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利馬之夢——曉宇的拉美筆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80295
- 條形碼:9787532180295 ; 978-7-5321-8029-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利馬之夢——曉宇的拉美筆記 本書特色
◎作品看點 1、一個身陷志業危機的學術青年,踏上前往拉美的意外旅程,進入政治生活的核心現場,追問年輕人的諸多困境——青年學者朝不保夕,學術市場僧多粥少,穩定工作曇花一現,學術何以做志業?一個學子帶著對學術與生活的困惑出發,進入一場秘魯大選,親歷政治活動中的角逐和斗爭、曖昧與混沌,繼而追問*普遍的青年困境:如何創造實踐的路徑、找到自身的位置、投入真實的生活? 2、帶著馬爾克斯、略薩、波拉尼奧筆下的拉美印象,從一個中國青年的視角,重新閱讀它的歷史與現在——熱帶城市的燥熱天氣、皮斯科與印加可樂、貧民窟旁山體上的巨型競選人名字、被墻壁隔*的不同階級、失落的革命和*后的貴族,我們從拉美文學中讀到的“魔幻現實”,在當地人的生活中只是日常。從一個中國青年的視角,我們閱讀這片大陸的歷史,瞥見它的現在。 3、推翻“紙牌屋”式的政治想象,進入一場總統大選的幕后,反思知識與行動的關系——政治就是“不朽的無聊”?政治是不是一種多余的情懷?政客的回憶錄是職業騙局?當文本知識與現實經驗發生巨大沖突,一個知識生產者如何應對?作者以“現場主義”做出回應,讓行動取代觀察,成為**性的回應。 4、單讀新書010,一次出版試驗,一本無法歸類的書,一場期待*多青年加入的行動——單讀的**0本新書,是作者呂曉宇在中文世界出版的**本書,也是單讀長期以來期待的出版試煉。曉宇是《單讀》的作者,他的游記、公開信以及系列疫情日記都已在《單讀》上發表,這本書也讓他成為單讀書系的作者。《利馬之夢》誕生于一個青年的困惑和反思,或將為*多的年輕人打開共同思考、共同行動的視野。
利馬之夢——曉宇的拉美筆記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青年學者,北京大學靠前關系助理教授。旅行筆記。作者呂曉宇因為一次契機,在秘魯大選期間進入這個鮮少出現在中國讀者視野里的南美國家,親密接觸總統大選候選人,跟蹤整場競選過程。在本次旅行之前,他正在攻讀牛津政治學博士,并已經歷了多場遍及世界各地的旅行。踏入田野后,重新反思自己的學習和未來的研究方向。秘魯之行不僅僅是作者一個人認知與視野的扭轉之旅,它也向許許多多不了解秘魯和拉美一無所知的普通讀者,打開了一扇認知世界的新的窗口。這本夾雜了笑聲與淚水、疲憊和刺激的旅行筆記,是一個青年知識人觀察世界、反思自我的起點。
利馬之夢——曉宇的拉美筆記 目錄
序 恢宏的世界正在坍縮 001
我們第三世界還有人情在 031
真正的魔幻現實主義 041
你知道我在中國見誰了 055
獨生子女 061
一次賭博 083
二手政要 093
前所未有的游行 105
Isn’t it beautiful? 155
流亡 167
小偷、醉漢和泳池夜話 179
別忘了他是總統 191
勝負 205
*后的革命與貴族 217
尾聲 后現場 229
利馬之夢——曉宇的拉美筆記 節選
恢宏的世界正在坍縮(序言 節選) 志業危機 那段時間,我正好陷入個體危機。看上去,一切都在按照計劃順利進行。牛津政治學碩士畢業,拿到博士獎學金,未來三年生計不用發愁,接下來的夏天準備結婚。偏偏這個時候,我開始失眠。博士前,沒體驗過失眠或脫發的苦,睡眠一貫很好,挨枕即眠,原本以為多出來幾個小時未嘗不好,但腦子渾渾噩噩,什么也做不了。夜晚聽到教堂整點報像喪鐘,一下子,被折騰得心情煩躁。到系里一問,發現多數人睡眠不佳,都在經歷“四分之一人生的危機”(quarter-life crisis)。也是這時候,開始痛飲咖啡,撐起研究日常。別說思想獨立,連咖啡獨立都沒法實現,要是咖啡斷貨,學術就要進入大蕭條了。
我清楚這場危機的根源,是對曾經作為信仰的職業學術,產生了不可逆轉的懷疑。讀博前,我確信走學術道路,倒不是因為路徑依賴渴望象牙塔。我清楚地明白,把讀書寫作當生計是一項罕見的特權。這種特權,不均質地分布在地域和代際。我們上一代人沒這樣的選擇,即便落在知識生產的位置上,也難說是個人自由意志的結果。這一代碰上好時候,加上一連串巧合機遇,才有了可選擇的機會。我對這一切從頭到尾地清楚,于是秉承“先拿到了再決定心意”的原則。面對還沒得到又要艱難得到的東西,太容易發明“其實那不是真心想要”的借口。
牛津政治學博士生的錄取,二十四歲時正式得到,似乎能確信自己對學術的心意了。它揭開“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一清二楚地展現了所謂“知識生產頂端”的圖景。在被錄取之前,所有的不安,都能找到一個終極出口:或許只是自己所處的小環境有問題,等到了理想環境,這一切就不同了。到了牛津,就沒了這樣的終極出口,你看到的,可能就是所及范圍的*好。然而,青年學者朝不保夕,邊緣、游離、絕望之感,不比他們研究的群體少。學術市場僧多粥少,穩定工作曇花一現,大家準備著畢業轉行或接受臨時合同,沒人愿意在對前途無益的事上花時間。理論焦慮,方法焦慮,同行們一會兒補編程建模,一會兒補歐陸新論調。一夜之間,研究都要“跨”和“混”——跨界,跨學科,混方法。系里教授說,十年前,牛劍或藤校畢業生沒發表過論文,尚且能謀到教職,現在則不可想,身為學科期刊的主編,他每月審稿,“就像是在山峰上,拿著機關槍向涌來的論文不停掃射”。
我們正是被打成篩子的這群人。當然,至少還有沖鋒的機會,連壯烈犧牲也是要爭取的權利。我感到無盡的疲乏無趣,每到晚飯時間,像打卡下班的工人,急匆匆騎車回家,拿起小說來消遣,如果是文學系博士生,恐怕連這個消遣也沒有了。體制化的競爭,還不是*煩心的。讓我畏懼的是求知欲的與日俱減:“世界”在遠去,“參與”在消失。
利馬之夢——曉宇的拉美筆記 作者簡介
呂曉宇,1991年生,湖北武漢人,青年作家、學者,英國牛津大學博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曾供職于聯合國,從事沖突協調和國際發展的工作。現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長期進行評論和非虛構寫作,作品見于《單讀》、《小說界》、洛杉磯書評中國頻道,《三聯生活周刊》、澎湃新聞、《衛報》(The Guardian)、《外交家》(The Diplomat)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