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第三人稱存在論——追尋存在的平凡本意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47019
- 條形碼:9787305247019 ; 978-7-305-2470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三人稱存在論——追尋存在的平凡本意 本書特色
這是一部研究“存在”問題的哲學專著,作者張盾教授畢生都在研究第三人稱存在論,*后在本書中以他*滿意的樣式將其呈獻給讀者。全書的內容相當于講了一個存在者如何依循第三人稱存在之道自己去存在的形而上學故事:他歷盡艱辛走出西方**人稱主體籠罩下的存在論理論重圍,親身穿行于真實的事物世界、人世間世界和觀念世界之間,又親歷從中國古代“禮式生活”到現代人日常生活的各種歷史性境域,*后終于證明了人的存在不是他向著主體顯現出來的那些亦真亦幻的現象、意義和形式,而是由他自己親自去建構、去經歷的實際性內容。此種存在的本意就是“在時間中重復自身的內容”,即平凡。 本書是一本嚴肅的哲學著作,也是一本很有情懷的書,作者接續了他早年的哲學探索,在自我完善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同時這本書也體現了作者與趙汀陽教授30多年來在同一主題上的相互關注和相互切磋,這種在相互爭論辯難中表現出來的惺惺相惜之情非常美好。
第三人稱存在論——追尋存在的平凡本意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研究“存在”問題的哲學專著。該書創建的“第三人稱存在論”,提出了一種完整的原創性的形而上學。通俗地講,它作為一種全新的存在論敘事方案,講了一個存在者如何依循存在之道自己去存在的形而上學故事:他歷盡艱辛走出西方人稱主體籠罩下的存在論理論重圍,親身穿行于真實的事物世界、人世間世界和觀念世界之間,又從古代的禮式生活返回現代性的日常生活,很后終于證明了人的存在不是他向著主體顯現出來的那些亦真亦幻的現象、意義和形式,而是由他自己親自去建構、去經歷的實際性內容,此種存在的本意就是平凡。本書使用的基本方法是西方近代哲學的概念構造和邏輯推演,但它試圖講的卻是一個中國式形而上學故事,因為它抵制了西方形而上學的主觀性思路和主客二元邏輯,棄用了西方形而上學那些很重要的概念并予以批判,比如主體、現象、意義和形式概念,同時選擇在某些很根本性的問題上對康德、胡塞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還有趙汀陽的哲學思想作批判式推進。它所建構的“第三人稱論域”試圖開拓出一個兼具西方哲學根基和中國思想風格、使存在的“天之道”與“人之道”合而為一的理論思維界面。
第三人稱存在論——追尋存在的平凡本意 目錄
第三人稱存在論——追尋存在的平凡本意 節選
本書由享譽國內外的我國著名哲學家趙汀陽先生傾力推薦。趙先生為本書寫了長篇序言,主要從哲學史角度分析了第三人稱存在論的學理要義、哲學貢獻和思想風格,同時也坦誠地陳述了他對這種新哲學的質疑和辯難?傮w而言,趙汀陽先生充分肯定了本書思想的原創性和論域的完整性,特別強調書中提出的存在之平凡本質是全書*有d創性、并在哲學史上獨樹一幟的觀點,而這個平凡也正是本書關于存在本意的總體性理解和根本性旨歸。作者張盾教授認為:“盡管趙汀陽始終在批評我的思路,但他卻是*好地理解了我這本書的創意和價值的人,幾乎比我本人理解得更好! 其實該書本身正是作者與趙汀陽長達三十年的思想交流和爭論的一個產物,作者在書中深入討論了趙汀陽的哲學思想。兩人之間關于存在的平凡性與神奇性的長期爭論,為純粹的高水準的哲學討論樹立了典范,在學界同行中傳為美談。 趙汀陽先生對本書的概括性推薦語如下: 這是一本有原創意識的哲學著作,是以人類理智判斷為準的獨立思想。 第三人稱哲學是張盾命名的,但這個主題卻十分古老,可以追溯到老子、畢達哥拉斯和亞里士多德,即試圖知道“事物本身’”。這是哲學一直夢想卻又無法實現的一個古老理想,因為思想與存在之間有著明顯的知識論障礙。張盾試圖另辟蹊徑地跳過這個知識論障礙:用“它如此存在”這個“第三人稱”語式來談論存在論問題,以此取代基于“我知道”的“**人稱”格式。 張盾提出的第三人稱哲學是否可能?我至今無法肯定這個充滿創意的視野是否可能。第三人稱在表述上顯然是可能的,這要歸功于語言的超強能力,即語言能夠表達一切可能性。邏輯上,存在本身無所言說,只能推出“存在即存在”的重言式。第三人稱試圖借助語言的“神的眼界”,發現一些超出重言式的“綜合的”內容。 張盾關于“平凡”作為存在根本狀態的分析,是全書中*有d創性的一個觀點。平凡性是一個超出存在重言式而看起來確實屬于存在本身的言說,這才是真正厲害之處。古人曾把存在本身言說為“永恒的”、“完美的”、“絕對的”之類,但這些性質其實是想多了,我們從“存在”的概念推不出這么多“綜合的”含義,也沒有任何經驗可以證明這些含義。然而平凡性卻幾乎真是從存在的概念里可以推出的性質,有著類似重言式的必然性,可又有著超出了重言式的新內容,似乎應該歸入先天綜合判斷。 張盾和我在分別尋找不同的“存在論常數”:張盾在尋找平凡性,我在尋找未來性。我們的不同思路形成了互補的視野。
第三人稱存在論——追尋存在的平凡本意 作者簡介
張盾,1956年生于北京。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吉林大學匡亞明卓越教授,F任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兼任吉林省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外審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專家。 張盾教授是國家重點學科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之一,我國哲學界的著名學者,主要從事存在論、美學、馬克思政治哲學和西方思想史的研究,幾十年來筆耕不輟,矢志不渝,堅持了長時期的高水準的學術創作,就眾多研究領域推出了一系列高質量的特色鮮明的哲學作品,在學界同行中享有很高清譽。他出版了七部哲學專著,代表作為《第三人稱存在論:追尋存在的平凡本意》(2021)、《超越審美現代性:從文藝美學到政治美學》(2017)、《黑格爾與馬克思政治哲學六論》(2014)。他是《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和許多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的長期固定作者,共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