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我國人力資本與產業發展匹配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423929
- 條形碼:9787516423929 ; 978-7-5164-239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國人力資本與產業發展匹配關系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旨在介紹人力資本這一理論的起源、發展、研究內容及研究現狀,并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與結構進行了測算,分析了各地區人力資本存量與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我國人力資本與產業發展匹配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介紹人力資本這一理論的起源、發展、研究內容及研究現狀,并以人力資本理論為基礎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與結構進行了測算,分析了各地區人力資本存量與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全書共十一章:**章,梳理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歷程及流派;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別闡述人力資本的相關概念和理論、我國人力資本的形成途徑(教育投入、醫療衛生投入)、人力資本的流動與聚集、人力資本的分類及測量、人力資本的傳遞及機制、人力資本及其機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第九章至第十一章,測算我國各地區人力資本存量及結構,并實證分析它們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分析了貴州省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匹配發展狀況。
我國人力資本與產業發展匹配關系研究 目錄
**章 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歷程及流派 1
一 經濟思想萌芽時期 3
1.色諾芬的經濟思想 3
2.柏拉圖的經濟思想 4
3.亞里士多德的經濟思想 4
二 重商主義時期 5
1.托馬斯·阿奎那的經濟思想 6
2.托馬斯·孟的經濟思想 7
3.重商主義的特點 7
三 重農主義時期 8
1.魁奈的經濟思想 8
2.杜爾哥的經濟思想 9
3.重農主義學派的特點 9
四 古典經濟學時期 10
1.古典經濟學的形成時期 10
2.古典經濟學的發展時期 11
3.古典經濟學的分化瓦解時期 13
4.古典經濟學研究的新方向 14
五 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 15
1.邊際效用學派 15
2.數理經濟學派 17
3.馬歇爾和局部均衡論 18
4.庇古和福利經濟學 19
5.凱恩斯學派 20
6.制度學派 20
7.古典經濟學的回歸 21
六 本章小結 22
第二章 人力資本及相關理論 25
一 從古典經濟學到人力資本理論的產生 26
二 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的進展 28
1.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研究 29
2.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增長 34
三 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增長實證的研究 36
四 本章小結 39
1.關于人力資本測量的問題 39
2.人力資本中的結構問題也被人力資本理論忽視 40
第三章 我國人力資本的形成:教育投入 41
一 教育對人力資本的積累 42
二 我國的教育財政投入制度概況 45
1.教育的產品屬性 45
2.我國教育的基本現狀 46
3.我國教育財政制度的歷史變革概況 47
三 我國各教育階段的經費投入 49
1.學前教育 49
2.義務教育 52
3.高中教育 56
4.職業教育 58
5.高等教育 62
四 我國高等教育的學生資助制度 65
五 本章小結 66
第四章 我國人力資本的形成:醫療衛生投入 67
一 我國醫療衛生領域長期存在的“痛點”和“難點” 68
二 我國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和醫療衛生經費投入 70
1.**階段:我國醫療衛生制度的形成時期 70
2.第二階段:我國醫療衛生制度的轉型時期 71
3.第三階段:我國醫療衛生制度的重構時期 71
三 我國在提高醫療衛生保障方面的主要措施 72
1.推動公立醫院改革,破除“以藥補醫”弊端 72
2.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進 72
3.不斷提高全民醫保水平 73
4.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完善醫藥采購制度 74
四 我國醫療衛生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74
1.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從短缺到健全 74
2.基層醫療服務水平逐步提高 75
3.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76
4.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加快推進 76
5.社會醫療機構多樣化發展 77
五 本章小結 77
第五章 人力資本的流動與聚集 79
一 人力資本流動的相關研究 80
二 人力資本流動的理論模型 82
1.劉易斯人口流動模型 82
2.托達羅模型 83
3.中心—外圍理論 83
4. FE理論 84
三 人力資本聚集的因素及路徑 84
1.人力資本聚集的理論發展 84
2.人力資本聚集的因素 85
3.人力資本聚集的路徑 87
四 我國人力資本的流動與聚集 88
1.改革開放之前的勞動力流動 88
2.改革開放之后的勞動力流動 89
五 我國人力資本流動與聚集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90
六 我國人力資本聚集的措施 93
1.人力資本的有效聚集 93
2.人力資本聚集對區域經濟競爭力的促進 94
七 本章小結 94
第六章 人力資本的分類及測量 99
一 內延式經濟增長和外延式經濟增長 100
二 人力資本的分類 101
1.宏觀角度分類 101
2.微觀角度分類 102
3.從“技能”及其他角度分類 102
三 人力資本的測量方法 104
1.成本法 104
2.收益法 106
3.教育年限法 108
4.技能測算法 108
四 本章小結 110
第七章 人力資本的傳遞及機制 111
一 人力資本能力的概念 112
1.人力資本的認知能力 113
2.認知能力的形成 113
3.人力資本的非認知能力 113
4.非認知能力的形成 114
二 人力資本的傳遞 114
1.代際傳遞 115
2.人力資本傳遞的機制 115
三 本章小結 120
第八章 人力資本及其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理論分析 121
一 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人力資本結構問題 122
二 人力資本結構的內涵和界定 123
三 人力資本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 129
四 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框架 131
五 本章小結 135
第九章 我國各地區的經濟增長水平與人力資本結構 137
一 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 138
二 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格局 140
1.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140
2.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結構格局 142
3.我國各地區的勞動力就業人口結構 148
三 我國各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與結構 149
1.我國各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 149
2.我國各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 150
3.我國各地區的人力資本結構 150
四 本章小結 151
第十章 人力資本及其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方法 153
一 實證研究需要考慮的因素 154
二 實證模型建立和指標變量的選取及數據來源 158
1.實證模型的建立 158
2.數據來源與指標變量的選擇 160
三 實證檢驗的方法和步驟 164
1.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164
2.數據的平穩性檢驗(單位根檢驗) 165
3.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 166
4. F檢驗、Hausman檢驗 166
5.其他估計參數的說明 167
四 實證檢驗的結果 167
1.相關數據的直觀分析 167
2.我國各地區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結果 170
3.我國各地區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結果 172
五 本章的結論和建議 176
第十一章 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匹配發展——以貴州省為例 179
一 貴州省產業轉型升級背景 180
1.貴州省概況 180
2.貴州省產業轉型升級的國內外環境 180
二 貴州省產業發展情況 182
1.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 182
2.貴州省產業體系整體分析 184
3.貴州省各地市州產業發展分析 188
三 貴州省勞動力總量和結構的考察 192
1.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192
2.貴州省的教育資源情況 193
3.貴州省的人力資本投入 194
4.貴州省的人力資本構成 194
四 貴州省勞動力與產業結合分析 197
1.分析模型及計量工具的選擇 197
2.指標變量 197
3.回歸分析的結果 198
4.計量結果分析 198
五 貴州省人力資本與產業匹配發展的建議 199
1.研究結論 199
2.對應政策建議 200
附件1 202
附件2 208
附件3 215
參考文獻 219
我國人力資本與產業發展匹配關系研究 節選
**章 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歷程及流派 談論起經濟學這門學科,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簡·丁伯根、保羅·薩繆爾 森、西蒙·庫茲涅茨、約翰·希克斯、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等這些耳熟能 詳的經濟學大家,或者早期的亞當·斯密、李嘉圖、弗蘭西斯·培根、威 廉·配第、薩伊等在歷史上熠熠生輝的著名學者。由此我們可以問兩方面的 問題。**,經濟學由何而來?在這些著名學者的經典著作出現之前,經濟 學是否存在?第二,經濟學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早期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分 別在研究什么?各有什么樣的理論觀點?關于經濟學的歷史已有眾多著作詳 細講解,本章將按照經濟學研究發展的脈絡簡要梳理其不同歷史階段及典型學術流派。 現代經濟學起源于西方,從零星的經濟思想發展到成體系的理論,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并且因為生產力水平、政治制度及經濟學本身的發展,不同時期的經濟學關注的重點、研究的方法等都各不相同。我國對西方經濟學 的態度大致經歷了批判、全方位引進、選擇性學習應用三個不同階段。我國財經類專業大學生學習經濟學主要以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門主干課程為開端。高校教材主要以介紹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為主,并沒有介紹經濟學的起源及發展歷程。部分院校會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經濟學史”“經濟學思想史”“經濟學研究方法”一類的課程,介紹經濟學的起源、發展、流派和方法等內容。本章將簡要介紹西方經濟學的起源、發展,以及經濟學各個流派和其主要思想、方法,對經濟學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致的梳理。 一 經濟思想萌芽時期 經濟思想的萌芽*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代表人物包括色諾芬、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人。 1.色諾芬的經濟思想 色諾芬(約前440—前355)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其經濟學的代表著作有《經濟論》《雅典的收入》《居魯士的教育》。《經濟論》形成于公元前387年至公元前371年之間,該書主要記錄的是色諾芬與蘇格拉底等人關于如何管理莊園的對話,“經濟(Economy)”這一概念就起源于該著作。色諾芬所處的時代還屬于奴隸制時代,他對經濟理論的闡述主要是對莊園管理的一些思考。色諾芬提出的“經濟”,實際是家庭經濟或家庭管理,研究的是農場主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財產,讓自己的財富不斷增加。同時,他還定義了財富的概念,認為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才是財富。 色諾芬《雅典的收入》(約前355)一書研究的問題則更加宏觀,他從國家的角度出發研究雅典的財政問題。在該書中,色諾芬就如何提高雅典的收入,闡述了外商投資的管理、國際貿易的開展、商事法院制度的完善等 問題。他還從銀礦的開發管理出發,提出了人們喜歡儲藏白銀不亞于使用白銀,因為白銀的流通性強。實際上,他的研究已經涉及對貨幣職能的分析。 在《居魯士的教育》中,色諾芬闡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技藝,大城市由于需求的多樣性和需求量大的特點,分工要比小城鎮更加細化,結果在大城市生產的產品要比小城鎮更加精美。色諾芬還闡述了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認為“農業是其他技藝的母親和保姆”,其他行業都依附于農業,各行業的興衰要受到農業興衰的影響。 2.柏拉圖的經濟思想 柏拉圖(前427—前347)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的著作很多,經濟學方面的代表作有《理想國》和《法律論》。 在《理想國》(前404)中,柏拉圖認為財富和窮困是社會的兩大罪惡,一個國家的富裕階層和貧困階層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沖突,因此他設想出了一個“理想國”。理想國中的人分三個階層:*高級的執政者,負責治理 國家;第二等級的戰士,負責保衛國家;第三等級的農民、商人和手工業者,專事生產,負責提供生活資料。社會各階層應嚴格分工,分工使人們的技藝更加精湛,提供的產品更加精美,生產更有效率。 柏拉圖認為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同時肯定了手工業和商業的必要性。他認為,既然有分工,就必有交換,有交換就有了商業和市場,有了市場就必須要有貨幣。他肯定貨幣的流通職能和價值尺度職能,但反對儲藏貨 幣,主張禁止商業放貸。 3.亞里士多德的經濟思想 亞里士多德(約前384—前322)是柏拉圖的學生,他的研究范圍很廣,對當時的主要學科都有深入研究。亞里士多德的經濟學代表作包括《倫理學》和《政治論》。 亞里士多德并不完全贊同柏拉圖《理想國》中消滅家庭的思想,他認為城市是自然發展的產物,家庭是組成國家的*小單位,國家是由眾多家庭聯合組成的,國家比家庭要重要。亞里士多德和色諾芬一樣,也系統研究了家庭管理,他的研究比色諾芬的研究更加系統和精確。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家庭中成員之間的權利關系;二是如何使家庭財富增加。亞里士多德認為增加家庭財富有兩種手段:一種是將家庭財富、生產資料通過合理的分配、使用管理好,以更好地滿足家庭成員的消費需要;二是增加“貨殖”,也就是通過放款收息等手段使貨幣增值。 亞里士多德將物品的用途分為兩類:一類是物品的使用價值,為物品的固有屬性;另一類是物品的交換價值,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實際上已經涉及“商品”這一概念的界定。亞里士多德還分析了商品流通過程的演變:從“商品—商品”的物物交換,到“商品—貨幣—商品”(這一流程中貨幣僅作為流通手段),再到“貨幣—商品—貨幣”(這是貨幣增值的過程),實際上他已經分析出貨幣流通的職能和資本的職能。亞里士多德的偉大貢獻還在于他在討論公平問題時,提出了商品等值交換的觀點。 經濟思想的萌芽產生于處在奴隸制時代的古希臘,當時的思想家、經濟學家都是統治階級的代表,他們的學說在于解釋和服務當時的社會生產關系。他們的學說具備四個共同點:**,推崇自然經濟,力圖完善莊園主制 度;第二,高度肯定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并論證社會分工的優勢和必要性;第三,對商品、貨幣、商業流通等做了初步分析;第四,肯定手工業、商業的必要性,但又輕視手工業者和商業從業者,同時極力反對高利貸。 二 重商主義時期 色諾芬等人的學說產生于奴隸社會,主要解釋的是奴隸制時代的生產關系。15世紀至17世紀,歐洲社會正經歷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色諾芬等人在一千多年前提出的學說顯然不能完全解釋或指導這一時期的社會生產,重商主義經濟學派因而產生。重商主義學派誕生于15世紀末,于17世紀中葉開始衰落,并被古典經濟學派取代。 航海業高速發展、地理大發現等一系列事件促使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解 體,新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建立起來。這一時期商貿流通高速發展,社會的主要生產關系是商業支配產業,流通支配生產,由于商業和流通業處于支配地位,因此商業資本的力量要大于產業資本的力量,以商業的流通過程為研究重點的重商主義學派逐漸形成。 重商主義學派分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約翰·海爾斯(?—1571),威廉·斯塔福(1554—1612),博丹(1530—1596),孟克列欽(1575—1621)。晚期的代表人物是 托馬斯·孟(1571—1641)。 1.托馬斯·阿奎那的經濟思想 托馬斯·阿奎那的經濟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神學大全》一書中,涉及了公平價格、貨幣、商業、利息等經濟問題。公平價格在早期的經濟思想萌芽中就有提及,阿奎那的老師馬格努*早對此進行了理論論述,阿奎 那繼承和發展,認為勞動消耗是價格公平的依據,這也是后來馬克思提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價值論觀點的早期理論依據之一。阿奎那對公平價格的解釋還比較混亂,但他的一些觀點確實對后期一些理論產生了影響。如阿奎那認為同一物品對不同人的效用是不同的,物品價格的高低取決于該物品的效用高低,也就是物品的效用決定物品的公平價格,這一分析可謂開啟了效用價值理論之先河。此外,阿奎那還認為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也會影響公平價格。關于貨幣,阿奎那認為貨幣本身應當有穩定的價值,是衡量商品的尺度,并能為未來的財富擔保。阿奎羅一方面貶低商業,一方面又為商業利潤進行辯解,認為商人在商業活動中付出了勞動、承擔了風險,理應獲得對應的利潤。同時,阿奎那一面反對放貸行為,一面又為該行為進行辯解,認為放貸者承擔了本金可能損失的風險,應當獲取一定的利息收益。 約翰·海爾斯和威廉·斯塔福在他們的著作《英吉利王國公共福利對話集》中,提出將貨幣儲存在英國而不外流的主張,以此來增加英國的貨幣財富積累。同時,他們還反對英國從國外進口商品,特別是奢侈品,認為這將導致英國的貨幣外流。博丹作為重商主義學派在法國的代表,提出法國物價的上漲是由于市場上貨幣的數量過多,*早提出了貨幣數量學說。孟克列欽在他的著作《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中,系統地闡述了手工業、商業、航海業和國家經濟政策等問題,重點強調了商業的重要地位。孟克列欽的超前性貢獻還在于提出,一個國家的富足不是取決于該國金銀等貨幣數量的多少,而是取決于擁有的生活必需品的多少。在該著作中,孟克列欽首次提出了“政治經濟學”這一概念。 2.托馬斯·孟的經濟思想 托馬斯·孟是重商主義學派晚期的代表,他的主要經濟學著作有《論英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和《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這兩部著作都是為了反對英國貨幣大量外流而撰寫的。托馬斯·孟提出了貿易差額理論,提出在對外貿易中必須做到出超,即出口的商品必須大于進口的商品,這樣就可以使外國貨幣流入本國,如果相反,即出口的商品小于進口的商品,則本國貨幣外流。托馬斯·孟的貿易差額理論首次提出了貿易順差和貿易逆差的概念。 3.重商主義的特點 與早期的經濟思想相比,重商主義鼓勵商業流通,強烈追求貨幣價值,認為對外貿易(特別是貿易順差)能夠帶來國家貨幣的增加。重商主義強調了國家對經濟調控的重要作用,認為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能夠保護本國的工商業和外貿業,可采取反對壟斷、關稅等政策措施。重商主義已經認識到人口的重要性,特別是技術工人和科學技術人才對國家的重要性,認為人口是國家的重要資源,鼓勵國家要更多地增加人口。重商主義早期禁止貨幣流出, 只是將貨幣視為儲藏手段,晚期則鼓勵貨幣流通,認為貿易順差能夠增加本國的貨幣積累。重商主義晚期更加重視本國商品的生產,認為這是國家對外貿易順差的基礎。
我國人力資本與產業發展匹配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楊超,1981年生,湖北天門人,2014年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現為貴州商學院副教授。近年來,主持并完成貴州省哲學和社會科學聯合課題1項,貴州省改革與發展委員會、貴州省商務廳等單位“十三五”“十四五”規劃類課題10余項,公開發表論文10余篇。主要研究領域為內生經濟增長、物流管理。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