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萬千心理.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35319
- 條形碼:9787518435319 ; 978-7-5184-353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萬千心理.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 內容簡介
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是一種以嚴重心理創傷或者一般消極生活經歷所導致的不良情緒(抑郁、焦慮和恐懼等)為心理干預目標的資源取向音樂治療方法。它充分利用了音樂強大的情緒渲染力,推動、放大并強化來訪者內部的積極資源與優勢。同時,它提出借 助音樂引導想象,用積極的情緒體驗來對抗并取代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推動創傷的治愈。 這套音樂治療模式打破了音樂治療師以往針對不同心理問題要學習不同治療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復雜局面,提供了一套適用范圍更廣的統一方法。經過15年的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探索,該治療模式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且具有簡單化、標準化及短程化的優勢。 本書詳細介紹了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的基本理念、工作框架、核心技術以及相應的神經生理學和心理學研究,同時配有詳細的演示案例和音樂同步再加工曲庫。本書體系完整,適合作為音樂治療實踐的指導性教材。
萬千心理.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 目錄
**部分 概論
**章 精神創傷的基礎知識
什么是精神創傷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常見癥狀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分類
廣義的精神創傷和消極生活經歷
第二章 基本理念
問題取向的心理治療理念
資源取向的心理治療理念
折中主義取向的理念
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的理念
治療師的角色定位
治療師的共情問題
第二部分 工作框架及技術
第三章 預備階段與初步評估
預備階段
初步評估
第四章 穩定化技術
音樂肌肉漸進放松技術
安全島技術
大樹技術
積極資源強化技術
耳蟲技術
再創造式團體音樂治療活動
穩定化階段音樂治療干預的策略
第五章 創傷干預
音樂同步再加工技術的背景
音樂同步再加工與眼動脫敏和再加工的區別
音樂同步再加工與音樂引導意象的區別
音樂同步再加工的工作程序
音樂同步再加工的療效
音樂同步再加工的適用人群
音樂同步再加工中的音樂
音響設備的使用
音樂同步再加工治療師的培訓與認證
音樂同步再加工案例
第三部分 理論探索與研究
第六章 音樂同步再加工的神經心理學理論探索
精神創傷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音樂情緒反應的神經生理機制
總結
第七章 音樂同步再加工的心理學研究
音樂對創傷情感的作用
音樂對創傷記憶的影響
對敘事內容和方式的研究
總結
附錄一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
DSM-5對于6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及
成人的創傷后應激障礙診斷標準
DSM-5對于6歲以下兒童創傷后應激
障礙的診斷標準
附錄二 音樂同步再加工曲庫
參考文獻
萬千心理.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 節選
第二章 基本理念 在介紹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的具體操作技術和方法之前,很重要的一點是先了解一些基本理念。如果治療師還是使用傳統的理論和理念,一定會把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引向錯誤的方向,使治療模式嚴重變形,甚至導致治療的失敗。所以讀者有必要在學習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的具體方法和技術之前,先了解其基本理念。 上一章所引用的資料僅僅是近年來中國相關研究的一部分。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看到,童年的虐待和創傷與大部分精神疾病和社會心理行為問題密切相關。從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焦慮癥、恐懼癥、強迫癥以及各類人格障礙,到社會生活中常見的青少年自殘自傷、自殺、抽煙或酗酒、吸毒、網絡成癮、打架斗毆、校園暴力和反社會行為,再到生活中不太顯眼的“小問題”,如青少年對生活、家庭和學校的滿意度降低以及睡眠困難等問題,都與童年期精神創傷關系密切。于是,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從嚴重的精神疾病到心理障礙,再到生活中的“小問題”的一條連續的軸線,它們均與童年期的精神創傷有關。雖然不能就此下結論說這些問題的成因都是童年期創傷,但至少可以得出結論,創傷是引發這些問題的重要因素。 由于受精神分析的理論影響,談話性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以及其他各種方式的心理治療(包括音樂心理治療以及其他藝術心理治療,例如,舞蹈治療、繪畫治療、戲劇治療等)都非常重視童年經歷對成年后精神障礙的重要影響。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成年期的消極生活經歷積累也會對當事人的精神和情緒狀態造成嚴重影響,例如,經歷戰爭、自然災害、牢獄生活、婚姻矛盾和日常生活中嚴重的人際關系矛盾等,也會給很多人帶來持久的心理或情緒困擾以及社會功能障礙。以上這些情況也許還達不到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但是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更為普遍的影響。 在面對上述眾多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以及正常人群中的常見情緒和行為問題時,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界有各種流派的理論和解釋,有不同的干預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可能相對簡單,但是更多的方法都需要經過長期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并形成了林林總總的治療策略和治療模式。然而,根據上述調查研究資料,我們可以合理地提出這樣一個心理干預策略:針對創傷的心理干預方法有可能成為針對上述眾多精神疾病、心理障礙和正常人群的一般性心理咨詢工作共同的工作模式。這似乎是一個符合邏輯的干預策略。 我在2004年參加了一個眼動脫敏和再加工的精神創傷心理治療系統培訓之后,發現在這里學到的知識和技術可以被廣泛地使用在日常心理咨詢和臨床治療中。在完成了全部培訓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我與很多同期的學員(他們都是我國資深的心理咨詢專家)溝通,想了解他們使用這些方法的情況,卻意外地得知他們使用這些方法的機會很少。詢問其原因,答案是在平日里遇到創傷后應激障礙案例的機會很少。我想,大約是他們嚴格地固守了DSM的創傷后應激障礙診斷標準,于是對那些不符合診斷標準的來訪者,均不考慮使用精神創傷的治療思路。而我的經驗告訴我,只要與某些消極的生活經歷有關,任何心理和情緒問題均可以通過創傷治療的思路和方法進行工作,而且會在短時間內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此后,我逐漸確立了創傷取向音樂心理治療的思路,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一來,我的工作變得簡單而快捷,也不需要進行大量絞盡腦汁的繁雜分析和挖掘工作。我將其視為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思路,且獲益良多。 在開始討論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方法的具體?節之前,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先討論、澄清和介紹一下這個工作模式的基本理念,否則讀者會從不同的心理學理念的角度對我所介紹的技術細節做出不同的理解,而其中一些理解可能是有誤的,進而導致臨床操作中的錯誤。這樣的現象在我的學生和培訓班學員身上十分常見。 現代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干預策略可以簡單地分為兩大類:問題取向和資源取向。問題取向的干預策略更多地聚焦在來訪者所帶來的問題上,包括癥狀、病因或人格扭曲等問題或劣勢;資源取向的干預策略更多地聚焦于來訪者自身的能力、智慧、內外部資源或積極的人生經歷等優勢方面。這些心理學理念對音樂治療都具有重大影響,因此,我們先探討一下不同的心理學理念。 問題取向的心理治療理念 自從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理論以來(甚至可能要追溯到弗洛伊德之前),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基本上都可以被歸類為問題取向的,即治療師主要聚焦于問題或癥狀以及造成這些問題或癥狀的原因。這可能跟早期心理治療的理論干預策略都由醫生——特別是精神科醫生——建立有關。例如,弗洛伊德本人就是一位神經學出身的精神科醫生。那個時代正是科學主義盛行的時代,所以生物醫學的色彩在心理治療理論中有較為明顯的體現,其中我們所說的問題取向就是一個典型的特點。像醫生一樣,問題取向的治療策略聚焦在找到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上。所以,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所有問題皆源于性驅力與現實的壓抑所形成的矛盾沖突,進而造成人格的扭曲(古典精神分析);或者源于童年期與父母或看護人的不良關系(客體關系理論);或者源于自我協調超我與本我之間的關系功能失調(自我心理學理論);或者源于頭腦中的認知誤區(認知心理學);或者源于早期父母有條件的愛導致自我實現的障礙(人本主義);或者源于自我欺騙(存在主義);或者源于錯誤的行為習得過程導致的病態行為(行為主義);等等。總之,就像醫生看病一樣,首先要找出問題的根源,然后考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如同醫學一樣,有很多疾病即使可以找出原因(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等),卻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在心理創傷治療領域,問題取向的干預策略表現為將重心聚焦在對創傷經歷的體驗和記憶上。即使傳統的各心理學理論流派對造成心理障礙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釋,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壓抑是造成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礙的主要機制。所以,很多心理咨詢師和治療師都認為,造成各種癥狀和情緒障礙的原因,是當事人對消極情緒的壓抑。換句話說,只要把壓抑的消極情緒宣泄出來,癥狀就會消失,情緒就會好轉。宣泄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是一個創傷的暴露過程。在美國有一種常見的創傷治療技術,被稱作持續暴露,就是讓創傷的受害者反復回憶創傷事件的情節,直至他不再感到痛苦。在醫學界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叫作“沒有痛苦就沒有治愈”。同樣,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重新體驗痛苦被認為不但是正常的,更是必要的。 在畢業后的很多年里,我本人也秉持這種傳統理念進行臨床治療工作:首先在訪談中找到創傷事件(可能是成年期創傷,也可能是童年期創傷),然后使用音樂想象技術,將來訪者帶回對創傷事件的記憶中,并利用音樂對情緒的巨大渲染作用,喚醒和激活由創傷記憶引發的各種消極情緒,包括悲傷、痛苦、憤怒、內疚或絕望等。當來訪者開始宣泄消極情緒的時候,我就會加強音樂的渲染性,使用有更加強烈的情緒色彩的音樂曲目推動來訪者進行更加深入和強烈的情緒釋放,直到消極情緒獲得充分宣泄,積極情緒自動地出現并得到發展。 有時候,這種治療策略確實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但是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情況并不總是如此。有些來訪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宣泄,并沒有出現我所期待的情緒改善。相反,其中一部分來訪者在痛苦的情緒中越陷越深。我還意識到,在這種治療策略下,來訪者的流失率很高,因為很多人不愿意再次經歷曾經的痛苦。我逐漸發現,當心理治療聚焦在創傷后的痛苦體驗時,這些痛苦的體驗和情緒常常會被放大,占據來訪者的全部頭腦,進而導致來訪者對自己生命和周圍世界的評價更加消極,甚至造成進一步的創傷(二次創傷)。美國著名創傷治療專家彼得·萊文(Peter Levine)博士將這種方法比喻為“切開腫癤”,即把傷口切開,釋放“毒素”,再讓傷口自行愈合。重新經歷創傷對患者來說是非常痛苦的。新的傷口可能會愈合,卻也不可避免新的感染(Levine,2015)。 這里不得不提到在“5·12”汶川地震后,數千名心理學工作者紛紛前往災區進行災后心理援助工作。但是其中大部分人沒有經過專門的創傷治療訓練,僅僅帶著一般性心理咨詢知識就投入對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的心理援助工作中。他們相信,只要讓剛剛經歷了空前大災難的幸存者打開心扉,釋放痛苦的情緒,就可以讓他們破碎的內心世界痊愈。于是,他們一遍一遍地要求幸存者宣泄痛苦情緒,結果給這些死里逃生的幸存者帶來了進一步的心理傷害,引起當地受災群眾的強烈反感。受災群眾背地里將心理援助隊稱作“心理騷擾隊”,甚至有了“防火、防盜、防心理咨詢”的說法。 創傷的心理治療理念與一般性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理念有一定的區別。創傷心理治療非常強調心理干預的安全性,禁止魯莽地進行創傷的暴露和負性情緒的宣泄。所以,在面對創傷記憶進行工作之前,必須有一個被稱為情緒穩定化的工作階段。也就是說,首先需要做的是穩定創傷受害者的情緒狀態。只有在創傷受害者的情緒足夠穩定之后,才能開始創傷的處理工作,否則就可能造成二次創傷。關于穩定化的問題,我將在后面的章節中專門介紹。
萬千心理.創傷和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 作者簡介
高天 中央音樂學院退休教授,現任音樂治療師行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醫學協會副會長以及國際音樂醫學學會理事。 1982年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國留學,是我國第一位赴海外學習音樂治療的留學生,并于美國天普大學獲得音樂治療碩士學位。后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醫院任音樂治療師。1997年回國后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將音樂治療教育體系引入中國,并在23年的教學工作中為我國培養了眾多的音樂治療專業人才。 著有《音樂治療導論》《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等重要教材,主編了《音樂治療臨床應用研究》,另組織翻譯了《音樂治療臨床培訓指南》《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方法》《老年癡呆癥的音樂治療》等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