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楚辭與漢代文學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645004
- 條形碼:9787567645004 ; 978-7-5676-450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楚辭與漢代文學論集 本書特色
經典是文化的載體,《楚辭》與《詩經》可謂是經典之經典,漢代文學則在濃縮其精華的基礎上將中國古代文學推向很好。本書正是秉承這一美妙之處,以濃郁的詩體、樸素的文風將其精要展現于您的目前。作者將作詩人及其作品所體現的詩學見解和經驗,與詩論家的闡釋和總結聯系起來考察,不僅可豐富詩學思想之內涵,而且可以匡正詩論家研究中可能出現的某些偏頗或失誤。由此,幾年以后,《楚辭與漢代文學論集》這本書也可邁入經典殿堂,我們拭目以待。親愛的朋友,您說呢?
楚辭與漢代文學論集 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乃作者近30年來在《詩經》、“楚辭”和漢代文學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其中包括對古代歲星紀年及屈原生年的研究, 對屈原“沉江真相”的考察, 提出了屈原之死非“殉國難”的充分證據, 對“《離騷》結構研究”的評述, “屈辭審美特色”及其成因的闡釋, 對《九歌》“人神戀愛”說的評論及宋玉所作《招魂》背景與禮俗的辨正, 對《史記》人物描寫的成就, 兩漢神怪小說的發展及“借歷史為小說”的創作經驗的總結。
楚辭與漢代文學論集 目錄
“隱”“秀”并用與創作中的虛靜和騷動——詩、騷詩學思想淺論之二
論“歲星紀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
從漢人的記述看屈原的沉江真相
關于《離騷》的創作年代問題
《離騷》“結構”研究論略
《九歌》二《湘》“戀愛”說評議
關于《九歌》二《湘》的神靈問題
《九歌·山鬼》研究辨疑
論屈賦情感宣泄的“托游”方式
狂放和奇艷——屈辭審美特色研究
改塑與發現——屈原評價的歷史審視
《招魂》的作者、主旨及民俗研究
關于《招魂》研究的幾個問題
《高唐賦》與先秦的“山水審美”
評楚辭研究中的“圖騰”說
《史記》的體例溯源和思想傾向
論《史記》的人物描寫
論兩漢的神怪小說和歷史小說
略論文學作品的“多義性”
談談我的楚辭研究——代后記
楚辭與漢代文學論集 節選
《楚辭與漢代文學論集》: 一、屈原——投影于歷史的雙重精神 任何偉大人物能夠對后世產生久遠的影響,都是他們自身的功業或精神,給予歷史以巨大影響的結果。所以要探討屈原如何影響后世,須得考察在他的一生中,究竟有些什么功業或精神品格,足以震撼后人的心靈? 人們常常只把屈原視為詩人,但據司馬遷、劉向記載的屈原事跡,他在當時顯然是作為一位非同尋常的輔弼之臣,而登上楚國的政治舞臺的。他“博聞強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一旦出現在楚朝廷中,便以卓絕的治國才華得到了楚懷王的倚重。《史記》說他“人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在惜墨如金的史家筆下,這數十字的概述已完全足以證明,屈原早期在楚國政治生活中,具有怎樣舉足輕重的地位了! 〉跉v史上卻沒有留下引人矚目的功業——因為他不久就被貴族黨人進讒誣陷,遭到了懷王的疏黜;接著而來的兩次放逐,更把他遠遠地隔絕在政治生活之外。一位有志于輔助楚王,成就五帝、三王之業的大賢,就這樣淪落為江上的憔悴遷客! ≡谇恢赜闷陂g,楚王君臣曾勵精圖治、整刷朝政,迎來了稱雄南天的短暫興旺。棄逐屈原以后,楚國之航船便在風雨飄搖中一再觸礁擱淺,迅速降為睥睨天下的強秦之附庸;數十年后,便以滅國之禍在歷史上從此消失。屈原的遭際,就這樣與楚國的興衰聯系在了一起;而他沉身汨羅的悲壯一幕,似乎也成了泱泱雄楚一朝覆滅的歷史悲劇的序幕! √热羟顺稣挝枧_后,從此以屈從命運的達觀“明哲”自命,頤養天年,默默地老死于山野荒村,他便不會給歷史留下多少記憶。但屈原卻奮身抗爭了——他忘不了曾寄予莫大希望的楚王,忘不了他曾為之奮斗的復興楚國的夢想,更忘不了“篳路藍縷”、經歷了多少世紀艱難創業,而終于自立于南方的楚民族的命運。他雖不再能為這個民族的興旺貢獻心力,卻要用自己尚存的生命,為它的苦難凄愴呼號。長長的十多年放逐生涯,由此成了屈原不屈不撓與黨人群小斗爭的延續。在他身上兩種*主要的精神品質,在這段*黯淡的生涯中,得到了*光彩耀眼的閃射——那就是對于惡勢力所施加的壓迫、摧殘所表現的無畏抗爭精神,和即使蒙受多大冤屈、遭受多大摧殘,也決不背棄祖國、民族的忠貞精神! ∏瓕τ趷簞萘Φ目範,早在從政時期就有鋒芒銳利的顯露。他親眼目睹過朝中黨人,怎樣狗茍蠅營地追逐于勢利!氨娊愿傔M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為了實現個人的野心,竟不惜走那敗國亡家的“幽昧”“險隘”之路。楚王呢,居然也“猖披”放縱、“無轡御而自載”、“背法度而心治”。屈原出于對國家前途的關注,不顧自身的安危,起而揭露黨人的罪惡,并不怕觸犯楚王之逆麟——“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這就是他拼將一身捐棄,也要與惡勢力抗爭的錚錚自白! ∵@種不屈的抗爭精神,在屈原遭受兩次放逐之中,表現得就更鮮明了。黑暗的王朝滿心以為,長期的放逐可以摧折這位耿直之臣的傲骨,迫使他噤若寒蟬,任憑黨人們倒行逆施而緘默不語。屈原的親朋則出于對他命運的擔憂,也紛紛勸告他折節改行,裝聾作啞,免遭伯鯀那樣“妖乎羽野”的殺身之禍。屈原卻毫不屈服——他回顧歷史興衰的教訓,把撫平生奮斗的歷程,對自己所追求的“美政”、所堅守的操節,充滿了無怨無悔的自信。面對“瓦釜雷鳴”的黑暗王朝,和“邑犬群吠”的黨人群小,他響亮地宣告:“阽余身以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在無法參與朝政的情況下,屈原舉起了自己的筆,用《天問》《離騷》《九章》等蓄滿忿火的詩篇,向昏庸的楚王、囂張的黨人開戰了。這些詩作,正如恩格斯在稱贊歌德時說的那樣:“完成了一個*偉大的批判的功績!睆拿耖g傳說的情況看,屈原的抗爭遭到楚王*嚴重的“逼逐”。而詩人則用了更激烈的反抗,來回答這種逼逐——那就是發生在汨羅江畔的*悲壯的一幕:屈原終于以自己的“忿懟激發”之舉,實踐了他早就立下的“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的誓言。這赴身江濤的悲壯聲響,從此成為屈原抗爭黑暗的生命之音,成為屈原精神的浩然迸發,而久久回蕩在數千年歷史的長河之上了! 〔贿^倘若只是這一方面,屈原對一個民族的影響還不會如此深沉動人。屈原之所以極大震撼人們身心的,更還在于與這種不屈抗爭所交織著的,對于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那種萬劫不移的忠貞精神! ≌劦竭@種忠貞精神,人們似乎總要聯想到“忠君”上去。其實,“忠君”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沒有形成一種道德倫理的規范。當時的一些哲人賢士在君臣關系上,倒是提出了一種相對的原則。諸如“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君之視臣如土芥,臣之視君如寇仇”(孟子)、“君道友逆,則順君以誅友;友道君逆,則率友以違君”(左儒),都證明了這一點。但屈原之于楚王,顯然表現過非常的忠貞!笆戮毁E兮,迷不知寵之門”(《惜誦》)、“何獨樂斯之謇謇兮,愿蓀美之可光”(《抽思》),都表明了“忠君”在屈原思想中所占據的重要位置。即使在屈原遭到楚王疏黜,以至被橫暴地再遷江南期間,他對君王的忠貞之情,似乎也還未改變。《思美人》所嗚咽訴說的“思美人兮,攬涕而佇眙”,《哀郢》所凄凄嘆息的“哀見君而不再得”,都說明他縱然對君王的狂悖之行已極度失望,但“忠君”之情還溢滿胸際。只是到了楚王的昏聵已無可救藥,楚國眼看就要斷送在楚襄王這樣的壅君手中時,屈原對君王的忠貞之思終于因絕望而幻滅。當他在沉江前夕,怒斥楚王朝廷的“腥臊并御”“陰陽易位”,并以激烈的言辭直斥楚王為“壅君”的時候,人們便難以想象,他此刻對楚王還懷有多少“忠”情了。 ……
楚辭與漢代文學論集 作者簡介
潘嘯龍,1945年生,上海龍華人。1969年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系,1982年獲安徽師范大學先秦兩漢文學方向碩士學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3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同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等職。著有《楚漢文學綜論》《屈原與楚辭研究》《詩騷與漢魏文學研究》《古詩文辭賦品論》《國學大講堂·楚辭導讀》,合著《詩騷詩學與藝術》,主編《楚辭學文庫》(第三卷),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