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現代外國哲學(總第19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4456
- 條形碼:9787542674456 ; 978-7-5426-744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外國哲學(總第19輯) 本書特色
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曾在20世紀80年代(1981—1988年)編輯出版了學會集刊《現代外國哲學論集》2輯,《現代外國哲學》9輯,共計11輯,在 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后由于經費等原因停辦。2007年,復旦大學現代哲學研究所與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恢復集刊,截至2011年,共出版2輯。2017年10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決定繼續編輯出版《現代外國哲學》(半年刊)。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發行。本集刊研究成果代表了 現代哲學研究領域中青年學者的前沿水平。
現代外國哲學(總第19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現代外國哲學”集刊系列9輯。本輯收入21篇文章,主題大致圍繞“知識、闡釋與道德”的關系展開。其中國內學者論文14篇,另有5篇翻譯作品,書評2篇。
現代外國哲學(總第19輯) 目錄
如何談論——些簡單的方法
模態化的知識論、認知安全性與思想實驗
道德直覺主義的理性主義源流
存在的理性
智能理論、人機融合與后人類主義哲學
萬物的終結——康德的終末論與道德理論之間的沖突
整體的分裂與出路——早期黑格爾思想進路探微
評弗里德里希·威廉·約瑟夫·謝林的《學術研究方法論》
對方法論邏輯學的本質奠基——胡塞爾在《純粹邏輯學導引》中對認識之明見性的證成
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轉向”問題爭議——兼論一個“中期”階段的必要性
從辯證法角度對施特勞斯解釋學的批判
信仰與知識
意義作為使用與圈內圈外之爭——論維特根斯坦后期語言哲學對跨宗教和跨文化對話的意義
關于理性與感受
“我思”之再思——亨利生命現象學的開啟
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理論的符號學再闡釋
社會構形與歷史時間——論阿爾都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獨特闡發
自我所有、財產所有與分配正義——《資本論》敘事結構及其對當代政治哲學研究方法的變革
續寫《知覺現象學》的嘗試——評《心智的秘密》
海德格爾的“雅努斯面孔”——評黃旺《時間與想象:現象學與解釋學中的想象力問題》
《現代外國哲學》(半年刊)征稿啟事
現代外國哲學(總第19輯) 節選
《現代外國哲學(總第19輯)》: 能夠把一物和一切他物區分開來,這會劃定一個對象的界限,但并沒有定義這個對象。從概念上講,問題是想要定義任何事物都需要把握專屬于它的東西,而關系不屬于任何單一事物。不屬于單個事物是關系的難題,這破壞了客體形而上學。 一個悖論向貫穿現代科學的完全理性理想發出挑戰。我們之前看到,如果個別實體是可理解的,那么它們的關系就反乎是。反之,如果這些關系是基本的和可理解的,那么個別的本性就是不可理解的。如果這個悖論成立,那么宇宙的理性本質上是有限的。 我們可以知道它有某種本性,同時知道它處于一種關系中。只要二者是互不相關的,它們就不相沖突。假設某物是由其自身的本性而被認知的,因之其屬性也是通過這種本性而被認知的。它與物的關系依賴于這種本性,同時也依賴于與之相關的那些物。因此,事物的關系不能僅僅通過其自身的本性被認知。另一方面,如果這種關系是原初的,任何一物看上去都像是依賴于他物之物,我們都不能準確地說出其本性,因為“它”至少部分地是其他的某物。因此,兩種解釋是相互排斥的。這就是為什么本性與關系不能兼容:它們兩者解釋的偏偏是同一個現象。再者,如果某物是通過其關系來定義的,它從根本上依賴于相對于其本性而言的他物;反過來如果某物是通過其自身本性定義的,那么,它不依賴于他物而成為其所是。當然,本性也會擁有關系,由關系所定義之物可能也有其自身的特性,但是前者是偶然的,后者是外在的,某物或者有獨立的本性或者沒有。 近來有些形而上學學者主張,規律是不必要的,因為這些規律要么是出自物之動力的自然規則性,要么是依附于物之動力的屬性關系。對這些哲學家來說,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是,這種動力仍然是不可理解的本原。這些屬性實際上是本性。它們對物的作用做出解釋,但不適合解釋關系,因為如我所說,關系依賴于他物。于是這里我們又回到了出發點。 也許鑒于現代科學的成功,我們不再需要討論個別的本性了。誠然,有屬于一類物而另一類物所不具有的特點,或一類物有比另一類物更多的特點。這些特點是歸因于物的內在本性呢,還是歸因于關系?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簡述如下:關系會這樣一路持續下去嗎?或者我們終將得到基元本性(bedrock natures),如基本的結構特征之類?這種結構特征和科學公式中所體現的關系是否一致? 如果關系一路持續下去,那我們的確不需要關注個體了。它們只會作為關系的復合而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現代科學的關系形而上學將會徹底顛覆經典的客體形而上學。 然而,至少有兩個理由認為,僅靠關系是難以勝任的。**個理由來自粒子物理學。基本粒子在某些情況下是波,其他情況下是粒子。在就其作為光或波而論,是某種關系。就其作為粒子而論,是具有其自身本性的獨立實體。一般認為二者是不兼容的,但物理學設定了兩者。我主張,粒子的存在表明依靠關系是不堪勝任的。 質疑單獨的關系不足以勝任還有第二個更有力的形而上學的理由。為了討論關系,必然有某物作為相關者而存在。相關者之間的聯結從屬于其個體的特性。準確地說,在某一關系中,相關者是通過它們的聯結來定義的。不能在無法指認那些用所設定的關系來定義的獨立相關體時談論關系。物理世界中關系的應用依靠這一關系不適用和不能解釋的某種事物。要點在于,所需要的是某一種這樣的特性,而不是一種或另一種本性。 關系的論述必定無可避免地未能包含某物。一物存在著某種特有的辨識性特質,它仍處于將其關系結合起來的任何定律之外。無論是定律還是特質都不能完備地解釋事物。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兩種觀點無法相互連接;但是我們說,連接是理性的原則。因此,世界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 再者,關系的形而上學旨在顛覆客體的形而上學,但它也需要有隸屬于關系的個體,這種個體必須具有不同于關系的特性。客體形而上學將解釋植根于物之本性。 因此,自然的理性存在一個基本的局限性。大體上,我們無法把握整個自然,因為如果我們是通過其形形色色的實體來把握它的話,將無法充分解釋它們的關系,而如果我們充分把握了這些關系,則將無法把握置個體于彼此分離之中的特質。 如果自然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它也不能是完全沒有理性的。沒有經驗,我們的思想就是空的。我們不能假定我們的思想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不過,世界上一定存在著不斷產生我們對世界的想法的某物,因為我們的經驗和對世界的理解是有規律的和重復的。⑩再者,如果我們對世界所經驗的東西是規則的,那么經驗的來源就是規則的。而秩序和規律性是理性的標志。因此,世界必須是理性的,至少在某種不太大的尺度上是理性的。 簡而言之,我們再次回到之前的結論:我們不能說世界是完全理性的,但是也不能說世界是在理性之外的。它居于某種中間地帶,擁有必不可少的局部理性。我們通過思考如何將思想與世界連接起來而得出上面這一結論,現在我們則試圖通過把思想連接起來而得出結論。廣義地說,用于把握自然的概念圖式分為兩個相互預設而又互不相容的種類。世界需要某種程度的秩序和組織,或者至少某種程度上像秩序和組織那樣的導致規則效應的事物。因此,世界一定存在必不可少的理性,我們可以把握世界上的這種理性嗎? ……
現代外國哲學(總第19輯) 作者簡介
張慶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孫向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