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結構與實踐——普蘭查斯的國家理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769370
- 條形碼:9787560769370 ; 978-7-5607-693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結構與實踐——普蘭查斯的國家理論研究 內容簡介
以普蘭查斯的政治哲學為題目的專著、學位論文在國內外學界目前尚未發現,與此相關的期刊論文國內外也只有寥寥數篇,并且相比學位論文篇幅要小得多,論域也要狹窄得多。學界關于普蘭查斯的研究課題多以其國家理論而出名,在以國家理論為總體的視域中部分研究涉及階級理論與意識形態理論。本研究以普蘭查斯的權力思想為切人點,將普蘭查斯的國家理論、階級理論、意識形態理論貫穿于一體的系統性研究是有新意的。 首先,目前學者對普蘭查斯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對其闡述是分散的、富有爭議的,尚缺乏較高質量、系統的專著。《結構與實踐:普蘭查斯的國家理論研究》以普蘭查斯從早期至晚期的五部代表作(前文已介紹)為基礎,以普蘭查斯的論文集為輔助,以當代學者對其思想的批判及回應為背景,以西方馬克思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為研究脈絡,以馬克思主義為總體性視角,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當代哲學為理論研究方法,對普蘭查斯的權力思想及政治哲學進行系統性、結構性的闡釋和分析。 其次,在對普蘭查斯著作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要么從整體出發對普蘭查斯的哲學思想泛泛而述,缺乏核心概念從而形成統一的內在邏輯,要么從政治學角度人手理解其思想中的某一理論比如國家理論和階級理論等,而對其政治理論的哲學來源則沒有進行深入的考究。《結構與實踐:普蘭查斯的國家理論研究》試圖從權力這一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出發,基于普蘭查斯對阿爾都塞多元決定論的哲學繼承關系以及對傳統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核心問題的時代解讀,探究普蘭查斯政治哲學中權力的歷史困境、現實問題,進而為當代政治哲學中的權力等核心問題提供分析資源。 *后,政治哲學是當前國內學界研究的一大熱點,但從已有的研究狀況分析,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如何過渡到后馬克思主義以及政治哲學的轉向,尚需達到具體的文本層面。因此,本研究的創新在于以普蘭查斯的政治哲學縱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到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批判的轉向歷程。
結構與實踐——普蘭查斯的國家理論研究 目錄
**章 普蘭查斯的思想緣起與哲學方法論探詢
**節 普蘭查斯政治哲學的理論溯源
第二節 普蘭查斯的哲學方法
第二章 權力與國家
**節 國家相對自主性的起源
第二節 資本主義國家的相對自主性與權力統
第三節 資本主義國家的類型和形式
第三章 權力與階級
**節 階級概念的結構主義詮釋
第二節 資產階級、權力集團與資本主義國家
第三節 新小資產階級理論
第四章 權力與意識形態
**節 霸權概念的邏輯演進
第二節 國家、階級與意識形態的相對自主性
第三節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制度實體
第五章 普蘭查斯政治哲學的理論效應
**節 權力精英與統治階級
第二節 微觀權力與宏觀權力
第三節 新工具主義國家觀與結構主義國家觀
結語
附錄一 論普蘭查斯對福柯權力思想的批判
附錄二 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相對獨立性的闡釋與演變——以普蘭查斯的國家相對自主性為視角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結構與實踐——普蘭查斯的國家理論研究 節選
《結構與實踐:普蘭查斯的國家理論研究》: 二、新小資產階級的結構決定 (一)新小資產階級的經濟決定 如前所述,普蘭查斯認為,社會階級的判定不能僅限于經濟標準,還有政治和意識形態標準,像白領工人這個新的以賺取工資為主要收入方式的群體并不會像傳統小資產階級那樣逐漸萎縮,反而會隨著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轉化而壯大。在他看來,新小資產階級由于在經濟上既無生產資料也不占有勞動資料,所以并不屬于資產階級。而它像工人階級一樣作為雇傭勞動者賺取工資為收入來源,據此是不是能把小資產階級劃歸到工人階級的陣營中呢?按照普蘭查斯的說法,如果說每一個屬于工人階級的生產承擔者都是雇傭勞動者的話,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雇傭勞動者都必然屬于工人階級。工人階級的定義不是根據一個簡單的和固定的否定性標準,即它被排除于所有權之外,而是根據生產性勞動這個標準來確定的,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每一個生產性勞動者都是雇傭勞動者,但不等于說每一個雇傭勞動者都是生產性勞動者,即賺取工資收入的勞動者并不一定都屬于工人階級。 1.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 為了區分新小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普蘭查斯使用了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經濟標準。他認為界定是否為工人階級就看是否從事生產性勞動。那么,什么是生產性勞動呢?普蘭查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性勞動就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是維持資本的價格,并且與資本相交換的勞動。也就是說,生產性勞動是直接為特定生產方式的社會剝削關系所支配的勞動,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中進行的,在給定生產方式中的生產性勞動是引起這種方式的剝削的統治關系的勞動。只有從事生產性勞動的雇傭者才是工人階級,而不直接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是非生產性勞動,這樣一來新小資產階級就從工人階級的領域中被排除了。普蘭查斯指出,作為非生產性勞動的小資產階級包含如下幾類: **,資本流通領域以及有助于剩余價值實現領域的雇傭勞動者。在普蘭查斯看來,像商業、市場、財會、銀行和保險這些領域的從業人員都不生產剩余價值,只是協助剩余價值在資本的各部門分配,因此這些從業者的勞動屬于非生產性勞動,不構成工人階級。 第二,以勞務形式表現出來的服務性領域的群體,包括勞務提供者與雇傭勞動者組成的集團,都被排除在生產性勞動以外。像律師、醫生和教師等從事的勞務盡管有助于勞動力的再生產,但其工資支付的形式沒有改變經濟關系的本質,仍屬于非生產性勞動。服務業中的產品和活動作為使用價值消耗,但與稅收之間的交換是平等的,并不存在剝削關系。 第三,國家機關的公務員、文職人員,以及醫療、司法、建筑行業領域的從業人員,這些部門的勞務承擔者有助于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再生產,但在這里資本不是直接剝削勞動力,資本不是以資本家出現,而是以公共服務的購買者出現,這些掙工資的雇傭者也沒有成為工人。普蘭查斯還完善了馬克思關于生產性勞動的闡述:“生產性勞動在生產剩余價值的同時,直接再生產作為剝削關系的基礎的物質要素,這種勞動直接包含在生產增加物質財富的使用價值的物質生產過程中。”以這樣一個關鍵性論點為基礎對生產性勞動加以完善,這與資本主義生產性勞動的定義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第四,科學研究和“情報生產與分配”的信息技術人員。普蘭查斯認為科學技術工作不屬于生產性勞動,“科學家本身的工作,今天絕不會比過去更直接地包含于物質生產過程之中。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科學研究仍然是某種脫離直接生產者的勞動,它不是直接包含于物質生產過程之中,而是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通過‘技術的應用’,與物質生產過程中的這種或那種要素,與勞動力或者生產資料結合在一起。因此,科學研究和情報工作成了不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①。就像文藝作品不生產價值一樣,即使科學研究的工作具有像商品一樣的專利權和特許權的形式,但它們并不生產剩余價值,所以仍然是非生產性勞動。 普蘭查斯用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區分工人階級與新小資產階級的方式招致了很多人的非議。反駁的觀點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認為普蘭查斯將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與階級相等同是錯誤的,馬克思并沒有意圖用生產性勞動來劃分階級;另一方面,有觀點認為只把工人階級限制在物質生產領域是片面的,在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很多勞動既有生產性的方面也有非生產性的方面。 2.非生產性勞動的發展趨勢 普蘭查斯分析了非生產性勞動在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特別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中的發展趨勢,表明了新小資產階級向工人階級分化的可能。 首先,非生產性勞動中的女性雇員數量持續增長。以法國為例,在20世紀40-60年代,第三產業中的女性從業人數增長了近40%,大量的女性雇員在技術含量低的非生產性勞動部門如零售貿易、辦公室與服務行業工作,她們的職位處于統治集團等級制度的下層,相應地,工資水平也較低。 ……
結構與實踐——普蘭查斯的國家理論研究 作者簡介
張超,遼寧大連人。先后獲遼寧大學哲學學士、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期間國家公派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聯合培養。現任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政治哲學。近年來主持參與國家、教育部社科基金等課題,在知名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兼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遼寧省哲學學會理事。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