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jīng)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綠色經(jīng)典·名山大川:山水散文選 (精裝)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300151328
- 條形碼:9787300151328 ; 978-7-300-1513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綠色經(jīng)典·名山大川:山水散文選 (精裝)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收錄了梁衡在環(huán)境保護、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的散文,表達了作者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注,展現(xiàn)出智慧的哲思與感悟。書中有很多 的文化散文,都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發(fā)表,適合廣大文學愛好者閱讀。
綠色經(jīng)典·名山大川:山水散文選 (精裝) 內(nèi)容簡介
本系列叢書共3本,分別為《藍色經(jīng)典》、《紅色經(jīng)典》、《綠色經(jīng)典》。《藍色經(jīng)典》主要收錄了梁衡的山水散文;《紅色經(jīng)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述說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光輝歷史,生動地展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的奮斗歷程;《綠色經(jīng)典》主要收錄了梁衡在環(huán)境保護、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的散文。
綠色經(jīng)典·名山大川:山水散文選 (精裝) 目錄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
◎冬日香山
◎清涼世界五臺山
◎九華山悟佛
◎武夷山——我的讀后感
◎武當山——人與神的杰作
◎蘆芽山記
◎雨中明月山
◎山中夜話
水韻情長
◎娘子關(guān)上看飛泉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記
◎烏梁素海——帶傷的美麗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海思
◎長島讀海
◎永遠的桂林
◎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田野放歌
◎夏感
◎秋思
◎草原八月末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西北啊,西北
◎石河子秋色
◎西北三綠
◎那青海湖邊的蘑菇香
◎河套憶
◎河套日記
◎西藏日記
名勝留影
◎晉祠
◎恒山懸空寺
◎古城平遙記
◎杏花村訪酒
◎蘇州園林
◎吳縣四柏
◎圣彌愛爾大教堂
◎在青島看房子
◎太原往事
◎平塘藏字石記
◎榆林紅石峽記
◎平?jīng)鲑x
◎長城古寺紅柳
◎秋風桐槐說項羽
◎鐵鍋槐
域外風景
◎平壤的雪
◎和秋相遇在莫斯科
◎到處伸出一雙乞討的手
◎邁索爾土王邦尋舊
◎這熱辣辣的生命之美
◎佩萊斯王宮記
◎被緩解稀釋和沖淡了的環(huán)境
◎挽留自然,為了我們的生存
播綠者愛綠人
◎青山不老
◎不知你在哪棵梧桐樹下
◎看見綠色就想起了你
◎這里有一座古樹養(yǎng)老院
◎山還是那座山
◎附:山水為什么有美感
綠色經(jīng)典·名山大川:山水散文選 (精裝) 節(jié)選
泰山——人向天的傾訴 我曾游黃山,卻未寫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態(tài),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畫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這種窘態(tài)。其遍布石樹問的秦漢遺跡,叫我后悔沒有專攻歷史。嗚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靈,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 我是乘著纜車直上南天門的。天門虎踞兩山之間,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樓橫空出世,門洞下十八盤的石階曲折明滅直下溝底,那本是由每根幾噸重的大石條鋪成的四十里登山大道,在天門之下倒像一條單薄的軟梯,被山風隨便吹掛在綠樹飛泉之上。門樓上有一副石刻聯(lián):“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我倚門回望人間,已是云海茫茫,不見塵寰。入門之后便是天街,這便是岱頂?shù)姆秶恕L旖诌@個詞真不知是誰想出來的。云霧之中一條寬寬的青石路,路的右邊是不見底的萬丈深淵,填滿了大大小小的綠松與往來涌動的白云。路的左邊是依山而起的樓閣,飛檐朱門,雕梁畫棟。其實都是些普通的商店飯館,游人就踏著霧進去購物,小憩。不脫常人的生活,卻頗有仙人的風姿,這些天上的街市。 漸走漸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qū)⑽覀兺性诹柘鲋小O頂*好的風光自然是遠眺海日,一覽眾山,但那要碰到極好的天氣。我今天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近處的石和遠處的云。我登上山頂?shù)纳嵘硌拢@是一塊百十平方米的巨石,周圍一圈石條欄桿,崖上有巨石突兀,高三米多,石旁大書瞻魯臺,相傳孔子曾在此望魯都曲阜。憑欄望去,遠處凄迷朦朧,不知何方世界,近處對面的山或陡立如墻,偉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橫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線,或聚成一簇。風呼呼吹過,衣不能披,人幾不可立;云急急撲來,一頭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進石縫。頭上的雨輕輕灑下,洗得石面更黑更青。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海邊靜觀那千里狂浪怎樣在壁立的石岸前撞得粉碎,今天卻看到這狂嘯著似乎要淹沒世界的云濤霧海,一到岱頂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難怪人們尊泰山為五岳之首,為東岳大帝。一般民宅前多立一塊泰山石鎮(zhèn)宅,而要表示堅固時就用穩(wěn)如泰山。至少,此時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問的支柱。這時我再回頭看那些象征堅強生命的勁松,它們攀附于石縫問不過是一點綠色的苔痕;看那些象征神靈威力的佛寺道觀,填綴于崖畔巖問,不過是些紅黃色的積木。倒是腳下這塊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風沐雨,向沒有盡買的天空伸去。泰山,無論是森森的萬物還是冥冥的神靈,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這樣的卑微。 這岱頂?shù)拇_是一個與天對話的好地方。各種各樣的人在塵世間活久。了,總想擺脫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們便選中了這東海之濱、齊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巔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銳立,頂上平緩開闊,*高處為玉皇頂。玉皇頂南有寬闊的平臺,再南有日觀峰,峰邊有探海石。這里有平臺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許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門口專為人類準備了一個覲見的丹墀,好讓人們訴說自己的心愿。我看過幾個國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闊陰森的穹頂及頂窗上射進的幾絲陽光,頓覺人的渺小,而神雖不可見卻又無處不在,緊攥著你的魂靈。但你一出教堂,就覺得剛才是在人為布置好的密室里與上帝幽會。而在岱頂,你會確實感到“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宮門口與天帝對話。同是表達人的崇拜,表現(xiàn)人與神的相通,但那氣魄、那氛圍、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竊竊私語,后者是坦誠大膽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說,還可以寫,而天帝為你準備好的紙就是這些極大極硬的花崗石。 這里幾乎無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寫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緩平之處,留一字兩字。山風呼嘯,石林挺立,秦篆漢隸旁出左右。千百年來,各種各樣的人們總是這樣揮汗如雨、氣喘吁吁地登上這個大舞臺,在這里留詩留字,借風勢山威向天傾訴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來了,他們對岱岳神是那樣的虔誠,穿著長長的袞服,戴著高高的皇冠,又將車輪包上蒲草,不敢傷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下令“不欲多人”,以“保靈山清潔”。他們受命于天,自然要到這離天*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國泰民安。玉皇頂上現(xiàn)存*大的一面石刻就是唐玄宗在開元十三年(725)東封泰山時的《紀泰山鉻》,高13.2米,寬5.3米,共1008個字。銘曰:“維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天為子,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從赫赫高祖數(shù)起,大頌李唐王朝的功德。一面要揚皇恩以安民,一面又要借天威以佑君,帝王的這種威于民而卑于天的心理很是微妙。他們越是想守住天下,就越往山上跑得勤,據(jù)傳,漢武帝就來過七次,請乾隆就來過十一次。在中華大地的萬千群山中唯有泰山享有這種讓天子叩頭的殊榮。除了一國之主外,凡關(guān)心中華命運的人又幾乎沒有不來泰山的。你看詩人來了,他們要借這山的堅毅與風的狂舞鑄煉詩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杜甫沉吟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志士來了,他們要借蒼松、借落日、借飛雪來寄托自己的抱負。一塊石頭上刻著這樣一首詩:“眼底乾坤小,胸中塊壘多。峰項*高處,拔劍縱狂歌。”將軍來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壯觀天地間。”陳毅刻石:“泰岳高聳萬山從。”還有許多字詞石刻,如:“五岳獨尊”、“*高峰”、“登峰造極”、“擎天捧日”、“仰觀俯察”等等。其中“果然”兩字*耐人尋味。確實,每個中國人未來泰山之前誰心里沒有她的尊嚴、她的形象呢?一到極頂,此情此景便無復多說了。
綠色經(jīng)典·名山大川:山水散文選 (精裝) 作者簡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作家。歷任《內(nèi)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原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xié)常務(wù)理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記協(xié)特邀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 著有散文集《覓渡》、《洗塵》、《把欄桿拍遍》,科學史章回小說《數(shù)理化通俗演義》,寫作研究集《為文之道》。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提名獎、“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全國好新聞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經(jīng)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