制在激發組織成員奮發努力工作、克制組織成員過度自利傾向、協調組織發展與個人利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換言之,激勵機制對于*大化現有人力資本價值、吸引并儲備高素質人才至關重要。因此,當企業激勵機制設計中出現不協調、不全面的錯位現象時,必然會對提升企業員工的積極主動性、努力程度造成負向影響,甚至可能引起尋租行為,而這無疑會導致企業運行效率低下;趯@一問題的關注,本書不但檢驗了單一激勵機制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而且在構建微觀企業激勵機制錯位指數的基礎上,運用回歸分析的方法驗證激勵機制錯位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得出激勵機制錯位程度越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損失越多的結論。 問題三:激勵機制錯位通過哪些路徑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 技術創新、知識儲備、管理效率及資源配置能力均會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水平,而這些要素的積累與發展往往離不開組織成員的支撐作用。激勵機制的建設與完善是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方式,也是“以人為本”理念在企業中的拓展。該部分聚焦于技術創新與資源配置路徑,探究激勵機制作用于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邏輯機理,有利于厘清激勵機制錯位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內在作用機理。結果顯示,激勵機制錯位會降低企業技術創新與資源配置效率,進而造成生產效率的損失。 問題四:如何矯正激勵機制錯位現象,實現激勵機制與全要素生產率的合理匹配? 矯正激勵機制錯位從四個角度進行研究,分別研究了高管貨幣薪酬錯位下、薪酬差距錯位下、股權激勵錯位下及職業生涯預期錯位下的提升思路。研究發現,提高內部控制質量,完善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市場化程度,加強大股東監督可以有效緩解激勵機制錯位所帶來的生產率損失。此外,還從管理者特征、企業內部戰略環境、外部制度環境三個視域探究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路徑。具體而言,高管海外經歷、高管學術經歷、非執行董事設置、企業杠桿率、戰略差異、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數字金融發展,以及營改增、混合所有制改革、精準扶貧政策等外部政策均會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產生影響,表明在矯正激勵機制錯位時,應當充分考慮企業的內外部環境。 二、研究思路 本書基于激勵整合的理論基礎,提出我國企業激勵機制存在錯位這一現象,并且在定量度量激勵機制錯位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激勵機制錯位對于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效應、作用機制與調節二者關系的因素。邏輯導圖見圖 1-1。 圖1-1 邏輯導圖 首先,從理論層面系統梳理激勵機制錯位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可能存有的邏輯路徑。其次,在對我國企業激勵機制錯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財經大數據構建激勵機制錯位指數,隨后考察激勵機制錯位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程度與作用路徑,繼而考察減少激勵機制錯位的生產率損耗的治理渠道。*后,從管理者特征、企業內部戰略環境、外部制度環境視角拓展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研究。總而言之,沿著“問題提出—現象測度—傳導路徑—治理思路—對策啟示”的主線,進行了深入探討,從而提出研究結論。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基于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背景,本書以企業激勵機制為切入點,探究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路徑,以期引起對于激勵制度設計系統性、協調性,以及從“以人為本”的視角探究生產效率提高的關注?傮w而言,本書主要以激勵機制錯位的問題提出、激勵機制錯位現象的測度、激勵機制錯位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傳導機制、調節激勵機制錯位生產率效應的因素、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拓展路徑為研究內容。具體內容及安排如下。 **章“緒論”。該章簡要介紹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研究問題與研究思路、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研究方法與創新之處。 第二章“理論基礎”。該章基于對激勵機制錯位與企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