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27793
- 條形碼:9787100027793 ; 978-7-100-02779-3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本書特色
商務印書館歷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賴著譯界鼎力襄助,三十年來印行不下三百余種。我們確信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夠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匯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于研讀查考,義利于文化積累。為此,我們從1981年著手分輯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種。今后在積累單本著作的基礎上將陸續匯印。由于采用原紙型,譯文未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一,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別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馬來民族各部落的居住環境和文化狀況;對人類發展過程的總的考察;個人和民族的協同作用;對語言作更詳盡的考察;對語言運作的詳細分析等。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目錄
**章 馬來民族各部落的居住環境和文化狀況
第二章 導論的對象
第三章 對人類發展過程的總的考察
第四章 特殊精神力量的影響:文明、文化和教養
第五章 個人和民族的協同作用
第六章 對語言作更詳盡的考察
第七章 語言的形式
第八章 語言的一般性質和特點
第九章 語言的語音系統
分節音的特性
語音變化
語音與概念的配合
一般關系的指稱
語音形式
語音系統的技術
第十章 內在語言形式
第十一章 語音與內在語言形式的聯系
第十二章 對語言運作的詳細分析詞的相似性和詞形
第十三章 詞的孤立、屈折和黏著
第十四章 對詞的統一性的進一步考察
語言的復綜型系統
詞的統一性的表達手段
(1)停頓
(2)字母變化
(3)重音
第十五章 語言的復綜型系統句子的劃分
第十六章 語言的語音形式與語法需求的一致關系
第十七章 語言之間的主要區別:以語言構造原則的純正程度為評判標準
第十八章 各種語言的特性
第十九章 詩歌和散文
第二十章 語言成功地相互生成的能力語言中自發的設定行為
(1)動詞
(2)連詞
(3)關系代詞
對發展中的屈折語言的考察源自拉丁語的語言
第二十一章 對以上研究的總結
第二十二章 偏離高度規律的形式的語言
內容索引
人名索引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節選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不言而喻,為了了解一種語言的形式,完全有必要優先考慮語音的屬性。對語言形式的研究須從一種語言的字母開始;在語言的所有組成部分中,字母應被視為*基本的成分。形式這一概念的運用絕不會導致從語言中排除掉任何實際存在的、個別的事實,相反,這個概念只包括一切具有歷史根據的和*個別化的事實。只要我們采取這里指出的途徑,就能保證把所有的細節都置人研究范圍,否則它們很容易會被忽略過去。的確,這樣的途徑會把我們引向非常辛苦并且往往十分瑣碎的基礎性研究,然而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構成了有關語言的完整的印象;僅僅企圖在語言研究中發現重大的、精神的、十分突出的因素,是*不可取的態度。為了避免對詞作出錯誤的判斷,完全有必要弄清詞和構詞要素的每一語法細節。另一方面,顯而易見,語言形式的概念不應包括任何作為孤立事實的具體細節,而應該根據語言構造的統一方式來概括具體細節。通過對形式的描寫,我們應當揭示一條特殊的道路,即一種語言成為思想表達的發展道路和擁有該語言的民族循之而進的道路。要善于發現,一種語言在自身的既定目的方面,以及在它對民族精神活動的反作用方面,與其他語言相比有哪些不同。語言形式的本質就在于把那些具體的、與它相對而言被視為質料的語言要素綜合為精神的統一體。在每一語言中,我們都可以發現這樣一種形式,通過其綜合統一作用,一個民族才得以把前輩傳下的語言轉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顯然,這樣的統一性在語言描寫中也應該有所反映,我們只有從分散隔絕的要素上升至這一統一性的高度,才能真正認識語言本身,否則的話,我們就不可能了解這些要素的真實特性,更不可能了解它們相互之間的實際聯系。 在此需要提前指出,語言的同一性正如語言的親屬關系一樣,必須基于語言形式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因為,前者是果,后者是因,結果必定與原因相一致。只有根據形式,才能斷定一種語言跟哪些語言有親屬關系。這一點馬上可以應用到卡維語上:不管這種語言吸收了多少梵語詞,它總歸是一種馬來語。若干語言的形式可以歸結為某一更概括的形式,而如果我們處處單從*普遍的角度著眼,事實上可以把所有語言的形式歸為一種形式,比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表達概念和組成言語所必需的觀念之間的聯系;相同的發音器官,其規模和性質只允許發出一定數量的分節音;*后是具體輔音、元音與一定的感覺印象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導致了跟語言親屬聯系無關的相同的名稱。在語言中,個別化和普遍性協調得如此美妙,以至我們可以認為下面兩種說法同樣正確:一方面,整個人類只有一種語言,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擁有一種特殊的語言。但是,在由一系列類似性聯系起來的語言當中,*引人注目的是民族親屬關系所導致的語言相似性。這樣的相似要達到多么深的程度,取得什么樣的屬性,才足以證實歷史事實不能直接證明的語言親屬關系,這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我們在這里只準備指出,怎樣把我們剛才提出的語言形式這個概念運用到親屬語言上來。據上所述,顯然可以得出結論:各具體親屬語言的形式必然與整個語系的形式相吻合。 ……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 作者簡介
威廉??馮??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國語言學家、哲學家、政治家。1767年生于波茨坦。1787—1789年就讀于法蘭克福大學和格廷根大學,1801—1810年任普魯士宗教和教育大臣,致力于教育事業的改革。1809年創建柏林大學,即現在的洪堡大學.1810—1819年任外交官。1819年以后辭去公職,專門 從事學術研究。在德國近代史學者的筆下,他是一個具有人文主義精神的民主政治家,能干老練的外交家,學者型的社會活動家。他又是一個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改革家,科研與教學相統一的新型大學的創建人,因此常為西方教育史家提到。他有時出現在西方美學史、文藝理論的著作中,被描繪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思想的繼承者,德國古典主義的最后一個代表。人類學家也經常提到他,因為他繼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康德(Immanuel Kant)之后,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從事過“人的研究”,比較過民族、文化的異同。最后,在語言學史著者的眼中,他是一個偉大的語言理論家,普通語言學的奠基者。 譯者簡介: 姚小平,祖籍浙江省平湖縣乍浦鎮,1953年生于上海,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著有《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語言研究》、《17-19世紀的德國語言學和中國語言學》 、《語言文化十講》、《羅馬讀書記》、《西方語言學史》;譯有《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論語言的起源》、《達爾文理論與語言學》;編有《〈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史》、《海外漢語探索四百年管窺》、《西方語言學名家譯叢》、《漢英詞典》(第三版)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